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丹东历史文化
    战国为燕国属地,西汉设西安平县、武次县,唐朝设安东都护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1876年清政府设安东县,1937年伪满洲国设安东市,1945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安东省、安东市和安东县,1949年安东市为辽东省省会,1965年改称丹东市,意为“红色东方之城”。1982年发现的“前阳人”头盖骨化石表明,距今1.8万年以前,丹东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出土中国最早“石雕始龙”的后洼遗址,距今6000-7000年。"先有大孤山,后有奉天城”——始建于唐代的大孤山古建筑群“佛、道、儒”三教合一。虎山长城为明长城东端起点,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激战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留下致远舰危急关头撞向敌舰的历史悲歌。丹东是中国抗战最早发起地之一。邓铁梅率领东北民众自卫军、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抗击日寇。丹东是全国最早迎来红色曙光的地区之_,1945年11月第一次解放,1947年6月第二次解放。安东根据地进行土改,发展经济,扩大武装,积极支前,为解放战争在东北乃至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09/30
  • “英雄城市”丹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丹东、长甸河口和辑安出国作战、抗美援朝,丹东成为袓国大后方的最前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踊跃参军、拥军支前、救护伤员、抢架电线、粉碎细菌战、"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丹东人民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被誉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丹东市注重用好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09/30
  • 辽宁丹东建78个文明驿站服务农村百姓
    “新时代文明驿站”是由辽宁省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丹东邮政公司、丹东邮储银行共同发起建立的,旨在充分发挥邮政系统涉农信息多、平台广、触角深等优势,统筹全市78个县级以下邮政服务窗口,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为广大农村百姓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7月7日,丹东市建立78个“新时代文明驿站”,作为建设新时代文明中心工作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续。据了解,78个“新时代文明驿站”基本覆盖了丹东市所有乡镇及部分行政村。驿站内设置一个便民服务台、一处读报角,配置一台饮水机,摆放一批爱心伞,悬挂一本需求簿,安放一排舒适椅,提供一处电源端,改建一个“新时代文明驿站”活动室,让农民上街、进城有个歇脚的地方,让农民在科技兴农过程中有个咨询的地方,让农民在闲暇时有个读书看报的地方。在歇歇脚、喝喝水、充充电的基础上,“新时代文明驿站”还重点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丹东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新时代文明驿站”借助邮政系统的便利条件,开展爱心邮路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一帮二代三上门”,即积极帮助解决农村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代买或赠送米面油、时令果蔬等生活物品,代办各类邮政业务;在重要节日、帮扶对象生日等时间及时上门送去慰问与陪伴。通过“新时代文明驿站”,相关部门定期对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建设情况,及时掌握农民的资金需求状况,对符合标准的村镇开展信用村镇评定,评定后对该村村民发放免担保类贷款。对于符合政府部门贴息贷款推荐标准的农业创业人员,发放贴息贷款,减轻农民的融资压力,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09/30
  • 丹东倡导全民学习打造书香城市
    丹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市民业余学习行动。早春的一天晚上,丹东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市民学员静心聆听“婚姻法相关法律知识解读”课。老年大学是丹东实施“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工程”设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核心基地。基地负责人倪金桥介绍:“自从去年11月份活动启动以来,几乎每次课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市民学员的学习热情高涨!”"场地免费用、老师免费教、市民免费学”,努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为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让学习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2018年11月,丹东印发了《开展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市民业余学习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以“鸭绿江大讲堂”为抓手,丹东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资源调配方面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力打造全民学习书香城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为单元,丹东大力推动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市级核心基地1个、骨干基地11个、基层基地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26个,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全覆盖。为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丹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文化人才等骨干人群的作用,成立了“丹东市志愿服务总队”,重点打造了理论知识、生活百科、人文历史等6个系列的学习内容。丹东立足现有资源,盘活现有闲置资产,重点整合理论宣传志愿活动站、道德讲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场所,有效利用各级各类理论宣讲、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服务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已开设了理论、声乐、摄影、茶艺、剪纸等多门课程,开课800余堂,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次,广受群众好评。
    09/30
  •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启动。截至2015年底,丹东市已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其中国家级2项,2007年申报成功;省级13项;市级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1.丹东朝鲜族花甲礼2.丹东鼓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1.丹东单鼓2.凤城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3.丹东面塑4.丹东朝鲜族民歌5.凤城景泰蓝铂晶画绘制技艺6.满族医药-木鸡汤制作技艺7.凤城满族荷包8.凤城满族民间特色食品9.丹东妈祖祭典10.凤城满族珍珠球11.宽甸八河川皮影戏12.孤山泥塑13.丹东上打家什高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1.丹东剪纸2.东港满族灯官秧歌3.民间字画4.锡伯族“抹黑节”5.丹东东北大鼓6.丹东满族柞蚕养殖技艺7.丹东满族年俗8.丹东满族婚礼9.凤城锡伯族欻嘎拉哈10.凤城皮影戏11.凤城凤凰山庙会12.凤城民间故事13.凤城黄波陶艺14.凤城传统缫丝技艺15.凤城葫芦画雕绘技艺16.凤城蝶翅画粘贴技艺17.丹东满族靰鞡制作技艺18.丹东朝鲜族顶瓶舞19.丹东蓑衣编织技艺20.宽甸根雕21.宽甸满族子弟书22.宽甸柱参种植技艺23.宽甸满族绣花鞋24.宽甸朝鲜族传统织布技艺25.宽甸满族民间故事26.宽甸满族盘酱酿造技艺27.宽甸柳匠编织技艺28.丹东龙舞29.丹东糖画30.丹东果模雕刻技艺31.于文蛋、瓷雕刻技艺32.陈氏大极拳33.丹东馇子制作技艺34.丹东元宝宋派八卦掌35.元宝马家焖子制作技艺36.振安陈季先漫画37.振安木板烙画38.丹东农民画39.东港大孤山庙会40.孤山民间故事41.孤山刺绣
    09/26
  • 家庭盛开幸福花 | 辽宁娄跃文家庭
    娄跃文一家居住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家庭成员8人。这是一个以家书传承好家风的家庭。娄跃文是家中长子,父母去世后,他深感应挑起整个家族兴家教子的重任。兄妹6人居住分散,对于工作忙、见面少的晚辈,他们通过每月甚至每周一封的信函,保持思想交流。从1991年起,他们写下了百余篇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函,约16万字。2013年他们出版《家风路述函》一书,2014年出版《墨翁诗集》。在一封封家书的影响下,娄家上下重品行、正家风,祖孙三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图文内容摘自2017年出版的《家和万事兴共筑中国梦——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群芳谱》)图为娄跃文家庭
    09/25
  • 弘扬国粹--丹东少儿京剧
    丹东少儿京剧闻名全国,25人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花奖。
    09/24
  • 丹东市第36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
    6月15日,第36届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暨“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活动在珍珠公园热闹举行。全市3000余名朝鲜族居民参与其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当天,众多朝鲜族居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赶赴盛会,使整个公园洋溢着浓浓的朝鲜族风情。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节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文化特色;摄影展中,一幅幅摄影作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朝鲜族的民俗文化,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在传统竞技和比赛环节中,勇敢的姑娘们荡起秋千,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越荡越高,摔跤的小伙子们顽强勇敢、骁勇剽悍,更有跳板、拔河等比赛将活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与此同时,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也在活动中开幕,千人拌饭等传统美食的展示,让游园市民大快朵颐的同时,领略了独特的朝鲜族饮食文化。  丹东市朝鲜族民俗游园会已连续举办了36届,成为深受朝鲜族群众和全市人民喜爱的品牌文化活动,是展示丹东地域风情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丹东市首届朝鲜族饮食文化节
    09/20
  • 丹东农家女陆振平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
    9月15日晚,“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隆重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村民陆振平获得“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陆振平是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三组村民。2009年,陆振平的丈夫病逝,留下10多万元外债。虽然有好心人提出免除债务,但陆振平坚持要把债还上。经过8年的辛苦劳作,陆振平于2017年底还清了全部债务,自己却因积劳成疾患上肾病,目前正在手术治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有形正能量,鲜活价值观”作用,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着眼凡人善举、关注身边小事、弘扬雷锋精神、引领文明风尚,先后推荐“丹东火车站救人群体”“东港火场救险群体”两个先进群体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典型选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营造“灵秀丹东、遍地雷锋”“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良好社会氛围,为进一步讲好丹东故事、传播丹东声音、树立丹东形象,推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09/19
  • 龙王庙镇“农村大喇叭”全省闻名
    9月9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会。全省六家单位在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东港市龙王庙镇代表我市作了题为《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让“老载体”发挥新功能》的经验交流。近年来,东港市龙王庙镇创新运用“农村大喇叭”这一“老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了凝心聚力谋发展、推动工作加速跑的积极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品牌。加强农村传播阵地建设。龙王庙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大喇叭”工程,投资20余万元,为各村民组安装高音喇叭和音箱,实现“村村响”“组组响”,设置党的理论、国是要闻等八类栏目,定期播放,深受百姓欢迎。注重主流思想舆论引领。龙王庙镇充分运用“农村大喇叭”工程,统筹安排党的理论等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农民党课教育,累计播报党课类节目20余期,播报国是要闻1000余条,收听的党员群众8万余人次,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学理论、知国是、学先进、争一流的浓厚氛围。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利用农村大喇叭开通“文明实践讲堂”“人人都是文明村镇建设的践行者”等栏目,持续传递正能量,真正使“农村大喇叭”在和谐文明乡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文化惠民服务活力。龙王庙镇是锡伯族聚集地,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农村大喇叭”为载体,开设“咱村也有文艺人”“我是农民歌唱家”等在线直播活动,吸引广大农民踊跃参与,促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更加繁荣。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