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从1902到9970公里——丹东公路建设75年回眸
    图为丹东线(辽宁丹东-广西东兴)丹东段图为丹阿线(西江至振江段)改建工程棒槌沟大桥施工现场从1949年的公路里程短、技术等级低,发展到目前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安全便捷,打造了全域交通运输网络新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丹东几代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里程大幅增长1949年丹东市公路里程1902公里,2023年增至9970公里,增加8068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从2公里增至9821.257公里;公路密度大幅增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至68.3公里/百平方公里;桥梁到达数从241座5372延长米增至3582座105509.78延长米,增加100137.78延长米。2002年8月26日,由中铁十八局集团三公司、五公司等单位承建的省内第一条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丹东至本溪段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该路是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起始段。此外,丹东市还相继建成了到大连、通化的多条高速公路,为货物运输、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品质工程”提升管理水平2021年以来,丹东市大力推动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创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品质工程文化宣传,实施公路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了一批同行业“示范标杆”,成功收获了5项省级“品质工程”,引领丹东地区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021年,鹤大线龙头至金场段修复养护工程取得我市首个“省级品质工程”,2022年完成了丹霍线迎宾岭至通远堡段修复养护、丹霍线南河川桥危桥拆除重建专项养护两项省级“品质工程”示范创建任务。2023年再接再厉,完成了丹霍线古城至凤城段路面修复养护、浑红线危桥拆除重建专项养护两个省级品质工程示范创建工作,并拟将古城至凤城段路面修复养护工程申报国家级“示范创建品质工程”。交旅融合亮点突出近年来,丹东市以“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为主题,依托丹东线虎山至燕窝段修复养护工程建设,全力打造边境漫游公路。作为辽宁省首批试点推进的“交旅融合”公路,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设计人员查阅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旅游公路建设的经验成果,并结合该项目特点,从主题标识、运动元素、路域环境整治与提升、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着手,使“交旅融合”理念在项目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应用。在G304丹霍线,每3至5公里处都设置了个性化的里程碑,游客通过扫描里程碑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丹东景区景点及特产。市交通运输部门以打造“鸭绿江边境旅游路”为重点,设计专属logo标识,在沿线道路进行喷涂,突出旅游主题。同时,施划彩虹标线,沿线增设“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等专用小品4处,展示边境旅游路风采。结合国道起始点,增加“G228零公里”景石,同步设置铜制三维零公里标志牌,使之成为丹东旅游又一打卡地。今年,丹东市继续响应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努力使丹东边境旅游公路成为辽东旅游目的地的一大亮点,为“交旅融合”项目建设积累宝贵经验。“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40年来,丹东市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市交通运输部门始终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主、农村公路为辅的公路网,构建了“外通内联、村村互通、村组联通”的农村公路网。如今,全市农村公路通畅水平显著提升,安保能力不断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出行提供了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1978年,丹东市农村公路总里程2458公里,均为白色路面。经过多年建设,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8191.3公里,其中县道519.5公里、乡道2078.6公里、村道5593.2公里,增幅达233.3%;总体铺装率98.2%,四级路以上占比达94.9%。2002年,丹东市71个乡镇完成“乡乡通油路”工程;2009年,全市654个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到2023年底,全市具备实施条件的654个自然村(屯)中,已有6451个自然村(屯)通硬化路,完成率达98.8%,构建了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有力凝聚了党心民心。“十二五”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各县(市)区政府的主导下,丹东市已累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工程6662.2公里、桥梁工程531座17003.8延长米,争取省以上资金13.1亿元。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加速了我市农村公路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路网服务功能的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急难愁盼”,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道路基础设施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的建成,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动力。近年来,丹东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脚下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农村公路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交通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实施维修改造工程3542.4公里,破损严重的老油路逐渐恢复使用功能,确保路网有效运行。大力实施建制村至自然村(组)、自然村(组)间的连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2489.4公里,公路通达深度大幅增加。实施农村公路精准扶贫工程235.3公里,建设桥梁57座886.8延长米,全市1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完成“最后一公里”建设任务89.3公里,实施村委会、学校等重要节点位置路线硬化工程,切实解决行政村通油路不彻底、群众出行不便捷等问题。加强“老少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253.8公里,助推“老少边”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31座4976.4延长米,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隐患路段处治1078.5公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2019年间,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及振安区分别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2021年-2022年间,东港市北井子镇及椅圈镇、凤城市红旗镇、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荣誉称号;2023年创建省级美丽农村路91公里,有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东港市获得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持续推动示范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引领全市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全面提升。打造路产融合“大生态”以路兴产、以产拓路、路产融合的多元化发展体系日益完善,综合效益不断释放。眼下,丹东市充分发挥“四好农村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主动将“四好农村路”建设融入农村地区的产业、物流、特色经济发展“大生态”中,积极打造“农村公路+”多元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资源,农村地区“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此外,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示范村建设,主动将“四好农村路”管养工作纳入治理范围,大力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乡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联动体系。通过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将路网与各景区有效连接,提高乡村公路通畅水平、道路通行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我市交通运输与乡村旅游事业融合发展。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丹东旅游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绘就“外通内联”新画卷2024-2025年度,丹东市拟计划实施路面工程746.9公里,新建桥梁42座1583.1延长米,危桥改造62座1483延长米,平改立2处,安防工程处置隐患里程39.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计划实施路面工程306.1公里,平改立2处,危桥改造37座714延长米;农村公路计划实施路面工程440.8公里,危桥改造25座769延长米,安防工程处置隐患里程39.1公里。干线公路方面,以严格把控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为基础,围绕加强设计外业验收与审查、严格履行代建义务、强化履约检查、发挥监理及第三方职能等方面,继续做好“品质工程”创建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高标准完成干线建设任务。计划申报丹阿线西江至振江段改建工程、鹤大线铁路子大桥拆除重建工程、鹤大线大安平河桥拆除重建工程及丹东线虎山至瓦房店段路面修复养护工程为省级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计划实施东线西安民至友好段15.1公里一级路维修改造工程、饶盖线富国至保家段42.7公里二级路维修改造工程、丹阿线虎山至下河口段33.1公里二级路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公路方面,持续保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向上向好态势,狠抓财审及资金保障。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5年来,丹东市公路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以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建设好群众出行的便民路、安心路、共富路,绘就了“外通内联、通行畅美、安全便捷”的新画卷。记者:姜慕馨
    10/15
  • 【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石柱子村:柱参之乡 百年传承
    为充分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建设成就,展现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生动画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24年9月23日启动《沿着边境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地处国道331沿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柱参的原产地。这里的村民与人参有着不解的情缘,近年来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世代以养参为生的村民,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10/14
  • 【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抗美援朝 英雄城市
    为充分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建设成就,展现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生动画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24年9月23日启动《沿着边境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提起丹东市(原安东市),人们自然会想起抗美援朝那场伟大的战争。这座经历战火洗礼的城市,是抗美援朝坚强大后方的最前沿。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和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见证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志愿军将士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这里有124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也是许多志愿军老兵魂牵梦萦的地方。
    10/14
  • 中华美食 丹东味道
    10月12日上午,由市政府主办,市商务局、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承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策划执行的“中华美食丹东味道”第二届丹东味道饮食文化促消费活动暨第五届丹东辣白菜节在虎山长城景区启动。来自省内各市商务部门和相关协会、全国各地朝鲜族协会等单位、团体的嘉宾参加启动仪式。现场嘉宾亲自制作辣白菜,体验民族传统美食特色。拌饭是朝鲜族传统饮食。在民俗互动体验环节,大家共同制作“千人拌饭”。承载千人拌饭的大锅长6米、宽3米,锅中摆放着五颜六色的56种食材,有米饭、肉丝、青菜、水果、鸡蛋、食用菌、虾、紫菜及各种调味料,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体现了融洽、健康、家庭繁荣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寓意,56种食材也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服装秀展示、精彩的民族文艺汇演,把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家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各民族特色文化,免费登虎山长城,体验边境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别样风采。近100家本地特色美食餐饮、非遗文化展位展销丹东特色产品百余种,还邀请外地客商50多家,现场客流量达万余人次。见习记者/刘响张怡媛记者/刘海东
    10/14
  • 【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河口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为充分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建设成就,展现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生动画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24年9月23日启动《沿着边境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河口村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的边境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引进了艳红桃种植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春赏花、秋摘果、一年四季吃江鱼的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致富之路。目前,河口村艳红桃种植面积达12000亩,年产值1.2亿元。
    10/14
  • 【沿着边境看中国】辽宁丹东大鹿岛:铭记甲午海战历史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为充分展现新时代边疆地区建设成就,展现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生动画卷,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24年9月23日启动《沿着边境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辽宁丹东大鹿岛是中国万里海疆北端的最大岛屿,有着北方海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30年前,岛屿附近的海域上,发生了中日甲午海战,当年岛上的许多村民见证了这段历史,并参与了战后救援。哪怕多年过去,村民仍然熟知这段历史,岛上诸多纪念场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鹿岛海边的邓世昌石像怒目向海,也一直激励着人们固我海防、向海图强。
    10/14
  • 2024辽宁美丽消费季正式启动啦!
    10月11日,2024辽宁美丽消费季启动仪式在富力万达嘉年华酒店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辽宁省商务厅、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辽宁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丹东市商务局、振兴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支持,《漂亮女人》杂志、辽宁美业服务有限公司和纪尧姆国际协办。活动以“美丽生活、时尚辽宁”为主题,通过美业经贸交流展会、美业互联网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享会、美丽时尚嘉年华盛典等主题活动,以“美”为引领,提品质、创品牌、赋动能、促消费,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自中国美发美容协会、辽宁省美发美容行业协会的嘉宾,辽宁及其他省市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嘉宾齐聚开幕式现场。与会嘉宾、美业网红达人、行业精英热烈讨论洽谈,共同探寻新技术、新潮流、新发展趋势。现场精心设置了时尚体验专区,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方位了解和体验时尚潮流的场所。时尚主题秀演“龙腾山海”,向现场嘉宾展示了一场中国传统元素“龙”与时尚美业融合的视觉盛宴。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以消费为引擎,为美业与商旅文体的融合发展开辟新道路,为打造多元化美丽经济产业链,激发美业服务消费潜力注入新的活力。见习记者/刘响
    10/14
  • 暖胃更暖心 首批“江城小哥食堂”正式上线啦
    近日,丹东市委组织部、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面向社会发起倡议,广泛动员号召爱心餐饮企业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暖“新”套餐、错峰就餐、特惠菜品等优惠服务,一批餐馆有了新身份——丹东市首批“江城小哥食堂”。面馆、快餐店、综合美食……种类繁多的“江城小哥食堂”既给昼夜奔波的快递小哥们提供了丰富的餐饮选择,也解决了快递小哥就近用餐的实际需求。除特惠套餐外,部分“江城小哥食堂”还专门设置了“小哥休息区”,提供饮水补给、歇脚休憩、手机充电、餐食加热等服务事项。在安东老街2号门,“幸福的炸鸡沙拉饭”老板杨世伟正忙着为快递小哥点单。“小哥套餐肯定要给最大幅度优惠,就收个本钱。”谈到建立“江城小哥食堂”的初衷,杨世伟说以前外卖配送没兴起时,都得靠自己跑来跑去给顾客送餐,“这份不易我感同身受,打心里愿意给‘小哥’们提供优惠。”有荤有素、量大管饱,让快递小哥们直呼“实惠”。“我来自外地,平时家里没人烧饭,最忙的时间又刚好在饭点,现在能和大家一边吃饭一边闲聊,就像一家人,一点也不孤单了。”外卖配送员阮军一边吃饭,一边讲起了自己的感受。“小食堂解决了外卖员的大问题。以前大家都是路边凑合两口,现在有了食堂,价格还便宜。”丹东新区美团外卖负责人说。“成立首批‘江城小哥食堂’是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的务实举措和有力抓手。”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陆续出台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具体措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记者:赵硕
    10/12
  • “改”出宜居新生活
    新建基础设施、修复破损楼体、完善配套服务……多年来,丹东市振兴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24个,小区环境更加宜居,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振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至2018年,振兴区投入资金7200余万元,对125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2019年至2023年,投入资金3亿9000余万元,对81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及楼体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更换排水管网及供水、燃气、供暖管道,翻新道路,增加绿化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楼体外墙保温、粉刷,更换楼道门窗等。2023年10月,丹东市纤维街道纤维六社区福春六小区改造完毕,这是振兴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亮点。该小区建于1983年,共有19栋楼1526户居民,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改造前小区基础设施及楼体老化严重。振兴区投入资金2168万元,对小区实施了全方位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6000平方米,铺设步道,安装休闲座椅,完善绿化,为居民打造了休闲娱乐好去处。新建文化长廊130平方米,打造宣传阵地,传播社会正能量。施划机动车停车位80处、非机动车停车位30处,满足居民停车需求。新建社区食堂200平方米,解决部分居民就餐难题。改造后,小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2024年,振兴区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8个,分两批实施。其中,第一批改造项目包含10个小区,计划投入5066万元,改造面积约18.91万平方米,涉及38栋楼2149户居民;第二批改造项目包含8个小区,计划投入5210万元,改造面积约17.25万平方米,涉及39栋楼2212户居民。目前,第一批改造项目正在实施。记者:王俊
    10/12
  • 让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
    日前,丹东市林草中心野保站工作人员在锦江山举行“让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放飞活动。9月上旬,丹东市公安机关成功解救一居民私自藏匿的国家保护野生鸟类20只,经丹东市林草中心野保站救助后放飞。记者:于上茹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