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八旬老人创作歌曲抗疫情
    近日,丹东市一位八旬老人通过创作歌曲讴歌“大白”,鼓舞大家抗击疫情的斗志。“你向我走来,好似白云彩,温馨而美丽,又如白云开……”振安区珍珠街道东升社区退休老教师张连有家中又传出悠扬的歌声。今年87岁的张连有是街道关工委的“五老”,有音乐特长。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创作了许多抗疫歌曲,用夕阳力量,助力抗疫。今年丹东市疫情发生后,张连有又坐不住了,看到那些身穿“大白”的志愿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忙碌的身影异常感动,“作为丹东市民,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讴歌、赞颂英雄,传递正能量。”他准备为著名词作家石顺义为歌颂抗疫中的“大白”创作的歌词《雪白的爱》谱曲。这首歌词感情真挚,让张连有动容,当天晚间初稿完成时,天已破晓,第二天他又弹着钢琴演唱。“有些细节不满意,我一直在修改。”张连有说,之后经过多次修改,积攒下的草稿都有一摞了,《雪白的爱》终于完成。而后几天,张连有又自掏腰包制作了视频发到网上,希望全国人民都能看到丹东人民抗击疫情的努力,弘扬“大白”们的奉献精神。其实,这不是张连有第一次用音乐为家乡发声,1955年,张连有在经山小学任音乐教师,1957年,辽宁省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张连有作为编委之一到省里参与编写,“在那里我学会了钢琴和编曲、乐队指挥。”1958年,回到丹东后,张连有被抽调到元宝区文化馆任乐队指挥,从此开始作曲。为了歌颂丹东美,他创作了《虎山长城》、《鸭绿江断桥》、《英雄赞》;2020年,为助力武汉抗击疫情,他创作了《口罩》。如今,他创作的歌曲已有厚厚一本子了。值得一提的是,张连有创作的《长城赞》被著名歌唱家乔军收录,一些歌曲由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还有一些歌曲在社区广泛传唱。他说,“我年岁已高,不能到抗疫一线,但只要还有一点点力量,就要为战胜疫情作贡献,这是我一个老党员应该做的。”
    07/03
  • 辽宁丹东:书香丹东——阅读新时代 《聆听·经典》诗文线上朗诵会举行
    倡导全民读书,引导品质阅读。6月23日晚,由丹东市全民读书节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承办的“书香丹东——阅读新时代《聆听·经典》”诗文线上朗诵会在市朗诵艺术协会微信群举行,包括协会会员、各界群众在内的近200人在线收看收听了此次朗诵会。本次朗诵会共分为“青春·岁月”“向往·祈盼”“挚爱·永恒”“扬帆·起航”四个篇章,朗诵者诵读了国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的经典作品共27部,制作视频发送到微信群,与观众互动交流。据悉,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还将视频汇总制作并在网络平台发布,便于朗诵爱好者观看。
    06/29
  • 辽宁丹东:“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省选拔赛收官, 丹东项目喜获硕果
    6月24日,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辽宁省选拔赛在盘锦市圆满收官,丹东市参赛项目多点开花,再创佳绩。丹东市共有10组项目参加本届大赛,涉及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受新冠疫情影响,丹东市大多数项目均以线上路演的形式参赛。经过6月22日路演比赛的选拔,最终有3组项目进入最后决赛,分别来自青年创意赛道、乡村振兴赛道和劳务品牌赛道。6月23日,决赛正式打响。来自青年创意赛道的项目智能电表,以校企合作的模式,达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来自乡村振兴赛道的”枣”点遇见你是丹东市唯一一个参加线下路演的项目,该项目路演选手通过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项目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引得大赛评委的认可;最后作为压轴出场的大谷家政项目,通过一组组业绩数据和充满潜力的未来发展规划,赢得了评委的关注。最终,“枣”点遇见你项目荣获乡村振兴赛道三等奖(第三名),大谷家政项目获得劳务品牌赛道优秀奖(第四名),智能电表项目获得青年创意赛道优秀奖(第十名)。
    06/2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二集 关明臣:没有豪言壮语 只想完成任务
    06/27
  • 【最美战疫人】丹东有支疫情保障应急服务车队
    疫情防控伊始,按照丹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市交通运输局成立疫情保障应急服务车队,承担管控区非急危重症患者就医转运工作。具体负责管控区内肿瘤放化疗、血液透析、各类留置管路护理(胃管、留置尿管、胸腹腔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患者疫情期间转运服务工作。车队根据患者提供的行程提供“点对点”服务。接线调度班和监管保障班由交通执法一大队组成,运行班由雷锋车队、共产党员车队及优秀示范车队驾驶员组成,实行统一闭环管理。从组建至今,共调集转运车辆39辆、志愿者50余人,接听咨询和求助电话1万余个,派出转运车辆4000余台次,保障了疫情期间患者的就医需求。
    06/26
  • 辽宁丹东:多部文艺作品获省第十七届群星奖
    日前,辽宁省第十七届群星奖评奖结果揭晓,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报送的音乐类作品《就听党的话》《鸭绿江》《她为人民谋幸福》、舞蹈类作品《山歌》《朝鲜族花甲礼》、戏剧类作品《护花使者》榜上有名。群星奖是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为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而设立的文化艺术政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
    06/26
  • 辽宁丹东:市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持续升温
    6月20日晚,丹东市政协正式启动第一期线上委员读书活动。丹东市政协委员、丹东市委党校教授杨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以视频连线方式为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民法典》导读学习。除定期组织开展视频集中学习外,丹东市政协还组建了10个委员读书微信群,开展常态化读书学习,并将于7月份开展“书香政协,同心向党”红色经典诵读主题月活动,持续推动委员读书形成浓厚氛围。通过视频推进会、线上读书会、主题诵读月等多种方式,创新搭建“五个四”活动载体,推动委员读书活动升温提效。一是构建四级共读格局,以主席会议成员带动各专委会(界别委员),以各专委会(界别委员)带动界别群众,以市政协带动各县(市)区政协,以“书香政协”“学习型”政协建设助力书香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打造四个工作链条,在“丹东市政协”微信公众号创新推出“政协朗读者”专栏,面向全市政协系统和社会各界招募朗读志愿者,用“声音”讲好“辽宁故事”“丹东故事”,以“朗读”带动“活动”,以“活动”带动“读书”,以“读书”带动“履职”,汇聚助推发展内生动力;三是推出“理论志愿军”“时政云学堂”“读书微课堂”“荐读”四类导读栏目,为委员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创造条件;四是搭建四个线下平台,继续深化“丹东政协讲堂”学习平台作用,创新搭建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站、委员履职岗新平台,依托185个委员工作室、335个委员履职岗、22个界别活动站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五是落实四个量化要求,要求委员在市政协微信公众号每日展示一个政协朗读者作品,政协委员、机关干部每人每日要坚持至少一小时读书学习,各党支部、各专委会每周进行一次集中读书活动,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学习成果展示。
    06/24
  • 辽宁丹东杨栋:为海岛“守护光明”三十四载
    清晨,迎着海风,杨栋出家门向左,穿过几户“渔家乐”来到海边,巡视一番后,沿着小路检查完10台变压器转身折返,回到平时上班的供电服务站。接着走一段上坡的砂石路,来到岛上步行能到的最高点,用望远镜挨个查看高压电杆……这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杨栋每天早上的“必修课”。34年来,作为獐岛上唯一的电工,他风雨无阻地守护着小岛的供电安全,担负着10台变压器、36基高压电线杆、10公里长的架空线路以及一条5.1公里海底电缆的日常巡查工作和127家旅馆饭店、100户普通住宅的供电服务,被百姓称作海岛上的“光明卫士”。30多年前,獐岛上用电靠柴油发电机,晚上9点准时断电。1987年,“户户通电”农网工程修到獐岛,当时16岁的杨栋第一次听说海底电缆,第一个报名跟着施工队的师傅干活,敷设电缆,架变压器。他一边勤快地打下手,一边留心地又学又记。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他却把电工基础知识、工作规程掌握得扎扎实实。一年后,工程完工,师傅们纷纷离开,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眼看着电力设备无人维护,杨栋毛遂自荐,当上了驻獐岛村电工,成为供电部门和村民们之间的纽带。在獐岛村,只要是与电有关的事,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找杨栋”。大到海底电缆巡护、变压器维护、供电线路检修,小到各家各户电器维修、电费收缴,这些都是杨栋的工作范围。一年四季,最苦的是三九天的巡检。“爬上电线杆,刺骨的海风刮来,一下子就把人打透了。”杨栋说,“如果不是安全绳绑着,冻僵的身体瞬间能从十几米的高空摔下来。”这份工作技术含量高,作业条件艰苦,但更多时候是琐碎和单调。岛上没有汽车,上山下海、从东到西,去哪儿都得靠双腿。海底电缆是獐岛唯一的供电主动脉。为了保障海岛可靠供电,每天清晨,杨栋都要去海边巡视,看看是否有来往的船只在海底电缆附近抛锚,因为这些船只可能会对因潮汐作用而周期性露出水面的电缆造成损伤。“每个月大潮以后,就得马上检查海底电缆情况,这件事马虎不得,一旦铺设的电缆出问题,全岛就会停电,岛上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影响,我必须守护好。”杨栋说,与夏天的酷暑暴晒比起来,冬天刺骨的海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他需要带足一天的水和干粮,走过厚厚的海冰,在大潮退去的滩涂上往返8公里,巡检海底电缆。杨栋说,岛上的电网就像是他身上的血脉一般,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06/24
  • 【最美战疫人】真情付出 热情服务
    一面锦旗映民心近日,振兴区白房二社区益荣佳园小区的居民代表将一面写有“深得民心真诚奉献抗击疫情冲锋一线”的锦旗,送到市交通运输局下沉干部手中,表达感激之情。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市交通运输局第五批下沉社区党员干部负责值守益荣佳园小区,他们热心服务,为独居老人购物送菜,护送危重病人紧急就医……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周新明作为卡点负责人,主动担起进入封控楼逐户进行信息登记和扫码工作。在他的协调下,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与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组建了巡逻组、检测组、保供组,为小区居民解决送医送药、保供物资、办理复工手续等实际问题。5月31日,居民张某在家突发急性眩晕症,无法起床并呕吐不止,周新明得知后,一边向社区报告,一边帮助家属联系送医车辆,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救治。今年57岁的王大成,疫情发生后两次向局党组递交申请要求支援抗疫一线。5月16日,他再次请战,被安排在益荣佳园小区。他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咨询的群众,妥善解决居民诉求。王大成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行,也要把防控工作做细、做深、做活,把服务做到群众心里。”有着30年党龄的唐贵丰,刚从交通转运专班返回,听说下沉社区需要人手时,他毫不犹豫再次报名出征。6月7日,他在卡点执勤时,一位80多岁的大娘腰疼得睡不着觉,儿女又不在身边,不得已打电话到卡点求助,唐贵丰二话没说,一路小跑帮大娘买药送药,老人拿到药后连声致谢。一面锦旗,一声感谢,既是居民对下沉干部工作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对下沉干部的鼓励和鞭策,激励大家不畏艰险,夺取战“疫”胜利。“政法蓝”融入“防疫白”防疫志愿者殷贞来自振安区法学会,在她的朋友圈里,有一张“漏脚趾头袜子”的照片。疫情发生以来,她听从组织安排,从支援鸭绿江街道防疫工作到临危受命进入封控区当点长,每个岗位都默默坚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振安区政法系统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把重心和落脚点放在一体化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上,全力打击违法犯罪,为助推复工复产提供保障。振安公安分局党员干部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织密巡逻防控网,为百姓亮起“平安灯”。各交通卡口执勤警力24小时在岗,确保人车有序流动、安全可控。在网格内重点部位,加强警力投放,加大巡防力度,有效提升见警率,确保社会面治安秩序稳定可控。振安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派出干警兵分三路,投身防疫一线。从“检察蓝”到“防疫白”,转变的是衣着和岗位,不变的是振安检察的初心与担当。朱晓波身先士卒冲在防疫一线,克服高血压、心脏病带来的头痛和乏力,坚守在小区大门口、核酸检测点,全力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同时主动亮身份,解答社区居民的法律疑问,进行法律宣传。振安区人民法院党组周密安排部署,一批又一批干警火速驰援防疫一线。司法警察大队法警刘旗是一名军转干部,他将军人特有的严谨细致作风带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核验居民健康码、进行人员出入登记、为低保户搬运生活物资,样样完成得一丝不苟。振安区司法局全体党员干部冲在前、做在先,全力协助社区为6000多位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小区管控以及生活物资配送等。在担当防疫“尖兵”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宣传解释防疫政策,调和矛盾纠纷30多起,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辖区社会稳定。当好小区“守门员”“居民们不会忘记为保卫小区这块无疫净土作出过无私奉献的党员……”6月16日,振兴区站前街道东晨社区的居民们给守门的“大白”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这位认真负责的“守门员”。这位“守门员”就是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员初红毅。5月4日,初红毅二次下沉到站前街道东晨社区,负责值守开放式小区的临时大门。从早5点到晚10点,他与另一位志愿者轮流值守站岗,被小区的居民亲切地称为“守门员”。因为是开放式老旧小区,没有物业人员,初红毅这个“守门员”的责任很大,他每天不仅要认真查验进出小区的人员及车辆的通行证,更要对居民从外团购来的生活物资认真仔细地检查是否彻底消过毒,核对保供单位的资质证明与货物清单。对于想走出小区的居民,他总是耐心地向其解释当前的防疫政策,让居民自觉遵守防疫要求。对于居民提出的药品需求,他不辞辛苦,一趟又一趟跑去药房,帮居民购买。一位老人的三轮车被封闭在其他小区,几次想自行出小区找车。初红毅得知后,先是安抚老人情绪,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帮老人把停在几公里之外早已没有电的三轮车推回了小区。在初红毅与其他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山下街东区小区入选振兴区“无疫小区”名单。居民们在感谢信末尾写道,“凡是为居民服务,凡是抗击疫情的工作,他只想做好,从不想得到任何回报,我们感恩有初红毅这样的好党员。”目前,初红毅被小区居民推举为点长,依然坚守在社区防疫一线……
    06/23
  • 辽宁丹东:袁立梅与她的“公益助残服务队”
    4月底,辽宁丹东出现疫情,丹东市燃气总公司振兴营业处处长袁立梅向单位请示,志愿做一名煤气管路巡检员。“疫情期间,巡检人手少、任务重,这个时候劳模要站出来。”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袁立梅总想着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多想多做,是她多年的习惯。从入职以来,袁立梅就利用燃气入户服务的契机开展爱心活动。她救助失学儿童、帮助贫困学生,成立了“志愿者便民服务队”,帮助独居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2015年,袁立梅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这成为了她“不忘初心再出发”的前行航标。袁立梅表示,入户时,最让她揪心的就是那些残障病患人士。2017年,为了更好地拓展便民服务范围,袁立梅在丹东市总工会、市残联的支持下,成立了“煤气振兴营业处公益助残服务队”。振兴区春四路12号楼有名残障人士,高位截瘫,长年卧床,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袁立梅了解情况后,组织“煤气振兴营业处公益助残服务队”队员定期为母女俩上门服务,帮助检查燃气设施安全情况之余,每逢年节还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平日里也总登门陪母女俩唠唠嗑。随着广大用户对燃气安全服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袁立梅发现,便民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区、物业、学校乃至社会各界还没有完全参与进来。为此,她先后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服务站”,设置了社区意见箱,利用微信平台建立起由社区书记、学校领导、物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平安社区微信群”,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便民服务活动。几年来,袁立梅和她的服务队在社区进行安全知识讲座300多场,受教育群众8000余人次,发展志愿者1000余人。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