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环卫工人:“城市黄玫瑰”绽放满街巷
    世人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朝阳市,有这样一朵朵余香飘荡的“玫瑰花”,他们就是被称为“城市黄玫瑰”的环卫工人。作为改善民生、创建良好环境的践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城市的美好容颜,让整座城市都花“香”四溢。朝阳市环卫工人王孝羽。(摄影:杨靖岫)穿梭在城市中的“小蜗牛”50岁的史忠玲是朝阳市环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环卫工人,她和她的团队一直被称为公司的“红人组”。“我们得了老鼻子奖了!”史忠玲骄傲地告诉记者。全公司7000多名员工,有一多半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环卫工人。史忠玲带领她的南大街8人组就奋战在朝阳市南大街路段。“我们一组8个人,六男两女,每天分两班,一班是早上4点到6点、中午12点到晚上6点,另一班是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晚上6点到8点。”史忠玲说,每天早上一遍普扫结束之后,就开着“蜗牛车”再顺着马路扫一遍。提到“蜗牛车”,史忠玲赞不绝口,她说,作为能让环卫工人扔掉扫帚,开着小车扫大街的设备,这种环卫小车因为被设计成蜗牛的形状而得名。自2015年2月第一代“蜗牛车”投入使用后,经多次换代升级和推广,已成为朝阳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蜗牛车”集代步保洁、垃圾粉尘收集、净化空气等功能于一身,不但减少了一线环卫工人徒步保洁的安全隐患,还根治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净化了空气,提升了城市形象。“最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制的!”史忠玲说。“蜗牛车”清扫之后,环卫工人们还要巡街清扫一遍,每一个角落、每一方树坑都要照顾到,平均下来,一个环卫工人一天走两万步不是事儿。工作平凡,但心里骄傲42岁的李淑杰从事环卫工作已经快6年了,“以前上班更早,3点钟上班,两点钟就要起床。”李淑杰说,如今她工作在友谊大街二组,“干了这么多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城市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清扫得更细致,还有硬件的升级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李淑杰说,以前普扫一次,要接近3个小时,现在2个小时就够了,“城市绿化多了,垃圾箱也多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几乎没人随手扔垃圾,路修得也好了,也不会尘土飞扬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工作没那么累了,更重要的是,看到环境越变越好,心里舒坦。”和李淑杰一样,55岁的环卫工人张立军也切实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以前扫几米就一堆烟头,现在几乎一个都没有了。”朝阳环境集团承担了朝阳市区以及部分乡镇的市政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包括朝阳市区主城区1414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227条城市道路、156处公园广场的维护养护,此外还有65个社区的排污服务和591个小区的物业管理。“这座城市的环境变化,每一分每一毫我们都看在眼里。这些变化里,都凝结着环卫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朝阳环境集团道路机扫分公司总经理李济呈告诉记者。城市宜居,生活更美好2021年11月6日夜间开始,辽宁省普降大雪,朝阳市积雪严重。雪停后环境集团道路机扫分公司全员上岗,集中清理边石上的积雪,人工与机械相互配合,经过八天八夜的连续奋战,市区内积雪基本处理完毕。那次,史忠玲和她的团队也连干了8天,很多环卫工人累到靠着铁锹就睡着了,“累是累,但干着也挺有劲的,因为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等着我们尽快把路扫出来呢,这是大事。”史忠玲说。现在,环境集团的环卫工人们,不仅能用手中的扫帚为城市美容,还能打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品。公司为环卫工人开设了绘画课、雕刻课,2021年4月,还在朝阳市图书馆举办画展,14名一线环卫工人的60幅作品参加了展览。已近春节,这些天特别冷,环卫工人们照例开始忙着在城市的主干道上挂红灯笼。灯笼亮起来,照得每个人心里暖暖的。
    01/27
  • 城市书房:点亮深夜的最暖光
    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鼓励在城市商圈、重点景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数字阅读、文化沙龙、简餐饮食等内容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设施的存在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为城市增加几座建筑物,实际上,文化设施是把城市文化品位具象化的平台,并使其不断发散的重要载体。文化涵养了城市,它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有文化的温暖,一个城市不论四季都是春暖花开,都是面朝大海。1月6日凌晨,大连市八一广场附近的门市、商铺一个接着一个打烊,只有街边的城市书房还亮着灯。赵肖惠送走了最后一位读者,顺手关掉了靠近窗户的一排灯,只留下头顶的射灯发出微弱的光。不能再有读者来了,她靠在椅子上打了个盹。城市书房八一路店是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房,每天都有读者在这里看书或者学习至凌晨,从2018年开业至今,24小时营业的运营模式得到了周边市民的青睐和认可。大连城市书房八一路店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摄影:张晓丽)24小时营业的书房1月6日,早上6点半,第一位读者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上认真地学习了。他来到书房,刷了一下身份证,赵肖惠递给他一个橘色的手牌。只睡了不到5个小时的赵肖惠此时仍旧睡眼惺忪,她等着8点钟同事来接班。在这之前,她还要接待早来的读者,让他们扫码登记、领取手牌。2020年9月,赵肖惠应聘来到西岗区八一路的城市书房,在这里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看到了那些学生们为了中考、高考、考研拼搏奋斗的身影,也看见过那些职场精英利用工作间隙在这里读书提升自己、考取相关资质不断精进的过程。“数据统计,开业至今,从零点至早上6点的这段时间里,有1.4万余名读者在书房看过书,这说明我们这个城市的人还是蛮拼的。大连是一座讲奋斗、有朝气的城市。”说起这个数字,赵肖惠难掩自豪之情。读者周宇哲是城市书房的常客,她每周有4天时间泡在这里。周宇哲是一名兼职美术教师,教师的职业属性让她必须随时充电。她每年都保持着30本书左右的阅读量,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保持至今。周宇哲对城市书房的评价是“温馨和方便”,她说,城市书房把那些想看书的人聚集了起来,身边都是读书人,有一种重回校园的感觉,这种感觉很棒。城市书房对着门口的新书推荐区上陈列着热销的《历史的荣耀》《达尔文的后花园》等书目,右手边的8层原木色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元旦后更新的一批新书。大连城市书房运营方负责人尹婷慧说:“每一座城市书房的墙上都挂着一个液晶显示屏,上面直观地显示着进出馆人数、图书借阅排行榜、热门检索词等数据,借阅排行榜这项就是我们下个月更换书目的主要参考指标,当然我们也会定期给读者推荐一些各大榜单的热门书目。”一种好的文化习惯“通过好的文化体验,养成一种好的文化习惯,这应该是城市书房发挥的文化服务功能之一。”尹婷慧说。城市书房开放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尹婷慧看到了市民对优质文化生活的向往。疫情之前,城市书房平日的读者量能达到千人。疫情以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书房每天都会限流,但是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丝毫没有消减,有些读者宁可多等一会儿也要到城市书房学习。城市书房石道街店工作人员徐阳自从2018年书房对外开放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她看到了市民的读书习惯一点点养成。“刚开始很多市民来到书房都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到书房的时候有些不太好的习惯,比如说话嗓门比较大,来了就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不像现在你走进任意一家书房的任何一个房间,大家都特别专注地看书,没有人大声喧哗。”徐阳说。无论是在八一路的城市书房还是在石道街的城市书房,记者看到的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尹婷慧说,城市书房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共享的知识空间,无论是备考的学子、充电的职场人,还是全职的宝妈,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城市书房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24小时营业,让更多繁忙的夜归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宁静。无论多晚,你都可以推开这扇门,于是,书香溢出,这是一座城市最亲切的味道。
    01/27
  • 博物馆:都市文化新热源
    历时3年的打磨与淬炼,在2021年冬至这一天,沈阳博物馆正式亮相。攒足了后来居上的勇气,汇聚了厚积薄发的底气,在年终岁尾献上了一场看点连连的文化盛宴。观众走进刚刚建成开放的沈阳博物馆参观。(摄影:杨靖岫)惊喜,从序厅开始下午2点钟,“天地阳”数字序厅变身“立体观影区”,参观者自动围成一个圆圈,开启了一场720°沉浸式漫游博物馆之旅。沈阳博物馆副馆长金恒薇介绍,序厅正面的冰屏将北方特有的冰花图案和能够代表沈阳重要节点的历史内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屏历史壁画艺术,这种设计在全国博物馆序厅中还是首例。沈阳博物馆共有三层,分别设置了清文化主题展、沈阳历史陈列展、辽河流域博物馆精品展、明清民窑青花瓷展。其中的重头戏是二楼的沈阳历史陈列展,这是沈阳的首个通史展。在沈阳,看史前文化去新乐遗址,领略清文化去沈阳故宫,了解近现代史去大帅府,研究抗战文化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金恒薇说:“沈阳博物馆另辟蹊径,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沈阳解放,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使沈阳过去碎片化的叙事连缀成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全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沈阳历史全貌。”穿越,跟古人相遇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沈阳博物馆利用全新的现代化展示手段,将沈阳古城的历史画卷逐一打开,让参观者在“穿越”中与古人“相遇”。记者发现,参观者只需要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聆听到对文物的深入讲解,实现全新的感官交互体验。在一台台悬浮屏设备前,人们用手指在空气中轻轻推动,屏幕中展示的文物就会顺着手指的方向任意转动,能旋转360°,每个角度都很清晰;在“沈阳源流”展厅,一组新石器时代渔猎、祭祀的全息影像,再现了7200年前新乐人的日常;在去往辽金时期的“历史之门”中,展览借用了《清明上河图》冶铁作坊片段,使用1∶1真人比例全息显示技术和历史人物复活技术,为观众展示了金代冶铁作坊的想象场景,人物一颦一笑灵动逼真;“近代风云”展厅最后一幕中,观众可以透过中街一家店面二楼的窗户,看到沈阳解放后街面的三维投影,军队和市民穿过街道,欢天喜地,锣鼓喧天,一派热闹景象。展陈者的巧思融合了技术应用和展陈设计,巧妙地搭建了通向历史的桥梁,为观众立体化地呈现了老沈阳的故事。留痕,为了人民的履迹找准“人民”坐标,“沈阳人民自己的博物馆”就是这座博物馆的定位。“收藏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博物馆的使命。我们希望,沈阳博物馆可以成为每一个沈阳人自己的编年史。”金恒薇说,沈阳博物馆不仅是沈阳市的文化会客厅,更是一代代沈阳人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聚集地,必须要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文博之力,为时代留痕。2021年夏天,尚处于建设阶段的沈阳博物馆就推出了“百万收藏计划”,面向公众征集能展现沈阳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浓重沈阳文化印迹、体现沈阳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展品。“百万收藏计划”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沈阳市民的广泛支持。有的民间收藏家表示要精心挑选100件藏品捐赠博物馆,有的大爷大妈骑着自行车把家里的老古董送到馆里。“未来我们会设计推出系列实物展,例如百年来的全家福、婚纱照,集合起来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主题展览。”随着五花八门的老物件入库,金恒薇的眼中满是憧憬。
    01/27
  • 辽宁:为雷锋题词展推出170件珍贵展品
    雷锋有一项纪录——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获得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题词、寄语,充分彰显了雷锋精神的伟大。1月21日,“时代的楷模永恒的精神”为雷锋题词专题展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开展。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大范围展示为雷锋同志题词的专题展。“时代的楷模永恒的精神”为雷锋题词专题展第三单元展区。(摄影:商越)一些珍贵题词原件首次展出“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每年的3月5日,就成了学雷锋纪念日。从那时起,又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为雷锋亲笔题词或给予高度赞誉。5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本次展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回顾与展示了5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的源起与发展历程。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任广友向记者介绍,展览分为“伟大的号召”“伟大的战士”“永恒的精神”三个部分,展出170余件展品,首次展出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时的部分珍贵题词和签名原件以及国内著名书法家为雷锋纪念馆创作的“雷锋颂”书法作品。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从500多份为雷锋题词及观展留言中精选出来的展品,被精心制作镶入木制镜框里。逐一浏览,品读个中语句,让人再次被雷锋精神所感染和激励。没有哪一种生命比活在人们心中更长久,没有哪一种精神比引领人成长更永恒,雷锋身上所具有的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参观者张先生当天观展后备受鼓舞,他认为,传承雷锋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做,奉献爱心,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左一)在看展。(摄影:商越)老战友老同事深情寄语追忆雷锋展厅中有一面墙,是14位雷锋班历任班长题写的文字。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工兵某团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多年来,雷锋班始终走在学雷锋的前列,是一个人人称模范的光荣集体,他们接过雷锋手中的枪,将雷锋精神赓续传承。“雷锋精神光照人间”——这是雷锋生前战友、班长,“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写下的;“雷锋精神永存”——这是雷锋生前战友,与雷锋一起入伍的首批雷锋班战士,“雷锋班”第二任班长庞春学写的字;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写的是:“永学雷锋”四个大字。开幕式当天,81岁的乔安山专程赶到现场观展。他告诉记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但自己要学雷锋,还要全家学,代代学。乔安山回忆,他与雷锋的交往,是从鞍山钢铁公司共事时开始的。一次家里来信,他求雷锋帮他读信,雷锋又热情地替他写了回信,此后两人便成了好朋友。1960年1月,两人一同参军入伍,从工友变成了战友,又一同分到运输连开一辆车,雷锋还买回《为人民服务》等书送给乔安山,边给他讲解边教他识字。这些特殊经历,使他宣传雷锋精神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后他担任全国1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白山黑水、大江南北,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因此成为雷锋事迹的见证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播种者。在展厅,记者见到了今年80岁的抚顺学雷锋典型联合会名誉会长邓凤兰,她写的是:“做雷锋精神传人”。站在展板旁,邓凤兰回忆起听雷锋作报告那次终生难忘的一面。1962年抚顺举行“五四”青年节报告会,20岁的乘务员邓凤兰和大家一起听雷锋讲苦难家史忆苦思甜,“那次见到雷锋,团团脸,虽然他是孤儿,身世挺苦,但总是笑呵呵的,如阳光般总是给人送去温暖。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他在工作上生活上都是我的好榜样。”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雷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在人们身边大量涌现,雷锋精神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记者在展厅看到,当代雷锋郭明义写下:“雷锋,我永远的追求!”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徐洪刚写的是:“永做雷锋传人”。50多年来,雷锋精神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犹如一座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01/26
  • 辽宁多台百姓春晚本色开演
    在辞旧迎新之际,辽宁多种多样的百姓春晚陆续“云”亮相,线上线下快快乐乐,热热闹闹,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个百姓春晚看到,参演者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本色”出演,但都在属于自己的春晚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百姓春晚中大妈们表演的芭蕾舞《我的祖国》。(摄影:赵乃林)演绎自己的故事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道“大菜”。如今,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央视春晚,而且还要打造自己的春晚。从17日开始,一台展现中老年人青春归来的“爸妈的春晚”就开始在辽视TV快手、辽视TV抖音等网络平台热播;截至20日,经过3天的紧张录制,“2022沈阳群众文化春晚”节目录制完毕;由辽宁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录制的“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百姓春晚定于农历小年播出;网络上,沈阳的“百姓春晚”、阜新的京剧票友流派(名段)春晚已率先亮相,鞍山、本溪、盘锦等地的百姓春晚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线上线下百姓春晚样式繁多,让每一颗文艺的心,都有为之跃动的舞台。“2022沈阳群众文化春晚”有26个节目,演员均来自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个人,其中包括业已退休的老艺术家,各年龄段都有。在录制现场,记者看到,这些来自沈城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推荐的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相声、快板、朗诵、杂技、非遗等节目精彩纷呈,亮点频现。开场舞《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开场就把观众带入到喜庆、热烈的氛围中。整台晚会虽然没有明星大咖,但每一位表演者都在竭力秀出自己的绝活。登台也要千挑万选花甲之年跳芭蕾?在“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百姓春晚的舞台上,25位演员翩翩起舞,正在演出芭蕾舞《我的祖国》。轻盈踮起的脚尖、健美的背部线条、精致绾起的发髻、优雅曼妙的舞姿,一招一式,竟有舞蹈家的范儿。看着她们的舞台形象,谁能相信生活中她们已是大妈、奶奶了,这些来自沈阳凤霞艺术团的演员们年纪最小的54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60岁。63岁的团长王凤霞介绍,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虽然芭蕾优雅美丽,但其练习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团里的成员都是在退休之后开始练习的,学习芭蕾舞均为零基础,又受到骨骼和身体状况等影响,要比年轻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而今,能登上百姓春晚的舞台,大家感到很荣耀,就觉得有责任带给观众最好的演出。记者了解到,这台百姓春晚是经过万人线上报名海选、千人线下复选后,最终有600名演员入围参演。参演者在录制前一天进行核酸检测,有家在外地的乘坐高铁、大客早早出门,为的就是不错过登台的机会。录制中,记者看到,走上舞台前每个人都在精心描画好舞台妆,佩戴靓丽头饰和花朵耳环的女演员们互相摆正配饰,能够看出他们对演出的重视和热情。触及百姓的兴奋点这两天,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居民车洪君和老伴儿忙完家务,就拿出手机观看起“爸妈的春晚”。老两口看个不停,笑个不停,房间里弥漫着新春的喜庆。8年来,铁西区每年都办一台百姓春晚,这已成为区文艺爱好者和居民们的年习俗。今年,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联合辽视新媒体发展公司、省老年服务协会等单位,特别打造了这台“爸妈的春晚”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参演者多是中老年人,展现的是他们的生活新方式、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百姓春晚,就要触到百姓的兴奋点。铁西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艳洁说,办百姓春晚,百姓既能参与进去享受快乐,也能近距离观看,尽享视觉饕餮盛宴。演出虽然在水平上参差不齐,但由于更注重群众的参与度与体验度,因而更接地气更贴近民生,而且演出的内容也贴近现实,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更令人感动与接受。记者从演出的节目单上看到,这台百姓春晚有上百个文艺节目,均为新创作录制,涵盖歌舞曲艺、团体合唱、古典文艺、回忆经典、男女声独唱等。从17日开始,百姓春晚马拉松式地在“云”端播出,延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天天不重样。百姓春晚如此火热,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毛琦认为,这是当代中华盛世、国泰民安、社会祥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精彩呈现。首先,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姓对时代、对当下的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其次,网络化、数字化、自媒体、融媒体的全面发展为百姓春晚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演出和传播空间,而且,百姓春晚源于草根,长在民间,为百姓喜闻乐见,欢欢喜喜过大年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自娱自乐性质的百姓春晚与专业水准的殿堂级精品呈现可以共存、互补,为春节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这是文化自信、文化繁荣的应有状态。
    01/26
  • 这座传承两甲子的银楼挂上了“辽宁老字号”金匾
    冬日的辽河老街,显然不如夏秋时节热闹。照常营业的“老世兴”,却在这时迎来“高光时刻”。伴随着新一天的开张,这座120年历史绵延的银楼,挂上了“辽宁老字号”的金匾。楼内,赶制虎年银饰品的錾锤声声作响。1902年,农历壬寅年,来自天津的金银匠人唐禄率族人,来到营口西大街考察选铺,“世兴金店”翌年在爆竹声中开张。2022年壬寅年将至,从“落户”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世兴”跨越两个甲子的时光,不仅成为老街上的百年老字号,也成为一个代表着营口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符号。百余年来,老世兴历经数代人的传承,如今的工艺品融汇了錾刻、细作、精刻、锤金、鎏金、贴金等各种技法。今天,在老世兴第四代技艺传承人张震宇的带领下,老世兴匠人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营口老世兴金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第三批“辽宁老字号”认定中,老世兴银楼获此殊荣,成为131个“辽宁老字号”之一,抱回金匾。
    01/26
  • 辽宁:大连重工新年订货喜迎开门红
    新年伊始,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发力,先后与澳大利亚某矿业公司签订万吨级桥式双斗轮取料机、固定式装船机供货合同,与国内某知名风机制造企业签订3亿元风机铸件批量供货框架协议,高点开局,为企业夺取首月经营指标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大型桥式双斗轮取料机。(摄影:王琳)
    01/26
  • 辽宁朝阳: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让企业提质增效
    新材料项目一期2万吨铸造车间和机加车间已经投产。(摄影:林建军)“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后,原材料节省了,产品质量提升了。”朝阳联强轧辊有限公司真切地体验到了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好处。朝阳联强轧辊有限公司位于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新材料项目由唐山联强冶金轧辊公司投资6.3亿元建设,主要产品为高速钢轧辊、复合铸钢轧辊等30多个品类,是国家生产新型轧辊的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企业,产品出口美、英、俄罗斯、日、韩等30余个国家。据介绍,新材料项目共分两期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6亿元,税收6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
    01/26
  • 辽宁辽阳太子河区:“三优一新”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21年,是辽宁辽阳太子河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太子河区委区政府坚持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以“三区一带”建设为牵动,实施生态优先、民生优先、项目优先、创新驱动“三优一新”战略举措,聚焦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上栉风沐雨、阔步前行,交出了“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满意答卷。这一年,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铁西空气监测站16项整治措施逐项落实,空气质量改善11.1%,达到历史最优水平。这一年,民生福祉不断提升,集中87%的财力用于民生刚性支出,11件民生实事件件落实。这一年,一个个含金量高的项目接踵落地,区域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十足。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24个,完成投资7.2亿元。签约落地项目14个,总投资17.5亿元。这一年,创新活力逐步显现。新增瞪羚企业1家、雏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5家。博仕科技获批全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生态优先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太子河区51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煤改气”,实现了农村以煤、秸秆、液化气等为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转变。同时,太子河区全力做好散煤替代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共完成散煤替代8761户,秸秆综合利用率88%,为有效解决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铁西空气监测站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优水平。深入实施重点河流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清理河湖“四乱”48处、河道垃圾1.79万立方米。投资580万元,实施柳壕河干流、支流及机场排水沟清淤共计5485米,建设护岸及防护网1840米,实施三所门前绿化节点工程6780平方米。沿河景观、河道水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实施“一企一策”能耗双控方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替换,坚决不上“两高”项目,确保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民生优先擦亮地区幸福底色翻开一年来太子河区的“民生账单”:集中87%的财力用于民生刚性支出。11件民生实事件件落实。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2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91人。城乡低保分别提高5.5%、9.5%。实施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人群救助190人。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388件,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6户。实施33处农村饮水安全设备维护工程,受益群众5.29万人……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补齐教育短板,进一步改善学生教育环境,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太子河区整合多方资源,在望水台小学原址新建一所高标准、超一流的公办小学——衍水小学,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由小学部和幼儿园组成,力争把学校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辽阳市窗口学校,以名校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目前,教学楼主体已完工,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为方便百姓办事,为站西商务区的建设发展汇聚商气、人气,太子河区实施了政务中心西迁工程,将各窗口单位及区直部门整合,目前,在站西3-1#地块打造景观绿化等外部环境2.3万平方米,改造内外街网点1.7万平方米,便民服务大厅、行政办公区、会议室、食堂全部完成装饰改造。太子河区以创城为契机,通过建立创城长效机制,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创城工作变为解决问题、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过程。组织机关干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全员下沉到村、社区,对辖区各种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多部门联合行动,对私设广告牌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集中清理。实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103小区实施道路硬化、方砖路面、排水管网、绿化景观、屋面防水、外墙保温等工程,改造面积3.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66户。项目优先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太子河区建立健全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落实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扶、区直部门联系、项目管家服务“三位一体”的项目包扶责任制。安排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0项,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1项。深化全员招商,开展党政主要领导“走出去、请进来”活动24次。健全招商模式,切实发挥区招商工作组和各乡镇街小分队作用。完善招商政策,制定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金融保险等行业专项招商政策。全年新签约项目25个,落地项目14个。康佳集团康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为全市招商引资作出积极贡献;讯众辽阳数字化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文圣区,成为全市“飞地招商”典范项目;大家财险总部经济项目落户太子河区,填补了区域金融保险业空白。全年引进国内实际到位资金23亿元,增长10.8%。站西商务区迎难而上,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占地5.4万平方米的站西交通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三个棚改小区已全部实现回迁;总投资1.5亿元的站西高品质住宅小区“泛美·襄平九里”项目竣工销售;商务区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全面铺开……在王家镇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的牧原集团有限公司8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一期王家镇现代化养殖一场已投入使用;金中昌信冷链物流有限公司10万吨冷藏库工程项目已正式运营。目前,集聚区已落户超亿元项目4个。文旅康养产业带建设稳步推进,“太子花田”景区停车场和种植区部分道路基本建成,打造油菜花、向日葵等观光花海850亩。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施耐德、蒂森克虏伯、瓦轴、艺蒙、忠相等企业成为宝马等知名车企的稳定供应商;兴启电工、国际硼合金自主研发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博仕科技获批全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伴随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太子河区经济腾飞的双翼。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年来,辽阳经济开发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创新体制机制,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机构设置得到整合优化。收回3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审批不出园区”目标。开发区聘任王德喜博士为管委会副主任,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力量。园区创新活力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新增瞪羚企业1家、雏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5家。博仕科技获批全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兴启、瓦轴成为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转化科技成果7项,技术合同交易额9800万元。高技术制造业产值、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和12%。开发区民营经济持续壮大,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7.8%。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9.5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58.9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92亿元。
    01/26
  • 辽宁沈阳:传承“马恒昌小组”精神 新征程再出发
    从1949到2022,从1到100,这期间完成的不仅仅是一组数字的跨越。从1949年到2022年1949年4月28日,“马恒昌小组”在沈阳第五机器厂建组,曾以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性劳动竞赛、第一个成立技术研究会倡导技术革新、第一个建立岗位责任制、第一个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而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并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小组至今已传承至第18代,走过了70余年的光荣历程。建组初期“马恒昌小组”组员合影,前排左三为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图片来源:《沈阳劳动模范》)第18代“马恒昌小组”组员合影。(图片来源:沈阳机床集团工会)从1个班组到100个班组2021年7月,沈阳机床启动“马组匠心”班组长队伍建设与培养工程,100名来自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及班组核心骨干员工参加首期培养。1月15日,随着沈阳机床“马组匠心”班组长队伍建设与培养工程一期班结业式的圆满落幕,100名班组长及班组核心骨干将把“马恒昌小组”精神和培训成果带回到100个班组。结业式上,百名学员组成的10支队伍分别汇报结业课题研究成果。围绕提升质量、提高效率、优化业务、再造流程、开源节流等方面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团队的智慧。(图片来源:沈阳机床集团工会)成果汇报后,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员和团队分获知识竞赛、结业课题汇报、十佳学习能手、最强团队、优秀班组长津贴等多个奖项。(图片来源:沈阳机床集团工会)1月15日,沈阳机床“马组匠心”班组长队伍建设与培养工程一期班100名学员结业。(图片来源:沈阳机床集团工会)背景资料:马恒昌(1907—1985),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共党员。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马恒昌带领所在车工一组完成了制作高射炮闭锁机任务。在工厂开展的“红五月”劳动竞赛中,车工一组制定了“先检查头一个活儿”制度、“三人技术互助组”制度,连续大干37天,没出一个废品,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小组不断创造生产纪录,并创造了班组民主管理模式。1950年,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