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风雪川藏线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部分游客在一个路边观景台附近拍照留念。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一辆大巴车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通过一段山路。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停在观景台附近。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沿途风光。当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新华社记者王迪摄
    10/18
  • 共绘神州美好画卷——新中国成立70年各地变迁扫描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绘神州美好画卷——新中国成立70年各地变迁扫描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题:共绘神州美好画卷——新中国成立70年各地变迁扫描  新华社记者胡璐、安娜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面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总量增长超170倍,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50元,增加到约4万元、超1.4万元……  过去100多天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密集“登场”,全面介绍70年来各地的深刻变化,将一幅新中国改革发展的美好画卷铺展在世界面前。这种方式在我国新闻发布史上是首次。  齐心协力绘就中国发展新画卷  位于祖国最东、最北的黑龙江,是中国版图上每天最早迎接阳光的省份。走进晨光中的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一座座农家“标配”小楼格外醒目。“现在收入多了,住房好了,过上了几乎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实现了致富奔小康。”村民吴桂凤说。  “70年来,黑龙江从‘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从‘普遍贫穷’奔向‘全面小康’;进出口总额增长873倍,贸易伙伴发展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说。  这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2018年底分别增至48.1万亿元、19.3万亿元、18.4万亿元和5.7万亿元,增幅少则约700倍、多则1800多倍。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等先进装备率先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在西部地区,共建“一带一路”串起了多数省区市,陕西、重庆、甘肃、新疆等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昔日封闭内陆如今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新前沿。  这是迈向高质量的美丽画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减贫人数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6.8%减少到4.3%。”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说。广西2012年至2018年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  云南、西藏、四川、内蒙古等地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以云南为例,2012年到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从50.03%提高到60.3%,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在中部地区,安徽等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靓名片。”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近年来,安徽一直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00多家。  在东部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以广东和浙江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大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浙江在役机器人7.1万台,约2/3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  改革创新塑写神州新图景  1979年,建港填海的“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35年后的2014年,这里成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组成部分。5年多来,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总指数评估在全国自贸片区中排名第一。  “广东没有特殊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可以坐享其成的发展基础,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靠的是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感叹。  70年来,新中国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是最深刻的动因。  为了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浙江、天津、湖南、河北、山东、宁夏等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  “浙江是创新和创业的热土。现在平均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说,我们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自贸试验区建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辽宁等老工业基地,针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多等问题,制定实施了三年攻坚计划,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东北特钢、东药集团等一些企业,通过混改实现了扭亏为盈。  山西、内蒙古等积极转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山西是煤炭大省,曾点亮过全国一半的灯。“我们主动推动煤炭产业走‘减优绿’之路,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煤炭去产能走在全国前列。”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说,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能源生产和消费正朝着革命性的方向挺进。  如何以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说,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开展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推进绿色金融和用能权有偿使用……福建一直在探索。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福建森林覆盖率已达66.8%。  昔日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近年来不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目前,全省48.1%的村参与了“三变”改革,参与改革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000多元。  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坚定不移打造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随着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N”政策体系陆续出台,海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等42项成果。“如今海南正在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说。  改革开放,唤醒创新活力,疏通经济血脉,促进产业和区域深度融合,也为中国和世界创造发展机遇。  新时代擘画中国发展新蓝图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清晨的雪山脚下,水源清澈、绿草如茵,藏羚羊奔跑——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见证着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从这里出发,不舍昼夜,奔流南北,支撑起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青海将开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加美好的明天,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在一江一河流域,河南、江苏、湖北、江西等沿线省区无一不在探索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这五大战略为一江一河沿线地区、三大城市群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有机衔接,擘画了中国经济发展蓝图: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北京将更好发挥作为‘一核’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深化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园区共建。”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林克庆说。  ——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上海将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片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说。  ——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广东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规三地’‘一策三地’,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省财政计划用10年时间分阶段投入1600亿元,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马兴瑞说。  新时代,新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以更崭新、自信的姿态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0/17
  • 194件海外回归的德化青花瓷在福建省德化博物馆展出
    人民网德化10月13日电(林晓丽)12日,194件从海外回归的德化青花瓷在福建省德化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青花灵芝纹碗、青花灵芝纹杯、青花火龙纹盘、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等清代德化青花瓷。这些“回归故里”的青花瓷器均出自于“泰兴号”沉船。1822年,“泰兴号”于福建厦门港起航,行至印尼海域遇难沉船。1999年,“泰兴号”被打捞出水,沉船上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今年9月,捐赠者郑长来向德化博物馆捐赠了400余件从沉船中打捞出的青花瓷。从展品来看,德化青花瓷的主要题材包括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反映了当时德化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瓷器从德化走出去,在海外经历了近两百年,如今回到故土,是众望所归。”郑长来说,德化青花瓷是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现,将其从“泰兴号”打捞出,相当于重现海丝文化。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以“白”见长,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除了白瓷,德化青花瓷技艺也独树一帜,精品陶瓷曾销往世界各地。德化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认为,“泰兴号”沉船上装载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反映出当时德化陶瓷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我们要好好挖掘青花瓷中蕴含的、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故事,讲好德化故事和海丝故事。”
    10/17
  • 诸多“大国重器”亮相“中国海洋第一展”
    新华社深圳10月15日电(记者王晓丹、王立彬)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一大批海洋“大国重器”及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亮相。这是10月15日拍摄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场。当日,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大批海洋“大国重器”及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亮相。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45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将重点围绕现代港口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热点领域,推出新技术成果,推进中外企业洽谈合作。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5日在深圳开幕的本届海博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设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洋经济成就展展区(含粤港澳大湾区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工装备展区、船舶及港口航运展区、海洋新兴产业展区和国际展区等五大板块,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成果。“蓝鲸1号”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洋二号卫星、“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海洋石油286深水工程船、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一系列高端装备的模型和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观者。作为“可下五洋捉鳖”的利器,有着橙色“头顶”、白色“身体”、身似大白鲨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堪称展会上人气最高的展品之一。这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船舶是开展海洋调查作业的重要基础平台,一大批新型智能化船舶也在展会上一展风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天鲲号”,是中国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船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泥泵输送功率为世界最高功率配置,远程输送能力15000米也是世界之最,适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倡议坚持创新驱动,共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海洋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佛得角共和国工业、贸易与能源部部长亚历山大·蒙泰罗说,中国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发展世界蓝色经济、与沿海和岛屿国家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是推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高端经贸平台。本届海博会还将举办系列论坛以及高端对话、成果发布、商务推介等配套活动,预计专业观众达2万人,共计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10月15日,观众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展台了解海洋石油286深水工程船。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与会者参观“蓝鲸1号”钻井平台模型。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0月15日,观众在招商局展台了解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与会者参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0月15日,与会者经过“蓝鲸1号”钻井平台与“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展板。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观众在参观海洋新城展台。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16
  • 世界上跨度最大双层悬索桥正式通车
    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renuong摄图片来源:ICphoto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江城子摄图片来源:ICphoto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江城子摄图片来源:ICphoto
    10/16
  • 西藏洛堆峰 登山者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
    西藏是“山的故乡”,矗立着以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令海内外登山者趋之若鹜。对于很多登山初学者来说,位于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的洛堆峰是他们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对于很多登山初学者来说,位于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的洛堆峰是他们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洛堆峰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
    10/15
  • 盛世中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0/07
  • 奇迹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一
      车辆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2018年12月29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12月29日,历经26个月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恢复通车。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奇迹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安蓓、陈炜伟、何欣荣  8月27日拍摄的检修期间的“中国天眼”。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7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分量有多重?  一个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国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演变;  14亿人民,在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征程上奋发前进。  70年波澜壮阔,古老的东方大国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正在书写新的奇迹篇章。  从传统步入现代,中国创造发展奇迹  一座桥,承载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联通南北的梦想。  清末民初,铁路在南京被长江阻隔。内忧外患、政权更迭的中国,始终未能跨越天堑。  1968年,经过10年设计论证、艰苦奋战,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京沪大动脉自此打通。  奇迹在发展中不断书写。2011年,南京长江大桥上游,高速铁路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开通运营。6年后,“复兴号”高铁从这里经过,北京到上海的单程时间压缩到4.5小时。  千里京沪,从此一日往返!  一座桥,也见证着一个家庭越过越好的日子。  1985年,罗俭参加工作,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养护。他的父亲曾参加大桥建设,如今,他的儿子也进入南京桥工段,成为一名线路工。  “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我养护大桥一辈子,大桥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变化。”罗俭说。  家国相依,缔造奇迹。  29岁的李国祥眼下最大的目标是在省城买套房。他是昆明一家汽修厂的技术骨干,社保齐全,小两口已在城里扎了根。  “新市民”李国祥来自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村。过去70年,像他这样离开农村定居城市的人,数以亿计,汇聚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历程。  这是一组印证人类史上伟大奇迹的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如今,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正在推进,昔日“乡村中国”快速迈向“城镇中国”。  70年,两万多天,见证一个国家的史诗级巨变。  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跃居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引擎;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中国奋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车;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从瓶颈制约成为优势支撑,高速铁路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0%以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领潮流……  70年来,中国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的强大魅力。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中国书写民生奇迹  陕西延安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赵洋洋在喂养梅花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革命老区延安。  “80后”青年赵洋洋在鹿舍里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体健。刚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用互联网把鹿茸产品卖出大山。  今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陕西延安洛川县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盘道(5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1978年以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2018年末的1.7%,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这片土地上人民面貌发生的深刻改变,令人感叹。  延安往北,是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陕西省榆林市。这里曾被无尽的风沙困扰。70年过去,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塞上风景已换新颜。  1985年,已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沙地种树。“当时我就想种上树,挡住风沙,再给村里人弄点柴烧。”  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一代代接力种树,硬是将4.5万亩黄沙地变成了树林。  “我爷爷那时候主要种的是杨树,我们现在种的是樟子松。去年我还试着栽上了苹果树,过几年应该就能挂果了。”郭成旺的长孙、今年49岁的郭建军说。如今的毛团村,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美国航天局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总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沙河公园(6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70年接力奋斗,历史性巨变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向——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近60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比1978年降低35.5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蓝天白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幸福安全……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航程上继续前行。  过去15年,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思曾6次到访中国。惊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他认为这是中国70年发展最伟大的成就,对世界发展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展现改革奇迹  这是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出生于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72年以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回到中国,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在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根据计划,这座全新的科研机构将于明年8月竣工,目标是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受聘成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我们期望能够复制国际科学合作的模式,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来到中国。”他说。  百川汇海。最顶尖的人才、最优良的环境、最宽广的舞台,在今日之中国集聚、交融,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奇迹”。  在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体验同步操控5G机器人(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70年,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才、物资、信息、资金等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自由流动。  珠江之滨。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大幕,一扇大门由此打开,全球市场得以见证“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  黄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上海举行,让世界感叹于中国市场的强大活力。  一进一出,凸显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折射中国发展的深刻转型。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从乡村到城市,人们突破天花板,开创新天地,从城市到乡村,人们返乡创业,建设故土,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流动开放中,中国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从凭票购物到网络消费,从现金支付到刷脸买单,从电报电话到移动互联,流动开放中,人民生活印记深刻改变;  人才成为宝贵资源,创新创业被赋予时代荣光,一些领域科技水平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流动开放中,文明古国向创新强国进发;  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图集
    09/18
  •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一个国家走过的70年印迹。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每一秒钟,一辆汽车下线;  每一分钟,超过40家市场主体注册登记;  每一小时,20多万旅客乘高铁出行、500余万件快递被寄出签收……  东方大国的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惊喜。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始终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创新中国的跨越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  开国大典上,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一共只有17架飞机,但没有“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万国牌”飞行队,不得已绕回来再飞一圈。  小到火柴、螺钉,大到飞机、汽车,那时的中国,工业几乎为零,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没有图纸,就从最简单的设计干起;没有电脑,就用算盘“打”出核心数据……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一路蹒跚、一路笃行,人们终于迎来了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岁月的脚步走过70个年头。  从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到矢志创新自立自强,古老中国不断焕发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翅膀。“鲲龙”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起飞(2017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一条路,见证世纪变迁。  八达岭长城脚下,古代中国的伟大工程与当代中国的创新标记在这里邂逅,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的京张高铁完成全线铺轨。  在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一百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百年后,高速飞驰的“复兴号”将从长城正下方静静驶过。中铁三局工人在河北张家口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进行铺轨作业(1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一粒粮,关乎家与国。  河北省南皮县,东临渤海,地多盐碱。“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曾道尽当地民生之艰。  昔日盐碱荒地,今朝“渤海粮仓”。李振声,这位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老科学家,数十年专注研究小麦新品种,只为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南皮站)的试验田里(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一座桥,书写创造奇迹。  伶仃洋,南海进入珠江的咽喉要道。碧波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因大桥建设者们迸发出的创造伟力而气贯长虹。  回望历史,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创新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  70年波澜壮阔,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创新,让中国人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划出了一道急速的上升曲线;  从1952年1小时消费品零售额不足300万元,到1小时网上“买买买”就达11亿元。创新,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跨越9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新,让中国在70年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古老的东方大国从沉睡中苏醒,在持续迸发的加速度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生机。  “一部新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慷慨激昂的创新奋斗史,中国式创新让‘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说。  创新中国的密码  这是一段解密的往事。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在南海开展极限深潜。参试人员心情忐忑,宿舍里响起《血染的风采》。  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曾经,国外一艘核潜艇失事,129人遇难。中国能成功吗?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身为潜水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当场宣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下潜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新的核潜艇纪录诞生了!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  梦想拾级而上。  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无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奋斗。如阵阵清风吹散了迷雾,让精神纽带一点点延展开来。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竞相绽放。创新,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70年来,从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到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从武汉光谷到成都天府……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70年来,从“筒子楼”“大杂院”到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39平方米,从“一药难求”到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民生的“小事”,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大事”。  人们疑惑,一个跨越百年沧桑,曾经封闭愚昧的古老民族,如何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曾经一盘散沙的东方大国,如何凝聚出一往无前的创新伟力?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动力之源。  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新华社发(郭文彬摄)  研制“两弹一星”、发展载人航天、实施探月工程,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在云端架桥,一个个重大工程惊艳全球,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跨越式发展的坚固强梁。  以基本医保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以7.4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说。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70年实力积累让创新巨变“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百万劳动大军涌向深圳,“逼”出了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放开生活必需品价格,搞活了一个生活资料市场……  新中国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内开展的最大规模的创新行动。一次次思想解放、一代代接力前行,不断开启社会“活力之源”。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为创新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1978年底,经千挑万选,52名中青年学者启程赴美留学,而2017年底,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万;  新中国成立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如今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跃升。  ——市场广阔是魅力之源,形成创新中国的巨大“吸附效应”。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以高铁、网购和互联网支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今天的中国。  70年来,中国主动敞开大门、迈开大步,真正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潮流,融入了世界体系,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潮流的引领者。  创新中国的希望  于都河北,东门渡口。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曾经的硝烟战火已随着滚滚河水远去,如今的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伫立于此。不远处,一枚“长征”火箭模型与纪念碑遥相呼应。  从永载史册的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座精神的丰碑,架起了民族独立复兴的精神之柱。  是创新,让这一切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2019年会以“极不平凡”被人们铭记。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纷扰;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交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用创新伟力来爬更陡的坡,迎更急的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也与日俱增。”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院士说。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面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仅凭“一招鲜”或者“几招鲜”,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句热血的台词在2019年的这个夏天火了。哪吒,这个中国传统神话里的神奇小子,成了中国暑期电影档的票房冠军。不服输、不认命,境遇再坎坷,也要闯出一片天。  精神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高光时刻,更在危难关头突破命运的阴霾。  创新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小至一镇一村,大至神州南北,7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砥砺前行。  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用创新做引擎,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冲刺”全面小康不停步。  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励创新的重磅举措,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要从强调增长速度到注重发展质量,就要用改革的创新举措,温暖中国人的心房。因为,创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中。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80多年前,方志敏烈士这样畅想《可爱的中国》。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创新中国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可爱中国”新的辉煌篇章。
    09/18
  • 民主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三
    70年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篇章,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70年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实现民主的中国方案。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代表投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  1954年9月,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由此在古老而崭新的中国落地生根。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98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70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自强、自立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形象地比喻。  根植中国现实,这一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更加广泛深入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从调整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育政策,到修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为地方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制度和实践,实现了对民主理念和方法的建设性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这一制度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独特优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提高到2018年的28228元,实际增长近60倍;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高铁营业总里程在短短10年内突破3万公里……一个个人间奇迹在中国大地诞生。  制度唯坚持发展,方彰其生命;探索唯艰难困苦,方玉汝其成。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政治制度保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018年6月3日,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巽岭村党员群众对村党支部委员的履职满意度进行测评。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制度更加健全,渠道更加通畅  这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18年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如潮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长时间响起。  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这次会议上,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议。  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人民意愿成为国家意志,为国家发展擘画蓝图,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这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过程,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  70年来,我国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愿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通畅。  “我从农民工中来,每天都在和新生代农民工打交道。”“95后”代表邹彬在全国人代会上积极为农民工代言。与西方不少议会由权贵精英组成不同,中国的人大代表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  数据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15.7%,与上一届相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更多基层的声音能够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立法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有力保证了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要看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1979年冬,北京寒意正浓,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一顿特殊而又普通的火锅宴在这里摆起来。  正是在这次“火锅协商会”上,五位工商界元老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开放长江航运、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等建议,并很快形成了相关国家政策举措。  1982年,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施行,首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共开展2000多项视察调研,收到135111件提案,立案124868件,编刊及转送社情民意信息11688件,大多数提案的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  社会各界都能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基层群众得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这就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真谛。  2019年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会议上,邹彬(右)与其他代表交流。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让每个人智慧闪光,民主更有活力  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市市、区、乡镇三级1万余名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如此广泛的意见征集,只因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牵动千万市民的心。  大至宪法修改,小至垃圾分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70年来,这样生动而质朴的民主实践图景,在神州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还权于民,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从那时起,实践“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理念的居委会制度取代了保甲制度。  如今的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  倾听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让民主更有活力。  在浙江,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正在全省推行。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新机制使民生实事由“政府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政府决策由“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老百姓最终成为项目的受益者。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乡村,家家户户房漂亮、院整洁,村村水清亮、路通畅。  这样一幅美丽的农村图景,得益于群众广泛参与,治理了过去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而四川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创新议事协商形式,保证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9轮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5%;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参选率达90%以上。  让每个人的智慧闪光,融入国家治理大格局,“中国式民主”因此生机勃发。如同参天大树,中国的民主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的“土壤”中,不断得到滋养,逐渐枝繁叶茂。  70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人民民主,为的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人民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为的就是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回首过往,民主的进程栉风沐雨;展望未来,民主的脚步愈加坚定。  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民民主一定能在中华大地上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勃勃生机。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