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丹东市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 全面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新建11个区域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层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这是我市今年年初确定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7月12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该项实事正在有序推进,我市养老服务正朝向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托养服务、家庭支持等内容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根据计划,今年我市将继续新建社区服务站57个、农村幸福院100所。6月17日,我市召开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现场会,与会人员参观了几家刚投入使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交流学习。在振安区珍珠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少老年人在下棋、理疗、就餐。居民郑毅表示,自这一服务中心营业,社区里的老人就有了好去处,遇上特殊情况,还可以托管一天,非常方便,价格也不贵。在元宝区兴东街道居家和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享受免费的修脚、测量血压、检查视力等服务。目前,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民政部门已完成2021年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补贴相关政府采购和154家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合同签订工作。根据《2021年全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元宝区、东港市、凤城市获批省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收省试点资金347.9万元,并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我市民政部门持续推进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系列工作,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和管控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为契机,我市累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30多个,建立了机构和家庭床位日常运营补贴制度,以及水、电、气、热按居民价格执行的优惠政策,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每年投入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老人才培训,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了特殊和困难老人摸底筛查,制定兜底服务清单制度。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我市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各级民政系统将不断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养老事业全面发展。接下来,各级民政系统将持续强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探索长托照护、上门服务、“养老服务圈”等多种模式;全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实施农村特困供养设施三年改造提升工程,指导敬老院开展适老化改造及消防安全等22项指标提升工作;加强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明确各部门职责,抓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长效综合监管;高标准做好老年人福利工作,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机构安全检查、质量提升等工作,让我市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报记者姜慕馨
    07/13
  • 丹东市:重点项目全部落实包扶
    7月12日,位于振安区五龙背镇的辽宁成祐农产品食品加工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新建厂房正在加紧施工。五龙背镇对今年全镇30个重点项目全部落实包扶责任,努力实现突破性进展。记者宋永昆摄
    07/13
  • 校外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暑期“打卡地”
    本报讯张麒记者张瑞7月7日,东港市青少年校外党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青少年党史教育图片展活动正式启动,广大青少年上了暑期党史教育“第一课”。为有效契合青少年群体特点,东港市在基地教育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元,主要采用“图片展示(讲解)+舞台剧+影视作品”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图片展示分为党史大事件和党史人物两部分,党史大事件部分通过20张资料图片,讲述党史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党史人物”部分通过10张党史人物照片,从典型人物的角度,为青少年播下种子,树立榜样,引导青少年从小做起,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革命意志。舞台剧通过兴港小学自编自演的革命传统片段,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教育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影视作品精选《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红海行动》《战狼》《觉醒年代》等红色影视作品,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为强化教育效果,防止走马观花,教育基地将全部图片制作成精美的“图说党史”卡片盒,分发给到场参学青少年。东港市青少年校外党史教育基地的成立,有效弥补了青少年暑期党史教育的空档期,校内思政课+校外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青少年党史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互补。据了解,党史图片展及革命影片展播活动将持续3个月,随着中小学校相继结课,东港市青少年校外党史教育基地将成为青少年群体新的暑期“打卡地”。
    07/12
  • 丹东市:改建修建村路 优化公交线路 整治交通环境
    7月10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新改建、维修农村公路220公里,整治交通营运环境,优化公交线路,为百姓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切实兑现市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的期盼是民生交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今年丹东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新改建、维修农村公路220公里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预计10月末完工。在前期工作中,市交通运输局本着“早谋划、早动手”的原则,及时完成计划编制、施工图设计与设计审批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底,我市农村公路里程达8078.161公里,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达75.7%,全市所有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基本建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公路和屯(组)连通公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公路网。今年上半年,为确保如期完成前期各项工作,市交通运输局多次召开调度会,加强与各县(市)区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时分析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按照《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规范招投标工作,全面加强施工队伍、材料、设备的源头质量控制,加大水泥、钢筋、碎石等原材料抽检频率及关键工艺管控,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在公交方面,今年1月9日,丹东公交101路新车正式上线发车,新车上线不仅提升了市民乘坐的舒适感,而且开创了丹东公交历史先河,标志着我市进入了绿色环保公交的崭新时代。为方便城市东部百姓出行,今年丹东公交优化调整103、105等多条线路,织密了城区东部的公交线网。目前,我市拥有公交站亭站牌712个,中心城区站点500米覆盖率为100%。首批25个智能公交电子站牌投入使用,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快公交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步伐,开通“安东行”手机APP支付功能,升级改造互联互通服务器,并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创建绿色公交城市项目验收。针对乘客的不同服务需求,我市公交累计发放各类老年卡、学生卡、优惠卡等63万余张,并增加站前IC卡充值中心服务窗口,增设女人街和六道沟两处充值点和多处IC卡自助充值机。目前,丹东公交还与金融机构合作,安东行、云闪付、支付宝、美团、各手机银行APP及交通部互联互通IC卡都可支付车费,为市民实名制乘坐公交车提供了方便。本报记者姜慕馨
    07/12
  • 丹东新增一处观光市集
    7月8日,坐落在宗裕城温泉度假区的“观光市集嘉年华”项目启动。观光市集嘉年华聚集了各地美食,还有新颖的游戏、精彩的马戏表演,为市民休闲纳凉增添了新的选择。宗裕观光集市嘉年华项目充分聚焦夜间旅游市场,以打造网红夜市,延长夜间旅游消费为目的,以周边水世界景区、房车营地为辐射,通过设置购物区、演艺区、游乐区、美食区和皇家马戏等五大板块,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07/09
  • 海事部门开展“中国航海日”主题活动
    今年7月11日是第17个“中国航海日”。8日,丹东海事局组织12名小学生及家长,开展了海事夏令营主题活动,以此宣传航海文化,提升航海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活动现场,海事局工作人员首先邀请学生和家长登上“丹海事趸01”趸船浮码头,向他们讲解“中国航海日”的由来。随后,海巡执法支队的船员向大家讲解了水上安全、消防器材使用及正确穿着救生衣等知识,现场演示船员的一些基本技能,并指导学生和家长亲自操作体验。此后,大家一起登上“海巡030311”艇。海事局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和家长参观船艇,了解船艇性能,并随船体验水上巡航。活动中,海事局工作人员还向学生赠送了《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读本》,提升他们的水上安全意识。刘柏良记者刘作庆
    07/09
  • 蜜薯田上空飞来无人机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7月6日中午,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一大片蜜薯田的上空传来“嗡嗡”的无人机马达声。田埂上,一位年轻人正在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在电视上看过无人机喷农药,在自家门口还是第一次见。”马沟村村民李福海说。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雾状的农药喷洒在蜜薯嫩绿的叶子上。操作无人机的是1984年出生的九连城镇庙岭村人徐雪伟。“机器是我自己组装的。”徐雪伟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说。从2016年开始,徐雪伟网购零部件自己组装无人机,经过不断研究,逐渐将无人机应用到农业方面。除了在九连城本地,他还经常到东港、凤城等地为农民服务。徐雪伟表示,无人机适合为大面积土地喷洒农药,在我市,农业无人机的使用还在起步阶段。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应用于农业方面的无人机有10台左右,操作人员20余人。马沟村工作人员韩殿波介绍,今年年初,村里专门到锦州考察引进蜜薯,5月份栽种了27亩。进入7月,蜜薯叶子开始疯长,为提高蜜薯的品质,必须喷洒抑制叶子生长的农药。“这是马沟村第一次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费用与人工喷药差不多,但速度快多了。”韩殿波说,这27亩地8个人得喷一下午,用无人机1个小时就完成了,而且雾化效果好,药液喷洒更到位。据了解,这批新品种蜜薯将于今年“十一”前后成熟,每亩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目前已收到不少订单。
    07/09
  • 330万只梭子蟹苗放流黄海
    丹东新闻网讯孔丽娜记者张瑞近日,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协同丹东海沃水产有限公司,将330万只三疣梭子蟹苗放流黄海。此次放流任务由丹东海沃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进行全程监督验收。放流前,已对放流品种、规格、地点、数量等进行了公示。放流的梭子蟹苗经现场抽样确定合格后,再经充氧、装袋、装船,运送到适宜海域放流。“梭子蟹是东港地理标志产品,是黄海北部海域独有的地方性品种,已从传统的海洋捕捞,发展为集捕捞、暂养、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渔业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副局长郑义介绍。近几年,东港市实施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加快恢复梭子蟹种群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对于调整渔业生态结构,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将起到重要作用。
    07/08
  • 杏梅满枝头 香飘大孤山
    7月6日,大孤山杏梅园迎来开园第二天。记者在杏梅园内看到,千株杏梅硕果累累,果实个头偏大,如桃子一般。大部分杏梅还略带青色,一小部分成熟的杏梅成为园中工人的“手中宝”,被小心翼翼地从枝头摘下,装车运送至包装点。“这两天特别忙,一天能摘500多公斤,我们得趁着下雨前把成熟的杏梅都摘下来。”大孤山杏梅园负责人李支波一边选果,一边向记者介绍。在杏梅包装点,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几波客户和电商则在选果、封箱。“我是孤山本地的,年年都来买,今天买了几十斤,回去送人,让大家尝尝鲜。”刚装完果、满载而归的孙鹏胜告诉记者,“这儿的杏梅最正宗,好吃。”作为千年古镇,孤山镇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杏梅产业也历史悠久。据记载,孤山杏梅栽培已有百余年。1918年,丹麦黄杏被引入孤山与当地杏嫁接。1926年,孤山当地人开始繁育栽培。直到上世纪60年代,经辽宁省专家论证正式命名为孤山杏梅。1981年,《人民日报》介绍了孤山杏梅,同年,孤山杏梅被收入“中国土特产大全”,在辽宁省果品鉴定评比会上连续两次获得“杏品种之冠”称号。孤山杏梅的生物学特性、特征与普通杏树有一定差别,如果离开孤山镇的适宜种植区,结出的果实口感、风味、果形等都不一样。正宗孤山杏梅果实呈椭圆形,果顶略有歪尖,肉厚离核,果肉棕黄色,柔韧多汁,甜酸可口,味道清香,果实含糖量达17%-18%。果实掰开后,果心有甘甜果汁溢出,平均单果重100克,最大单果重达200克。成熟期果实果皮色黄、红润。杏梅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尤其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是水果中的上等佳品。孤山杏梅不仅是当地一项较大的农业产业项目,更是孤山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为了能收获果形正、味道好的杏梅,李支波在杏梅园的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她经常向科研院所专家取经,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今年68岁的她,常年带领工人们奔走在园中,一年能穿坏7双鞋。在杏梅园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杏梅的果品、产量和销量都逐渐向好。据介绍,杏梅成熟期为半个月左右,整个杏梅园一年可产果1万余公斤,其中,5000余公斤作为鲜果出售,剩余可做杏梅罐头。过去,孤山杏梅只被当地百姓所熟知,杏梅的销路始终不畅。2018年以来,东港市连续举办了多届大孤山杏梅花旅游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吸引省内外数十万户外运动、摄影和旅游爱好者相约孤山镇,孤山杏梅的名声也随之打响。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东港电商产业,为孤山杏梅的销售再加了一把“火”。孤山杏梅已不再是孤山人的杏梅,已经走出东港,走向全国。采访期间,李支波的电话不断响起,一些老客户得知杏梅成熟,纷纷打电话预订,不少孤山本地居民直接来杏梅园选果。如今,当地人不仅把大孤山杏梅园作为一份事业,更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而守护。“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一定要把杏梅园建设好、传下去。”李支波语气坚定地说。记者张瑞
    07/08
  • 修筑幸福路 架起致富桥
    7月1日下午,烈日炎炎。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康村,建设中的新天池果蔬生态种植合作社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主体部分40个冷棚和10余个暖棚已经搭建完毕,将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这几年,新康村修路架桥、改善环境,发展蓝莓、板栗等种植产业,农副产品销往全国,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新康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共有6个村民组,2300余名村民。过去,村里道路都是土路,住在3组、6组的村民出行要经过一条小河,但小河上只有两座小木桥,每年夏季丰水期,水将桥淹没,村民出行很困难。2016年,土生土长的新康村人李鹏从部队退役后,到村里就职。2019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架桥。“85后”的李鹏给村民“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村里的道路旧貌换新颜。这几年,村里不断向上争取资金,科学合理规划,为6组村民投资28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桥,结束了村民冬踩冰、夏蹚水的历史。2020年,又争取资金100余万元,修路2.72公里,并为10条土路做了水泥硬化,还加大力度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这几天,最让李鹏担心的就是村里的几户“险房户”。“雨季就要来了,一定要确保他们的安全。”李鹏说。新康村3组村民唐振龙今年57岁,爱人有精神残疾,家里靠低保维持生计。走访中,村干部发现他家的房子漏雨,存在安全隐患。村里立即联系镇民政部门,争取维修房屋的资金。“暂时将他转移到亲属家居住,待雨季结束再修理房屋。”李鹏说,为了节省资金,不少3组村民愿意义务帮助唐振龙家修房子。“我们村民风淳朴,非常团结。”不少村民这样说。受自然条件影响,新康村农业生产受洪涝干旱影响较大。这几年,村两委带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修建河流护坡、小桥,对河道进行清淤,增强了抗旱排涝的能力。2019年,村里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2020年,村里又申请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01万元建设了一座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气调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采访当天,正值大地蓝莓刚刚成熟,拉蓝莓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李鹏告诉记者,在新康村5组和6组,这几年蓝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华鸿蓝莓生产基地负责人表示,每年蓝莓种植和采摘的时候,都要雇佣附近村民做小时工,每天的工钱在100—150元不等,不少村民都在这时赚点外快。如今的新康村,两座崭新的桥梁连接了各村民组,柏油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路两边栽种了鲜花绿植。村里现有蓝莓800余亩、软枣猕猴桃500余亩、板栗3000余亩,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记者姜慕馨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