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丹东市居家社区养老改革获评全国优秀
    新(改)建9个区域性服务中心今年再建11个6月16日一早,珍珠街道东升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欢声笑语,不少附近的老人在这里下棋、理疗。“自打这里正式营业,我们每天都来。”72岁的辖区居民郑毅说。据了解,这样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市已新建和改建9个。2020年2月,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五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市民政局养老科负责人万培刚告诉记者,近期我市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民政部的国家改革试点中期验收,被评为全国优秀等次。今年,我市还将新建11个街道级区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7个社区服务站、100所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格化体系。“推行改革试点以来,我市加快构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让每一名老年人在一个个举措中感受到老有所养的温暖。”万培刚说,改革试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市委市政府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为契机,累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30多个,建立了机构和家庭床位日常运营补贴制度及用水、用电、用气、用暖按居民价格执行的优惠政策,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丹东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等文件,每年投入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老人才培训,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加快硬件项目建设是关键,加大资金投入,是完成改革试点的基础性保障。从去年开始,我市财政及时拨付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资金2159万元,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9月底,中央支持补助资金使用和执行进度达到了65.7%。为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2019—2020年省市县三级每年将60%以上的市本级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事业发展。此外,我市还借鉴前四批部分试点做法,完善了我市特殊和困难老人摸底筛查及制定兜底服务清单制度。试点项目开展以来,我市对城市特困老人的探访率已达到95%以上,并全部进行了老年人能务评估。当天中午,在振安区滨江三号小区业主食堂,不少老人正在这里就餐。应季青菜、鱼虾、牛羊肉等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摆放在橱窗。“每日提供三餐,3元至5元吃饱,7元至9元吃好。”经常来业主食堂就餐的居民王芳说。她的女儿在国外定居,自己和丈夫经常到这就餐,干净又省事。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业主食堂这几年非常受欢迎,还吸引了周边小区老年人用餐,已经走出一条“社区物业公司+养老”的新模式。这几年,市民政局还与丹东中医药学校达成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养老实训基地。试点项目开展以来,培训了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等,目前全市拥有中医药专业养生知识的养老护理员500多名。在医养康养相结合方面,我市初步形成了“养、护、康、医”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了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全市基层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签约人数约48万人,签约率达77.4%,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95%。记者姜慕馨
    06/18
  • 加快构建丹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
    6月16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在围绕全市水利发展工作的基础上,我市明确在未来5年,将围绕“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涉水事务监管法治化、数字化、智慧化。为了加快我市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未来5年,我市将全面开展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建成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传输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软件为核心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以提高江河泄洪能力和全市抗旱能力,编制河道、水库、城市洪水风险图和山洪灾害、干旱风险图,建立完善的洪旱预警系统和科学的防汛抗旱预案方案体系等为主的洪旱风险管理体系;以防汛抗旱责任、制度、素质、能力、办公现代化等组成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能力体系以及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管理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到2025年,我市将全面建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形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的完整的综合减灾体系。过去几年,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一些重要河道面貌有了大转变,沿河居民普遍感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了。为了更好地发挥河长制作用,我市将持续做好河长巡河的强大作用和各级河长办综合协调、监督考核职能。继续集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深化河流清洁行动,“十四五”期间逐步实现从“清河”到“治河”转变。做实“一河一策”,统筹开展系统治理,探索生态河道整治,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形成一套接地气、可复制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广完善河长制信息平台。同时,将继续营造氛围,全民监督,以东港市南部地区平原河流为落脚点,兼顾湿地自然保护区特色,以宽甸、凤城山区段河流及自然保护区为着力点,以鸭绿江水生态保护、大洋河水系保护治理为先行示范,打造亮点,力争“十四五”期间河道“四乱”问题全部解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河道管理模式。到2025年末,完成丹东市五道河、白房河、大沙河水系连通项目,完成玉带河生态项目,通过对城市段改造提升市区水生态建设体系,将丹东市打造成特点鲜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为了加快依法治水管水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水利现代化体制机制,我市还将全面强化依法治水,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将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体制,以河长制湖长制为载体的管护责任基本落实,水监测站网覆盖率达到90%,水工程监管覆盖率达到100%,河湖长制监管率达到100%,重点取用水户监管率达到100%。“近年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时期水利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和产业上。”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保障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统筹好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我市牢固树立“量水而行”的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到2025年,基本构建“节水优先、优化配置”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功能完备、调度科学”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体系。记者王洪满
    06/18
  • 团省委在丹东举行主题团日活动
    丹东新闻网讯李曌一记者王玉6月16日,团省委“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暨“送奖到基层”主题团日活动在我市举行。当日,参加活动的团员青年、团干部代表等观看了由团振安区委推送的党史学习教育情景互动式宣讲,丹东市“青年讲师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交流分享。此次主题团日是团市委开展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系列活动之一。五四青年节前后,我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主题团日、入团仪式等活动,团干部们深入青年、深入基层,积极参加学习交流,扎实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实践,切实担负起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接下来,团市委将通过青年红色宣讲阵地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发挥辐射作用,激励和引领全市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06/18
  • 丹东市:合力共建幸福宜居城市 全面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6月17日,中共丹东市委召开丹东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丹东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作举措和相关成果。市住建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就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重点,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立足现有发挥优势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把丹东建成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新发展理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是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开局之年,我市立足现有基础,发挥优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老百姓的经济富裕度,重点抓好花园东路、桃源东路等道路贯通工程,实施杜鹃广场、山上街铁路沿线裸土覆绿美化工程,以便民、利民为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需要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这就要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之间的关系。首先生产、生活活动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次保护好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让“三生”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行动自觉,积极推进“三生”互嵌、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落细创建任务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当今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面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被写入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报告,将创建目标列入丹东市“十四五”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今年初,按照“项目化实施,工程化推进,台账式管理”原则,制定印发《丹东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丹东市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细化364项工作任务。制定《丹东市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重点项目清单》,确定13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城市道路维护管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开展沿街商户台阶踏步整治,推进沿江体育健身公园建设。同时实施城市综合治理,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加强交通秩序治理,开展共享单车治理,开展浪东线黄海大街综合治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市将继续贯彻“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理念,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聚焦环境卫生、城市管理、交通秩序、小区改造等问题,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即“美环境”“精管理”“强素质”“促常态”。在推动各项创建任务落实落细的基础上,将创建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地固化深化,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措施,使城市始终保持良好的秩序和状态,使丹东更洁净、更有序、更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底,我市455项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在去年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通报中,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三年来,我市淘汰燃煤锅炉288台、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38台;投资337万元完成市区内平房区2800台散煤小锅炉改造;完成散煤替代4.1万吨;加强柴油货车综合整治,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治理;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3%;建成区已开工工地基本达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开展生产矿山及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020年完成生产矿山治理任务面积670亩;治理“散乱污”、菱镁、重点行业企业等94家。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方面。三年来,我市完成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45个污染隐患整治工作;在市级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建设防护网,投资1.52亿元完成了鸭绿江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马市岛生活面源污染治理;完成5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勘界立标工作;我市5条黑臭水体全部通过国家黑臭水体效果评估长治久清认定;严格落实“河长制”,各级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实施东港市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目前污水处理厂扩建已完工且出水达标,截污纳管建设及河道清淤已完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从七方面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一是巩固大气环境治理;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三是推进土壤环境治理;四是强化农村污染治理;五是提高环境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六是积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七是坚持制度创新推动建立大环保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建设城市更新先导区“十四五”期间项目建设方案》。5月13日,辽宁省城市更新暨第九届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在沈阳举办。丹东市在辽宁省政府的部署下,全力建设绿色、低碳、智慧、人文、活力城市,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意义重大,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开展城市体检为重要路径,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接下来将全力推动七项重点工作。一是完善城市化战略,优化城市布局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三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存创新利用方式。四是加强居住社区建设,实现“共同缔造”理念下美好家园的共建共治共享。五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六是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总结和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和典型经验做法。七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全面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工程。记者景媛媛
    06/18
  • 杜鹃广场,7月见!
      6月16日上午,位于站前附近的政府广场改造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整个广场已被绿色围挡围住,广场内,原有喷泉已经拆除,绿地部分也已重新翻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改造工程预计7月底前完工,改造后,政府广场将更名为杜鹃广场。  政府广场改造工程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长100米,宽48米。改造内容为设置杜鹃花主题雕塑、建设绿地、广场、修建花池、调整整体亮化、设置座椅等。改造后的广场绿地面积2380平方米,理石铺装面积2420平方米。    ▲杜鹃广场效果图  政府广场位于我市繁华地带,是外地游客感受丹东风采的第一道风景线。此次改造工程将政府广场更名为杜鹃广场,既充分展示了丹东市花杜鹃花热烈奔放的美丽风姿,又体现出丹东这座红色东方之城的英雄城市形象。  此外,整个广场在改造上,也融入了一些极具纪念意义的数据设计:在广场中间设置宽度为10.25米的杜鹃雕塑,以此纪念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敌遭遇,自此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雕塑位于中轴线北侧43米处,寓意广场在改革开放43周年落成;广场中轴线长度100米,象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杜鹃广场效果图  改造后,杜鹃花将成为广场上的主角。广场上将栽植48株1米以上的淀川杜鹃、天山之火迎红杜鹃、红枫杜鹃等杜鹃品种,栽植杜鹃模纹610平方米,约3000株。同时,配以其他植物,突出市花杜鹃主题,打造我市新地标。  记者/戚文
    06/17
  • “红色记忆传承展”开展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近日,由元宝区委宣传部、元宝区社科联举办的“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红色记忆传承展在丹东市社科普及基地(云创空间)开展。展览以实物展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搭建起党史教育、红色故事、城市记忆的学习平台。展区包括红色记忆长廊、革命历程像章陈列馆、英雄城市实物陈列馆、老物件陈列馆、安东印记文创产品展示馆、党史教育体验馆等展厅,展出藏品2456种28750件,通过展示红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感受历史情境,使参观者能够深刻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元宝区社科联积极推动社科工作创新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科建设,着力提升社科普及的覆盖面、实效性和影响力。先后举办了“图说老安东”“城市发祥史料展”“抗美援朝英模事迹展”等巡回展30余场次,参观群众达数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昂扬斗志和拼搏精神。
    06/17
  • “12345”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
    近日,振兴区福春街26号楼有居民给12345打去电话,反映楼前自来水井漏水,此前有关部门曾派人前去维修过,但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接到群众诉求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了核实。随后,平台联系相关部门到现场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在平台的协调下,水井漏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畅通群众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按照上级要求,原“丹东市8890综合服务热线”正式更名为“丹东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热线平台愈加成为群众咨询政策、反映诉求的主渠道。平台相关负责人受访时介绍,今年1至5月份,我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群众咨询、反映诉求等2.6万件,其中,平台给予即时答复1.4万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0.8万件,诉求办结率达到了94%,群众好评率达95%。“12345热线全年24小时受理群众和企业各类非紧急诉求,已纳入国务院、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为有效利用政务资源,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自2019年始,我市相继对93条各类热线进行了整合,成立了8890综合服务热线平台。今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又整合了15条短号码类热线,进一步强化平台功能。据了解,接下来平台将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继续整合17条短号码类热线,打造全市政务服务的“总客服”。前段时间,有多位市民向12345热线平台反映,浪东线一处路口道路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12345平台随后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了解到市民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对此,市营商局第一时间组织有关单位召开了督办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协调督办,责任单位很快组织人力对破损路面进行了维修。今年以来,12345热线平台进一步强化督办职能,建立了电话催办、现场协调、约谈等三级督办制度,以加强对承办单位的管理,避免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解决问题反馈不实等现象发生,提高诉求办结率。同时,平台还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全市各级承办单位有关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解决问题的质量。平台通过制定工作规范、加强教育培训、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加强内部管理,编制了常见问题询问要素、常见情景对话模板等,以此规范话务服务。同时,围绕群众和企业投诉较为集中的问题,平台还定期邀请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平台对话务员进行培训,以提高话务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今年以来,12345热线平台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诉求高频事项,不断完善知识库内容。截至目前,入库信息已近3万条。记者刘作庆
    06/16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
    连日来,市林业和草原局以“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展示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强市民的自然遗产保护意识。记者吴琼摄
    06/16
  • 小水滴文明旅游劝导队行动
    6月15日,经山小学“小水滴文明旅游劝导队”的小志愿者前往市内各公园,向游客和市民发放文明旅游倡议书,倡导文明旅游,并捡拾白色垃圾,助力文明城创建。记者宋永昆摄
    06/16
  • “四化同步”提高服务效能
    “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为他们的工作点赞。”6月15日,在市社保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赵女士说。今年以来,市社保中心探索建立系统化思维、便捷化方向、社会化保障、信息化赋能的“四化同步”服务模式,中心业务办理全面提速,经办服务质效持续向好,办事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据了解,为提高服务效率,解决群众“多次跑、多头找、多窗口排队”现象,市社保中心于今年2月开始谋划人社业务、医保部分业务“一窗通办”,并于4月上线运行。“一窗通办”将医保企业(五险合一)参保纳入快办受理平台,将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业务、待遇业务、工伤保险业务进行全面整合,推行社保全口径业务及部分医保业务“一窗通办”,改变了服务窗口忙闲不均的情况。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员还利用1个月时间,按照“窗口之外无事项、即办业务现场办结、转办业务一次受理”的要求,对服务事项和系统权限进行梳理,将122项业务办理的标准化责任分解,改变了不同窗口经办标准不一致、答复口径不统一的情况。在市社保中心,自助大厅的自助体验区“全程自助、全年无休”,叫号机旁配有引导人员,提供接待、答疑、受理、办理、反馈的“一站式”服务。面对“县、乡镇群众办事远、慢、政策瓶颈共性问题”等难点堵点,市社保中心推进“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在全市各乡镇劳动保障所设立61个代办点,缩短服务半径,下沉服务事项。据介绍,社会保障智慧服务大厅的服务经过4期优化升级,目前已迈入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创新服务的先进行列。丹东惠民APP通过“人脸识别”可以完成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认证时效为365天。同时,市民还可以查询养老账户、医保缴费等个人账户等信息。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无需走出家门,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记者姜慕馨
    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