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出征地”系列展推新 105个瞬间定格“志愿军空军从这里起飞”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辽宁集结过江,志愿军空军从丹东起飞保家卫国。5月18日,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抗美援朝出征地系列展览之四: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从这里起飞”图文展,105张照片再现当年辽宁地区新建扩建10余处机场及配套设施以及空军将士们由此创造的世界空战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曾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受访者供图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地面部队,为保卫重要目标,协同地面部队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军参战。为加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辽东省政府在安东(今丹东)成立了辽东省机场修建委员会,先后在辽宁地区新建扩建浪头机场、大东沟机场、大孤山机场等10余处机场及配套设施。其中浪头机场是志愿军空军的核心机场,它是离朝鲜边境最近、志愿军空军进驻最早、作战起降频率最高的机场,志愿军空军飞机从这里起飞,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空战第一仗。依据多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遗址考察组对抗美援朝时期空军机场的考察调研成果,展览精选出105张珍贵照片。策展人姜晓杰向记者介绍,浪头机场和大东沟机场都是改扩建的,而大孤山机场等则是经专家勘察地貌新建的机场。因为修建混凝土跑道时间太长,不能迅速投入使用,所以大孤山机场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等全部采用PSP穿孔钢板跑道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使用钢板铺设跑道的机场。当时来自庄河、岫岩、安东、凤城和宽甸五个县的民工近万人、马车500余辆,在没有大型工程设备的条件下,经过两个月艰苦奋战,建成包括机场跑道、地下工事、飞机掩体、排水站等建筑,于1951年5月交付使用。如今,大孤山机场完成使命已经返耕还田,浪头机场和大东沟机场空军轮战部队指挥所旧址,已被命名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第4师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轮番进驻浪头机场,在秘密出动的友军空军带领下进行实战练习。当时,敌军用在朝鲜战场上的各种作战飞机约1200余架,其飞行员多数具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经验。而志愿军空军只有刚组建的2个歼击机师、2个轰炸机师、1个强击机师,各型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没有空战经验。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边打边建,边打边练,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涌现出击落敌机4架、击毙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张积慧,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击落击伤敌机9架、立特等功两次、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赵宝桐,击落美军F-84飞机1架、击伤2架,开创志愿军空军首次击落敌机纪录的一等功臣李汉,开创中国空军首次夜间击落美机先例、荣立一等功的侯书军,击落美军首席三料王牌飞行员麦克康奈尔的蒋道平,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韩德彩等战斗英雄,创造了辉煌战绩。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在战火的洗礼中锻炼成长,谱写了人民空军作战史上的辉煌篇章,书写了以弱胜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58年,军地双方在大堡机场附近修建了全国唯一一座抗美援朝空军烈士陵园。“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表示,虽经七十余载岁月洗礼,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相信观众在回顾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辉历史中,能够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记者:商越05/29
- 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贴心医疗服务5月18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东港市椅圈镇卫生院,看到门口聚集了不少老年人来参加免费体检活动。进入卫生院大厅,大家听从指引排队,有序进行登记、检查……基层卫生院是离当地居民最近的公立就医场所,被大家称为“家门口的医院”。近年来,椅圈镇卫生院始终坚持“安全、便捷、价廉、质优”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除了定期为辖区老人免费体检,还免费为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做好慢病管理,多举措普及健康知识,免费赠药送药,做好“家门口”医疗保障服务,增进辖区居民健康福祉。在一楼康复理疗科诊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排排锦旗,诊疗床上躺着三四位接受治疗的患者,医生娴熟地为患者针灸、推拿、拔罐。据了解,当地有很多居民从事草莓种植业,这种长期需要低头弯腰的劳作方式,使得不少居民身上出现了腰腿疼痛症状。近几年,椅圈镇卫生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康复理疗科,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的就诊条件,极大地满足了辖区群众就医需求。“去别的医院治疗,不仅来回路途远,加上挂号、排队的时间,费时费力难以坚持,知道离家不远的卫生院也可以进行盆底肌修复,我就选择在这里治疗了。”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如今椅圈镇卫生院已给她定好了治疗计划,她会定期到院进行康复治疗。“我对王女士印象很深,我们科室引进新设备后,我马上就联系她了。”卫生院妇科兰医生回忆道。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兰医生经常以画图和讲解这样通俗直观的方式,把病症原因对患者进行详细科普。“我们面对的都是女性患者,她们的心思本来就很敏感细腻,多一分耐心和关心,能让她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她说。“随着辖区妇女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卫生院妇科去年引进了新设备,并且不断精进人员诊疗技术,为辖区妇女提供更优质、舒适的医疗服务。”椅圈镇卫生院院长吴福斌介绍说。去年,镇卫生院引进了盆底磁刺激仪,通过无痛、无创、非侵入性的方法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现在来咱们卫生院看病太方便了,设备还齐全,医生们的态度也特别好。”聊起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周围群众纷纷“点赞”。2018年,吴福斌接下了重组椅圈镇卫生院的重担,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卫生院购入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CT、DR、三维彩超机等设备,就医环境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椅圈镇卫生院不仅在设备引进方面下功夫,同时还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听别人推荐说卫生院来了个中医大夫,我就想让医生看一看,这几天吃了綦医生开的药,确实有效果。”一直受头疼困扰的梁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向当地居民提供更全面的中医诊疗服务,去年镇卫生院聘请了一名中医大夫。今年4月,镇卫生院还前往各村所,开展了为期13天的中医下乡义诊活动,向村民宣传中医药知识,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享受到中医诊疗服务。“现在卫生院不仅设备齐全了,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吴福斌表示。记者:栾柏醇05/26
- 智慧养老让关爱触手可及“别看它不起眼,却救了我一命。”日前的一天傍晚,元宝区宝山新城小区70岁独居老人于先生突感不适,子女不在身边,他拿起了由市民政局智慧养老管控中心发放的居家养老手机,按下了一键求助“SOS”键。“我心脏非常难受,帮我打120……”电话中,老人说话断断续续。接到求助后,话务员吕博第一时间安抚老人情绪,提醒老人采取半卧位姿态,尽可能保证呼吸平缓。随后,她又分别拨通120急救中心和系统内留存的老人家属电话。10分钟后,救护车抵达老人住所,老人随即被送往医院,很快脱离危险。5月14日,家住九道街道永宝社区的张女士,接到了市民政局智慧养老管控中心的关怀来电。放下电话后,老人激动地说:“自从领取了政府配发的居家养老手机,每个月工作人员都会打来电话嘘寒问暖,服务很贴心。”2022年9月,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市民政局智慧养老管控中心老年人关爱服务热线同步投入使用。如今,已为参与首批试点的元宝区500名困难老人提供线上关爱服务,包括每月不低于一次的关怀致电,重大节日、老人生日送上温馨祝福,定时询问老人身体状况,提醒老人注意天气变化等内容,并提供24小时紧急应援、受理咨询等服务。截至今年4月底,共服务老年人3000余人次,拨出关爱和服务电话7000余通。智慧养老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养老服务有效结合的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养老智慧化建设,搭建数字化智慧养老平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让老年人开启幸福生活。在市民政局智慧养老管控中心适老化场景展厅,记者观察到,这里展示了可供老年人安全、舒适生活的适老化住宅,展厅里配备门磁感应器、烟雾探测器、水浸及燃气报警器等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可在老年人生活状态异常时发出警报,子女和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将同时接收到警报信息,让老人居家生活更安全、便利。基于我市养老数据的有效应用,上述养老服务场景将会在逐步推广中变成现实。接下来,市民政局将扩大试点范围,丰富社区居家服务项目,对我市2000名困难老年人提供线上关爱服务,完善服务质量监管机制。今年年底前,将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线上下单、上门服务”,逐步开启我市养老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新场景,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记者:王玉05/26
- 为打造“满绣”之乡蓄能近日,辽宁省东港市合隆满族乡在民俗村落举行满族刺绣展览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刺绣爱好者水平,为打造“满绣”之乡蓄能。展览会在展出经典刺绣作品的同时,邀请“满绣”传承人张远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现场讲解满族刺绣历史文化,示范指导制作步骤、制作技巧和合成方法。“绣娘”们聚精会神听讲、一丝不苟练习,满族荷包、团扇、虎头帽、头帕、云肩、鞋垫、盖头、新娘嫁装……看着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逐步呈现在眼前,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长期以来,合隆满族乡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产生活智慧、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依托少数民族乡自身特点,大力弘扬传承民族服饰、特色小吃、手工艺术等民族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民族符号,助力乡村振兴。作者:张传宝周杰05/26
- 开展知识竞赛 掀起学习热潮5月19日,振安区汤山城镇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各村党支部、机关党支部、驻镇单位党支部等12支队伍参加竞赛。竞赛共分为三轮竞答环节,前两轮为单选题,最后一轮为多选题,试题难度逐渐递增,最终三轮分数累加决出胜负。选手们踊跃答题,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汤山城镇党委、群众结合“全民读书日”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方案印发以来,全镇掀起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营造出“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浓厚氛围。记者:姜慕馨05/25
- “孟夏音韵”长笛小提琴吉他重奏音乐会举办5月22日,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东学院主办,市音乐家协会、辽东学院朝韩学院、九月室内乐团承办的“孟夏音韵”长笛小提琴吉他重奏音乐会,在辽东学院朝韩文化广场举办。音乐会上,艺术家们演奏了11首中外名曲,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记者:张尧05/25
- 辽宁省丹东市:举办“茶和天下,礼敬世界”主题茶日活动5月21日是第四届国际茶日,丹东市茶文化协会在辽东学院举办“茶和天下,礼敬世界”主题茶日活动。活动围绕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国内国外饮茶风俗及中国茶六大品类的品质特点一一展开。活动现场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茶文化心得。记者:张尧05/25
- “宝和”是只退休警犬在丹东美丽的鸭绿江畔边境线上,8只已经退役的警犬仍默默驻守在丹东边境管理支队边境一线执勤卡点。“宝和”就是驻守在丹东边境水口岛界碑执勤卡点警犬中的一员。今年已经10岁的“宝和”是一只护卫警犬,服役8年期间,在执行维护边境稳定任务时屡立战功,于2021年10月正式光荣退役,被分配到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古楼子边境派出所辖区执勤卡点,由民警赵海峰负责代养。工作间隙,“宝和”总会凑到赵海峰身边一起看手机消遣一会儿。“宝和”现在的年龄堪比人类年龄的70多岁,它天资聪明、性格温顺,只要见到穿着警服的民警,都会乖乖地听其召唤,像亲人般地依偎在民警的身边。它的到来也给执勤卡点民警带来了快乐。“宝和”和民警一样,严格遵守着国境线的规定,不跨越边境线半步。退役后的“宝和”在生活上和以往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依然享受着国家高额伙食补贴等待遇,民警也从不让“宝和”参与危险性和强体力的任务,只是带着它从事日常性简单类的巡逻工作,发挥着它的余热。村民家饲养的狗遇见威猛的“宝和”时,都会表现出一丝敬畏。民警每天都会变着法儿为“宝和”带来新鲜的牛肉、鸡架等美味。赵海峰每次整理内务时,“宝和”就会像班长一样蹲在身边监督。“像‘宝和’一样能活到10年以上的警犬并不多,主要是在服役期间工作负荷太大,它们的寿命比一般同类犬短很多,正常犬类的寿命约在15至20岁,而警犬的寿命大约在8至12岁。所以现在我们和‘宝和’相处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它为公安事业贡献一生,我们也会像亲人一样悉心照料它走完不凡的一生。”赵海峰感慨道。作者:蔡冰05/24
- 从阅读到悦读由丹东市读书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市分公司承办的“阅读成就梦想·共建书香丹东”丹东市第12届全民读书节惠民书展活动,5月19日至5月28日在天赐未来城外广场举行。现场开展了图书联展、图书交换、阅读打卡及图书捐赠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丹东地区整体文化建设水平,引导广大市民及青少年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带动更多市民“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尽情读书。记者:刘海东05/24
- 公益惠民专场演出举行5月19日晚,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的“奋进新时代振兴新突破”丹东市公益惠民专场演出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举行。市民族歌舞剧院精心排练了13个男女生独唱、对唱、二重唱和民族歌舞等文艺节目,送文化下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记者:宋永昆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