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东港市:示范农场汇聚黄海稻区“智囊团”
    “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稻瘟菌无毒基因和水稻抗性基因的研究,这已经是我第三年来东港做研究了。”日前,在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实验室内,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研三学生王源告诉记者。实验室内,王源正跟同学们收拾实验物品。开学后,他们将带着两个多月的研究成果返回学校。由于东港市地理环境特殊,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稻瘟病比较严重,适宜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每年6月底至9月初,适逢水稻生育期,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都会到示范农场进行课题研究。“示范农场经常会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过来研究,我们会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实验场所,也会与他们一起合作项目。”示范农场党委副书记傅海宁告诉记者,不久前,示范农场参与实施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基于优势无毒基因型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是具有省级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水稻良种生产单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大面积制种基地,辽宁省一流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农场属北方中早粳晚熟类型稻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承担国家、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各大科研院所(校)植保、抗病鉴定项目研究。近几年,又承接了国家耐盐碱区水稻品种试验、辽宁省农科院科研联合体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连续三年承担辽宁省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专项任务。国家“863”“948”科研项目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相关课题及子课题在示范农场实施。2011年6月,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在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设立,众多科技人才组成“智囊团”汇聚农场,不仅提供创新动力源泉,更为辽宁地区水稻种植提供更多科技支撑。依托院士工作站,示范农场建立了“优秀人才库”,其中,本土人才11名,引进人才52名。5年来,累计举办专题培训30余场,培训黄海稻区农技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地大户5000余人。同时,推荐农场技术人员到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6批、25人次。近年来,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建成“产学研”和“农科教”相结合的基地,邀请60多名国内外专家、教授、科技人员进场开展科研、指导和服务。
    09/26
  • 辽宁丹东:海鲜“涌”上岸
    连日来,出海捕捞的渔船载满新鲜的海货返港归来,东港市各乡镇沿海渔船码头,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变得热闹起来。9月13日20时开始,顺着涨潮的海水,多艘渔船顺利驶进东港市二道沟海盛码头。在灯光的照射下,渔民们有序地从渔船上卸货。伴随着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渔民的吆喝声,螃蟹、虾爬子、鲅鱼、海螺、八爪鱼、贝类等各种海鲜陆续登岸,整个码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卸到码头上的螃蟹还满地爬行,早已等候多时的经销商眼疾手快,及时将螃蟹捡到筐里。通过经销商的现场分拣,分品种分档次收购装车,登岸海鲜第一时间被运往各地市场和海鲜加工企业。
    09/26
  • 辽宁丹东:首个“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揭牌成立
    9月16日,丹东市首个“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曲静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揭牌成立。该工作室将为妇女学习交流提供阵地依托,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有温度的服务平台。
    09/23
  • 辽宁丹东:美丽乡村我来建
    连日来,丹东市楼房镇马家村村路两侧,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乡村振兴等内容为主题的文化墙,吸引了村民们的目光。形象生动的图画、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打造美丽乡村营造了浓厚氛围。(摄影:宋永昆)(摄影:宋永昆)楼房镇以环境卫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让创建美丽乡村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09/23
  • 辽宁丹东:全面推进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
    9月14日,丹东市民政局在振安区楼房镇召开全市农村区域“互助养老”试点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丹东市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此次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会议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巩固和发展我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全面落实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开展城市‘虚拟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试点,提升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建设城区老年食堂10处”的要求,是2022年全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重点任务之一。据了解,振安区楼房镇全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镇总人数的28.15%,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事务组织化程度低。接下来,丹东市民政局将以楼房镇为试点,通过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在丹东市老年服务协会的协助下,发挥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互助养老”的探索和实践,整合养老、卫生等设施资源,探索财政、党建、慈善等资金统筹利用机制;在专业社会组织指导下,成立村级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乡镇备案)统筹协调村级老年人相关事务,组建养老服务互助队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探访制度,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努力探索全市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可行策略。
    09/23
  • 辽宁丹东:南瓜成风景 吸引游客来
    金秋九月,田间地头,瓜果飘香。连日来,在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黑沟村大黄鸭生态园里,一个个长葫芦状、肉厚结实的南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09/23
  • 辽宁丹东:“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9月20日上午,丹东市民政局在丹东市智慧养老管控中心举行“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启动仪式。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丹东市民政局会同各地区、各部门聚焦养老服务这一民生大事,科学谋划、通力协作,推动养老服务发展驶入“快车道”,特别是2020年我市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以来,在政策创新、设施建设、科技引领、社会参与等领域全面发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增强。两年间,新建区域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城乡社区服务站(点)280个,继沈阳后在全省第二个实现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十四五”以来,先后谋划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近20个,成功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专项支持超过1.3亿元,将新增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床位2000张以上。率先在全省完成1万名特困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扎实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举办首届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落实培训支持、岗位补贴、入职奖补政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完善。公有房屋改造装修后无偿或低偿交专业机构运营的“公建民营”模式全面推广;建设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推陈出新,在全省独创疫情防控补贴,社会力量投资热情超量释放。为充分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2021年初,丹东市民政局与国家三部委首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合作,启动“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基于“1122”架构,根据丹东实际量身打造,包含1个全域公众综合服务平台、1个综合监管平台及管控中心、2大养老业务应用体系、2方面智慧养老创新运营服务,覆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全领域业务。该服务平台的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市养老服务信息化、智慧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跻身全省第一梯队。
    09/22
  • 辽宁丹东:鲜花装扮迎国庆
    连日来,在丹东市区滨江路沿线,园林工人抓紧时间栽种、摆放鲜花,为即将到来的国庆佳节增添喜庆气息。
    09/22
  • 辽宁丹东:东港水稻喜迎“金秋第一镰”
    9月20日,丹东东港市五四农场喜开“金秋第一镰”,标志着东港水稻正式迎来丰收季。“经过晾晒、烘干、清理、加工、包装,25号左右,今年的新米就能上市。”五四农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庆卫告诉记者。据介绍,当天收割的水稻品种为“稻花香”,是五四农场精选的优质粳稻品种,成熟较早,每年国庆节前率先收割,抢占节日市场。“我们的‘稻花香’都是订单种植,种植面积有500多亩。”隋庆卫说。水稻种植户林永成今年种植水稻面积170余亩,除了当天收割的15亩“稻花香”外,其余的全是“越光”水稻。今年是林永成第一年种植“稻花香”品种,收成可观,预计亩产450公斤。林永成已经订单种植10余年,“春天时定好价钱,稻种、化肥、农药等全是农场提供,我们只负责种植,收割时统一收走,没有后顾之忧。”林永成说。据了解,东港今年水稻种植面积64.7万亩,个别早熟品种已开始收割,目前还未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
    09/22
  • 辽宁丹东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入选全国首批“科技小院”
    日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丹东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被确定为“辽宁东港水稻科技小院”。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以辽宁·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植物保护协会东港服务站“四站”为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2016年以来,先后合作承担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辽宁东港水稻科技小院”巩固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以及技术和物资支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可用技术,为黄海稻区及辽宁省稻区水稻绿色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