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
    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省金融系统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努力扩大资金供给,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增信服务,优化金融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业税收同比增长2.7%,占服务业税收比重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比年初新增3636亿元。  我省着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证。举办“金融助振兴—辽宁行动”系列活动,推动我省与大型银行总部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扩大了相关机构对辽宁的金融支持;落实政银企双月座谈会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年初以来,我省不断强化多方联动配套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使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更大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拓展。出台《深化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工作通知》等政策文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民营企业发债、差异化信贷服务、企业融资增信等举措,使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服务更加精准有力。  直接融资可促进企业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今年,我省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加大企业上市财政扶持力度,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建立省上市后备企业库,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培育企业上市的作用,提升企业利用多层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前三季度,我省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骗贷、恶意逃废债行为。指导鞍山、营口、沈阳等市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缓解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9月,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金融环境的意见》,从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金融司法环境、优化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造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环境、维护安全稳定的金融运行环境等5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健康顺畅、规范有序、富有辽宁特色的金融生态体系。  今年以来,全省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逐步增强,为全省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6个百分点。全省上市公司境内市场融资90亿元,发行各类企业债券同比多增170亿元。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及展示企业380户,总数达1981家。(记者唐佳丽张学军)
    11/04
  • “又见红山”见证辽宁有历史
    牛河梁神庙全景。(资料片)陶人形壶。(资料片)玉兽面形牌饰。(资料片)观众认真观赏。本报记者孙海涛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现场。本报记者孙海涛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展品。(资料片)本报记者侯永锋“又见红山”,一次红山文化精品文物的集中展示,见证“辽宁有历史”。走进辽宁省博物馆,畅享这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连呼过瘾的不仅仅是普通观众。10月16日,“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当日上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又见红山’,又见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源。”当天下午,“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如期举行。“红山文化作证,代表红山文化最高成就的牛河梁作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成为研讨会的主流声音。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牛河梁遗址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反映红山文化祭祀礼仪已经制度化,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这是结论。“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明最终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研讨会上,刘国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红山文化出土精品文物首次集中展示。在这里,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最新成果得以全面反映。更重要的是,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的“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把我们带回5000年前辽西地区的那块红土地,带到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出现的地方——牛河梁,让我们深入了解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中心,瞭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彩与厚重。破解牛河梁这本“无字天书”,让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辽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又见红山”,刷新我们对辽宁文化的认知,坚定辽河儿女的文化自信。文明源头的璀璨星光跨越时空,化为4300万辽宁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必将照亮辽宁未来前行之路。1牛河梁满载中华文明记忆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如果说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交响曲,辽西的古文明则是它的序曲,比中原要早约1000年。”关于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辽西发现的5000年前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不仅把中华古史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和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辽西地区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坛庙冢相继被发现紧密相关。“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如今,这一观点已成学界共识。然而,当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刚刚露头,有考古工作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寻找“中华民族更早的老家”有了初步答案时,一场有关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却就此展开。“当时不少学者对红山文化是否已进入文明时代,持有不同意见。”郭大顺的思绪回到了当年,“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红山文化新发现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一如既往地不断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始终是这一课题研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几千年来一直是个困扰国人的问题。早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就感叹,“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进入近代,书写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成为学人的自觉担当,他们不约而同地寄希望于新生的现代考古学。在他们看来,考古的过程,就是寻找一个民族共同记忆的过程。从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梁思永、李济、尹达……一代代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长城以北地带”,苦苦寻找“中华民族更早的老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牛河梁遗址遇到考古工作者的洛阳铲时,那段不见任何文字记载的历史才跨越5000年进入我们的视野。根据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批文物,苏秉琦先生推断,5000年以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他认为,“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现让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曙光。”“这一举足轻重的判断发出后,立即引起广泛重视。”郭大顺说,“此后30多年,各地同时期的相关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出现,相互比较,红山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考古资料的全面性仍处在前列。”在郭大顺看来,距今约5500年的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同时期甚至整个史前时期唯一的女神庙,由众多坛冢组成的遗址群,形成有组合、成布局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已具备完整体系,与建筑遗址配套的是规格甚高的人、龙、凤、龟等玉器和彩陶祭器,而普遍出现的中心大墓体现了社会结构初步出现以“一人独尊”为主要内容的等级分化,故牛河梁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实证。从牛河梁遗址发现到今天,循着苏秉琦先生的认识路线,通过对考古新材料的认识与分析,考古工作者逐渐完善史前格局的建构,深化对红山文化和辽西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2018年5月,由国家支持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项。关于红山文化,学界较一致的认识是:红山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而且比中原地区更早跨入文明的门槛;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牛河梁展现中华文明起源独特道路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基“红山文化所展现的神权至上的文明起源道路,在中华大地具有普遍性,只是红山文化更为典型,发展更为充分而已。”所谓“直根系”,是指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实证。上世纪80年代,苏秉琦先生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这一观点完全经得起推敲。”郭大顺认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过程中,神权发达的红山文化展现的中华文明起源道路具有普遍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从东山嘴遗址的发现,到牛河梁遗址的多年发掘,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遗址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确认遗址有祭祀性质,以祖先为主要祭祀对象到祭祖已有主神与群神、远祖与近亲、个祖与共祖等多个层次与多种形式等三个阶段。在郭大顺看来,这与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对中华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的论述相吻合,即红山人具有中国古代天、地、神、人分层的宇宙观,走的是以通神取得政治权力的文明发展道路。张光直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道路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以技术和贸易改造自然的“破裂性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通过人与神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连续性文明”,“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联系到红山文化所展现的文明起源道路,综合张光直等学者的观点,郭大顺判断,红山文化通神用的是玉器,仰韶文化虽然史前玉器不发达,但其代表器物彩陶具有巫者通神使用的“神器”性质。可见,仰韶文化也是神权发达的考古学文化,只是表现形式与红山文化有所不同;即使到了商代,青铜器更多用于祭祀和埋葬的现象,殷墟遗存和卜辞中所见王室大规模、多形式的祭祀活动等,也都是史前时期以通神取得政治权力方式的延续。中华文明起源道路有自己的特点,赤峰学院教授于建设认为,“由巫而王”“由祀而礼”可能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氏族迈向文明和国家的独特之路。这不仅是红山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红山文化中,传承于后世的中华文化传统不是孤例,而是成系统的有机组合。牛河梁遗址发现与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证明5000多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在学者们看来,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文化交汇推动红山文化“先行一步”兼收并蓄让红山文化脉动更强劲善于辨别、吸收、融合邻近文化的先进文化因素以充实和发展自身,这是红山文化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行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向被视为古文明边缘的长城以外、燕山以北,为何会有如此璀璨的古代文明?郭大顺认为,主要原因是“文化交汇”。早在东山嘴遗址被发现的1983年,苏秉琦先生就将西辽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原和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相联系,他说:“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能够给予理论说明,那将表明我们掌握了解开长城地带古代文化发展脉络的手段,并且找到了联结我国中原与欧亚大陆北部广大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苏秉琦先生看来,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优生支系,即以成熟型玫瑰花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庙底沟类型,沿太行山麓北上;源于辽西遍及燕山以北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即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红山文化类型,由大凌河源南下。这两个出自母体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更有生命力的优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红山文化庙、坛、冢就是两个支系文化相遇后迸发出的文明火花。“多元与交汇是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一大特征”,郭大顺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最关键的5000年前后,也是史前文化交汇最为频繁的时期,这集中体现为中原文化区、东南文化区和东北文化区三大文化考古区之间的交汇,对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影响也最大。此外,专家认为红山文化处处可见东西方碰撞出的火花。苏秉琦先生曾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红山文化彩陶罐,绘有来自中原的玫瑰花、来自中亚大陆的菱形方格纹和来自红山本土的龙纹等三种图案,“这是欧亚大陆汇合点迸发出的火花,这意味着五六千年以前,这里是西亚和东亚文化的交汇地带和熔炉。”郭大顺研究得出结论,红山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正是沟通东西方的“彩陶之路”与环太平洋“玉石之路”的交会点,东西方文化因素在这里融合。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辽宁师范大学田广林教授则认为,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草原通道东西之间的交流往来就客观存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相对开放的地理区位和世界东西、中国南北先进文化的交流汇合,正是红山文化于5000多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一步,较早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先决条件。“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别是五千年文明起源时,只要不自设禁锢,而是立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自身特点,立足于与中华传统的继承关系,立足于文化交汇的推动作用,就会对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和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谈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就会理直气壮,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郭大顺说。本版资料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链接LIANJIE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长期以来,有关文明或国家的定义主要由西方学术界制定,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项目专家组提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应为国家的产生,它包括农业与手工业是否显著发展,是否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其附属的大型公共设施是否出现等,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作出了中国学者的可贵探索和积极贡献。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型文明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苏秉琦先生为重建中国史前史孜孜以求,其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个理论:一是以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谱系论”;二是以“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三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苏秉琦将红山文化界定为“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原生型文明”,认为5000年前红山文化进入了发展的全盛阶段,像牛河梁遗址这样大面积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存在,显示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氏族公社的水平,这就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曙光。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明最终形成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刘国祥提出,“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以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埋葬和祭祀遗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那斯台、哈民忙哈等不同规模的聚落遗存为代表,辽西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其所著《红山文化研究》一书中,刘国祥进一步阐释,“红山文明有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
    11/01
  • 盖州举办首届苹果节
    10月31日,盖州市举办首届苹果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苹果经销商、果树产业专家、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代表、农业合作社代表和农户代表近千人参加。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0名苹果产业权威专家对盖州苹果进行全面鉴定评估,对盖州市25个苹果主产区乡镇(街道)的参选苹果进行科学评判,评出盖州市首届苹果节金果王和银果王、“果后”奖。现场还开展了义卖活动,义卖款全部捐献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据介绍,盖州市果树产业历时百年,一直是盖州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盖州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1.5万亩,产量达31万吨。
    11/01
  • 世界首次以书画呈现唐代历史!
    金秋时节,一场绚丽的国宝文物盛宴将在辽宁呈现。10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将隆重举办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在100件珍贵展品中,以辽博藏品为主,并联合国内多家博物馆馆藏书画国宝,集中展出38件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大展,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  图为策展人刘传铭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省文物局、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博物馆合力打造。展品以辽博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为主体,辅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种品类文物,可谓众彩纷呈,主次分明。100件展品中,56件为辽博的珍贵藏品,16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外省博物馆,28件来自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旅顺博物馆、朝阳博物馆的鼎力支持。  传世唐代书法、绘画的收藏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重要特色,此次辽博将馆藏唐代书画倾囊而出,是建馆至今首次。在展出的38件国家一级文物中,有《簪花仕女图》、《萧翼赚兰亭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皆为中国书画史上的煌煌巨制,如此众多国宝同时亮相,无疑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特邀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为策展人。刘传铭先生向记者介绍,这次展览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将由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两大部分组成,共8个单元,分别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与其他品类文物形成丰富链接,力求全面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民族融合、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使广大观众重温唐代丰厚文化遗产的同时,汲取发扬大唐文明中的自信、开放和包容。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吴炎亮透露,为增强展览的感染力,辽博首次与数字科技公司合作,以高科技数字成像技术倾力打造了数字体验场景,力争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文物,体味大唐盛世的悠远绵长。展览期间,辽博还将配合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专家学者高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针对青少年的互动活动。  据悉,此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将持续到2020年1月5日。为方便观众参观,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与大麦网合作,开通网上预约参观平台,海内外参观者需要携带身份证件入场,具体预约操作细节会后续发布。   展品及介绍  1.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  (辽博供图)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擅仕女画,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  画以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白鹤,画左辅以湖石、辛夷花树。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鬓,鬟髻之间各簪或牡丹、芍药、荷花、绣球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著透体博袖敞领宽肥纱衣,内著曳地长裙,裙色有石榴红色或大撮晕缬团花者。本卷无款识、题跋,《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为周昉作品。  2.唐万岁通天帖卷  (辽博供图)    纸本草书  纵26.3厘米,横353.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佚名摹王羲之等王氏一门书翰》《唐抚晋帖》。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宰相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作《宝章集》以记述其事。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10/31
  • 距今约7500年的石雕神人面像在辽宁展出
    一件距今约7500年的石雕神人面像近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件石雕神人面像于2015年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塔尺营子遗址出土。该石雕神人面像为灰色燧石质长方体,长宽厚分别为9.2、5.17、3.05厘米,磨制光滑,各面有明显而均匀的外弧,边棱甚锐。器体正面的上部用阴刻技法刻出以人面为中心的图案。据介绍,这件石雕神人面像的出土说明,中华大地在七千多年就已进入“万年文明起步”阶段是红山文化跨进文明社会的前奏。
    10/30
  • “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首次亮相东北
    10月22日,C1553次列车从长春站缓缓开出,驶向目的地吉林松原站,这是动力集中型全新动车组首次在中国东北地区亮相。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采用流线型外形,是复兴号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速线路旅客列车的迭代升级产品。由于列车车体外皮涂装为“国槐绿”,故又被称为“绿巨人”。中新社发李淑娟摄
    10/28
  • 第二届进博会布展工作正式开始
    10月22日,装载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船身的卡车抵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华社记者方喆摄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首件进馆展品——来自意大利的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运抵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这款展品是首次在亚洲亮相。第二届进博会正式进入布展阶段。10月22日,工作人员为即将进馆的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船身张贴宣传标语。新华社记者方喆摄10月22日,装载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船身的卡车抵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馆内。这是展方工作人员用手机展示该款高速巡逻船在海上航行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方喆摄10月22日,装载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船身的卡车抵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华社记者方喆摄10月22日,装载法拉帝195型高速巡逻船船身的卡车抵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馆内。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10/23
  • 沈阳树树皆秋色满城银杏黄
      “尽日苔阶闲不扫,满园银杏落秋风。”  金秋十月,沈阳进入最美的一季,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校园里的“银杏路”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每年这个时节的周末,辽宁大学崇山校区的门口车辆都会排起长队,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银杏路的风采。  有银发夫妻携手而至;有一家老小相伴而来;也有久别重逢的朋友约在这里叙旧;当然,银杏树下更少不了年轻的情侣。  满树的银杏叶透过阳光一片金黄,其形其色都有看头。银杏叶在古时候被形象地称为“鸭掌”,宋代梅尧臣有句“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更是肯定了银杏叶的价值。  找一个晴日的午后,约上家人朋友,拾一片银杏叶,赏三分秋光。
    10/22
  • 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上的爆款“沈阳智造”
    “新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首次亮相沈阳5G智能巡检机器人将进入更多普及型应用场所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圆满落幕细数峰会上的那些爆款“沈阳智造”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组委会供图  使用无人机对飞机各个部位进行影像拍摄,实时传送到云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影像,对飞机各种状况做出及时的判断;浙江某卷烟车间智能设备的各种运转信息被实时传送到沈阳的峰会现场,如果发生任何故障,可以随时被发现,并可以从沈阳向浙江工厂发出指令,停掉某段生产线或者打开备用产线……  10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圆满落幕。本次峰会硕果累累,100多位专家作报告,100多家企业完成对接,9个重要项目实现签约,2个重磅成果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成果对接活动是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的特色活动,吸引了14家领域内的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现场通过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示,让参会人员开启了对工业互联网的新认知。  创新成果里有哪些“沈阳智造”,它们又赋予了工业互联网怎样的含义?当天,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新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  首次亮相沈阳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发布的“新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是本次峰会上的重点成果,这也是该平台研发成功后首次在沈阳展出。随着现代自动化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需要系统管控的部件越来越多,这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可以同时对多部设备进行控制,按照要求进行不同速度、转向运动,这意味着可以让机器人做更为复杂的工作。  当天,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平台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层到云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机器装备、机器、数控车床、数控机床、流水线、自动化车间领域,还有一些消费类产品都可以基于我们这个平台去打造。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开发进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同时还能节省企业的成本。”  5G智能巡检机器人  将进入更多普及型应用场所  中国移动成果对接活动区,摆放着一位我们的“老朋友”。这个与新松联合开发的5G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华晨宝马、新松、沈阳机床等工业企业厂区试运行,它将替代人工,对厂区的一些环境复杂的区域进行巡检。  据了解,5G智能巡检机器人由四个特殊的摄像头组成,包括激光摄像机、红外成像仪等,在巡检工作过程中,无论环境多恶劣,它都能采集到现场的清晰画面,并借助5G网络,第一时间、没有任何延时地上传至监控后台。  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讲解员介绍,目前5G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攻克方向是通过技术降低成本,推动其能进入更多普及型应用场所。  模块化智能示范生产线  推动产业转型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SAP(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多夫市,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共同搭建的自适应模块化智能示范生产线在成果对接活动区展出。“企业可以利用SAP的云平台下订单,根据云平台上的订单策略来搭建模块化生产。每个机器人可以根据客户的自主要求下订单,然后进行内部的自主协调,根据优先级通过AGV小车调度来完成自主装配和自主生产。”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模块化智能示范生产线将会推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和产业转型。(记者方月宁)
    10/21
  • “寻迹辽宁”首届名山越野系列赛黄泥川站精彩瞬间
      图为随着发令枪响起,参赛选手冲出起点。新华网姜冰摄  10月20日上午7时,“寻迹辽宁”首届名山越野系列赛环黄泥川·大连越野赛在大连市高新区智荟天地鸣枪开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地区的跑友们齐聚在山海之畔纵情奔跑,感受体育与自然交融的魅力。本站越野赛共设置50公里/30公里/20公里/青少年越野赛四个比赛项目。最终,来自大连的刘禹、刘冬梅、张信新和宋佳分别夺得男子50公里、女子50公里、男子30公里和女子30公里的冠军。  图为参赛选手行进在山路赛道中。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在赛道上奔跑的选手。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男子20公里冠军唐慧抵达终点,他用独特的方式庆祝冲线。新华网唐晓瑭摄  图为来自大连的宋佳成为女子30公里组首位冲线选手,获得该组比赛的冠军。新华网唐晓瑭摄  图为完赛选手冲线后拍照留念。新华网唐晓瑭摄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