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东北首家“快电合作”一站式服务门店落户凤城11月7日,丹东凤城市边门镇“快递+电信”合作标杆店举行了挂牌仪式,并正式投入运营。市邮政管理局、丹东市电信公司工作人员参加挂牌仪式。这是东北首家“快电合作”一站式服务门店,标志着邮政和电信将联手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不断强化业务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快递、电信一站式服务。据了解,我市快递行业迅猛发展。全市年快递业务量由2013年的275万件增长到2018年的1606万件,增长了近5倍;业务收入由6142万元增长到2.66亿元,增长了3倍多。我市快递网络不断健全,现共有快递末端网点372家,服务能力不断由“快递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延伸。但也有因为农村乡镇等偏远地区快递经营成本高导致乡镇快递末梢服务二次收费的事件,快件随意堆放,丢件事件时有发生,用户感知比较差,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覆盖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难题。为充分解决这一难题,丹东邮政管理局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了末端网络的主体发展活力。通过跨界协同发展,接连打造出了“交邮合作”“校邮合作”“税邮合作”等样板项目。本次推出的“快递+电信”合作分为加盟和授权两种模式,其中加盟模式的形式为,对于有合作意愿的末端网点,可直接和电信签署协议,代理电信业务,升级建设。授权经营则针对没有快递代办的乡镇,电信网点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手续或经营快递业务资质后,加载快递业务,升级建设。此后,所有店面将统一的装修风格,统一门面,统一内饰,统一的划分区域,实现规范管理。下一步,市邮政管理局将积极引导快递和电信企业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快电”合作项目结出更多丰硕成果,为丹东人民提供更优质、更美好的生活服务。11/11
- 高能级平台释放强磁场效应——丹东扩大对外开放工作纪实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的丹东展现出独特风采。(资料片)本报记者 王卢莎核心提示11月4日,丹东市170家企业远赴上海,参加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会期间,丹东将组织企业参加辽宁—东北亚经贸合作说明会,考察上海的外资企业并开展相应的招商活动。在这次世界瞩目的盛会上,丹东市及丹东企业将以开放合作的行动共襄盛举,以互利共赢的举措共谋发展。今日的丹东,以如此规模的企业团队亮相进博会,面向世界、面向世人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丹东正阔步向前,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构筑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商务指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今年以来,丹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组数字彰显成效。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0.7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名列全省第6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11.8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5个百分点,名列全省第5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完成3464万美元,同比增长161.8%,总量排名全省第8位,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众所周知,利用外资是衡量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丹东的招商引资取得丰硕的成果。今年8月下旬,丹东经贸代表团对日韩两国开展了为期8天的招商活动,与韩国企业签订了5个经贸合作项目意向书。其中包括与韩国新进集团达成“汽车排气管生产”项目投资意向,该公司拟在合作区租用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美元;与杰华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达成“不锈钢箱包拉杆”生产项目投资意向,该公司拟在合作区租用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美元;与韩国绿色自行车协会达成组织跨境骑行旅游项目事宜,该协会拟使用丹东新区港口工业园区的一处展示馆,作为韩国企业家协会在丹东的接待场所;与韩国房地产协会签订了共同举办相关投资、国际论坛的合作意向书;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与韩国JASONANDCOMPANY公司达成1000吨不锈钢冷轧板销售合同。出访期间,丹东市代表团还就推动辽宁安德海洋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大孤山唐城文化产业园项目、丹东高秋机械有限公司伐木工程机械配件生产项目、丹东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日本大欧化成株式会社生态网等技术引进应用项目、辽宁金洋集团交通监测雷达系统项目,与外方人士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洽谈,为今后丹东市与日韩两国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丹东市持续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建立完善项目库,全年充实各类项目近300个。到目前,丹东市实现“走出去”境外重点招商活动3次,“请进来”外资内招重点活动6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开拓外贸市场开放平台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是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更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目前,丹东市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区1个,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1个,市级经济开发区4个。丹东积极利用这些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把它作为内贸、外贸、外资、外经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真正使这些重点区域成为丹东市对外开放的试验区、示范区,成为政策最活、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经济特区”。今年以来,丹东市不断加大开拓外贸市场力度。截至目前,共组织企业参加了15个重点国际展会。在此期间,丹东市组织企业参加朝鲜平壤春秋两季国际商品展览会、日本东京国际礼品消费品博览会等展会,深耕传统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波兰国际农机农业技术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慕尼黑宝马展等展会,狠抓欧洲市场;组织企业参加俄罗斯汽配展、中国(辽宁)—越南农产品贸易促进对接会等展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尤其是在中越农产品贸易促进对接会上,丹东市的丹蓝农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与越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此同时,丹东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17+1”合作机制。采取各种方式组织丹东市对外投资企业参加中国(辽宁)中东欧16国国家馆启动仪式;组织丹东市对外投资企业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实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组织企业参加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阿博览会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金丸集团与埃塞俄比亚合资成立的非洲第一家现代化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中埃联合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申报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合作案例。不仅如此,丹东市努力搭乘电子商务的快车道,借力前行,全方位多角度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尤其是丹东市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触角向农村地区不断延伸,积极申报2019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其中,东港市名列全省第一名,并被省政府推荐上报商务部、财政部予以确认。2019年,丹东市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预计为235亿元,同比增长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6亿元,同比增长8%;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预计为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优化环境栽得梧桐引凤来丹东进一步优化审批环境,根据市委“三集中,三到位”指示精神,自今年1月起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审批等13项审核备案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划归丹东市商务局审批窗口,700余件各类审核备案事项将在年内完成,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丹东市的对外开放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经与国家口岸办、省口岸办沟通、协调,大台子港口岸和大鹿岛开放升级事项并入丹东港扩大开放项目。今年5月,丹东港扩大开放项目被列入国家2019年口岸开放审理计划。目前正在履行上报程序。今年6月5日,省口岸办组织召开可研报告专家评审会。8月20日,宽甸满族自治县政府向丹东市政府报送了请示文件。10月16日至17日,省口岸办赴宽甸口岸进行实地调研,召开项目推进会,太平湾口岸列入一类口岸管理项目得以积极推进。今年上半年,投资280万元的丹东公路口岸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口岸候检区卫生间已先期改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其他工程项目将于近期全部完成。根据省开放办印发的《关于复制推广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工作方案》,全省共有可借鉴推广的改革事项45项。丹东市商务局会同14个中直、市直部门,共同梳理出2019年全市可复制推广的23项改革创新经验,目前已有18项改革创新经验落实到位。今年以来,丹东市对综合保税区进行了补充调研论证,目前正在对《丹东综合保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由丹东市合作区管委会先行梳理包装有保税需求的项目,为尽早修改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必要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成效。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力度,丹东,正努力建设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打造我省对外开放新高地、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11/08
- 丹东170家企业参加第二届进博会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1月4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目前,我市按照省政府部署,积极考察并组织企业参会。据了解,本次进博会我市将组织170家企业参展,完成19亿元采购任务。目前,各参展企业已经在会场布展,各项工作正扎实有效向前推进。在优化参展企业结构方面,针对本届进博会涵盖的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五大参展板块,重点邀请我市外贸企业、贸易促进机构、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和相关领域制造企业参加采购。此外,在展会前期,我市还提前开展了贸易对接。结合参会企业自身采购需求,组织企业提前与参展商进行对接沟通,努力达成会前成交意向。在招商方面,我市将在展会期间举办丹东招商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辽宁——东北亚经贸合作说明会,考察上海的外资企业并开展相应的招商活动。11/05
- 辽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排名发布 丹东占俩日前,在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主办的2017年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发布会上,丹东仪器仪表和凤城市现代产业园区增压器分别以区域品牌价值1.81亿元、1.51亿元,区域品牌强度637、669,位列第15和16名。据了解,本次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共发布19个产业园区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这是全省首次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发布的评价,其中涉及食品、农产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一、二、三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对推动省内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丹东市将继续深入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建设,引导激励企业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力推进本市品牌建设工作。11/04
- 丹东有了“大学科技园”今天,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成立仪式,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据了解,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由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函商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由辽宁省内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织、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将充分发挥和利用联盟成员的优势与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和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的双创师资队伍;推动联盟成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各联盟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成果、价值与社会美誉度;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本省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据悉,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是由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的融和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科技园。丹东新区将仪器仪表产业园区纳入丹东新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作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支撑,将文庆路70-45号楼作为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重新整合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管理资源。科技园将设立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跨境电商平台等功能区;建立丹东智能制造与测控技术产学研基地。通过发挥各方优势,大力促进双方人才智力项目提档升级,实现人才、科技项目数据共享。10/31
- 今年前三季度丹东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10月29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1-3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下降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2%。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三次产业两升一降第一产业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2.5%。种植业喜忧参半,受种植结构调整因素影响,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大幅减少,下降13.9%;水果产量大幅提高,增长19.0%。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市肉蛋奶总产量31.6万吨,增长5.8%。其中肉类产量增长10.7%,禽蛋产量下降2.9%,奶类产量增长12.2%。渔业生产平稳,水产品总产量增长2.0%。第二产业增速下降。前三季度,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9%。在主要行业下降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好。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2%,向上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4%,向上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大。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2%,对GDP贡献率超过100%。其中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好,实现增加值53.9亿元,增长11%,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0.5%,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受交通运输局年初制定优惠政策引进40条船只影响,水上运输业总周转量增长10.6%,拉动GDP提升0.2个百分点;丹东机场年初恢复营运,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倍以上,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而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3亿元,增长9.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增长5.6%。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居全省第6位。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工业投资占比有所提高。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产投资增长84.6%;二产投资增长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8.1%,比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增长1%。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0.1亿元,同比增长7.8%,居全省第6位。其中,通讯器材类、家具类、中西药品类、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成为拉动我市限上消费的主要力量。通讯器材类商品表现良好,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0.8亿元,增长62.3%,引领我市限上消费;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0.4亿元,增长24.3%;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5亿元,增长22.8%;粮食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8亿元,增长19.1%;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亿元,增长15.5%。进出口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111.8亿元,同比增长6.5%,居全省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96亿元,增长7.2%,居全省第2位;进口总额15.8亿元,增长2.3%,居全省第7位。三大收入“两升一降”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2位。受减税政策影响,税收收入39.6亿元,下降7.8%,居全省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小幅下降。1月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3.1亿元,同比下降4.5%。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4元,同比增长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72元,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如需统计数据查询请拨打电话2173266,或关注微信公众号。10/30
- 丹东高质量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暮秋时节,走进刚开始试运营的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项目正式投产后,可年产复方木鸡颗粒1亿袋、加味八珍益母膏5000万瓶、复方木鸡合剂1000万瓶……还将带动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及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条龙产业链。”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规划科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医药产业调整升级,发展壮大满药产业,丹东市正在朝着中国“满药之都”大步前行。这是丹东全力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丹东市深入落实“一带五基地建设”“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部署,打好“小升规、规升巨、强龙头、育集群”组合拳,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工作,丹东市采取领导挂帅、上下联动、紧盯问题、责任到人等措施,统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做好服务企业相关工作,第一轮企业走访共收集223个问题并逐一协调解决;建立全市工业企业库和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库,入库企业数量达到522户,年底将达到600户,并对30个年内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项目实施“一对一”包扶。同时,丹东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据介绍,丹东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由去年的2500万元提升到今年的5000万元,重点向重振丹东轻工业名城雄风、“小巨人”企业发展、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产业平台建设等领域提供支持,目前已征集2019年度市本级项目43个。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工程的深入落实以及工业对外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丹东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提供了新动力。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目前丹东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6.6%,新型原材料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接近50%,“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户。10/25
- 丹东“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本报讯 记者蔡晓华报道 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颗粒剂、煎膏剂、丸剂、片剂等生产线井然有序,混合制粒机、高效沸腾干燥机、全自动颗粒分装机等先进的生产设备一应俱全……今年10月进入试运营的满族医药产业基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是丹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轻工业名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丹东深入落实“一带五基地”建设、“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部署,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前9个月,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虽然增速低于预期,但一直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轻工业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聚焦实业、深耕主业,发扬薪火相传精神,擦亮丹东轻工品牌。”今年,丹东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领导挂帅、上下联动、紧盯问题、责任到人等措施,实现精准帮扶,统筹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做好企业服务相关工作,第一轮企业走访共收集需要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223个,并逐一协调解决。今年2月,丹东市“请进来”招商活动暨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多名专家受邀来丹东共商仪器仪表产业合作大计。丹东市政府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新型原材料产业发展,丹东与省有色金属协会、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硼镁研究院、辽宁科技大学镁建材研究院进行了对接,共商推动原材料产业发展;建立了镁产业项目库,向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申报了“中国硼新材料生产基地”;推动特色消费品产业发展,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对接合作,合力推动中国运动户外名城建设。东港市运动户外服装产业集群被评为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示范产业集群,运动户外纺织服装创新中心平台运营公司已完成注册,“瑞沃尔牌”滑雪服被指定为2024年冬运会辽宁队队服指定供应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丹东全力培育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巨人”企业,继续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标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绿色工厂、服务制造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标杆企业。丹东奥龙射线工业CT获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机械工业杰出产品”称号,优耐特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丹东市委、市政府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由去年的2500万元提升到今年的5000万元,重点支持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中国制造2025、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小巨人”企业发展、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重点产业平台建设、首(台)套等方向,目前已征集2019年度市本级项目43个。今年,全市已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92项,占全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77%。10/25
- 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在丹举行10月17日,首届中国软枣猕猴桃学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瑞德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软枣猕猴桃生产、加工、营销等行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研讨会空隙,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彦昌。他对我市软枣猕猴桃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市软枣猕猴桃产业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王彦昌介绍,软枣猕猴桃又称奇异莓,中、日、韩、朝及俄罗斯是其自然分布国,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资源量最大。软枣猕猴桃是我国小浆果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食药两用水果,也是当前东北农业领域投资热点之一。而软枣猕猴桃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实际种植面积在5万多亩。目前,从全国一些种植成功的规模种植户来看,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旺盛。“丹东是我国软枣猕猴桃优势资源区和商业栽培的起源地,栽培面积已达3万亩,占世界软枣猕猴桃栽培面积的5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软枣猕猴桃集中栽培区。”王彦昌说,丹东软枣猕猴桃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品种繁苗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很多外地软枣猕猴桃的种植户都会到丹东来选种,学习丹东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丹东气候资源好、土壤好、自然资源丰富,适合软枣猕猴桃生长。现在丹东所使用的软枣猕猴桃品种都是本土化的品种(也叫农家品种),就目前来看,在全国来讲品质是最好的,已经超过了世界一些其他国家,例如新西兰和东欧一些国家软枣猕猴桃的品种。当前,全国软枣猕猴桃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随着社会投资不断涌入,软枣猕猴桃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严重的瓶颈问题。丹东软枣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丹东地区“倒春寒”导致的冻害,造成软枣猕猴桃大幅度减产。在王彦昌看来,“倒春寒”这种气候性灾害并不只发生在丹东,东欧也会经常遇到。“如果气候性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软枣猕猴桃减产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王彦昌说,丹东今年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也导致今年丹东软枣猕猴桃的产量不如去年的一半。王彦昌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发了一套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后面还将会继续攻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解决此问题。丹东软枣猕猴桃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病害。由于丹东冬春季节反复变化,土壤反复融冻,导致软枣猕猴桃树皮冻死,最终形成了基腐病。王彦昌说,2017年,丹东的软枣猕猴桃树就发生了这种病害,当时非常严重。软枣猕猴桃树得了这种病很容易死。另外,丹东软枣猕猴桃品种没有多样化,导致软枣猕猴桃上市覆盖时间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下一步他们将重点研究软枣猕猴桃品种,争取在6月至10月都有软枣猕猴桃上市。这样的话,市场占有率就会变高。对于丹东软枣猕猴桃今后的发展方向,王彦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丹东应该更加重视软枣猕猴桃的研发,并以此来突破种植面积规模。虽然国家以及丹东本地都有软枣猕猴桃科研团队,但是目前来看,科研力量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王彦昌所说的突破种植面积规模,并不仅仅局限在几万亩。就拿丹东的小浆果来说,在他看来,丹东的草莓和蓝莓在全国的名气非常响。作为草莓和蓝莓的种植基地,只有几万亩产量的生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丹东的软枣猕猴桃将来一定要突破种植面积规模,达到几十万亩。那么该如何突破?王彦昌建议,要多与本地企业以及外地到丹东的投资企业合作,并通过研发和科研团队的力量,一起突破解决软枣猕猴桃所面临的问题。“现在软枣猕猴桃产业的投资人热情非常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投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种植面积规模自然而然就会迅速扩大。”记者王洪满10/18
- 丹东推进特色产业持续发展10月15日,丹东市米叉子和泡菜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鸭绿江大厦举行。随着近几年电商网络的兴起以及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自然发酵的产品很感兴趣,丹东特色产品米叉子和泡菜广受青睐,目前丹东出品的米叉子和泡菜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年销售量逐年攀升。据了解,丹东地区共有米叉子生产企业21家,其中:东港7家,凤城5家,宽甸2家,振安区6家,元宝区1家。通过对企业调查,年生产米叉子数量1256吨,销售收入337.5万元。加工米叉子原料——玉米去年全市播种面积11.66万公顷,产量60.78万吨。丹东地区现有注册的泡菜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泡菜生产企业初步统计5家。年加工量7560.5吨,年销售收入8943万元。我市大白菜2018年播种面积7.42万亩,产量28.33万吨;萝卜播种面积2.34万亩,产量6.15万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米叉子和泡菜产业发展的推进工作,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会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科学推进产业发展。与会的各产业链代表,将发挥各自优势,锁定目标,齐心协力,做大做强米叉子和泡菜产业,促进米叉子和泡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