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智能制造 长春光机所为神舟十二号“画龙点睛”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空间站成功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了自己的太空家园,他们将在这里工作生活数月,成为我国空间科研和太空生活的开拓者。由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及激光投射散斑抑制系统两个关键组件和TV摄像机、十字靶标、TV瞄准镜等设备在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两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这次交会对接精确瞄准的设备是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由中国航天五院502所承制,其中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及激光投射散斑抑制系统两个关键组件,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与前两代光学成像敏感器相比,有着更大的捕获范围、更高的瞄准精度以及更强的抗杂光干扰能力。  两个比子弹速度快约8倍的高速飞行器在轨道上要进行捕获和对准并非易事。光学成像敏感器激光投射散斑抑制系统就好像一把特殊的“手电”,而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则是一只锐利的“眼睛”。神舟飞船用“手电”照射空间站上的合作目标,然后“眼睛”通过判读合作目标的分布关系,确定两个飞行器的相对位置,修正偏差,实现精准对接。  这把“手电”到底特殊在哪呢?原来这把“手电”——光学成像敏感器激光投射散斑抑制系统发射的是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它将由于干涉效应明暗不均的激光散斑进行匀化,使得在±17°范围内的激光分布均匀。如果没有它,当神舟飞船的“眼睛”看空间站时就会有时“晃眼睛”有时“看不清”。而正因为有了这把特殊的“手电”,神舟飞船在全视场范围内都可以“看清”空间站,确保了两个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  而神舟飞船的这只“眼睛”也不一般。两个飞行器在偌大的太空中要实现交会对接就好比在穿针引线,不可差一丝一毫。这只“眼睛”——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的绝对畸变误差为1微米。有了这个光学系统,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在两个近十米的飞行器即将对接时,可以实现不大于3mm的瞄准精度,可谓精确无误。  安装在神舟十二号上的TV摄像机和空间站上的十字靶标也是长春光机所研制的。TV摄像机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电子眼,它的任务是在手控交会对接模式当中帮助航天员和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找到并瞄准空间站上的合作“靶标”,实现精确对接,在自动交会对接中也可以实时监控两飞船的相对位置。TV摄像机和靶标不像在舱内的设备那样可以受到舱壁的保护,它安装在飞船舱外,它可以在空间射线、高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无论飞船位于轨道的阳照区还是阴影区,都可以在太空黑背景的条件下,对空间站上的“靶标”进行正常成像,这也是TV摄像机的独门绝活。  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上还有一个长春光机所研制的设备——TV瞄准镜。它的关键作用是在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地球的时候,为航天员实时确认飞船姿态。它有中心一个视场和周边8个视场,每一个视场都要准确无误的对准地球的相应位置,否则会造成航天员判读错误。长春光机所研制的TV摄像机和TV瞄准镜早在神舟八号时就有应用,并且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上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神舟飞船交会对接设备项目团队负责人是刘伟奇研究员,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大力协同、攻坚克难,发扬载人航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保证了设备能够顺利交付并成功完成任务。
    06/22
  • 瑷珲历史陈列馆贺新馆开放19周年!
    瑷珲历史陈列馆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到10万平方米,从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到7000余平方米,从一家边疆小馆到全国最高级别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一个个变化中,反映出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偏远地区博物馆在党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的成果。多年来,几代瑷珲馆人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特别是自2002年6月15日新馆落成以来,历任馆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全馆上下拼搏进取,迎来了瑷珲馆向前发展的高峰期,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殊荣……在此,诚挚感谢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强力支持;感谢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坚强正确领导;感谢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鼎力相助;感谢各界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帮助;感谢最广大观众对我们的厚爱与认可!馆史概览1974年,为遵照毛主席关于“新疆斗争的主要方面是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要集中力量对付修正主义”的论断,加强边境反修战备教育,提高全体军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心,经黑河地委常委会决定,责成瑷珲县委在瑷珲公社所在地修建一座反修战备教育展览馆。1975年6月初,展馆土建工程开工,同年9月末竣工,展馆正式建成。因当时历史形势的需要,定名为“瑷珲反修教育展览馆”,占地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平方米。1979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更馆名为“瑷珲历史展览馆”,后又更名为“瑷珲历史文物陈列馆”,最后定名为“瑷珲历史陈列馆”。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瑷珲历史陈列馆名列其中。2000年9月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建设开工,2001年10月建筑主体竣工,2002年6月15日布展完工并对外开放。2003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瑷珲历史陈列》荣获行业最高奖项——精品奖。同年,全国各级侨联经考察遴选并经中国侨联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决定命名瑷珲历史陈列馆等12个单位为第二批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3月28日,按照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和黑龙江省文化厅“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瑷珲历史陈列馆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同年5月,瑷珲历史陈列馆再获行业殊荣,国家公布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名列其中。2009年,全国国防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160家主题内容鲜明、管理正规有序、基础工作扎实、社会效果显著的展馆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瑷珲历史陈列馆被命名。2010年9月,瑷珲历史陈列馆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晋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4月,瑷珲历史陈列馆二次提升改造工程启动。2011年6月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2016年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4个单位联合发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共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入名录,瑷珲历史陈列馆被收录其中。2018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议、实地核查及综合评定,命名瑷珲历史陈列馆等377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年10月,瑷珲历史陈列馆启动“精品再提升”项目,2020年9月完成。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瑷珲历史陈列馆事业稳步发展壮大,先后创办了中俄艺术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馆、黑河商会历史陈列馆三个分馆,形成了“一主馆、三分馆”的馆群格局。瑷珲历史陈列馆瑷珲历史陈列馆中俄艺术陈列分馆瑷珲历史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展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商会历史陈列分馆瑷珲历史陈列馆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的历史,将继续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来源:瑷珲历史陈列馆作者:初丹巩迪王晓丁
    06/21
  • 翩翩飞鸟采荷来
      仲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景区万亩荷花竞相绽放,呈现出“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风姿。  荷花,不染尘土的清净之香,不着于水的素雅之美,吸引着八方来客,也俘获了翠鸟、蜂虎、梅花雀的心。  翩翩飞鸟采荷来,映日荷花别样红,美哉,美哉!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翩翩飞鸟采荷来通讯员刘家斌摄  云南网记者张文峰
    06/21
  • 东兴市积极推进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为解决城区道路积水问题,今年以来,东兴市城市管理监督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积极推进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有效解决东兴市汛期城区道路内涝问题。近日,记者在永金街排水治涝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施工区域已进行了封闭围挡和相关警示标志,区域施工人员和大型挖掘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施工作业,整个施工现场井然有序。永金街是我市城区积水最严重的地段之一,地势本来就低洼,道路狭窄,加之原有的地下排水管道小,又大量淤塞了污泥,遇到中雨就很容易产生积水问题。据了解,此次永金街排水治涝工程敷设管网总长约944米,路面配套改造4000平方米。新建雨水检查井11座,污水检查井7座,雨水口19座。该项目于今年4月份开工,预计明年1月份竣工,项目建成后,可缓解永金街区域路段常年“逢雨必涝”的问题,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兴市城市管理监督局办公室主任林召芾说:“项目完成后,可以保证道路和地段积水最多半小时内全部排完,不会再出现积水的现象。除了永金街项目外,我们单位还建设多个市政排水改造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用以促进我们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来源:东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禤汉蒙施威婷
    06/21
  • 2021,吉林振兴ING丨吉镜头:走进领跑“中国速度”的中车长客
    中国吉林网“2021,吉林振兴ING”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中车长客。镜头聚焦到了装配一车间,这里随处可见“智能制造”的身影,这里也是被称为赋予客车“生命”的车间。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张秋磊
    06/21
  • 法国夏至音乐日惊艳亮相昆明 掀起音乐狂潮
      云南网讯(记者杨之辉)6月13日,由法国驻成都领事馆与香港新华集团共同举办的法国夏至音乐日首次落户云南昆明的新迎新城。音乐日活动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亲身感受了不一样的音乐文化风格和体验了充满活力的现场激情氛围。  夏至音乐日自1982年由时任法国文化领导的雅克·朗创办至今,已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一项家喻户晓的文化活动,如今已遍及世界上450多座城市。音乐节于1985年走出法国,向世界各地传播。2021年夏至音乐日将于5月27日至6月30日举行,150多场免费演出将在10座城市举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昆明、武汉、顺德、丽江和长沙。  本次法国夏至音乐日首次在云南举办,旨在让音乐走上街头,通过音乐的形式,加强中法文化之间的互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  昆明夏至音乐日的舞台上,代表法国出场的有张思安与乐队,他们将为观众带来独立摇滚和中国民乐融合的特别声音;红袖标乐队作为云南摇滚“新势力”也在夏至音乐日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由昆明法语联盟联合特别乐学校举办的“法国经典音乐专场”让观众充分欣赏到了法国本土艺术歌曲、歌剧以及古典钢琴表演。中法乐队的精彩演出,为音乐节增添了一道丰富的音乐大餐,聆听天空中飘荡的浪漫音乐元素,共同感受异域风情的音乐文化魅力。  近年来,在香港新华集团的推动下,法国与云南交流互动频繁,云南普洱茶、咖啡在法国举行了多场推广活动,云南民族歌舞也登台亮相巴黎。2018年,法国国家文化艺术珍藏展在昆明举行,这是云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展览。2020年11月,中法环境月暨中法文化活动交流周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加强了中法两国在环境领域方面的深度合作。
    06/18
  • 东兴市财政局:精准施策保民生 培育引擎促发展
    为服务好社会发展大局,强化为民办实事成效,东兴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多措并举提升资金规范化管理和高效使用,全力护航项目建设,加强保障民生投入,确保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持续助推着东兴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健发展。在日常工作中,东兴市财政局矢志践行“人民财政为人民”理念,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通过综合提升业务和实地调研,提高机关执行力和凝聚力,促进落实落细工作部署,多举措稳税收。同时财政局努力开源节流,通过大力盘活资产资源、深入推进综合治税、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通报考核约谈等措施增强全市财政保障能力。多点发力下,2020年东兴市累计组织财政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0.36%。在持筹握算中,财政也不断夯实重点支出保障,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统筹直达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等,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需求,确保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手抓。其中,2020年安排民生支出18.62亿元,2020年至2021年4月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28.35万元。为加快稳中求进步伐,财政局也多渠道筹措资金,协力为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强化金融联动,促进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市财政局不定期组织人员实地查看了解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加快PPP项目推广运用,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生实事。通过落实信贷支持政策、深化边境金融改革、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支持了高铁片区、跨合区、金滩片区、互市区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助力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江源水产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范国晓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得益于财政局的支持,财政局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到我们基地普及惠民政策。2018年,我们公司申报的虾苗场项目也得到了财政局的支持,得到了先建后补资金两百多万(元),及时为我们解决了很大的资金困难,这样的为民办实事让我们感到很贴心。”迈向新征程,东兴市财政局将继续深化完善民生保障措施,努力培育财政收入增长新引擎,凝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建设高质量发展。东兴市财政局局长陈源泉说:“今后,我们东兴市财政局将继续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管,严把审核关、发放关,防止资金的挤占、挪用,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也要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严格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记者:方平凌世菊(实习)
    06/18
  • 2021,吉林振兴ING丨吉镜头:跟着镜头到长春新区规划馆看看长春新区到底“长”什么样?
    长春新区有几部分组成?长春新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蓝图“长”什么样?想看看卫星是什么样子的吗?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在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看看吧。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张秋磊/摄影
    06/18
  •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西双版纳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具有良好自然禀赋,拥有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而变成发展资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发力“生态+”,把绿色富农理念深植大地,走出一条从生态环境优势到生态经济优势,最终落脚到“生态民生”的持续发展之路。  从“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型  中午时分,一场暴雨过后,勐海县曼拉村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勐海县是西双版纳州的产粮大县,曼拉村的稻米因口感好在当地小有名气。39岁的玉楠儿在自家店里分装稻米:“以前游客来这里游玩,觉得稻米很好吃,每年都要通过微信从我这里买一些回去。”谈到去年的收入,玉楠儿自信地笑了,仅仅是卖稻米就有10多万元。  村小组党总支书记岩温龙介绍,曼拉村民小组全村89户518人,有耕地面积2200亩,主要以种植稻米、茶叶、甘蔗为主,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同时,热带雨林果脯、曼拉米酒、红糖、曼拉茶地鸡、手工艺品、竹编、傣锦备受游客青睐,户均收入6万元至10万元,产自曼拉的“云西傣香软米”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曼拉村的富裕,源于西双版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走绿色兴稻、质量兴米、品牌兴市的思路。在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决策部署后,该州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基础上,擦亮“绿”底色,推动“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变,全州水稻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水稻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以勐海县为例,2020年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22万多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68%,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产量创下新纪录,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一家一户向产业化转变  也许,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勐宋乡——傣语意为“高山上的平坝”。过去,因为它的“高”,交通、信息等不发达,好茶卖不出去,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为尽快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当地党委、政府于2013年引进了大型茶企——雨林古茶坊落户勐宋乡,并于2015年建成了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在向村民收购茶叶的同时,又投入资金在南本老寨建起了大型的普洱茶精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销售平台。当年,受益群众就达1200余户4000余人。同时,雨林古茶坊通过茶叶的收购加工,对1491户6064人进行精准帮扶。  “过去路难走,很少有人进山买茶,常年为卖茶而发愁。”南本老寨村民小组长罗霄说,自从雨林古茶坊进村建厂后,每年收购茶叶近30吨,收购资金近3000万元。同时,雨林古茶坊还与政府共同投资修通了村寨连接村委会的水泥路,改善了交通条件。  在刚刚建成的雨林古茶树博物馆,勐海雨林古茶坊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联席总经理江学明介绍:“从成立之初,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方式,建设了扶贫车间、品控车间,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方式,带领茶农走出了一条兴茶扶贫的雨林模式,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如今村民每年通过茶叶销售,年收入最高的达80余万元,最低的也有10余万元。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购房。南本老寨一改过去的贫困状况,一跃成为三迈村委会19个自然村里的“首富”。  “2013年,第一批雨林古茶坊品控车间相继落成,村民载歌载舞庆祝。”勐宋乡三迈村委会拉祜族群众高兴荣说,品控车间在村里生根发芽,村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此不用在家等着客商上门,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小楼房,过去我们做梦都不敢想。”曼吕村委会南温村民小组村民娜拉在自家小楼下和记者闲聊,夫妻俩带着3个孩子,原来住的是70平方米左右的石棉瓦房,通过政府补贴、贴息贷款,加上自家积蓄,新盖起了这栋120平方米的楼房,还添置了摩托车、三轮车等。“住上新楼房,可以安安心心地管好茶园,多挣些钱把贷款还清,供娃娃好好上学,日子会越来越好。”娜拉憧憬着美好的日子。  “我们投入资金400万元,在帮扶挂钩的曼吕村建成了雨林大曼吕红茶厂,截至2019年,累计收购原料75吨,投入资金6122万元,所生产的‘版纳雨林’红茶累计销量58吨。”江学明介绍,截至2019年,曼吕村共有381户1586人达到脱贫标准,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集体每年实现3万元至5万元的分红收入。此外,在春秋茶季,公司每年带动6000余个就业岗位,持续提高茶农收入。  从因“绿”而富向越来越富转化  “不敢想、不敢想,根本想不到会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以前村民住的是木房,种的是旱谷,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采的是茶叶。”皮肤黝黑的三帕从小生活在老班章村,见证了这个村子因茶而兴、因茶而富。“17岁以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隔壁的勐混镇,一年就去一次,买点喜欢的衣服和想吃的零食,现在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刚从天津旅游回来的三帕高兴地说。  老班章村民小组隶属于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这里的茶叶因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追捧,老班章村也被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村”。三帕清楚地记得,17岁那年,这个闭塞的山村陆陆续续来了外地客人,他们坐着拖拉机来到村寨大量收购茶叶。从那以后,山上不值钱的叶子变成了家家户户的“金叶子”。曾经的崎岖山路阻挡了村民致富,如今茶农们的生意从山上做到了山脚,做到了全国各地。2020年,班章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万元。  “不久后,老班章村史馆、村寨道路景观墙、村寨特色广场都将一一建成,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将统一规划,种上鲜花。我们要把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丽。”老班章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春平乐呵呵地说。  勐海县是全国唯一“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县11个乡镇中有85个村委会产茶,涉茶人口达2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2%。勐海人因种茶而富,勐海经济因茶而活,在勐海,满山遍野的茶树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老班章村的富裕,只是西双版纳州坚持绿色发展其中的一笔。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将绿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围绕胶、粮、糖、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蔬菜、水果、休闲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因“绿”而富,因“绿”而越来越富。  亮点  坚守匠心制好茶  走出大名鼎鼎的布朗族乡老班章村,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路一路向北,蜿蜒而行,车行20余分钟,海拔逐渐转高,山风吹过,让我们在燥热的空气中感到了几许凉意。忽然,阵阵高亢的采茶歌声悠扬飘来。停车打探,两旁的野生古茶园中,几位布朗族妇女时而采茶、时而歌唱,欢快的音符在山间回荡。树下,茶商郑旺强和几名工人正在整理装茶的背箩,调派车辆将今天采摘的鲜茶快速送到不远的茶叶初制所,力求将古茶树最原生的口感锁住,传递于品茗人的口中。  看到我们的到来,郑旺强热情地和我们打起了招呼。交谈中得知,这里名为三垛山,属于班章山系,海拔2082米,方圆13平方公里,孤峰高耸,可鸟瞰布朗山全境,是布朗族乡的最高点,同时也是布朗山区大部分河流的发源地。“在这片原始森林的周边,有一片千年茶王树群落,有些茶王树高达20米,树围多在两三米之间,有的撑天耸立,有的虬枝苍劲,极为罕见。”郑旺强介绍。  2013年,郑旺强就已经在这里守护着这些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他认为,低纬度高海拔所产皆好茶,高山云雾茶的出处多于此,这是大部分茶人的共识。“之巅”二字,既表明了茶叶的地理标志及口感,也寓意着我必须一直保持着做好茶的匠心,不停向着巅峰努力的决心。因此,他将这里所产的茶命名为“班章之巅”。郑旺强说:“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茶因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璀璨的诗篇,而三垛山之茶,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浓烈霸气的口感,获得当代各位大家的认可。”  幸福生活甜如蜜  一把勺子,轻轻一刮,一股股晶莹剔透的蜂蜜顺着巢框流入碗中,惹得人口齿生津,几只中华蜂也“闻讯赶来”,在四周“跃跃欲试”。  每天清晨,胡志平都会到自家的蜂箱旁边转一转、看一看。胡志平养蜂已有7个年头,作为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委会洛特新寨村的支部副书记和第一批养蜂人,他经历了从尝试到成功再到初具规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贫困到脱贫再到致富的艰辛。  2014年,胡志平萌生了养蜂的想法。从准备养蜂所用的器具开始,一点一滴摸索养蜂技术。“2016年,我第一次外出到普洱市思茅区曼歇坝的蜜蜂养殖基地学习,在那里我看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养蜂技术,也了解了养蜂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回到家后,胡志平学以致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良。通过不懈努力,胡志平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养蜂规律:每年冬季要注意蜂箱清洁、新式蜂箱防蚂蚁和马蜂功能较强、雨水多时需要为蜜蜂补充花粉来提高产量、蜂王如何培育……  2017年,胡志平在网上购买了一批新式蜂箱,养蜂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自有蜂箱100多箱,与当地公司合作养蜂70多箱。在基诺山乡每年出产的20多吨蜂蜜中,洛特新寨就占了7吨,养蜂已逐渐成为洛特新寨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谈及今后的规划,胡志平信心满满:“养蜂这些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按去年到现在的标准来算,一年可以带来4万元至5万元的收入,今后还要扩大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千年古寨焕新颜  “青山绿水中,茶香飘万里。千年布朗寨,云海醉深处。”这是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绝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批客人。  春茶收茶季,章朗村党总支书记岩胆南一大早就已经在忙碌了,要给客人准备早餐,还要确认第二天的民宿订单……“我家的农家乐今年3月刚建好,已经招待过很多外地朋友,最多的时候接待过26桌客人,平日里也有两三桌。”这家农家乐成为了茶商和游客们来到章朗村的首选,岩胆南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建起农家乐,迎来外乡客,带来高收入。“只有我先做好了,村民们才敢放心做。”随着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村民们逐渐树立起信心,很快,第二家农家乐也开业了。游客来了,环境也要跟得上。为此,章朗村还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岩温井和玉坎元夫妻俩是村里的专职清洁员,负责每周定期收集村寨里各家各户的垃圾、劝导村民爱护环境卫生。“我们每人每年有近万元的清洁员补助,还倡导村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在家门口打工还为村寨作了贡献,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岩温井说。  云南网记者马喆戴振华殷洁沈浩刘宣彤摄影报道
    06/17
  • 东兴市开展“固定接访日”活动 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
    常听群众话,真办群众事,市委办党支部、信访局自联合部分社区长期开展“固定接访日”活动以来,面对面听民声、解民困,对居民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处置,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107小区是城镇老旧小区,前段时间由于下雨,该小区排水系统老化导致小区出现积水情况,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该小区居民龙女士在“固定接访日”现场向社区反映情况,希望事情能够及时解决。东兴镇七星社区干部张杨说:“若群众来社区反映问题,我们会及时登记,下到实地了解核实情况,若情况属实,信访局会及时转给相关部门处理,同时我们社区也会跟踪了解情况处理的进度,确保问题不反弹,社区安详稳定。”受理问题后,市政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现场制定维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施工队伍进场施工,排水施工有序开展,经过连续三天维修,影响该小区居民出行的问题得到解决。小区居民龙女说:“我们及时向社区反映小区的排水系统出现问题,现在这两天都开始动工进行维修了,我们的反映能得到及时处理,非常感谢社区的帮忙。”据悉,东兴市“固定接访日”活动于今年3月26日星期五正式启动,往后的每周五下午15:00—16:00在七星社区以及深沟社区居委会固定接访,聆听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并结合实际予以现场解答处理或事后协调处理、定期回复,让社区居民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矛盾能及时解决。东兴市委办副主任、信访局局长李国章说:“目的是充分运用和弘扬“枫桥经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信访渠道关口前移,强化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努力实现群众“最多访一次”。今后,我们还通过乡镇推广到全市其它社区和农村基层,将不定期地开展农村巡回接访活动。”目前群众反映的老旧小区排水不畅、邻里纠纷等问题都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和有序协调处理,为群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关系变得更亲。记者:陈杰林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