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五集 杨学伟:英雄的抗美援朝首列机车组12/20
- 辽宁丹东孙伟岩:30余年端稳一把焊枪孙伟岩从事焊工工作已30余年,能坚持这么久,他说是因为两个人,一位是他的父亲,一位是他的师傅。1988年,孙伟岩刚参加工作时,干的就是焊工,但他一度想放弃。“当时一门心思想干电工。”因为孙伟岩看到电工师傅衣着整洁,各种电线在他们手里任凭摆布,心生羡慕。再看看焊工,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拿着焊枪,再戴上护目镜,“干活时连谁是谁都看不清。”孙伟岩说。孙伟岩的“小心思”被父亲识破了,父亲说:“干一行专一行,焊工不干去干电工,静不下心来啥也干不好。”这句话犹如一记闷棍把孙伟岩敲醒了,干电工的念头彻底被打消了。孙伟岩在工作中。(来源:丹东市总工会)入厂不久后,孙伟岩被带到一名焊工面前,厂领导交代,这位姓裘的焊工今后就是他的师傅了。孙伟岩一看,这师傅比他大不了几岁,心想叫声哥就得了,叫什么师傅呢,他笑嘻嘻地一声“裘哥”就算认了师傅。裘师傅也不计较,一把把孙伟岩拉了过来,开始上手教他焊接。一次,裘师傅承接一个大型焊接活,临行时,他让孙伟岩叫他“师傅”,并许诺回来就教他气焊气割,孙伟岩听到有新东西学,一声“师傅”叫得裘师傅心里特别高兴。可没想到,那次竟是师徒俩的诀别。裘师傅在工作中遭遇事故,不幸去世。听到消息后,孙伟岩哭得像泪人一般,他发誓要把师傅未教给他的气焊气割学成学好。于是,孙伟岩专攻各种焊接技术,包括气焊气割,他都练得炉火纯青。一次,厂里某电站机组封闭铝母线安装工作中需要焊接,孙伟岩主动请缨,带领班组其他成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全部任务,实现国家东北电力系统承揽该项目焊接的“零突破”。工作中,孙伟岩将自己的技术不断升华,凭借其研究发明的《配安全帽式焊接面具》《氧、乙炔气气割用割规》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撰写的技术论文也被多家焊接技术期刊刊发。在厂子里成为焊接大拿后,孙伟岩想有更广阔的舞台。丹东市总工会举办的“振兴杯”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给了他机会。2019年,孙伟岩参赛获得第二名,他不服气;今年9月他再次参赛,一举夺得丹东市焊工技术状元。“这个状元荣誉应该可以告慰师傅了。”孙伟岩说。12/20
- 辽宁东港市:8幅版画作品入选“辽宁省首届美术双年展”日前,辽宁东港市大孤山书画院版画创作基地再传喜报,基地选送参加“辽宁省首届美术作品双年展”的8幅版画作品全部入选,标志着基地版画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本次入选的版画作品《辽东渔汛》《辽东渔火》《秋阳》《生态和谐》等,生动展现了东港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其中,《辽东渔汛》被评为推荐作品奖(银奖)。1974年成立的大孤山版画创作小组,开创了大孤山版画创作的新纪元。1986年,孤山镇被丹东市文化局授予“农民版画创作基地”。如今,大孤山版画已发展成为较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门类。12/20
- 辽宁丹东:不一样的雕刻一套刻刀、一块鹿角、一盏台灯,就能让丹东市民林经纬在桌案前待上一整天。经过他的巧手雕刻,一块块不起眼的鹿角就会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表情夸张的雕刻作品。33岁的林经纬是民间手艺人,毕业于美术学院。8年前,出于对雕刻艺术的热爱,他回到丹东,开始自学雕刻技艺。他将传统与现代时尚风格相结合,以中国题材为基础,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去年3月,林经纬将自己的雕刻作品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上,短短1年多的时间,就积累了2.1万粉丝,获赞4.7万。每当看到网友对他作品的认可,林经纬都会很开心,他说,这种慢生活,有利于对作品的精益求精。12/16
- 辽宁丹东张燕:自学护理技巧 照顾公婆30余年在丹东市浪头镇滨江社区有一位出了名的孝顺儿媳妇,邻里之间提起她,都竖起大拇指来称赞。30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孝心、爱心,诠释着如何做一位孝老爱亲的好儿媳。“婆婆今年离世了,我现在更要全身心照顾好公公。”12月9日,张燕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道。今年53岁的张燕自结婚后就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退休后,她更是将生活重心转移到老人身上,每天围着两位老人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公公婆婆的日常起居。每天换着花样给公公婆婆做爱吃的饭菜,还要定期给公公婆婆洗头、泡脚、剪指甲,换洗被褥和衣服。张燕的婆婆经常住院,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在医院照顾老人,接尿擦便是常有的事。张燕从不嫌弃、也不抱怨,反而安慰婆婆不要觉得难为情。今年春节刚过,婆婆突发大面积脑梗住进了医院,因为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在家照顾公公,张燕每天在新区和市内医院两头跑,在医院照顾完婆婆待有人来接班后,立即坐公交赶回家伺候年迈的公公,直到第58天婆婆离开了人世。婆婆去世后,张燕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公公身上,今年84岁的公公患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且患糖尿病多年,行动不便,几乎不能自理。张燕每天一口一口给公公喂饭,晚上的时候跟丈夫一起为公公换尿不湿。她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一面还惦记着老人的病情。只要听说哪里能治公公的病,就和丈夫赶过去寻医问药。公公什么时候吃药她记得清清楚楚,定点定时拿给公公吃,饮食合理安排、起居精心照顾。为减轻公公的病痛,张燕有空时便学习些护理技巧,在公公身上实践。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公公病情大有好转。来看望公公的亲属都说:“老人能这么健康,多亏了张燕细心照顾。”公公也见人就夸,说他很幸运有这么孝顺的儿媳妇。“孝敬老人是我该做的事。”面对赞扬,张燕每次都笑着说:“公公婆婆为养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后来又为减轻我们的负担,细心照顾着我们的孩子。我们理所应当照顾好老人,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女应该做的。”12/16
- 辽宁宽甸县钟家坤: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展现时代青年风貌钟家坤是辽宁宽甸县宽甸镇新华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虽然入职刚满一年,但她以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热情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疫情当前,方显本色。2020年10月,刚刚入职新华社区的钟家坤被安排担任社区疫情防控管理员。接听报备电话、核实人员信息、处理上报统计报表……她每天像陀螺一样忙碌不停,无论多晚只要接到排查信息立刻着手处理,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上报,即使加班加点也没有一丝怨言。2021年11月初,大连庄河市疫情来势汹汹,宽甸镇因距离较近且往返人员数量大,防疫工作任务艰巨。身为党员的钟家坤没有退缩,她向社区书记主动请缨,成立新华社区疫情管控小组,带领着社区网格长、网格员和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在辖区内开展入户宣传、张贴条幅、大喇叭循环播放,利用手机朋友圈、微信群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宣传,筑起社区防疫屏障。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钟家坤热情接待前来咨询和报备行程的社区群众,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疫情期间,钟家坤在排查返宽人员信息时,遇见了一个怕麻烦不肯提供行程码和健康码的老人。她耐心向老人讲解县防控政策,逐渐缓解老人紧张情绪,最终老人吐露实情并且同意集中隔离。面对疫情,钟家坤坚守自己岗位从不懈怠,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句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辖区居民筑起防疫屏障,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12/16
- 辽宁宽甸县:诗词大赛助“双减” 风雅诗韵浸心灵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兴趣,大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实,12月9日,辽宁宽甸县教育局举办了“诗词大赛助‘双减’风雅诗韵浸心灵”——宽甸县第三届中小学生古诗词大赛。来自中小学四个教育集团13支代表队65名选手参加比赛,小选手们进行了经典诵读展示。现场竞技分必答题、抢答题、飞花令三个环节。小选手们从容淡定,对答如流,展示出了他们深厚的诗词功底。整场比赛紧张激烈,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王国里,不亦乐乎。12/16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四集 董兹臣:高炮手打敌机 司务长捉青蛙 12/13
- 丹东人社局“办不成事”窗口集体获评辽宁“最美人物”11月29日,市人社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集体被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评为辽宁2021年度“最美人物”,8名代表来到辽宁广播电视台接受表彰。节目将于12月30日19点30分在辽宁卫视播出。据了解,辽宁“最美人物”2021年度盛典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盛典现场以先进典型人物短片为叙述支点,通过温暖、感动、力量三个维度,展示典型感人事迹,凝聚振兴力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市人社局为办事群众专门设立的特殊服务窗口,主要解决各类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的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设立此窗口是刀刃向内,倒逼正常窗口,提高所有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破解营商环境顽疾,确保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就能办成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自创立以来,已累计服务企业群众4万多人次,解决各种疑难问题225项。其中,解决外地退休20多年的老人待遇停发、身体不便又因档案记载问题无法办理退休等典型案例,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市人社局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通过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稳岗、培训等用工帮助,以及创造性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允许使用保险保函替代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等措施,使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信心越来越强。市人社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在全省人社系统推广。目前,全市33个县级以上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均已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外地一些窗口服务单位也陆续到市人社局观摩学习。在录制现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具体负责人李程等8名代表上台领奖。李程介绍说,窗口的名字听起来好像有点土,但我们就想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丹东的企业和群众一听就懂,有办不成的事,都来窗口反映。窗口会按照营商环境四个标准、“四个办”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12/10
- 辽宁东港市:文化微驿站服务群众“零距离”辽宁省东港市文化馆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创新服务,根据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现实需求,策划推出了线上文化微驿站,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微驿站整合剧场演出、文艺培训课堂和主题沙龙功能,突出都市文化与传统底蕴相结合,聚焦文化内容、互动体验、艺术气息和情感交流环节,打造崭新的文化窗口。目前,已在微信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了“一起歌唱”“一起舞蹈”“书画乐园”“我们一起走”等系列活动,实现了从“小众乐”到“大众乐”的转变。声乐爱好者李绪滑说,近段时间因为疫情防控不能搞线下声乐教学,现在文化馆推出了线上文化微驿站,我们在家也能提升声乐方面技巧,真的非常方便。据了解,接下来,东港市文化馆还将通过文化微驿站打造更接地气、更亲民的群众文化休闲阵地。创新活动内容,深挖地方特色,带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会团体参与合作,增加茶艺、阅读分享等“美育”文化版块。通过梳理群众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活动细节,奏响分享、互动、体验“三步曲”,打造特色活动品牌,真正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