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服务助力重点项目建设
4月10日,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自3月份以来,丹东路政执法队在加强防控工作的同时,主动服务、积极协调,助力我市重点项目复工复产。东港市黄土坎镇石灰窑村草莓种植基地项目是黄土坎镇较大的投资项目,该项目计划兴建40个高标准现代化设施。3月4日,东港路政执法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此项目需开设道口,于是第一时间联合公路部门,对项目开设道口申请进行现场办公,仅用3个工作日就准予许可,压缩许可时限,有效助力我市农业项目复工复产。凤城市青城子镇管网改造项目是今年凤城市重大城市改造项目之一,总投资近亿元。市路政执法人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此项目涉及多处破路施工,属于重大涉路工程。3月11日,市路政执法队联合公路部门对此项目进行现场勘查,优化审批程序,容缺受理,压缩审批时间,实施“绿色通道”,采取边施工边补齐手续的方式,全力以赴助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振安区爱河防洪护岸二期工程是我市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3月25日,市路政执法队对该项目进行现场勘查和论证,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助力我市基础设施项目尽早、尽快实施。自3月份以来,丹东路政执法队结合“路政服务月”活动,主动走访公路沿线乡镇政府、企业、厂矿和沿线百姓等用路服务对象,广泛宣传路政执法服务政策法规和业务流程,探寻服务对象在复工复产中涉及路政执法的相关问题。全地区共走访600余次,其中,走访乡镇政府20余次,走访企业、厂矿180余次,共填制《结对服务登记表》536余份、《路政服务信息登记表》416余份,共发放宣传单2500余份,路政业务联系卡600余份。截至目前,丹东路政执法队已勘查涉路施工项目14处,助力我市复工复产项目7个。
04/13 - 41个项目集中开复工 总投资157亿元
为落实丹东市统筹两项任务推进“项目年”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丹东市推进“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和“项目开工月”工作安排,我市确定4月8日为“项目集中开工日”。当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分赴各县(市)区、经济区重点项目现场,参加“项目集中开工日”启动仪式,掀起全市项目开复工建设热潮。4月8日,凤城市举行2020年项目集中开工日活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裴伟东,市政协主席宋立跃,市领导李刚、于兵、刘宏昌、林士宽参加活动。在凤城经济开发区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能项目现场,挖掘机、运输卡车等各种机械作业设备排列有序,施工人员整装待发。项目集中开工日活动开始前,裴伟东等市领导通过展板,逐一了解凤城经济开发区、蓝旗镇、青城子镇、鸡冠山镇、石城镇、草河街道、凤山街道等地今年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据了解,凤城市今年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投资总额220.5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1个,投资总额105.72亿元;续建项目26个,投资总额114.87亿元。截至4月8日,凤城市共开工25个项目。前期,各县(市)区、经济区筛选出计划在4月份集中开复工的项目68个,计划总投资264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42.3亿元。4月8日,全地区开复工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157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25亿元。其中,包括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能项目、安德生物滨海产业园项目、辽宁众合实业有限公司环保再生建材生产基地项目、宽甸镁鑫矿业有限公司石材加工项目、丹东市蔬菜批发市场移地新建项目、辽宁大洋电力设备制造与研发项目、丹东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辽东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等。预计全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月底前开复工率可达到50%以上。8日的启动仪式结束后,市领导分别进行工作调研,详细听取企业和项目情况介绍,了解项目开复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并就项目建设提出希望和要求,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04/09 - 丹东“云签约”56个项目总投资360亿元
四川汇源农业产业化集团东港伊品农业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辽丰食品肉鸡全产业链集群项目、虎山朝鲜族民俗村项目、中发集团丹东五龙背镇优年温泉谷项目……日前,丹东市举行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仪式,56个重点招商项目以视频连线形式落地,总投资额359.12亿元。 线上互联、“云端”相聚,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丹东市依托华为云WeLink技术支撑,采用“主会场+投资方视频连线”形式,参加签约仪式的企业家代表在其所在地与丹东主会场实现线上签约。此次签约项目共56个,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服装纺织、现代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总投资额359.12亿元,是近年来丹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签约。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额345.26亿元;工业项目32个,总投资额303.69亿元。 为切实抓好“项目年”建设工作,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丹东市统筹做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任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保项目企业和重大项目责任制,筛选100个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包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项目立项、办理开工手续中遇到的问题,推动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与此同时,丹东市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打造“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要素全,宜创业、能赚钱”的良好营商环境,靠市场、靠契约、靠服务、靠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优的投资兴业舞台。 积极抢抓东北振兴和国家支持边境地区发展等政策机遇,努力把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丹东市多策并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两手抓、两促进,取得双胜利。目前,全市有366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复工,开复工率97.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记者黄宝锋王卢莎)
04/07 - 规上工业企业开复工率达97.1%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3月25日,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截至3月24日,全市37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65户开复工,开复工率达97.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据介绍,市工信局坚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对工业企业开复工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和日报告制度,收集复工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预计到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复工率将达到97.9%,到4月末将全部实现开复工。
03/26 - 兵贵神速!丹东防疫物资日产数十万件
50万件隔离衣、125万件医用防护服、千万片以上的口罩……疫情期间,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知难而上,开创了应急防护物资生产里程碑。“生产医用防护服、隔离衣的设备和能力,我市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都有,缺的只是生产资质和面料。”3月20日,市工信局消费品产业科科长刘智瑾说,在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市就为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办理了相关生产资质。春节期间,丹东海合谷服装服装有限公司加班加点转型生产医用防护服市工信局工作人员李楠大年初五前往上海接收由吴江市腾虹丝绸涂层厂捐赠的50卷(2.2吨)面料,于正月初六中午运送回丹,这是我市用于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的第一批面料,正月初七,我市企业开始正式生产医用防护用品。生产期间,市工信局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继首批投入生产医用防护服、隔离衣的丹东华洋纺织、大安防护制品、丹东海合谷服装等企业之后,相继有34户企业纷纷加入。目前我市405家服装企业中,有54家获得一类医疗器械设备生产手续,形成了日产隔离衣50万件、医用防护服10万件的生产能力。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丹东华洋纺织服装、丹东海合谷服装、丹东大安防护制品、凤城瑞沃尔制衣等企业,捐赠了2.3万套(件)医用防护服和隔离衣、48.2万片口罩,收到受捐单位感谢信(证书)近百件。
03/24 - 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地丹东
3月13日下午,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促进丹东轻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工业建设。协议签订后,双方将全力推动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加快落地。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在华为技术团队保障下,签约仪式采用线上“云签约”方式进行。省工信厅副厅长申世英、市长张淑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政企云常务副总裁王彤出席签约仪式。市领导张睿代表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政企业务总经理钟家献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张淑萍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以实际行动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丹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进入了加快实施的新阶段。张淑萍表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华为公司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当前,丹东正处在多重利好政策叠加释放形成的黄金机遇期,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方面,丹东与华为公司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双方必将在促进丹东乃至辽宁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期待华为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强大的人才、技术和研发实力,全方位、多角度强化集聚效应,积极带动生态圈合作伙伴来丹东布局其他领域项目,为丹东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数字丹东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支撑。丹东市委、市政府将全力以赴支持和推进双方战略合作,以最真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为华为公司在丹东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根据协议,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项目将以华为最新ICT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尤其是在我市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先行先试,打造轻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样本。同时,双方将联合举办相关技术论坛和产业峰会,促进丹东轻工业名城建设,打响丹东创新发展品牌。记者金龙
03/16 - 丹东新受理商标量首次跻身全国前20位
3月12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我市窗口注册商标受理量达到36件,在全国212个地方受理窗口中,首次跻身前20位,位列第17名。据统计,我市新受理商标种类涵盖防护用品、服装鞋帽、食品、食品调味作料、农副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住宿服务等7大类,其中防护用品类占比达到45%。疫情防控期间,丹东商标受理窗口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促企业复工复产,坚持线上指导、窗口预约、分散办理等服务模式,在减少窗口人员聚集的情况下,及时为企业办理商标申请注册,实现防疫和复工复产两不误。截至目前,已为8户生产防疫用品企业申报商标16个。记者戚文
03/13 - 精准帮扶助推321户企业复工复产
测体温、定时消毒、分时分批就餐……3月10日上午,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295名员工戴着口罩守在自己的岗位,安静有序地工作。该公司运用线上平台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不仅允许员工居家线上办公,还以直播的形式,举办近十期智能矿山大讲堂,每期都有近千名客户参加,业务在不断拓展。而位于金泉工业区的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自2月10日复工以来,开通了24小时客户免费服务热线,录制了企业产品仪器操作视频和维护保养视频,编制了仪器维护保养手册,安排专人接收网上咨询等,做到服务客户不断线。在企业内部实施网络会议,实行分散就餐,对出厂货物进行消毒等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与东方测控、百特仪器一样,近一个月来,合作区复工复产企业严格执行《合作区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的通知》,严格采取封闭管理,车间所有设施定期消毒,为员工提供必需的防控物资等措施。截至3月9日,合作区开复工企业共321户,其中,工业2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户,规上企业复工率达95.8%;批零服务业57户;建筑业、房地产业13户。合作区管委会对江湾工业区、金泉工业区、临港东区、仪器仪表园、商贸旅游区的工业及商贸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累计排查企业次数2540次、人数108717人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合作区管委会更多地向企业伸援手,为企业解难题,在疏通发展堵点上出实招、办实事。认真落实省市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为生产医用隔离服和医用口罩的两户企业争取低息贷款合计1100万元;联系水、电、燃气等相关企业,为复工复产企业减免或缓交相应费用;帮助丹东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解决违约问题,让企业避免了500万元的违约赔偿;帮助丹东希望强大动物营养有限公司解决车辆通行证、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等问题;为企业提供隔离场所信息、帮助企业购置红外温度仪等防控物资。协调市发改委,借助配额帮助59户企业解决口罩8.9万个……一系列精准的帮扶对策,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消除企业复工复产障碍,帮助企业度过这场“寒冬”。记者刁庆峰
03/13 - 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2月25日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市正有序推动在建项目复工和新项目开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今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计划开复工项目2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2个,复工项目136个。一季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计划开复工66个。目前,经市发展改革委调度、实地督导,全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1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个,复工项目4个。按地区划分,东港市5个、高新区2个、市直部门3个。目前,我市实时调度、动态跟踪大项目开复工情况,各地区发改部门实行日报告、周小结制度,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从目前项目开复工调度情况看,我市3月份还将有56个项目可实现开复工;从各地区项目开复工数量看,调度实现开复工项目数可以完成一季度年初计划目标。接下来,我市将按照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核心,加快项目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调度,了解项目开复工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协调解决,确保一季度按计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
02/26 - 借助5G服务平台——96%涉税涉费事项可远程办理
当前正值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时期,也正处于2月份申报纳税期。丹东市税务局积极落实落细各项服务措施的同时,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打造“5G云税通”远程智慧办税服务平台。目前,96%涉税涉费事项可以实现远程办理,让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有效落实,助力企业渡难关、克时艰。非必须不窗口2月18日10点30分,在市税务局四楼综合指挥中心,“嘟嘟嘟”的视频呼叫声、连线接通声及纳税人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身着整齐制服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仔细聆听视频中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诉求,详细答疑解惑,高效地帮他们办理各项业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税务局加班加点、全力攻坚,迅速完成“5G云税通”远程视频服务的重装升级,并在全市大力推广。纳税人、缴费人可通过视频“面对面”的方式,安全、高效、便捷地办理各类涉税咨询、申请、审批业务。“我们在全面梳理《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3.0版)》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税务’发展思路,创新运用5G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了‘5G云税通’。”市税务局副局长刘启星说,“5G云税通”远程智慧办税在提高纳税服务质效的同时,实现了“非必须,不窗口”,有效减少办税服务厅人员聚集,降低新冠肺炎传染的风险,充分保障纳税人、缴费人的安全。有困难“面对面”对于“5G云税通”发挥的良好效应,丹东某医药有限公司财务人员于晓晨感触颇深。疫情发生后,该公司的药品销售大幅增长,发票却不够用了。“我们公司的发票告急,可否预约一下领票呢?”视频接通后,她着急地说。工作人员告诉于晓晨,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发票领购,并选择邮寄送达。工作人员查询发现,该医药公司的注册地址旁边有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便告诉她可以通过放置在银行里的智能办税终端机进行自助领票。“真没想到,离我这么近的地方就有智能终端机,我很快就把所需发票领完了。”于晓晨高兴地说,现在不用去办税服务厅就能获得“面对面”的悉心指导,办税更加高效。据了解,纳税人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云税通”APP进行登录;登录时,系统会根据“金三”数据库内纳税人、缴费人的实名认证信息,对其进行人脸识别并确定身份。系统比对信息无误后,会自动接入综合指挥中心,纳税人可以提出涉税诉求,工作人员会根据其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疑难事“云会诊”“你好,我去年在几个公司同时兼职技术顾问,都发放了工资和年终奖金。我还在其他地方取得了多次授课收入,年末出版的书稿酬也到账了。请问个税应该怎么缴纳?”视频接通后,一位纳税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您稍等,我立即帮您转接个人所得税专家团队,为您详细解答辅导。”工作人员回答。综合指挥中心还配置了专家服务团队,专门针对复杂涉税业务进行即时“会诊”和快速处理。“5G云税通”依托5G通讯技术传输高清视频,支持三方同步视频对话,遇到复杂涉税难题时,工作人员及时转接专家服务团队,请他们进行深入讲解和辅导。通过专家的辅导和帮助,这位纳税人很快解决了个税缴纳的问题。据了解,“5G云税通”远程视频服务在丹东市上线一周内,就有100多位纳税人下载使用,综合指挥中心共帮助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117笔,回复涉税咨询280余次。预计随着我市企业复工复产,“云税通”APP下载量将快速增长。郝露赵环宇记者李莉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