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帮八旬老人圆了寻亲梦
“这里是我永远的老家,我有时间就回来,我们要常联系……”国庆假期,82岁的林先生从长春返回老家,见到了失散近60年的亲人。10月3日,振安分局珍珠路派出所接到林先生登门求助,寻找失散多年的亲属。经了解,林先生在20多岁时离开家乡丹东到长春务工,由于当时没有通讯工具,加上亲人住址搬迁等原因,使林先生与姐姐失去了联系,一晃就是60多年。林先生曾几次回丹寻亲无果,但因心念血缘亲情,仍未放弃寻找。今年国庆节,林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回到家乡寻亲,并向珍珠路派出所求助。了解情况后,民警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翻阅老档案,询问老住户、老邻居,并结合辖区一标四实社区工作数据,仅用半天时间便找到了老人的外甥。与亲人久别重逢,林先生喜极而泣,激动地表示:“感谢民警同志的帮助让我找到亲人们,让珍贵的亲情延续下去!”记者:唐羽廷
10/17 - 深耕特教岗位 呵护“折翼天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殊教育老师,感到与有荣焉。”辽宁省先进工作者、丹东市春英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顾润萍深有感触地说。30年来,顾润萍深耕特殊教育领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心保姆和“心灵守护者”。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呵护每一名残障孩子,为他们筑起一座座通往未来的“桥梁”,为广大家长点燃了希望。顾润萍潜心研究专业理论,不断更新特教理念,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极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课堂上,她打破传统学科框架,将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结合能力培养、康复训练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她多次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和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工作,为丹东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我深知特教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顾润萍说,“孩子们一点点取得进步,能够自食其力,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将继续坚守特教初心,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特殊教育,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包芙蓉
10/17 - 开展普法宣传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日前,东港市北井子司法所联合东港市公证处、北井子镇离退休机关老干部党支部,走进新海村“舒心小院”,为新海村的老年人开展普法宣传。连日来,丹东市司法局行政系统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帮助老年人维权。目前,已开展普法专场100余次,解答各类有关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500余次。为进一步增强老年人法治意识,丹东市聚焦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援助服务、公证便民等多个方面,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丹东市司法局深入养老机构进行立法调研,了解养老工作现状及问题,提出67条审查意见,为《丹东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修改稿)》的出台提供法律保障,让老年人维权更有底气。针对老年群体的法治需求,丹东市司法局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普法志愿者有针对性地普及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老年群体管住“钱袋子”守护“养老钱”。记者王卢莎
10/17 - “海角飞歌”在“村歌嘹亮”中唱响
近日,东港市“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在鄂尔多斯举办的“村歌嘹亮”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上精彩亮相。该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联合主办。此次参加“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的队伍经历了严格选拔,最终东港市“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脱颖而出,其表演的原创歌曲《沿着高速看中国》是我省唯一入选的节目。“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于2018年成立,汇聚了孙永丽等多名社区声乐爱好者中的佼佼者。近年来,“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不仅活跃于城市、乡村,还多次登上国家级、省级活动的舞台。此次来到鄂尔多斯参加展演,对于“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她们用歌声与舞蹈讲述家乡的故事,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在本次“村歌嘹亮”活动中,“海角飞歌”文化志愿服务队凭借出色表现获评“幸福好声音”奖,辽宁省文联获评“优秀组织”奖。记者:吴丹
10/17 - 丹东多名中小学生获省级荣誉
日前,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司法厅主办,东北财经大学、渤海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辽宁赛区演讲比赛、素养比赛省级决赛圆满结束。全省14个市、沈抚创新改革示范区以及80余所高校报名参赛。最终,丹东市六纬路小学孙浩格、丹东五中景玥惟、丹东二中范珈伯获素养比赛一等奖,他们将代表辽宁省参加教育部11月底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比赛。实验小学王炳林、丹东五中关新宇、丹东一中郭子阳获演讲比赛三等奖。“对手的实力都很强,能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大家都是为了国赛而努力。”回忆参赛经过,六纬路小学六年一班的孙浩格说,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初敏便围绕比赛注意事项、重点题型等开展专项培训。比赛前,孙浩格和队友们又在初敏的指导下,挑选重点复习,确定团队分工,彼此打气加油。比赛当天,初赛中,孙浩格显得有些紧张,但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有惊无险地进入决赛。走下舞台,初敏和队友纷纷送来安慰,舒缓她的心理压力。决赛中,孙浩格牢记老师在午休时的叮嘱“题干一定要审好,选项全看完再选择”,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凭借厚实的知识储备,在单独作答环节中一分未失,最终与队友合力取得素养比赛一等奖。“其实赛前我们的预期是取得前三名就可以,没想到孩子们的状态那么好。”初敏说,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这项比赛,能够取得第一名让她既意外又惊喜。接下来,将全力准备全国比赛,争取能取得好成绩。记者:侯春林
10/16 - 欢度国庆 表彰典型
国庆期间,“奋斗新时代振兴新突破”楼房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暨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推宣大会在楼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精彩上演。文艺演出在开场舞蹈中拉开帷幕。歌曲、舞蹈、诗朗诵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轮番上演,其中既有振安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送文化下乡专业演出团队的精彩表演,也有当地村民自发编排的群众性文艺节目,精彩的演出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演出的同时,对楼房镇各村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和“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进行推宣。大屏幕播放的先进典型事迹纪录片,让现场群众深受感动。活动现场为典型人物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鼓励引导全镇群众向榜样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记者:刘海东
10/16 - 主题活动激发爱国热情
近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马市边境派出所、鸭绿江边境派出所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在抗美援朝红色教育基地燕窝浮桥遗址,马市边境派出所党员民警和振安团区委工作人员、九连城城东小学学生代表一道,向游客讲述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抗美援朝期间马市岛群众支前的感人故事。鸭绿江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与辽东学院保卫处党支部联合开展“宣讲国旗法,点亮爱国心”主题教育活动,民警向大学生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让大家全面了解国旗的光辉历史和精神内涵,增强大家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意识。记者:刘作庆
10/16 - “丹东鼓乐”古镇展演
近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东港市孤山镇综合文化站承办的“丹东鼓乐”专场展演在东港市孤山镇古韵街举办。展演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唢呐艺术(丹东鼓乐)国家级传承人唐海峰的吹打乐《双喜临门》中拉开序幕,《红歌联奏》、传统曲目《单鸟》、管子曲《传三样》、器乐歌曲联奏等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令观众们大饱耳福。据介绍,“丹东鼓乐”简称“鼓吹乐”,民间亦称“鼓吹”“吹打”等,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音调高昂,音色纯净,演奏技巧丰富。鼓乐艺人能用唢呐模拟各种禽啼鸟鸣,惟妙惟肖。2008年,“丹东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刚越
10/16 - 近距离感受非遗“花甲礼”
10月11日—10月13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传承百善孝先·邂逅非遗文化”——朝鲜族花甲礼展示展演活动,走进丹东市朝鲜族中学和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三道湾朝鲜族民俗村景区。据了解,朝鲜族花甲礼以家庭为单位,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主要分为摆寿席、献寿、放寿席、闹寿夜、分寿桌几个部分。寿桌上有五颜六色的糖果和水果、象征吉祥福禄的鱼和鸡,还有传统打糕、面食和米酒等。花甲老人端坐在寿席中央,同亲朋好友、同辈兄弟一起接受晚辈的献寿礼。大家按长幼顺序依次为老人敬酒祝寿。在丹东市朝鲜族中学,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花甲礼传承人李元三,从朝鲜族花甲礼的礼仪习俗、仪式流程等方面,为在校学生讲解该项目的整体情况。同学们通过看课件并结合传承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朝鲜族花甲礼。在宽甸下露河镇民俗村景区,朝鲜族传统生活场景体验及朝鲜族长寿宴、朝鲜族花甲礼礼仪展示等主题活动相继开展。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入接触了传统文化和礼仪。下一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续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景区、走进社区,让广大游客和市民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魅力。记者:刚越
10/15 - 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洁
全国劳动模范、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原淘粪工人徐恩宝36年来恪守“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工作宗旨,用勤劳的双手扮靓城市,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真谛。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已经退休的徐恩宝感慨道:“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环卫工人的关心和爱护,营造了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能为维护城市环境出一份力,我很自豪!”淘粪工作环境差,整天与粪便、污水打交道,但徐恩宝毫无怨言。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徐恩宝制作了便民联系卡,发放给社区居民,谁家遇到困难,无论是在上班时间还是在下班时间,他接到电话后就会尽快赶到现场处理。有一户孤寡老人,徐恩宝每次到他家淘粪时,都会顺便帮老人倒垃圾、尿罐,修理厕所……逢年过节,他还会带上水果、糕点去看望,直到老人去世。徐恩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努力干好。36年来,他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累计义务献工1500个工作日,淘粪66万余担约2.9万吨,行走15万公里,服务质量达标率100%。徐恩宝先后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农民工、省建设厅文明服务标兵、丹东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丹东市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雷锋奖章、丹东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徐恩宝说:“荣誉属于每一位环卫工人,感恩新时代,让我们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未来我还将不懈奋斗,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劳动者。”记者:包芙蓉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