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东市启动2025“江城乐龄行动”
近日,丹东市“江城乐龄行动”2025活动正式启动,将在8家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四大主题活动:“乐龄——活力杯”老年人体育健身系列赛事、“乐龄——不言老”老年志愿服务计划、“乐龄——暖阳行”老龄事业促进工程、“乐龄——善聚力”。为积极应对地区人口老龄化情况,市民政局秉持“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充分发挥市老龄办统筹协调作用,创新发起“江城乐龄行动”,旨在搭建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新平台,引导和鼓励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全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丹东实践。与此同时,市民政局发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优势,深入挖掘“内部”资源,重点吸纳市级社会组织参与“江城乐龄行动”,让社会组织有位、有为。签约的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包括市老体协、市老科协等具有影响和传统的老年社会组织,体现丹东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的“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也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吸纳“市医药零售行业协会”等医疗领域社会组织;还引入“市慈善总会”“市阳光教育基金会”,体现公益属性、拓展资金来源;更是新培育了“市孝文化研究会”,着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江城乐龄行动”,是我市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民政局严把入口关,提高社会组织准入门槛,从起点上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积极指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组织与能力建设,出台等级评估文件、标准,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促进社会组织上台阶、上水平。同时,积极梳理项目,投入资金,为社会组织输血,让有能力的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助力老龄化社会发展。此次与市民政局签约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在自身组织与能力建设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同时有参与社会治理、助力老龄事业发展的强烈意愿。市民政局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两手抓”,为化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记者:李美臻
06/04 - 粽香千年传薪火 非遗万象聚文博
5月31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中心承办的“粽香千年传薪火非遗万象聚文博”系列活动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举行。本次活动紧扣“红色文化旅游年”主题,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堂三大板块,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区上,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玉米叶粘贴画、蛋雕、陶艺、刺绣等非遗作品琳琅满目。一幅幅玉米叶画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冲锋的场景。雄浑笔触镌刻的抗美援朝纪念塔陶艺浮雕造型,将志愿军战士持枪冲锋的群像立体呈现;精美的刺绣绣出了岁月沉淀的匠心传承,绚丽彩线编织出满族文化美学的万千风华。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超的技艺,更承载着红色的记忆,让观众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观众感慨道:“这些作品太震撼了,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让抗美援朝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让我们对先辈们的英勇付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互动更是人气火爆,木版画拓印、丹东糖画和丹东剪纸等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参与。活动现场,剪纸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耐心指导,剪出红军帽、五角星等图案,在感受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传递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我做的剪纸作品上有五角星,这是英雄的象征,我要把它带回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堂上,凤城满族荷包传承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荷包的文化内涵,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相互交流。从穿针引线、选色构型,到缝边扎紧制作出精美的荷包,唤起人们对传统美的思考。一位家长感叹:“通过这次研学课堂,让孩子对伟大的抗美援朝英雄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此次活动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不仅创新呈现了“非遗+红色”的文旅新形态,更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激活红色文旅资源注入新动能,成为丹东践行“红色文化旅游年”战略部署、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搭建起沉浸式体验平台。未来,将继续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新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活态传承。刘姝典张华卿记者/刚越编辑/邹润
06/03 - “浓情端午 粽意锦绣”主题活动情暖丹东工人村社区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携手锦绣物业,于5月30日举办“浓情端午粽意锦绣”主题活动,以党建引领聚民心,让传统节日洋溢红色温情。当天,党群共包“暖心粽”,物业党员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备好糯米、粽叶、红枣等食材,老党员王阿姨一边示范包粽技巧指导大家,一边讲述端午红色故事。物业党员志愿者们还将编织好的五彩绳分发给居民。接下来,工人村社区将继续联合锦绣物业开展“红色便民服务月”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作者:沈粹编辑:邹润
06/02 - 社校共育 情暖“六一 ”
5月30日上午,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在锦绣华城中心广场举办“情暖六一携手同行社校共育”趣味运动会。活动邀请辖区幼儿园师生、家长代表共同参与,以多元互动项目助力儿童在欢乐中感受集体温暖,深化社校育人合力。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天性,也让社区与幼儿园在互动中凝聚育人共识。作者:沈粹编辑:邹润
06/02 - 架起残疾人创业“彩虹桥”
近日,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在安东老街搭建的残疾人自主创业站台正式亮相。这个特殊的创业平台,不仅成为残疾人群体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更彰显了社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支持,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开辟了全新路径。活动当天,安东老街人潮涌动,残疾人自主创业站台前更是热闹非凡。站台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手工编织的精美饰品、充满创意的绘画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残疾人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购买。患有肢体残疾、此前一直待业在家的李秀洁,在社区的帮助下选择手工制作饰品创业项目。她激动地说:“曾经我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是社区给了我重新站起的勇气。如今看到顾客认可我的作品,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一定会努力经营,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为确保创业站台顺利落地,工人村社区劳动保障站前期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从与安东老街管理方反复沟通协调场地,到面向辖区残疾人开展创业项目征集、筛选,工作人员不放过任何细节,力求让每一位参与的残疾人都能获得合适的创业机会。在创业指导方面,社区邀请专业创业导师,为残疾人提供“一对一”服务,从项目选择、产品定价,到销售技巧、客户沟通等环节进行细致培训。同时,工作人员还积极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协助他们申请各类创业扶持补贴,全方位解决后顾之忧。活动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从摊位布置、商品陈列,到现场秩序维护,都尽心尽力。社区残联工作人员李丽雯说:“帮助残疾人展示自我,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是一份荣幸。”市民王女士购买了一件手工编织饰品后称赞说:“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传递着残疾朋友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我愿意支持他们的创业梦想。”许多居民都表示,将持续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创业,让这份温暖与力量延续下去。记者:张津硕编辑:邹润
05/30 - 以赛促学 以学促进
近日,振兴区教育系统红色宣讲团成立启动仪式暨“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振兴区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决赛在红房街小学举行。活动现场,主办方为振兴区教育系统红色宣讲团顾问颁发聘书,并向宣讲团代表授旗。宣讲团成员将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故事带入校园、带进课堂,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比赛中,参赛选手的精彩演讲,彰显新时代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接下来,振兴区教育系统将持续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记者:宋永昆编辑:邹润
05/30 - “银杏树家长课堂”开讲
近日,由市妇联主办、宽甸妇联承办的“银杏树家长课堂”开讲,旨在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家长传授实用沟通技巧与策略,引导家长们学会倾听孩子心声、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此次培训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与高度评价,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下一步,市妇联将以“银杏树家长课堂”作为“美家美户”家庭文明建设工程家庭教育赋能行动的有效载体,引导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职责,教会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美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让文明新风融入家庭日常。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5/30 - 就医陪护服务暖民心
“从入院到出院,陪护人员全程照顾我,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也常来看望,非常暖心。”日前,家住丹东市元宝区九道街道通乡社区的张先生病愈出院后,对民政工作人员和陪护人员表示感谢。前不久,张先生突发疾病入院,因无人照料,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通过市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平台为其申请就医陪护服务。第三方机构接到服务订单后,立即安排专业陪护人员赶往医院为张先生提供陪护服务。年初以来,丹东市民政局开展了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服务试点工作,采用“政策保障+专业团队”模式,为市区范围内就医无人陪护的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免费陪护服务。该局依托“区—街镇—社区”三级工作网络,精准摸排特殊困难人员就医陪护需求,并完善服务体系,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当救助对象需要就医陪护服务时,可由本人或救助协理员向乡镇(街道)提出申请,乡镇(街道)迅速向服务类社会救助管理平台报备,随后第三方机构陪护人员严格按照合同约定,针对救助对象的疾病情况与实际需要,依据主治医师确定的护理等级,提供翻身按摩、日常清洁等陪护服务,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服务。截至目前,已为16名特殊困难人员提供住院陪护服务。目前,丹东市民政局已与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振安区医院签署就医陪护服务合作协议。下一步,该局将继续优化就医陪护服务,打造“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模式,切实增强特殊困难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栾柏醇编辑:邹润
05/29 - “数字文化课堂”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近日,丹东市图书馆2025年老年人“数字文化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火热开课,吸引了众多老年人踊跃报名。5月20日,参加老年人“数字文化课堂”培训的学员们,在馆员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使用自拍杆技巧。授课老师采取“讲解+演示”的方式,将理论和实操相结合,通过手机投屏带领学员们一起按步骤操作练习。培训全程即讲即练,现场多名馆员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为他们答疑解惑。学员们在图书馆路地书房里按照屏幕演示和教材提示现场拍摄图片、视频,实操剪辑练习。今年,市图书馆老年人“数字文化课堂”从5月至10月共开设8个班次,增加照片美化、短视频制作、AI应用等培训内容,为这项持续了11年的志愿服务增添了新的色彩,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记者:宋永昆编辑:邹润
05/29 - 百村千户家训认领活动启动
近日,由丹东市妇联主办、元宝区妇联承办的全市首场“家风润江城”百村千户家训认领主题活动在元宝区金山镇黑沟村举办。活动在元宝区金山镇大辽姐姐宣讲团自编自演的快板《夸夸我们的新农村》中拉开帷幕。该节目生动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良好风貌。市妇联为我市首批12名家风家训宣讲员颁发聘书。这些宣讲员将深入基层,让优良家风家训走进千家万户,并示范带动更多人加入宣讲队伍。现场还向黑沟村12户“美家美户”家庭典型赠送家训。这些家庭在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将继续弘扬优良家风,带动更多家庭向上向善。活动中,丹东市妇联家风家训宣讲员结合村民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家风的内涵及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并传授了夫妻、亲子、手足、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活动还邀请书法家为村民现场书写家训。下一步,丹东市各级妇联组织将结合实际,通过认家训、写家训、讲家训、送家训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生活和群众思想中,以好的家风促进社风民风建设,以美德传承引领时代新风。记者:包芙蓉编辑:邹润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