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丹东:种好精品小西瓜 过上幸福好日子
7月28日,在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下尖村1组居民柏学军家的西瓜大棚里,他正张罗着收获、装车,忙得汗流浃背。“今年,九连城镇马市岛内精品小西瓜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50亩,销售价格每斤1.9元至2元,210余户瓜农靠着精品小西瓜过上了幸福好日子。”柏学军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马市岛上分布着5个村,由于鸭绿江和叆河的冲积、滋养,岛上土壤肥沃,出产的西瓜久负盛名。最初,当地农民种植的品种是“地雷瓜”,在种植过程中容易爆裂。后来,柏学军引进小而精的精品瓜种植,获得了好收益。“过去我家种蔬菜,不仅卖不上价,还得天天蹲市场。”柏学军说,他尝试把传统的蔬菜种植向高效的经济作物转型,率先在村里搞起西瓜种植。2011年,他外出考察看中了精品小西瓜的市场前景,决定将西瓜种植产业做大做精。“别看这个品种的西瓜个头儿小,但从品质到价格都比传统的‘地雷瓜’好。”现在仅种瓜一项,柏学军的年收入就在20万元以上。“我种了十多年西瓜,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柏学军家拔地而起的二层楼特别气派,屋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十几年来,精品小西瓜在下尖村落地生根,马市岛上其他村的村民也纷纷效仿柏学军,盖起了钢筋骨架冷棚种植精品小西瓜。在技术上,柏学军无偿对村民进行指导。这几年,精品小西瓜以优良的品质得到客户的认可。今年,北京的一家公司主动来到九连城镇,以下订单的方式订购。如今在马市岛,有6名像柏学军这样的新型农村经纪人,他们不仅通过多年的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而且用自己的方式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带动村民种植精品小西瓜,走上致富路。九连城镇党委借此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方式强化村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引领作用。各村党员纷纷带头种植精品小西瓜,许多农户觉得前景广阔,也跟着种植。今年,马市岛上精品小西瓜的种植面积增加到550亩,拓宽了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08/03 - 辽宁丹东: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7月,随着复工复产速度的加快,东港项目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中。人力资源产业园、“草莓港”、古韵步行街改造……多个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东港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丹东市委工作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克服疫情、市场环境和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多重影响,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上半年,东港市已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2个,计划总投资173.44亿元,开复工率达80%。东港市重点围绕打造“2-8-6”产业体系、“5-6-5”平台建设和做大做强草莓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开展“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东港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形成合力、紧盯节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制定2022年“五大安全重大工程项目清单”“5-6-5平台建设项目清单”“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清单”“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清单”“亿元以上储备项目清单”五大项目清单,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包扶工作制度,逐个项目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动东港市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构建东港市项目一体化谋划、推进、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新局面,做到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进一步落实“项目管家”制度,为东港市80个5000万以上重点项目配备了项目管家,重点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征地、拆迁、规划、环保、资金筹措等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瓶颈问题。结合东港市资源禀赋,创新项目谋划方式,重点包装推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2022年,围绕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乡村振兴、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谋划包装了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第二医院异地新建综合楼、渔港经济区港口、码头建设等一批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和水利、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谋划了兴边富民、城市更新改造、沿海经济带等一批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实干精神和担当精神。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疫情期间东港市重点项目实行容缺开工实施意见》,加强在“容缺开工”和“阶段性验收”首尾两侧提升效能,保持项目建设“东港速度”。探索并联审批制度,加强各部之间沟通,在权责范围内,对可以同时进行或提前进行的工作先行开展,尽量缩短审批时限,推进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抓实抓细项目管理,坚持挂图作战,编制“一台账两计划”,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有效拉动投资增长。定期召开问题项目推进会,梳理和汇总问题项目,重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同时,建立问题项目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问题时限,加强后期跟踪力度,逐一销号。在东港全市范围内开展项目拉练活动,通过项目观摩比起来、赛起来,进一步找准位置、看清差距、明确方向,争着干、比着干、抢着干,营造全市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下半年,东港市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为上”的发展理念,抢抓三季度关键节点,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全面会战项目,全力拼抢项目,迅速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的热潮,切实用一个个具体项目支撑形成新的增长点,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
08/01 - 丹东合作区:深入企业一线 为复工复产把好“安全脉”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丹东合作区企业陆续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为全面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近日,合作区安监局联合相关部门,聘请安全专家,深入企业一线“点对点”提供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安全有序恢复生产。截至目前,专家组共检查35家企业,查处一般隐患100余处。重点燃气生产企业6家,共发现隐患问题26处,已督促企业尽快整改,坚决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08/01 - 辽宁丹东: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盛夏的夕阳照耀着白石村,干净平整的沥青路连接起红瓦白墙的民宅。“以前俺们村可不是现在这样的,柴火乱堆,垃圾、脏水随处倒,天一暖和了,到处是苍蝇。近几年,俺们村建立了村规民约,把环境卫生整治写进村规民约,同时积极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大家的自觉性提高了,不仅一起保护村里的环境卫生,而且还互相监督呢。”7月25日,宽甸硼海镇白石村党支部书记周福清对记者讲述着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村规民约一旦制定,村民就得遵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据了解,白石村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爱党爱国、人居环境、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禁止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多项内容。为了督促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白石村两委将村规民约制成了版画,悬挂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还积极开展家文化、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白石村早已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激发,一幅美好家园画卷正徐徐展开。除了白石村,硼海镇各村也纷纷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接地气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的作用,还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倡议书、入户宣传等形式,让村规民约潜移默化进入脑海中,融入生活中。“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乡风淳、乡村美,而且还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近两年,硼海镇积极争取财政资金514万元,完成三道湾村、大汤石村两处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以及上甸子村12组、白石村2组、大汤石村6组的路面硬化工程;争取资金177万元完成上甸子村15组、大汤石村1组、下甸子村4组1.4公里河道防护工程;争取移民资金20万元,完成夹皮沟村2组、3组、8组的亮化工程;对集镇区3.7公里巷路进行维修……仅2021年,硼海镇就累计争取资金900多万元用于加强各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该镇计划完成集镇区自来水厂建设、上甸子村2组、8组道路硬化工程、小汤石村5组桥梁建设等8项工程。如今,这些民生项目正在有序进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既要让村子越来越美,又要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于是,硼海镇积极整合各村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资金整合+产业融合+村村联合”和“支部+公司+农户”的“三合三加”模式在上甸子村、夹皮沟村、白石村打造3个蓝莓产业园,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硼海镇的三道湾是一个好地方,一条溪流从大山深处蜿蜒流到山外,柏油马路从山外一直铺到山里,沿途栽种了红叶枫叶林,被称为“可以触碰枫叶的地方”。近几年,硼海镇借助三道湾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融合,在三道湾村种植观赏性中药材急性子、瞿麦、菊花等,打造“红枫故里,药谷花香”乡村旅游名片,实现村集体产业收益最大化。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引导农户以三道湾原生态旅游资源和人工种植菊花花海为依托,发展集绿色采摘、庭院经济和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项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解放思想观念到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如今的硼海镇,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产业不断兴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硼海镇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美好。
08/01 - 辽宁丹东:点亮“夜经济”
7月30日傍晚,月亮岛夜市人来人往,卤味烧烤、果汁饮品、经典小吃等美食让人眼花缭乱,摊主们一边麻利地做着美食,一边热情地吆喝着,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香味。(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08/01 - 辽宁宽甸县:红提葡萄产业“火”了步达远村
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村于2019年通过“飞地经济”和招商引资引进美国红提项目,2020年秋天,红提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到6000斤,亩产值达到4万多元。步达远村红提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了全面乡村振兴速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在步达远村内,建设红提葡萄和阳光玫瑰(晴王)、红浪漫、妮娜公主、红夏音等新品种葡萄大棚总计47栋,流转土地面积150亩,种植面积87.7亩。2021年,村集体增收5.55万元。2022年,红提产业园可提供长期固定工作岗位40个,以及部分临时用工,预计村民可增加收入150万元以上。此外,还将带动地区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销售,拉动地区餐饮、超市等行业经营收入。2023年,随着新品种葡萄达产,村集体收入还可有较大幅度提升。
07/29 - 辽宁凤城:产学研联盟谱新篇 大豆叶创出高产值
在丹东地区,农户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大豆由于单产量低、产值小,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成立于2018年10月的凤城市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一家利用玉米、大豆秸秆作为菌棒原料生产食用菌的经济合作组织,一直关注大豆的生产面积和产值。作为辽宁省大业食用菌高效栽培产学研联盟的成员单位,联合社了解到大豆不仅可以加工成食用油、豆制品,大豆叶经过加工还可以出口创外汇。同时,大豆秸秆和豆粕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菌棒的原料,降低菌棒生产成本。(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为此,联合社理事长郭学山找到联合社成员单位,农产品加工企业丹东格尔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格尔食品有限公司引进韩国机械技术,并与丹东市农科院合作,在大豆生产后期,在不影响大豆籽粒产量的情况下,机械化采摘大豆叶。格尔公司目前有大豆叶出口订单500吨,但丹东地区种植大豆的大豆叶不符合出口标准,订单一直没有完成,更不敢接新的订单。看到企业的困难,郭学山积极联系产学研联盟中的各个科学院所和企业,终于在丹东农科院找到了答案,丹东农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种生产出的大豆叶完全符合企业的出口标准,大家达成一致,确定在丹东地区设立多个大豆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示范引领,推广新品种种植,让周边农户看到新品种大豆全身都是宝,连大豆叶都能出口创外汇。在示范基地种子运输期间,丹东正遭遇疫情,在丹东市相关领导及凤城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的支持协调下,种子按时到位开始种植。如今,示范基地的新品种大豆长势喜人。郭学山表示,在大豆叶采收时,将召开现场示范会,让更多的农户切身感受到机械化采收大豆叶的快捷性,认识到种植新品种大豆的高产值、高效益,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赢。
07/29 - 辽宁丹东:发挥计量作用 助力复工复产
近日,丹东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计量所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好服务,合理调度,全面开展涉企事业计量周期检定工作,最大限度减轻企事业计量工作因疫情受到的影响,保障企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同时组织计量检定人员现场提供应急检定和校准等各项计量服务。开通检定校准绿色通道。企业在用的计量器具大多数是按周期检定,计量所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对有检定校准需求的企业,有需必应。仪器收发大厅每日认真落实“健康码”查验、测温工作,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服务标准不降低,认真服务企业客户。复工复产以来,累计接待受理35家企业检定校准需求,接听并解答20余个企业及个人电话咨询,咨询问题办结率达到100%。保障医疗卫生,计量先行。计量所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相关医疗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等技术服务。检定人员深入疫情防控一线,高效保质保量完成检定校准工作,有效保障了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精准的计量技术服务,累计检定医疗计量器具共计167台件。开展民生计量。为保障老百姓疫情期间“菜篮子”“米袋子”计量准确,检定人员对超市电子秤和集贸市场公平秤、企业等计量器具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累计检定47台件,全部合格。既让商户放心,又让百姓安心,保证了在用计量器具准确可靠,为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提供了保障。严守加油质量关,确保群众足量加油。为了解决受疫情影响导致的加油机检定时限到期问题,检定人员对加油机的主板及流量计铅封进行复核,同时对加油机进行误差检定,调整存在误差的加油机,确保每台在用加油机计量准确。共计检定加油站7家,加油枪累计40余把。复工复产期间,计量所共累计强制检定服务企业26家,强检件数1866件,共减免费用18万余元。计量所将继续全力以赴为企业生产护航,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贡献计量技术力量。
07/29 - 辽宁丹东:驻村工作队帮助复工复产
近日,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队协调辽宁恒远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向凤城市边门镇那家村捐赠两台电脑及办公用品,价值1万元,专项用于保障村里的复工复产。“工作队和爱心企业给我们送来了电脑和办公用品,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村党支部书记说。那家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在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已实现脱贫。疫情发生后,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团结协作,组织村民进行核酸检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同时走访慰问贫困户,维护村里的平安稳定。驻村工作队还帮助村企业申办复工复产手续,帮助养殖户销售农产品。
07/29 - 辽宁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依托优势抓住机遇 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9亿元,同比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3.63亿元,同比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36.5%……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依托政策、区位和体制优势,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不断强化改革推动、产业带动、创新驱动,持续厚积经济沃土,取得非凡成绩。目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建成近15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开发了近19平方公里的城市拓展区,逐步打造出一条40多公里长沿江、沿海、沿边的经济开发开放带。重点发展以东方测控、思凯电子为龙头的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以黄海汽车和五一八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九三大豆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辽宁孔雀表业为龙头的手表产业集群。区内交通、市政、教育、社区、医疗卫生、商业等系列配套日趋完善,人气不断聚集,常住人口由2012年底的不足1万,提升至如今的近10万人。如今的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已成为产业集聚“新高地”、经济发展“主战场”。近年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集聚能力强、带动能力大、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全区共有大小工业企业500余家,去年已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项目31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目前,思凯电子、大东线圈、华通测控、通博电器、克隆集团、和本精密等企业与华为丹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数字场景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线上招商“不断档”、政务服务“不缺席”。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23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2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充分发挥“长三角”“珠三角”“辽洽会”及“京津冀”四大招商活动平台作用,全面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深化与大连经开区、扬州经开区、青岛经开区对口合作交流,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力度。以互市贸易通关为基础,搭建系列互市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丹东港互市贸易区建设,推动“互贸汇跨境电商平台”和“互市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运营。随着区域相关企业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壮大,合作区还着眼于企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产业梯次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着手规划建设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先期规划占地300余亩,目前已有5个企业项目在这里落户建设。良好发展势头与良好发展的软硬件发展环境分不开。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聚焦优质服务,超前谋划、精准发力,为企业提供咨询、办证、审批等服务,全程跟踪解决产业立项、规划审批、建筑工程规划许可等事项,帮助项目解决水、电、供暖、给排水等具体问题。完善了100多公里的城区道路配套,实现了道路通到哪里,燃气、热网、通信、自来水等设施就通到哪里;在绿化建设上下足功夫,实现“一树一路”和“一街一景”;争取1.6亿元资金,用于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城市公园等公共设施及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景观小品,让城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公交班次加密延时、延伸线路,进一步满足了百姓出行需求;优质幼儿园、小学、中学相继建立,配套的教育链条正在合作区形成。新时代,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正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精神,以破茧化蝶之势,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不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