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凤城市举办“龙凤呈祥迎新春”元宵节秧歌展演
    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锣鼓喧天闹元宵,龙凤呈祥贺新春。2月23日上午,凤城市举办“龙凤呈祥迎新春”元宵节秧歌展演,来自基层单位和社会团体的12支秧歌队,为全市人民献上了一道传统文化大餐,喜迎我市撤县设市30周年。
    02/27
  • 欢欢喜喜迎佳节
    2月20日,丹东市元宝区九道街道通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通乡社区关工委共同推出“龙腾盛世千古传老少同乐闹元宵”主题欢庆活动,让居民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元宵节将至,丹东市各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振兴区永昌街道书香社区组织辖区党员、小志愿者们一起动手制作元宵,感受节日的喜庆与热闹。纤维街道黄海社区开展“红包愿望墙欢乐闹元宵”活动,邀请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及家长抽取包含祝福、礼物、游戏、灯谜等内容的幸运红包。江海街道海港社区举办“多彩非遗闹元宵文化惠民暖人心”活动,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各种民俗节目轮番上演、竞相炫技。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展“闹元宵猜灯谜”主题活动,邀请居民共同参与,一起欢乐迎元宵。记者:吴琼
    02/26
  • 老少同乐迎佳节
    2月20日,丹东市元宝区九道街道通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通乡社区关工委共同推出“龙腾盛世千古传老少同乐闹元宵”主题欢庆活动,让居民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现场,秧歌队员身着鲜艳服装,伴随欢快的鼓声,抖动红绸、挥舞彩扇,舞出喜庆的节日气氛。舞龙、威风锣鼓、腰绸舞、花轿秧歌、创新秧歌舞等节目也让居民目不暇接,拍手叫好。此外,通乡社区还组织居民参与剪纸、做花灯、猜灯谜等系列活动,为孩子们讲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送上节日祝福。记者:郑鑫
    02/26
  • 书香闹元宵
    2月22日,“我们的节日·元宵‘书香闹元宵文化进万家’元宵节书香游园会”在丹东市图书馆热闹开场,近百名少年儿童和家长参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欢天喜地闹元宵。猜灯谜是元宵佳节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丹东市图书馆精心准备了丰富的谜题,孩子和家长共同商量,寻找答案。投壶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传统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图书馆,孩子们每人领取5支箭羽投壶,体验古人的节庆乐趣。新春非遗图片展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民间非遗故事、精湛非遗技艺,让参观者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书馆特藏书库里保存了数万册的老报刊、老画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进特藏书库,在书香中沉淀文化,赓续传统。记者:宋永昆
    02/26
  • 福利院里的欢乐年
    “这里一切都没变,还是原来的那个‘家’。”小何月是在丹东市福利院长大后离院的儿童,春节期间,她回到福利院,和想念已久的亲人们一起过年。看到福利院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聊起现在的生活,小何月眼里泛着泪光,她表示,自己在福利院阿姨们多年的细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一直心存感激。为了让福利院里的养员和儿童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丹东市福利院员工年前就开始对全院里里外外进行布置,养员和儿童也加入其中,剪窗花、贴对联……大家边动手装扮边听工作人员讲解春节的传统习俗,院内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丹东市福利院员工还为养员和儿童添置了新衣、新鞋、新的床单被套,除夕当天,工作人员特地为本命年的养员和儿童换上了红彤彤的新衣裤,并给每位儿童送上了新春大礼包和祝福。春节期间,丹东市福利院员工精心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搭配营养食材,用心烹饪美味菜肴,工作人员和孩子们还一起动手包饺子,共同品尝“年的味道”。除美食外,丹东市福利院员工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新春联欢会,大家唱歌、跳舞、嬉笑打闹,大人和孩子们一起玩套圈、做击鼓传花等游戏……养员们露出幸福的微笑,孩子们扬起天真烂漫的笑脸,福利院里一片欢乐祥和。“希望我们的养员和孩子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帮助,永远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丹东市福利院院长郐秀英感慨地说。记者:戚文
    02/23
  • 元宵猜灯谜 热闹说家风
    “园中观夜景打一个节日?”“嫦娥三号去哪了,打一个歌名?我得想想。”“快来帮我看看,我这个谜底是什么啊……”2月21日,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活动室里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志愿者与群众围在一起猜灯谜,共贺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元宵节前夕,汤山城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宵”主题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同步开展“怡情益智猜灯谜”“元宵节移风易俗宣讲”等活动。在“怡情益智猜灯谜”活动现场,谜面内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热词,到天文地理、经史辞赋、脑筋急转弯等,既有通俗易懂的趣味猜题,也有较为复杂的抽象谜题,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又增添了节日趣味性。“元宵节移风易俗宣讲”活动中,汤山城镇的党员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十讲倡议书”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倡导文明婚丧、低碳生活、尊老爱幼等良好风尚,呼吁村民们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文明乡风。宣讲内容深入浅出,引发了村民们的共鸣。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还为村民们分发了寓意吉祥的元宵,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祝福。此外,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邀请“辽宁好人”唐梅为青少年及家长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话说家风家训欢庆元宵节”讲座。唐梅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家庭教育经验,为在场的青少年及家长讲解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及其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文化的建设,以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共度美好幸福时光。此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将民俗文化、移风易俗和家风家训等方面融入传统节日中,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今后,汤山城镇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目标,展现新时代新风尚。记者:姜慕馨
    02/23
  • 【我们的节日·春节】梨园新蕾唱新春
    正月里来看大戏,欢欢喜喜过龙年。2月21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市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承办的2024年丹东市正月正“梨园新蕾”少儿京剧演唱会在市文化宫热闹登场。戏曲艺术工作者和少儿京剧学员汇聚一堂,带来十余个京剧选段。3岁半的梨园新蕾,80多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戏、上戏等院校丹东籍京剧新秀惊艳亮相,老中青少四代同台,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龙年戏曲盛宴。戏曲舞蹈《卖汤圆》拉开了演出的帷幕,一群小朋友拿着汤圆和灯笼,与“小龙人”们一起表演,活泼可爱。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手眼身法步,样样到位。演员们为观众们呈现了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艳阳楼》《桃花村》《拜山》《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定军山》《卖水》《秦琼观阵》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孩子们的朝气蓬勃,表演艺术家们良好的艺术素养,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演出在京歌《走向复兴》以及宣传丹东的《有情丹东欢迎您》中结束,为整场展演画上了句号,观众们意犹未尽。见习记者/张怡媛于上茹
    02/22
  • 正月十五新春秧歌展演活动即将举行
    2月20日获悉,由丹东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2024年正月十五新春秧歌展演活动将于2月24日9点30分,在滨江中路十纬路路口至市十三中学门前路段举行。此次秧歌展演活动,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我市城乡节日文化生活,为丹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振士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展演活动表演队伍由三县(市)三区择优选送,并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东鼓乐,以及朝鲜族农乐舞等民族民俗表演队伍,以高跷秧歌、舞龙舞狮、新式秧歌、旱船杂耍等传统民俗展示阵列形式巡街游演。记者:刚越
    02/22
  • 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 兜底帮扶困难群体
    为深入落实稳就业举措,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丹东市人社局会同丹东市残联,于1月起在丹东市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24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为确保就业援助月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按照市人社局工作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市、县(市)区同步组织、同步开展活动;并要求各县(市)区要以镇街“网格”为依托,逐一摸清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活动过程中,全地区就业部门充分利用媒体进行专题报导,同时发挥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优势,通过社区的板报和宣传栏进行政策宣传,深入各街道、社区开展各类现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结合就业援助活动内容以及国家和地方就业扶持政策等内容,现场解答群众各类问题,为困难群众就业支招,使援助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难题,丹东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依托“丹东市就业人才智慧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和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线上求职登记、岗位信息查询、人岗自动对接、政策咨询等便捷服务。援助月活动期间,全地区共走访城镇零就业家庭57户,其中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31户;累计帮助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53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12人,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28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8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相关援助政策388人;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活动21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94份。同时,对于在活动期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我市各级人社和残联部门也都对其进行登记备案,并作为今后就业援助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继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记者:李美臻
    02/22
  • 写春联、包饺子、访亲友……丹东小学生这样感受年味儿
    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写春联、包饺子、贴对联、访亲友……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千家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的桃符便是春联。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崭新的春联——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往年都是买现成的春联,今年我学毛笔字了,春联我来写。”没成想,丹东市站前小学四年五班刘梓涵随口而出的话语,父母竟同意了,隔天就把写春联的红纸买了回来。于是,今年家中书写春联的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她的身上。小梓涵默默给自己打气,确定好春联的内容后,每天在家苦练。除夕当天,刘梓涵早早地起床准备书写春联。一卷正红色的长纸舒展在书案上,她抬手提笔,羊脂色的白毛饱蘸墨汁,按照之前学过的点、横、竖、撇、捺,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当春联工整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时,小梓涵也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年味儿。大年三十,丹东市金山镇中心小学六年二班的侯佳慧早早起床,发现父亲正在贴春联,她好奇地跑过去,看到父亲拿着浆糊站在椅子上费力地贴春联,仰着小脸对父亲说:“爸爸,我来帮你吧!”说罢,便搬来一把椅子,学着爸爸的样子贴春联。贴好后,她从椅子上小心翼翼地下来,站在不远处看了看,一股成就感涌上心头。春节,是最美好的心愿,是最温馨的团圆,也是最衷心的祝福。清晨,丹东市滨江街小学六年一班的李治廷早早起床,将寄托美好愿望的对联、福字贴在门上,将红红火火的大灯笼高高挂起,将寓意平安幸福的窗花平整地贴在窗户上。傍晚,父母带着他放鞭炮、烟花,灿烂的烟花将夜空照得宛如白天一般明亮。夜晚,他和父母一起包饺子。又白又圆的面团躺在面板上,他揪下一块,擀出一个圆圆的饺子皮,象征合家团圆。随后,他将饺子皮包成一个元宝形状的饺子,象征生活蒸蒸日上、财源广进。除了写春联、包饺子、贴对联,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活动的常规项目。穿新衣,拜大年。大年初一走亲戚是丹东市金山镇中心小学六年二班宋葭薇最期待的活动。因为家中亲戚多,她自然“收获满满”。伴着欢声笑语,她双手接过那寄托着长辈浓浓爱意的红包,也郑重地收下饱含温暖的祝福。对金山镇中心小学六年二班的李智涵来说,春节是个团聚的节日。每逢春节,人们走亲访友,桌上摆满风味独特、各式各样的饭菜,大家都沉浸在温暖的氛围中。记者:侯春林
    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