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数字”沈阳加快构建“互联网+”
    力争完成5000个5G基站建设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70亿元“数字”沈阳加快构建“互联网+”  近日,市政府发布《2020年沈阳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今年,全市数字经济主要预期目标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370亿元;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企业数量翻一番,农村电商主体突破1200家;建成并开通5G基站3000个以上,力争完成5000个;建成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10个。  城区基本覆盖5G网  今年全市建成3000个以上5G基站,实现城区基本覆盖和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鼓励云狐、晨讯等企业加快5G产品研发。推动中德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5G标杆示范区;聚焦智能制造、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新媒体等典型应用场景,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动华晨宝马等建设“5G+工业互联网”工厂;加快5G商用推广。  推进电力、水务、停车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启动智慧消防信息化建设,运行智慧供热监管。推动河长制数据信息系统等项目升级,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数量将达到80000个;上线运行南运河、铁西新城等综合管廊管理平台。推进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协调指挥平台建设。  带动1000家企业上云  实施“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争取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支持,培育应用一批工业APP,推进供需对接、云端认证等创新型应用;加大上云成果展示、推介和宣贯力度,重点建设华为云、紫光云等云服务中心,带动1000家企业上云。加快建设微软共性技术服务、SAP智慧企业赋能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以及紫光输配电协同制造平台、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等行业类平台。  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  深入推进“互联网+消费”,鼓励传统行业加大数字消费,支持发展苏宁小店等新型零售项目;引进国内电竞品牌赛事,创设沈阳经济区电子竞技自主IP赛事,积极推动和平区电竞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文化+”培育,实施文化旅游消费引领工程,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理念,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同时,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建设,建设沈阳海关二级节点和线下产品体验中心,争取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  重点旅游景区覆盖免费WIFI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构建“互联网+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政务服务“沈阳标准”和全市通办“沈阳模式”。  推进重点旅游景区5G信号基站建设,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智慧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疗”统一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云医院,做好5G试点工作;推广智慧城管公众号,提升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沈阳出租汽车电召网约平台;建立“楼盘表+蓝牌地址”监测系统,实现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全生命周期监管;升级桥梁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市管城市桥梁健康监控模式;启动建设智慧水务排水系统管理平台。(记者邱菊)
    04/15
  • 辽宁省一季度近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
    疫情冲击下我省新动能增势不减一季度近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国家库”  疫情冲击之下,我省新动能增势不减!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数据快报》,一季度,我省首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64家,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九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辽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特别是去年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三级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更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19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家以上,总量突破7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总量突破5000家;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134家。  年初以来,面对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我省积极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和《辽宁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各市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在指导各市科技局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已全部启动,科技管理部门及时做好在线形式审查,通过电话、网络、线上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省科技厅联合沈阳市科技局,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服务机构,累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专题线上培训十余场,覆盖全省千余家企业,培训超过1500人。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对已入库企业开展精准政策辅导,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确保有关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引导符合评价条件的中小企业“应评尽评”。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将利用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记者孔爱群)
    04/14
  • 辽宁省发布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
     为加快推动一批科技抗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撑我省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日前,省科技厅征集了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信息,并向社会发布。  这65项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包括东软医疗新冠肺炎快速筛查软件、面向重大传染疫情的移动方舱CT,熙康云医院平台,人脸门禁红外测温一体化防控系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等,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在向社会公布的同时,省科技厅要求各市科技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各相关单位做好对接工作,省科技厅、东北科技大市场将为有对接需求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记者孔爱群)
    04/13
  • 辽宁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 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华网沈阳4月9日电(武千妍)辽宁自贸试验区运营建设三年来,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突出辽宁特色为重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9年,辽宁自贸试验区财税收入增至成立前的3.3倍,进出口总额增至成立前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增至成立前的3倍,金融机构数量增至成立前55倍。三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区内企业由原来的1.2万户增长到现在的5.8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987亿元。截至目前,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验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00%。  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王景明介绍,三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在投资领域改革方面,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各片区建立综合大厅,实现一站式办公及审批事项网上办理,一人一窗一天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建设项目审批15天颁发施工许可证。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率先在全国实现海陆空口岸主要业务综合覆盖率100%,加速推动口岸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进一步优化项目通关流程,进、出口口岸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了77.9%、79.7%。  在金融领域创新方面,先后出台了推动先进制造、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支持政策,加速推动金融领域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大数据中心和云研判模型,对金融企业进行监控,实现监控方式从“撒网式监管”向“快速监管”“精准监管”转变,提升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水平。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抓好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改革开放的新引擎。”王景明说。
    04/10
  • 辽宁省粮油库存充足供应充裕
     4月8日,记者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全省口粮品种粮食库存充足,供应充裕。其中成品粮大米、面粉库存超过30万吨,可保证全省一个月需求;原粮库存474万吨,其中商品库存222万吨,各级储备粮库存252万吨,将现有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可满足全省口粮供应300天以上。  疫情发生以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粮油保供稳价工作。第一时间启动粮油市场价格日报制度,准确把握粮油市场变化趋势,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提早研究、妥善处置。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金融支持和免税减税政策,指导全省做好应对疫情成品粮油运输保障工作,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已全面复工,全省粮油日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  持续加大粮油市场调控力度,我省制定了储备粮油调用启动方案,提前启动储备粮轮换出库。建立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全省共建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661家,累计粮油日供应能力3.5万吨;应急加工企业85家,累计日加工能力1.6万吨;应急配送中心88家,日配送能力3.6万吨,全省粮油应急体系完善,可充分实现全省粮油应急供应。(记者李越)
    04/09
  • 沈阳:加紧生产出口医用防护服 助力全球抗疫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裁剪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原料。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4月7日,在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装箱。连日来,沈阳华棠阁服饰有限公司加紧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公司防护服日产量达到6000套左右,目前已经出口到意大利、卢森堡、德国、伊朗等国家。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04/08
  •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要达到800万亩
     今年,我省计划建设8个以上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市、区)、15个以上县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35个以上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全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计划达到800万亩。这是4月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的。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其核心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耕、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作用。  我省明确,要以玉米种植为重点,兼顾大豆、杂粮等旱作作物种类,在全省适宜耕作区开展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工作。支持具备相应农机作业能力和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农机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承担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任务。  我省提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布局。辽西北地区应用基础较好,率先实施整县推进;辽南地区要加强示范推广,加快提升应用能力;辽东地区要加强试验示范,完善技术模式和技术条件,在适宜耕作区积极探索实施整县推进。根据计划,到2025年,我省将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00万亩,占适宜面积的57%以上。  为确保保护性耕作工作顺利实施,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提前做好技术支撑、技术培训、机具装备落实、主体培育、生产组织和调度等相关工作准备,并将202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要求各地将任务细化到村、落到地块。为强化技术服务,我省成立了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明确了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要求,确保播种质量和出苗率。(记者李越)
    04/07
  • 探访恢复开放的辽宁省图书馆:进馆前先预约 图书消毒后再上架
      图为市民在辽宁省图书馆入口处扫码入馆。新华网姜冰摄  近日,辽宁省图书馆在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恢复开放,让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市民能够重新走进文化场馆,品味书香,充实文化生活。  图为工作人员为入馆市民洗手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读者您好,这里有免洗手消毒液,请消毒。”“读者您好,这里有一次性手套,请佩戴。”在辽宁省图书馆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指引入馆读者做好安全防护。  图为市民在辽宁省图书馆选看书籍。新华网姜冰摄  为保障读者安全,辽宁省图书馆目前只开放总服务台和中文社科借阅区,并增设测温、消毒点位,增加图书消毒机数量。同时,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分时分流分区开放等举措,确保馆内读者密度适宜。  图为工作人员在电梯按键上粘贴保鲜膜。新华网姜冰摄  据辽宁省图书馆物业主管王沈萍介绍,该馆目前采取“无死角”的消毒方式,对馆内座椅、楼梯扶手、公共卫生间等区域每天进行4次以上消毒,针对自助还书机、自助图书杀菌机、门把手等读者接触较多的设备每1.5小时消毒一次。  图为工作人员对读者归还的图书文献进行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开馆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集中消杀,因疫情闭馆期间积压了大量读者归还的图书文献,工作人员要将全部图书严格执行消毒后再分类归档上架,保证再次借阅读者的安全健康。”辽宁省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副主任郝庆说。  图为工作人员(右)指导读者使用自助还书机。新华网姜冰摄  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在一楼入口处设置了自助还书区域,只还书不借书的读者可以不入馆直接完成还书,实现馆内人员分流的同时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图为工作人员(右)在对地面进行消毒清理。新华网姜冰摄  “场馆通风也是重要的一环,辽图会在疫情期间加强自然通风,优化室内空气质量,为读者提供健康良好的阅读环境。”王沈萍说。  图为市民(右)在辽宁省图书馆读书。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将消毒后的图书归档分类。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市民入馆时在测温门测量体温。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对公共设施进行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将消毒后的图书重新上架。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读者利用自助图书杀菌机为自己借阅的图书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为不能到馆的读者解答问题。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为自助还书机消毒。新华网姜冰摄  图为工作人员对电梯进行消杀。新华网姜冰摄
    04/03
  • 沈阳企业赶订单支援全球抗疫
    沈阳企业赶订单支援全球抗疫已向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  “从今天起,这批完成所有检测环节的医用氧气机将陆续启程发往海外。”4月1日,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里,总经理黄勇指着摆放整齐的设备对记者说,“我们今年前3个月接到的海外订单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海外订单量,目前生产计划已经排至6月份。我们增加了生产线,正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开足马力保障市场供应。”  据了解,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当前各类防疫物资已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积极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缓解各地医用物资需求的压力,推动医用物资出口有序开展,沈阳成立医用物资出口专班,对全市医用物资生产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市现有53家企业具备医用物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移动CT、医用呼吸机等七大类39个品种。  主要研发生产制造医用氧气机、无创呼吸机等产品的沈阳新松医疗,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医用氧气机的海外需求量激增。目前,公司接到的海外订单主要来自美国、墨西哥、法国、英国等国家。”黄勇说,“企业去年的出口收入就占销售总收入的70%左右。我们也一直在加紧布局,并对海外市场增长作出预判。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形势有所改变。我们将提速研发、提升产能,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迈思医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经鼻高流量氧疗仪),可以有效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状况。疫情发生以来,迈思医疗给一线人员发6倍工资,千方百计提高产能,不计成本空运发货,累计为全国各地提供各类救治设备3200余台。在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迈思医疗的无创呼吸机等产品火速驰援海外。截至3月30日,产品累计出口690台,主要发往埃及、意大利、波兰、智利、印度、西班牙、克罗地亚等国家。  沈阳盖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3D打印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服务提供商,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工业设计能力。疫情发生以来,企业快速转产防疫物资,目前海外订单量迅速增加,隔离衣、防控面罩等产品的在手订单已经排产到5月底。  据了解,目前,沈阳市医用物资出口专班累计向133家境外商协会、外国驻中国使领馆、我国驻外使领馆等机构和组织推送沈阳市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和产品信息,得到了积极回应。疫情防控期间,沈阳市累计向德国、意大利、韩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口罩26.1万只、防护服1万件、制氧机1800台、呼吸机800台、CT机和DR机40台,出口额超过5500万元。(记者金晓玲)
    04/02
  • 辽宁康平: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候鸟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这是3月31日在卧龙湖湿地拍摄的候鸟。近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卧龙湖湿地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