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护航百姓健康 助力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一座城市“幸福宜居”,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不可或缺,其中,医疗服务能力是重要一环。2020年,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在投入更多精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持续加强“健康丹东”建设,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成绩保百姓福祉,助力建设幸福宜居城市。2020年是“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我市组建8个管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组建1448个签约服务团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人群签约服务率57.47%,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86.05%。全市医疗机构均开设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实现老年人优先就诊。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到14家,护理院、安宁疗护、康复中心、康养中心等健康养老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全市医养结合床位总数2871张,医疗服务人员445人。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中医院修缮项目、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凤城市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13家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由每日不足500人份提高到每日14000人份。丹东市智慧医疗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正式立项是又一项便民利民之举。市中心医院等1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两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也是在2020年,我市消除疟疾工作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终极评估。完成4项慢性病管理项目,振兴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消除碘缺乏和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控制达到国家标准,顺利实现地方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目标。口腔卫生防治持续深入,全市儿童窝沟封闭完成率达122.3%。重新组建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队伍增加到15支175人,公众卫生应急素养和安全意识不断增强。5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妇女“两癌”筛查任务顺利完成。累计完成58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立标准化卫生院的工作目标。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2275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病人群的大病救治率、慢病签约率和重病保障兜底率均达到100%。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步显现,而我市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新建成中医馆9家,全市中医馆覆盖率达到93.3%。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全年共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与辽宁省中医药大学联合培训“西学中”学员156人。宽甸中医院创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市中医院被确定为2021年满药种质保护圃项目实施单位。东港市大东卫生院、孤山中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宽甸获得全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试点县。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卫生健康系统19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行政大厅,下放审批权限2项,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企业采取了“承诺制”审批,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年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1533件。下一步,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培育医养结合试点机构,引领医养结合发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三模式”,推动落实有关保障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确保2021年底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记者田治华
    03/18
  • 擘画治水蓝图 共享生态实惠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021年1月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在全省14个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丹东位列第一。鸭绿江波光粼粼,码头边停靠着等待起航的游船;清澈透明的河水、蜿蜒曲折的河道、风景如画的河岸……“来丹东好多次了,每次都看不够!”3月6日,来自沈阳的游客吴国军边拍照边感慨道,“丹东的水有着原生态的美,我都嫉妒大自然对丹东太偏爱了!”丹东是辽宁水资源大市。近年来,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保障水安全,我市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努力打造“水美丹东,宜居佳地”。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7年11月,我市正式通过水利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政验收,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任务,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这份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是对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带给群众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态实惠。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我市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46个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7.8%,11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各流域水质均达到Ⅲ类,鸭绿江、爱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常年达到Ⅱ类。近年来,我市还完善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水质监控体系,有效保证了水质优良,水生态健康程度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同时,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依托大东沟、南大河、花园河、大沙河、青年湖等城市内河湖,坚持柔性治水,打造沿河湖生态景观长廊。河畅水清、鸟语花香……市区大沙河畔,休憩亭、步行道等错落有致,乔木灌木高低相间,河面上几只觅食的水鸟与周边的草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市民在此漫步休闲,一派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象。这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成果的生动例证。成绩得来不是偶然,这其中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铁腕治水、管水、护水的力度。“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投入资金16.6亿元,重点实施了丹东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城乡节水减排工程、城市供水重点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工程,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水环境、秀美健康的水生态、坚实可靠的水安全、现代严格的水管理、边境特色的水文化五大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我市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控,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制订完善相关法规,出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丹东市供用水管理办法》等多部文件,做到有法可依。全力推进河长制,编制并印发了《丹东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8个县(市)区和88个乡(镇)全部印发河长制工作方案。不仅如此,我市还结合自身边境沿海特色以及独特良好的水生态禀赋,探索出一条以“青、绿、蓝、灰、红”五色共融,建设区域水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初步形成了边境沿海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在“青色”建设中,我市推进青山保护工程,奠定全市水生态基底。对占市域面积75%的山地丘陵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做到规划数据矢量化、保护分区小班化、监测监管信息化。在“绿色”构建中,我市实施生态治河及湿地保护,保护鸭绿江一江碧水活流。加强岸上点面污染源头减排、建设河水清澈“生态绿巢”、开展鸭绿江口湿地保护,维持河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净功能。通过“蓝色”建设,我市加强岛屿保护,打造滨海生态圈。强化海洋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开展海岛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等行动,促进了滨海生态系统健康优美。在“灰色”建设中,我市升级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乡水公共服务。开展了丹东城市供水重点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等建设,保障公众基本的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在“红色”建设中,我市严守水生态红线,传承特色水文化。突出以红色边境为核心的水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人水和谐共融。“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只有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才能保住清莹、安全、充足之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盯城市建设,擘画治水蓝图,做足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记者王洪满
    03/17
  • 2021年1月全省水环境质量丹东第一!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021年1月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省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超七成,44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21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河流水质断面考核数量由“十三五”的93个增至155个,增幅66.7%;涉及河流范围由53条河增至71条,增幅33.9%。遵循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要求,我省河流水质断面考核压力有所增加。2021年1月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一、水环境质量1、河流断面全省155个国考断面共监测125个,Ⅰ~Ⅲ类水质断面92个,占比73.6%;Ⅳ类水质断面23个,占比18.4%;Ⅴ类水质断面6个,占比4.8%;劣Ⅴ类水质断面4个,占比3.2%。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2、水库水丰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达到功能区使用标准;碧流河、清河、白石、宫山咀、乌金塘5座水库为Ⅲ类水质;葠窝水库为Ⅳ类水质;其余水库冰封期无法采样,未监测。3、饮用水源地监测的44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全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二、城市水质排名1月各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情况排名注:1.丹东2020年和2021年1月参与排名断面均为三类及以上水质,不参与同比变化排名;2.参与排名断面及所属责任城市依据《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办监测〔2020〕3号)
    03/17
  • 呵护绿水青山 打造幸福宜居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利用好丹东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小布为大家梳理了今年相关工作要点一起来看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幸福宜居城市。以科学管控为标准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丹东国土空间发展更加绿色安全、开放协调。践行“两山”理论全面建成丹东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岸线修复等项目,积极谋划包装一批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加强对“蓝色海湾”项目监督指导,推进项目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矿山修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回顾“十三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成大鹿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獐岛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争取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治理项目,获得国家奖补资金1.62亿元。强化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升我市依法管海用海水平。致力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滨海湿地恢复等4个项目,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全市共有7家矿山企业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家。谭玉涓记者/邢漫
    03/16
  • 织牢水污染防治网 守护城市“生命线”
    丹东临河依江,丹东人对江河也格外亲近。2月23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1年1月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丹东排名全国第20位,是东北地区唯一上榜城市。不仅如此,市生态环境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鸭绿江(丹东段)四个断面和水丰水库断面水质状况均为优,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鸭绿江主要支流爱河和蒲石河两个国控断面水质状况均为优,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入海河流大洋河国控断面水质状况为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丹东7处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控标准86.3%以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水污染防治资金总投入23.49亿元。其中,省以上专项资金投入2.85亿元,黑臭水体整治投入1.92亿元,大东沟综合整治引入社会资本12.99亿元,水源地保护投入2800万元,河道治理保护投入2.02亿元,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3.76亿元。在构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体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体系、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体系、城乡垃圾处理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保证了辖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序开展。2016年,我市制定了《丹东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了2016-2020年全地区河流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7.5%的近期目标,以及2021-2030年全地区河流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100%的远期目标。细化了加强综合防治、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管理、深化饮用水源保护、提升河流水质、保障河库水质安全、实施新碧海行动、加强能力建设等8项重点任务。2019年,市政府印发《丹东市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丹东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丹东市黄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2020年,市河长办印发《丹东市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丹东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快速落地。针对大洋河(丹东段)出现的断面水质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协调丹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大洋河(丹东段)及其支流开展调研监测。对汇入大洋河支流及沿河重点部位设置11个监测点位,通过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大洋河断面超标的原因,同时摸排典型排水口及沟岔38处。依据监测、排查及初步分析研判结果,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踏查,根据实际情况下达整改意见,确保大洋河国考断面稳定达标。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对包括东港市铁甲水库水源、凤城市花家堡子水源、宽甸满族自治县老道排水源在内的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摸排检查。针对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清单管理制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截至2019年9月30日,我市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25件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100%。2018年初,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丹东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排查工作方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排查。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台账。同年,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联合印发《丹东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专项行动,围绕划、立、治三方面工作开展整治。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有效防治陆源污染,完成入海排污口的排查工作及26个入海排污口的整治,截至2020年底,我市《黄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共24项任务均已完成。做好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其中,凤城市污水处理厂、宽甸满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按照相关方案要求,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18年12月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为有效防治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遏制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行为,我市制定了《丹东市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防治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局积极督促各园区主管部门,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尤其是丹东新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为有效遏止水污染企业非法排放现象发生,我市制定了《丹东市水污染企业黄红牌公示制度》。2020年,全市共对6家涉水企业超标排放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挂牌督办,并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首页公布。在此基础上,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水功能区水质整治、巩固“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整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水源地整治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根据相关资料和排污口矢量数据,提出部分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清单及要求,完成了50平方公里以上60条河流的企事业单位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排查排污口600余个,溯源有污染物排污口46个,立标41个,封堵、整治5个。全力推进丹东新区临港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2020年6月26日,项目建成并调试运行,12月4日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并公示。全地区完成24家畜禽养殖场户搬迁整治任务,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集中拉网式监督检查;全市51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中,有504家完成设施装备配套场建设;全市384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装备配套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率达到100%。2019年,我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6%,提前一年完成省定指标。2020年,我市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均值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达到考核目标。落实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控制目标。丹东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良比例达到100%。记者戚文
    03/16
  • 来丹东吧!体验“中国气候宜居市”,让呼吸都是一种享受
      丹东,是一座存在于山水画卷中的“江城”,自带“仙气”。一年四季,空气中带着一丝香甜,那是“中国气候宜居市”的味道……  今年2月,国家气候中心授予我市“中国气候宜居市”国家气候标志。  同月,生态环境部通报:我市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0位,是东北地区惟一上榜城市。    丹东优质的气候和山水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创业定居。    周先生是江西人,来丹打拼30余年,并购置了房产。每逢长假,周先生都会将父母接到丹东泡温泉、赏美景、品美食。“老人非常喜欢丹东的气候。”周先生说,丹东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有“北国江南”美誉,今年他打算在丹东再买套房,接父母过来安度晚年。    辽东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教授郑辽吉认为,此次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称号,将使丹东旅游城市名片叫得更响、更有竞争力,为全市旅游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根据相关研究,气温23-28℃、相对湿度30%-60%协调搭配时,人体感受比较舒适。丹东夏季温度11-21℃,相对湿度60%左右,非常适合避暑,也是康养旅游的重要优势。”郑辽吉说。    旅游业内人士表示,丹东旅游资源丰富,景区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依托江河湖海、山泉林岛等自然景观开发形成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4处。中朝界河鸭绿江沿途6大景区、100多个景点构成一幅独具风情的边陲画卷和蔚为壮观的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四面环海的海岛更能领略大海的辽阔;巍峨的山峰峭壁生辉,满目苍翠……丹东的一年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河口村赏桃花、大梨树村赏花摘果、天桥沟赏枫叶等旅游活动已经与气候特征建立了有机联系。    未来,随着我市对各种旅游模式的深度开发,气候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等气候旅游指数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宜居气候+优美生态”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型康养旅游的发展,为更多海内外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03/15
  • 丹东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
    内河之于城市,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河流是否顺畅清净,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与灵动。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其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明确整治目标,细化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任务分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资金1.9亿元,全力推动各项整治任务落实见效。因河施策、分段推进,科学制定整治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控源截污和底泥清淤等措施,开展了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九道河5条黑臭水体截污与清淤等主体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2亿余元,铺设截污主管线21.2公里,接入排口191处。全部工程于2019年下半年完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效围绕“河岸无垃圾、河岸无直排口、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水体无翻泥”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城市内河治理成效。根据《关于印发丹东市“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排查取缔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全面排查辖区内的造纸、制革、印染等企业,14户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被取缔,铲除滋生黑臭水体的源头。让百姓知情、让百姓满意为确保整治效果群众满意,丹东市在国家黑臭水体平台和黑臭水体整治牵头部门官方网站,公示黑臭水体清单,并按季度公示工程进展情况。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已完工的5条河流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一系列整治黑臭水体工程,使丹东市城市内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生态河、景观带,装点着丹东人的美丽家园。2019年,经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当年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黑臭水体专项检查组认定,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已达到消除黑臭标准。国家住建部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已认定丹东市花园河达到长治久清标准,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城市内河、东港市大东沟水系、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滨河和凤城市草河、二道河及二龙河也陆续开始实施生态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同时,丹东市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目前,丹东新区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装饰装修完成85%,厂区内管线已经完成,设备及安装完成95%。未来,丹东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同时,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内河截污管网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强化内河河长制,落实水环境长效管理,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不断改善水环境。
    03/15
  •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 打造幸福宜居城市
    丹东新闻网讯谭玉涓记者邢漫3月11日,从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十三五”期间,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我市完成大鹿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獐岛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争取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治理项目,获得国家奖补资金1.62亿元。强化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升我市依法管海用海水平。致力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滨海湿地恢复等4个项目,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全市共有7家矿山企业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家。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自然资源局将以科学管控为标准,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丹东国土空间发展更加绿色安全、开放协调。践行“两山”理论,全面建成丹东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岸线修复等项目,积极谋划包装一批生态修复项目,继续加强对“蓝色海湾”项目监督指导,推进项目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矿山修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市自然资源局将以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企业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即来即办,实现其他不动产转移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比例不低于80%、“即办率”不低于30%。
    03/15
  • 东港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春日的鹿圈沟村,村容整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这些都是鹿圈沟村近年来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成绩单”。鹿圈沟村位于东港市新农镇最北部,群山环绕,森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刚刚摘掉“空壳村”帽子的鹿圈沟村乘势而上,抓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镇自筹和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大手笔建设村基础设施。同时,着力治理“三堆”问题,村里设置两处柴草垛集中堆放点,动员村民将原本乱堆乱放的柴草集中堆放,40多户农家的房前屋后一下子变得干净了。美丽乡村不仅体现在村容环境,更体现在产业发展上。2020年,新农镇充分挖掘鹿圈沟村发展潜力,尝试引入民宿,讲好乡村故事、用好美丽乡愁,进一步布局产业发展,通过休闲康养的方式,把城里人吸引过来。同时,鹿圈沟村还大力引导村民探索以山野菜、榛蘑为主的“采摘游”和以软枣产业为主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鹿圈沟村只是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2020年,东港市出台《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分重点工作纳入东港市“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着力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七项重点工程。“改造后的厕所没有味,还干净卫生,排水也不往地下漏,真是好。”在前阳镇山城村,提起新建的旱厕,村民宋永昶高兴地说。在村民们的记忆中,2010年山城村还是负债村,除了仅有的一条柏油路之外,全村没有文化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得益于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山城村通过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了源头活水。近年来,山城村先后投资近60万元,建设了3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引进各类健身器材;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村堡路1050米,入户路8000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69基;投资3万元投放分类垃圾桶1200个;投资50万元改造旱厕200个,全村水厕使用户数超过50%;投资5万多元绿化村庄,在路边种植花草5000多米。“处理过的污水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覆盖两个组92户,处理了所有的生活污水、坐便水,跟城里上卫生间没啥两样。”村干部吕永亮说。为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山城村以村级收入分配为抓手,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写入村规民约。村党总支书记董福春告诉记者,“村规民约实行半年来收效明显,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根据村规民约,对福利待遇和处罚都有规定,村民认可,对我们村级管理也有促进。”一年来,东港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垃圾处理目标,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建设、构建回收利用体系等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大力推广“五指分类法”。随着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成效让广大村干部备受鼓舞。黑沟镇卧龙屯村党总支书记孙茂广表示,卧龙村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民都很配合,垃圾分类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也让他们有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2020年,东港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获一组大数据:省级美丽示范村达到10个,另有14个申报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的已完成县级初验;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684座;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行政村达到186个,占比90%以上;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含建设中)10套,结合农村改厕工作,东港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到46.26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秋冬战役,累计投入3523.39万元,出动9.6万人次,车辆4.3万台次,清运各类农村生产生活垃圾12.2万吨,整治“三堆”1.6万多个;在农业农村部直联起报系统中,东港市的126家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06%;20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实施涉及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共计118.218公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累计投资350多万元,完成21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硬化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对201国道沿线的乡镇、街道共26个村进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美、连片美”整体建设。26个行政村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东港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东港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收储运一体化、东港市垃圾焚烧发电PPP、东港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无害化改厕任务3200座;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绿化美化等方面管理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努力打造“集中美、连片美”建设样板,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陈鸿军记者张瑞
    03/12
  • 高新区:多样活动改善环境
    “现在小区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大家住着更舒心。”3月7日,家住高新区安民新村社区的王先生受访时说。近段时间,高新区以创城为主题,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今年是我市第七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年初,高新区就围绕创城工作部署要求制定了落实方案,同时将创城工作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园区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扎实推进项目落实,助力园区发展,为创城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高新区还积极改善居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卫生清扫、敬老爱幼等活动,提升园区园容园貌和居民的精神面貌。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四大行动”方案,高新区对标“生态宜居”,加大力度治理园区环境。园区各相关单位划定负责范围,针对各自短板拿出切实解决方案,园区管委会统筹安排,动态清零各相关单位创城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段时间通过清除卫生死角、小广告和粉刷脏乱墙面等行动,园区整体宜居度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园区还注重创城宣传,在村(社区)显著位置增设创城宣传栏,及时发布创城相关信息,并利用园区公众号等平台,提高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引导大家共同参与,为创城工作贡献力量。“创城,高新区一直在行动。这项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其成果也会惠及每一个人。在推进创城工作中,企业和群众明显感受到了园区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积极宣传引导下,更多的企业和群众自发参与,为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软环境’。高新区将以创城促发展、以发展助创城,最终实现园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同步提升。”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李旭东记者刘作庆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