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194件海外回归的德化青花瓷在福建省德化博物馆展出
    人民网德化10月13日电(林晓丽)12日,194件从海外回归的德化青花瓷在福建省德化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青花灵芝纹碗、青花灵芝纹杯、青花火龙纹盘、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等清代德化青花瓷。这些“回归故里”的青花瓷器均出自于“泰兴号”沉船。1822年,“泰兴号”于福建厦门港起航,行至印尼海域遇难沉船。1999年,“泰兴号”被打捞出水,沉船上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今年9月,捐赠者郑长来向德化博物馆捐赠了400余件从沉船中打捞出的青花瓷。从展品来看,德化青花瓷的主要题材包括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反映了当时德化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瓷器从德化走出去,在海外经历了近两百年,如今回到故土,是众望所归。”郑长来说,德化青花瓷是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现,将其从“泰兴号”打捞出,相当于重现海丝文化。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以“白”见长,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除了白瓷,德化青花瓷技艺也独树一帜,精品陶瓷曾销往世界各地。德化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认为,“泰兴号”沉船上装载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反映出当时德化陶瓷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我们要好好挖掘青花瓷中蕴含的、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故事,讲好德化故事和海丝故事。”
    10/17
  • 诸多“大国重器”亮相“中国海洋第一展”
    新华社深圳10月15日电(记者王晓丹、王立彬)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一大批海洋“大国重器”及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亮相。这是10月15日拍摄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场。当日,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大批海洋“大国重器”及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亮相。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45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将重点围绕现代港口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热点领域,推出新技术成果,推进中外企业洽谈合作。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5日在深圳开幕的本届海博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设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洋经济成就展展区(含粤港澳大湾区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工装备展区、船舶及港口航运展区、海洋新兴产业展区和国际展区等五大板块,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成果。“蓝鲸1号”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洋二号卫星、“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海洋石油286深水工程船、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一系列高端装备的模型和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观者。作为“可下五洋捉鳖”的利器,有着橙色“头顶”、白色“身体”、身似大白鲨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堪称展会上人气最高的展品之一。这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船舶是开展海洋调查作业的重要基础平台,一大批新型智能化船舶也在展会上一展风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天鲲号”,是中国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船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泥泵输送功率为世界最高功率配置,远程输送能力15000米也是世界之最,适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倡议坚持创新驱动,共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海洋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佛得角共和国工业、贸易与能源部部长亚历山大·蒙泰罗说,中国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发展世界蓝色经济、与沿海和岛屿国家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是推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高端经贸平台。本届海博会还将举办系列论坛以及高端对话、成果发布、商务推介等配套活动,预计专业观众达2万人,共计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5家企业和机构参展。10月15日,观众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展台了解海洋石油286深水工程船。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与会者参观“蓝鲸1号”钻井平台模型。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0月15日,观众在招商局展台了解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与会者参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10月15日,与会者经过“蓝鲸1号”钻井平台与“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展板。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月15日,观众在参观海洋新城展台。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0/16
  • 世界上跨度最大双层悬索桥正式通车
    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renuong摄图片来源:ICphoto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江城子摄图片来源:ICphoto10月8日,武汉市第十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之中的汉阳与武昌,位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大桥设计主跨1700米,飞跨长江,这个跨度居世界第二,在双层桥梁结构中则是世界第一。江城子摄图片来源:ICphoto
    10/16
  • 西藏洛堆峰 登山者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
    西藏是“山的故乡”,矗立着以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令海内外登山者趋之若鹜。对于很多登山初学者来说,位于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的洛堆峰是他们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对于很多登山初学者来说,位于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的洛堆峰是他们通往“世界之巅”的起步点。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洛堆峰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集冰川、湖泊、草甸、雪山、峡谷为一体,仅5600米以上有少许积雪冰壁,攀登难度较低,且有公路直达山下,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在此初试雪山探险,开启了攀登高峰的征程。张伟摄
    10/15
  • 盛世中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0/07
  • 奇迹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一
      车辆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2018年12月29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12月29日,历经26个月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恢复通车。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奇迹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一  新华社记者安蓓、陈炜伟、何欣荣  8月27日拍摄的检修期间的“中国天眼”。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7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分量有多重?  一个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国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演变;  14亿人民,在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征程上奋发前进。  70年波澜壮阔,古老的东方大国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正在书写新的奇迹篇章。  从传统步入现代,中国创造发展奇迹  一座桥,承载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联通南北的梦想。  清末民初,铁路在南京被长江阻隔。内忧外患、政权更迭的中国,始终未能跨越天堑。  1968年,经过10年设计论证、艰苦奋战,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京沪大动脉自此打通。  奇迹在发展中不断书写。2011年,南京长江大桥上游,高速铁路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开通运营。6年后,“复兴号”高铁从这里经过,北京到上海的单程时间压缩到4.5小时。  千里京沪,从此一日往返!  一座桥,也见证着一个家庭越过越好的日子。  1985年,罗俭参加工作,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养护。他的父亲曾参加大桥建设,如今,他的儿子也进入南京桥工段,成为一名线路工。  “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我养护大桥一辈子,大桥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变化。”罗俭说。  家国相依,缔造奇迹。  29岁的李国祥眼下最大的目标是在省城买套房。他是昆明一家汽修厂的技术骨干,社保齐全,小两口已在城里扎了根。  “新市民”李国祥来自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村。过去70年,像他这样离开农村定居城市的人,数以亿计,汇聚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历程。  这是一组印证人类史上伟大奇迹的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如今,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正在推进,昔日“乡村中国”快速迈向“城镇中国”。  70年,两万多天,见证一个国家的史诗级巨变。  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跃居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引擎;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中国奋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车;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从瓶颈制约成为优势支撑,高速铁路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0%以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领潮流……  70年来,中国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的强大魅力。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中国书写民生奇迹  陕西延安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赵洋洋在喂养梅花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革命老区延安。  “80后”青年赵洋洋在鹿舍里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体健。刚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用互联网把鹿茸产品卖出大山。  今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陕西延安洛川县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盘道(5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1978年以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2018年末的1.7%,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这片土地上人民面貌发生的深刻改变,令人感叹。  延安往北,是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陕西省榆林市。这里曾被无尽的风沙困扰。70年过去,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塞上风景已换新颜。  1985年,已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沙地种树。“当时我就想种上树,挡住风沙,再给村里人弄点柴烧。”  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一代代接力种树,硬是将4.5万亩黄沙地变成了树林。  “我爷爷那时候主要种的是杨树,我们现在种的是樟子松。去年我还试着栽上了苹果树,过几年应该就能挂果了。”郭成旺的长孙、今年49岁的郭建军说。如今的毛团村,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美国航天局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总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沙河公园(6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70年接力奋斗,历史性巨变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向——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近60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比1978年降低35.5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蓝天白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幸福安全……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航程上继续前行。  过去15年,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思曾6次到访中国。惊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他认为这是中国70年发展最伟大的成就,对世界发展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展现改革奇迹  这是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凡军摄  出生于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72年以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回到中国,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在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根据计划,这座全新的科研机构将于明年8月竣工,目标是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受聘成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我们期望能够复制国际科学合作的模式,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来到中国。”他说。  百川汇海。最顶尖的人才、最优良的环境、最宽广的舞台,在今日之中国集聚、交融,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奇迹”。  在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体验同步操控5G机器人(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70年,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才、物资、信息、资金等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自由流动。  珠江之滨。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大幕,一扇大门由此打开,全球市场得以见证“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  黄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上海举行,让世界感叹于中国市场的强大活力。  一进一出,凸显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折射中国发展的深刻转型。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从乡村到城市,人们突破天花板,开创新天地,从城市到乡村,人们返乡创业,建设故土,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流动开放中,中国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从凭票购物到网络消费,从现金支付到刷脸买单,从电报电话到移动互联,流动开放中,人民生活印记深刻改变;  人才成为宝贵资源,创新创业被赋予时代荣光,一些领域科技水平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流动开放中,文明古国向创新强国进发;  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图集
    09/18
  •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一个国家走过的70年印迹。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每一秒钟,一辆汽车下线;  每一分钟,超过40家市场主体注册登记;  每一小时,20多万旅客乘高铁出行、500余万件快递被寄出签收……  东方大国的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惊喜。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始终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创新中国的跨越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  开国大典上,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一共只有17架飞机,但没有“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万国牌”飞行队,不得已绕回来再飞一圈。  小到火柴、螺钉,大到飞机、汽车,那时的中国,工业几乎为零,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没有图纸,就从最简单的设计干起;没有电脑,就用算盘“打”出核心数据……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一路蹒跚、一路笃行,人们终于迎来了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岁月的脚步走过70个年头。  从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到矢志创新自立自强,古老中国不断焕发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翅膀。“鲲龙”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起飞(2017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一条路,见证世纪变迁。  八达岭长城脚下,古代中国的伟大工程与当代中国的创新标记在这里邂逅,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的京张高铁完成全线铺轨。  在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一百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百年后,高速飞驰的“复兴号”将从长城正下方静静驶过。中铁三局工人在河北张家口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进行铺轨作业(1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一粒粮,关乎家与国。  河北省南皮县,东临渤海,地多盐碱。“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曾道尽当地民生之艰。  昔日盐碱荒地,今朝“渤海粮仓”。李振声,这位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老科学家,数十年专注研究小麦新品种,只为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南皮站)的试验田里(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一座桥,书写创造奇迹。  伶仃洋,南海进入珠江的咽喉要道。碧波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因大桥建设者们迸发出的创造伟力而气贯长虹。  回望历史,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创新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  70年波澜壮阔,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创新,让中国人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划出了一道急速的上升曲线;  从1952年1小时消费品零售额不足300万元,到1小时网上“买买买”就达11亿元。创新,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跨越9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新,让中国在70年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古老的东方大国从沉睡中苏醒,在持续迸发的加速度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生机。  “一部新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慷慨激昂的创新奋斗史,中国式创新让‘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说。  创新中国的密码  这是一段解密的往事。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在南海开展极限深潜。参试人员心情忐忑,宿舍里响起《血染的风采》。  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曾经,国外一艘核潜艇失事,129人遇难。中国能成功吗?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身为潜水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当场宣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下潜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新的核潜艇纪录诞生了!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  梦想拾级而上。  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无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奋斗。如阵阵清风吹散了迷雾,让精神纽带一点点延展开来。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竞相绽放。创新,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70年来,从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到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从武汉光谷到成都天府……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70年来,从“筒子楼”“大杂院”到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39平方米,从“一药难求”到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民生的“小事”,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大事”。  人们疑惑,一个跨越百年沧桑,曾经封闭愚昧的古老民族,如何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曾经一盘散沙的东方大国,如何凝聚出一往无前的创新伟力?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动力之源。  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新华社发(郭文彬摄)  研制“两弹一星”、发展载人航天、实施探月工程,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在云端架桥,一个个重大工程惊艳全球,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跨越式发展的坚固强梁。  以基本医保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以7.4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说。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70年实力积累让创新巨变“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百万劳动大军涌向深圳,“逼”出了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放开生活必需品价格,搞活了一个生活资料市场……  新中国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内开展的最大规模的创新行动。一次次思想解放、一代代接力前行,不断开启社会“活力之源”。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为创新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1978年底,经千挑万选,52名中青年学者启程赴美留学,而2017年底,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万;  新中国成立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如今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跃升。  ——市场广阔是魅力之源,形成创新中国的巨大“吸附效应”。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以高铁、网购和互联网支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今天的中国。  70年来,中国主动敞开大门、迈开大步,真正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潮流,融入了世界体系,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潮流的引领者。  创新中国的希望  于都河北,东门渡口。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曾经的硝烟战火已随着滚滚河水远去,如今的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伫立于此。不远处,一枚“长征”火箭模型与纪念碑遥相呼应。  从永载史册的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座精神的丰碑,架起了民族独立复兴的精神之柱。  是创新,让这一切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2019年会以“极不平凡”被人们铭记。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纷扰;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交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用创新伟力来爬更陡的坡,迎更急的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也与日俱增。”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院士说。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面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仅凭“一招鲜”或者“几招鲜”,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句热血的台词在2019年的这个夏天火了。哪吒,这个中国传统神话里的神奇小子,成了中国暑期电影档的票房冠军。不服输、不认命,境遇再坎坷,也要闯出一片天。  精神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高光时刻,更在危难关头突破命运的阴霾。  创新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小至一镇一村,大至神州南北,7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砥砺前行。  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用创新做引擎,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冲刺”全面小康不停步。  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励创新的重磅举措,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要从强调增长速度到注重发展质量,就要用改革的创新举措,温暖中国人的心房。因为,创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中。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80多年前,方志敏烈士这样畅想《可爱的中国》。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创新中国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可爱中国”新的辉煌篇章。
    09/18
  • 民主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三
    70年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篇章,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70年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实现民主的中国方案。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代表投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  1954年9月,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由此在古老而崭新的中国落地生根。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98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70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自强、自立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形象地比喻。  根植中国现实,这一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更加广泛深入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从调整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育政策,到修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为地方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制度和实践,实现了对民主理念和方法的建设性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这一制度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独特优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提高到2018年的28228元,实际增长近60倍;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近16%;高铁营业总里程在短短10年内突破3万公里……一个个人间奇迹在中国大地诞生。  制度唯坚持发展,方彰其生命;探索唯艰难困苦,方玉汝其成。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政治制度保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018年6月3日,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巽岭村党员群众对村党支部委员的履职满意度进行测评。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制度更加健全,渠道更加通畅  这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18年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如潮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长时间响起。  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这次会议上,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议。  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人民意愿成为国家意志,为国家发展擘画蓝图,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这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过程,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  70年来,我国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愿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通畅。  “我从农民工中来,每天都在和新生代农民工打交道。”“95后”代表邹彬在全国人代会上积极为农民工代言。与西方不少议会由权贵精英组成不同,中国的人大代表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  数据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15.7%,与上一届相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更多基层的声音能够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立法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有力保证了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要看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1979年冬,北京寒意正浓,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一顿特殊而又普通的火锅宴在这里摆起来。  正是在这次“火锅协商会”上,五位工商界元老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开放长江航运、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等建议,并很快形成了相关国家政策举措。  1982年,全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施行,首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共开展2000多项视察调研,收到135111件提案,立案124868件,编刊及转送社情民意信息11688件,大多数提案的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  社会各界都能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基层群众得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这就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真谛。  2019年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会议上,邹彬(右)与其他代表交流。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让每个人智慧闪光,民主更有活力  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市市、区、乡镇三级1万余名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如此广泛的意见征集,只因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牵动千万市民的心。  大至宪法修改,小至垃圾分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70年来,这样生动而质朴的民主实践图景,在神州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还权于民,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从那时起,实践“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理念的居委会制度取代了保甲制度。  如今的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  倾听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让民主更有活力。  在浙江,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正在全省推行。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新机制使民生实事由“政府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政府决策由“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老百姓最终成为项目的受益者。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乡村,家家户户房漂亮、院整洁,村村水清亮、路通畅。  这样一幅美丽的农村图景,得益于群众广泛参与,治理了过去令人头疼的“垃圾难题”。而四川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创新议事协商形式,保证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9轮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5%;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参选率达90%以上。  让每个人的智慧闪光,融入国家治理大格局,“中国式民主”因此生机勃发。如同参天大树,中国的民主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的“土壤”中,不断得到滋养,逐渐枝繁叶茂。  70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人民民主,为的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人民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为的就是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回首过往,民主的进程栉风沐雨;展望未来,民主的脚步愈加坚定。  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民民主一定能在中华大地上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勃勃生机。
    09/18
  • 法治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四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走向法治化。  新中国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时至今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以法治为框架、由法治来贯彻、用法治作保障。  奉法者强,则国强。  神州大地上,法治中国宏伟画卷徐徐铺开。这是人类法治文明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壮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艰辛探索,开辟法治中国正确道路  这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门口(2018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初秋时节,北京市西城区金井胡同一处幽静的院落内,曾经的主人——清代法学界沈家本的半身像静静矗立,注视着前来参观的人们。  一百多年前,沈家本主导修律运动、力图强国,却因国力孱弱、列强肆虐,随着清朝覆灭无疾而终。  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浙江省档案局。  这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展出的“五四宪法”英文版(2018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一张泛黄的薄纸,10余个字迹不一的签名。这份特殊的“签到表”来自新中国“五四宪法”诞生之际全国广泛开展的关于宪法草案的大讨论,见证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坚实起步。  回望70年峥嵘,一条鲜明的主线清晰可见: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锚定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社会主义法治基础。  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成为党史上首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2018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全面启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我们党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落实。  2018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纪委监委积极开展纪法“周周讲村村到”宣讲行动。这是江苏省盱眙县纪检监察干部来到盱眙县太和街道漫岗社区宣讲(2018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正确的法治道路,只能靠自己走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丰富生动的中国实践。  1950年5月实施的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使无数受压迫的妇女获得了自由和新生。同年6月诞生的土地改革法,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结束了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1997年对刑法进行全面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刑法典。  走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  民法总则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制定监察法,在法治轨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政法领域改革向纵深挺进,破除阻碍公平正义的藩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2010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短短数年间,法治建设已从静态的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整体要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重大飞跃。  平出于公,坚守法治中国不泯初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18岁的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被认定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并执行死刑。18年后,该案终获再审,呼格吉勒图被改判无罪。  2019年7月30日,曾经自认“呼格案”真凶的罪犯赵志红被依法执行死刑。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中,对赵志红21起犯罪事实中包括“呼格案”在内的4起,由于证据不足不予确认。  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尚爱云听到再审结果后与新华社记者汤计含泪相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先后为“呼格案”写了5篇情况反映(2014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纠正冤错案件,靠的不是“真凶再现”或“亡者归来”。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现代刑事司法原则落到实处,正义终将不再“迟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回首来路,司法进步的足迹清晰可见——  1979年,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诞生,刑事审判从此有法可依。1996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作出修改,“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终于在法律上得到落实。  “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这一广大司法办案人员曾经的座右铭,开始逐渐被更公正的司法理念、更完备的人权司法保障所取代。  2013年,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废除;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刑事司法改革举措;2018年,检察机关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决定不批捕16万余人、不起诉3万余人,人民法院依法宣告51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0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政法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影响深远——  一场员额制改革,全国法官、检察官“重新洗牌”。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谁办案谁负责”成为广泛共识,有效提升司法质效。  人民法院“刀刃向内”消灭“立案难”、攻坚“执行难”,最高人民检察院机构“重塑性”变革带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职能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公共法律服务开始惠及千家万户……  无法外之人,无法上之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1992年,一部《秋菊打官司》走红荧幕,折射老百姓“民告官”的不易。  2014年,行政诉讼法迎来制定25年后的首次大修,破解“告官不见官”等一系列行政诉讼难题。2016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行政案件超过20万件,其中以判决方式结案的一审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率超过三成。  管住“任性的权力”,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  1952年,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被判死刑,共和国反腐第一案轰动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论其职务多高,都将受到依法严惩。  让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人民对法治的信心与日俱增。  护航发展,迈向法治中国更高境界  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份标着“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文件,被视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生证明”。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诞生,得益于一部法律——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40年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外商投资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新的基础性法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强大法治力量。  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离不开法治护航;社会和谐百姓平安,靠的是法治守卫。一路走来,法治始终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五种经济成分,到1982年现行宪法明确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宪法法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1986年实施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让境内外人员往来实现依法管理;九十年代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先后制定,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新的市场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法治就跟进到哪里。  在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交管便民服务窗口,汽车租赁企业代表在办理业务(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仅在党的十八大后五年间,国务院部门已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00多项,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70%以上。大刀阔斧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公开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经济社会活力进一步释放。  “有恒产者有恒心”。风清气正,才好放手创业干事。  值班法官吴尚伟(左二)在调解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人民法院加大甄别纠正涉产权案件力度,检察机关规范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执法司法标准……法治的力量给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  铁腕惩恶扫出朗朗晴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广东省公安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情况(2018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2018年以来,扫黑除恶发起总攻,与“打伞破网”同步推进。一批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被揭开盖子、撕开口子、挖出根子,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决胜全面小康。  厉行法治,重在法之必行。一个繁荣富强的法治中国,必然是人人尊法守法的法治社会。  曾经信“访”不信“法”,如今遇事先找“法”;曾经律师难找、公证难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打官司别再“找领导”,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有了“高压线”……法治权威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每个人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夯基垒台。法治的力量,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护航中国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崭新篇章。
    09/18
  • 文明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五
    70年,神州大地上沧海桑田,14亿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70年,不过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却为何能重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质?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蓄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明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中国,这个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大国,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迎来新的曙光。  不忘本来:从历史中走来焕发崭新光彩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港汊纵横,芳草如茵。  这是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两个多月前,“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华上下五千年”得以“实证”。  在这里,可以感受古人建城的智慧,可以体验学者考古的劳作,也可以尽情挑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我们,离五千年并不遥远。  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如期上演,吸引无数目光。  2018年9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正式开展。这是参观者在观展。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330余种珍贵藏品,通过数字虚拟、全息视屏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展现给每一位观众。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接连热播,“国学热”“文物热”“诗词热”魅力不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饱含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成为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筑牢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这是2019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全貌。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湖北黄冈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巍峨耸立的纪念碑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整齐列队,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  今年夏天,1300余名记者再走长征路,行程1.6万余公里,用1万多篇生动报道,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  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媒体记者在六盘山脚下的“红军小道”上进行体验式采访(2019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色精神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传承,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奋斗。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回首70年,在风雨兼程的征途中,赓续精神血脉、传承文明基因,书写了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也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精彩跨越:激活一池春水构筑精神坐标  历史的指针,定格在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长安街上,游行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  70年后,国家博物馆展出经典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再次将人们带回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现场。  时空转换中,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浴火重生,屹立东方。  色彩的变化,描绘出国家繁荣的图景——  绿、蓝、黑、灰,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服装色调,“列宁装”“布拉吉”……简朴的衣着折射出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而如今,千姿百态的国风华服引领时尚潮流,“MadeinChina”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钱集镇新桥村村民在农家书屋阅读(2019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数字的更迭,记录下时代发展的步伐——  55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而如今,这一数字突破3100大关。从“书荒”到“书海”,从纸质阅读到网络视听、网络文学、数字出版……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愈发丰富。  贵州省织金县金龙小学里的蹲式冲水卫生厕所(2018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理念的飞跃,印证了文明进步的力量——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曾是农村厕所留给人们的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打响,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可以“看山望水忆乡愁”的美丽乡村,释放出乡村振兴新动能。浦江之滨,垃圾分类成了上海人的“新习惯”,润物细无声的改变让“东方明珠”更加璀璨。  70年时光如水,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是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  湘西大山深处,一家小小的农家书屋,托举起无数孩子的梦想。  管理员向民志双脚残疾。为了读书看报,他爬到离家半里外的村部借阅报刊。为了让更多人获取知识的力量,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建“明志书屋”,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农民自办的农家书屋。  “我因读书战胜了残疾所带来的不幸,希望书屋也能照亮大山娃子的未来。”  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军功章光芒闪耀。  来自湖北的94岁老英雄张富清在前排就座,激动不已。  “看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当年的流血牺牲都值得!”  伟大的时代涵养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这是英模辈出的时代。孔繁森、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一大批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诠释和光大了中华文明的品格风范。  这是精神昂扬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为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洒满人间,文明新风吹遍神州大地。  这是万象更新的时代。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科学文化素养大幅提升,社会创造力和活力不断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景象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70年精彩跨越,不仅激活了一池春水,更重构了民族的精神坐标。文明中国的铿锵步履,留下时代洪流中无数生动剪影,标定了人们为之奋斗的前行方向。  开辟未来:凝聚文明力量追寻美美与共  70年,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在海纳百川中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文明华章。  文明古国,历久弥新,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的气度风韵令世界愈加着迷——  8月30日晚,北京水立方,装点得宛如一个巨型篮球场。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开幕式在此举行。  京剧与钢琴合鸣《天行健人自强》、古琴演奏《众人力无不胜》等,诠释共生共荣的东方哲学,弘扬中国体育文化。  风从东方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水墨丹青、敦煌飞天等尽显中华文明盛大气象,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令八方宾朋在诗情画意中感悟“最忆是杭州”,中华文明散发出的夺目光彩、永恒魅力,让大国外交更具自信。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以丰厚浓郁的中华美学意蕴传递“民心相通”,拨动世界心弦——  《敕勒川》《好花红》《在水一方》……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青年宫,一首首中国歌曲赢得热烈掌声。“一带一路·民意相通”少儿合唱音乐会,在两国民众间搭建起民意相通的桥梁。  坐在台下的达里娅如痴如醉,她正在萨拉热窝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孩子们的演出非常成功!明年我要到中国去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近200万……  数字的增长,折射出中国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不懈努力。  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实践者,彰显文明担当——  绿色、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配;开创性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出实现世界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方案;“长城脚下的世园会”让各国人民共享绿色生活之美……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是中国的文明担当,也是推动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力量。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