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温情化解“鸽”声扰民纠纷
    近日,珍珠街道振山社区成功化解一起因养鸽引发的邻里纠纷,通过“情理法”结合的柔性调解,让持续数月的矛盾画上句号。居民杨先生是位资深养鸽爱好者,十几年间,在自家阳台搭建了开放式鸽舍,精心饲养着14只信鸽。随着气温回升,鸽舍问题逐渐凸显:白色羽毛常“飘落”到邻居晾晒的衣物上,异味、噪音让周边住户头疼。“衣服上沾毛难清洗,夏天都不敢开窗户。”“会不会传播疾病?家里有老人小孩,实在担心。”居民们的担忧与不满逐渐强烈,纷纷通过社区网格员投诉,要求整改或取缔鸽舍,邻里关系一度紧张。“邻里矛盾不能‘一刀切’,得先听诉求、解心结。”社区党委书记王岩妍带领网格员立即上门走访。推开杨先生家门,工作人员没有直奔问题,而是先聊起了养鸽的趣事:“听说您养了十几年鸽子,训练它们飞的时候,肯定像看着老朋友一样亲切吧?”几句家常话,让原本有些抵触的杨先生放松下来,主动带着大家参观鸽舍。网格员一边查看鸽舍环境,用手机记录下粪便堆积、羽毛飘散等细节,一边耐心解读《城市养鸽管理办法》,“城市养鸽得顾着邻里感受,圈养不扰民是基本要求。您看,羽毛和异味确实给大伙生活带来影响了,咱们得想想办法解决呀。”没有生硬的批评,只有“将心比心”的共情,工作人员既肯定杨先生对鸽子的感情,也清晰摆明法规要求与居民诉求。“我光顾着自己喜欢,确实没考虑到别人。”意识到问题后,杨先生主动配合整改。在社区指导下,减少鸽子数量,优化鸽舍结构,并降低放飞频次。整改过程中,网格员持续跟进,帮助杨先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与投诉居民保持沟通,搭建协商平台。经过两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邻里关系得到缓和,小区重现和谐氛围。记者:张津硕
    06/17
  • 消防应急演练  守护文旅“平安线”
    6月11日下午,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与市消防救援支队在虎山景区联合开展“平安守护2025”丹东市旅游景区消防应急演练,市城建文旅集团、临江后街特勤站等单位协同参与。本次演练采用“精准培训+实操演练”模式。演练前,市消防救援支队专家结合案例讲解火灾预防、初期火灾扑救、灭火器使用和疏散逃生技巧等内容。实操演练环节,消防员现场演示背负式风力灭火机以及干粉灭火器“提、拔、握、压”使用要领,通过“零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使参演人员掌握消防基本知识,有效提高其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编辑:邹润
    06/16
  • 丹东市第三届“智创杯”职工创新成果大赛邀您参加
    近日,市委人才办、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共同启动2025年丹东市第三届“智创杯”职工创新成果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本次大赛设专业组和职工组两个赛项,丹东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职工创新团队在“四技五小”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均可报名参赛。各赛项分别设置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颁发奖金和证书。参加创新大赛的成果须是2023年1月之后产生。优先评选已取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成果及市级以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产生的成果。即日起至6月27日为大赛推荐申报阶段,参赛选手可通过“辽工服务”微信小程序丹东平台申报电子版材料,7月上旬进行资格审核和初赛,7月中下旬在市劳动宫举办大赛决赛,决赛分为现场展示与答辩两个环节。编辑:邹润
    06/16
  • 东港中医药文化夜市火热开启
    6月12日晚,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暨“岐黄惠辽宁健康夜市行”活动在东港市政府广场举行。本次中医药夜市共分义诊服务区、疗法体验区、药食同源展示区、养生功法展演区、中医药文化展区,吸引千余人问诊、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者:张瑞编辑:邹润
    06/16
  • 2025年GRAA国人射箭俱乐部联赛积分赛第一场(丹东站)拉开战幕
    6月14日,2025年GRAA国人射箭俱乐部联赛积分赛第一场(丹东站)在丹东浪头港开赛。作为全国业余射箭领域的顶级赛事,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射箭爱好者齐聚丹东。本次赛事由振兴区人民政府、丹东市城建文旅集团(丹东舰)支持;振兴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国人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辽宁省未来射击射箭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丹东临港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奉知体育文化有限公司、ALEC精英射手联盟、丹东华射堂射箭俱乐部协办。赛事期间,振兴区还将举办射箭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射箭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编辑:邹润
    06/16
  • 工人村社区读书活动丰富多彩
    6月11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在社区书屋开展了“阅读沐初心书香进社区”阅读分享会。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贯穿全年。除传统的图书漂流、阅读分享会、亲子阅读等活动外,还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线上读书打卡、线上阅读分享和线上阅读课程等活动,让居民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社区还计划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带动更多家庭参与阅读。作者:沈粹
    06/16
  • 舞动青春梦 共筑新华章
    6月12日,由振兴区教育局主办的“舞动青春梦共筑新华章”2025年振兴区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在红房街小学报告厅精彩上演。本次艺术节共有来自全区12所中小学的近千名学生参与展演,节目涵盖合唱、舞蹈、诗朗诵、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舞台上,学生们以灵动的舞姿、嘹亮的歌声、深情的朗诵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与蓬勃的青春活力,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此次艺术节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也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促进相互学习、拓宽艺术视野、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振兴区将持续推进美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让艺术之光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记者/宋永昆张怡媛编辑/邹润
    06/13
  • 文明摆放自行车 共建整洁新家园
    6月11日上午,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文明摆放自行车共建整洁新家园”志愿服务活动,20余名青年志愿者走进背街小巷、小区楼道及安东老街周边,对乱停放的自行车进行集中整理。本次活动累计规范摆放自行车300余辆,清理楼道堆积车辆20余处。社区还同步在停车区域张贴“文明停车小贴士”,引导居民养成有序停放的习惯。作者:沈粹
    06/13
  • 潜心钻研 攀登纺织技术新高峰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实验室,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中心主任唐丽正俯身观察试剂反应状态,手中的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实验参数。这样的场景,是她24年科研生涯的日常。唐丽199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系,自2001年起扎根辽宁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虽是化学系毕业,但当时她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印染专业并不完全匹配。面对压力,唐丽没有退缩,而是以满腔热情投入新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充实专业素养。经过不懈努力,她逐渐成为公司技术中心的骨干,专注于聚氨酯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行业先行者,她始终怀揣一个心愿:“让中国的纺织既有铠甲又有温度。”唐丽曾被评为丹东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丹东市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合作计划,带领团队攻克军用雨衣防水透湿新材料、开发全新水性PU涂层胶等关键技术。其研发成果通过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19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19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23项,为地方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将科技成果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唐丽带领团队坚持求真务实的科研理念,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在聚氨酯材料纺织领域精耕细作、锐意创新。聚氨酯是民用休闲、防护等服装的重要生产材料,传统聚氨酯复合纺织品存在多重防护功能兼容性差、多功能叠加与舒适性及轻量化难以兼容的问题。为此,唐丽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力求在保障功能性的同时,兼顾穿着的舒适性与便捷性。2016年,“纺织用多功能水性聚氨酯材料制备及应用工艺关键技术”项目正式立项,经多年联合攻关,于2024年完成。该技术首创生态型防水透湿阻燃耐寒多功能一体化水性聚氨酯系列产品,突破了纺织品多功能与舒适性、轻质性相互制约的难题,实现了高端纺织制造的自主可控,满足职业、户外、军警被装等多场景高端防护需求。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授权10件国家发明专利,2项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水性聚氨酯在纺织印染行业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保障了军民通用防护品长期稳定生产与发展。近三年,该项目技术基本实现纺织产业集群主产区规模企业全覆盖,新增产值超20亿元,社会效益显著,为推动我省精细化工和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技术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该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倍感压力”到硕果累累,支撑唐丽一路走来的,是让中国纺织“既有铠甲又有温度”的朴素心愿。如今,“纺织用多功能水性聚氨酯材料制备及应用工艺关键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兑现了她的承诺,更以卓越的科技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记者:栾柏醇
    06/13
  • 电力赋能“稻蟹共生”
    日前,振安区汤山城镇榆树林村的千亩稻田笼罩在薄雾中,几名身着红马甲的国网丹东供电公司“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穿行在田间,为鑫业生态家庭农场提供电力服务。“稻蟹共生养殖基地建设已经进入尾声。”种植户郑波介绍,“稻蟹共生养殖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新,一般每隔3至5天就要用水泵给稻田换水,用电需求很大。”2025年,榆树林村引进“稻蟹共生”生态养殖项目,通过“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农村劳动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主动与村里对接,将优质服务送到田间,开通办电“绿色通道”,助力项目顺利投产。榆树林村是我市优质水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现有种植户400余户,水稻年产量达400万公斤,产品畅销省内外。近年来,该村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用电需求持续增长。为此,国网丹东供电公司科学规划,对配网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区域供电能力。“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开展用电设备检查,指导种植户科学用电,帮助降低生产成本。记者:邢漫
    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