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中国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首次制冰取得成功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应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环保制冰技术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次制冰顺利实施,成功制出速度滑冰赛道。首次制冰的成功,也标志着国家速滑馆正式具备迎接测试活动的条件。(来源:新华网,图:鞠焕宗)编辑邹润01/28
- 黑河市商务领域活力迸发“十三五”期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650亿元,2017—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完成外经贸货物进出口额预计超过30亿美元;互市贸易进出口额预计2.3亿美元,边民参贸人数达到59万人次。回眸十三五,我市商务部门以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统筹国内市场和对外开放,用经济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全市商务领域活力迸发。改革创新增强开放承载能力2019年9月17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挂牌,一个崭新的对俄经贸合作态势伴随着新动能正在聚拢成型,被赋予更大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空间。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中国(黑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先后获批,进一步完善黑河对外开放的结构和功能。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实行“中方先行、政策先行、试点先行”新模式,充分发挥区位、口岸通道政策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基础条件,将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为技工贸一体、新业态牵引的中俄两国嵌入式合作区域,努力扩大传统加工产业规模,积极推动原有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中国(黑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叠加国家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功能,实行特定管理模式、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商品加工落地纳入国家首批试点范围,实现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突破,多项开放开发载体复合、叠加,产业集聚与边民致富互为支撑融合发展,构成多层次、多角度沿边开放布局。稳中求进促进消费市场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650亿元,2017—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传统消费升级,房地产、汽车消费,本地消费持续扩大,冬季试车、中俄文化大集、大黑河岛经贸洽谈会等节庆、展会活动形成别具特色外部消费。特色差异化服务不断扩展,俄罗斯入境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实现稳定增长,市场建设体系得到完善,全市商业网点、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有序发展。同时,我市整合优势产品,重点推广全域公用品牌“极境寒养”,推进农商互联,供应链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推动电商网络支持农村发展。嫩江和逊克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保供能力得到加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考验,供需渠道畅通,保证供应平稳,社会安定。创新驱动推动外贸边民互市贸易互促互进“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外经贸货物进出口额预计超过30亿美元。我市外贸进口能源结构凸显、形成稳定能力,俄罗斯电力和天然气进口使黑河成为中俄能源合作重要通道。支持外贸转型升级能力大大提高,利源达专用车出口制造、边合区加工贸易标准厂区、方晟源果蔬出口基地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俄罗斯木材、粮食、中草药进口加工项目启动。服务贸易活力充盈,教育、文化、体育、康养成为“双子城”特色,新业态发展迅速,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黑河跨境电商园区边境仓、海外仓联动,跨境双向通道开通,成为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互市贸易进出口额预计达2.3亿美元,边民参贸人数达到59万人次。我市加大政策支持和调整,制定了《黑河市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措施》,调整发展思路,促进多元化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和激励边民参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场所的升级改造,成为全省互市贸易监管场所样板;创新管理和服务,首创“边民互市贸易商品溯源”和“边民互市贸易专业合作社”流程和管理制度,与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制发集成身份识别、贷款、支付、监管等功能的数字边民证。办理数字边民证6637张,注册27家边民互贸专业合作社,金融创新首发边民贷;成功开展了我省首单互贸进口大豆加工压力测试,使我省边贸互贸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检验了创新措施,达到了边民获利、企业得益、政府增收效果,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监管操作流程。协调发展促进境外投资合作转型升级对接机制持续优化,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共同推动“跨境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沟通协作机制发挥较好作用,协调发展得到深化,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推进七大跨境产业链条建设,进一步促进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十三五”时期,我市新增境外投资备案项目60项,新增投资总额15.5亿美元。与俄方共同签署跨境集群《合作备忘录》,确定了合作领域和项目,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园区承载能力增强,(作者:王静钼)编辑邹润01/28
- 东兴:大棚飞出“金蝴蝶” 致富兰花迎春俏每年的1-2月份东兴镇河洲村盛泽兰花基地的兰花都会进入盛花期在春节前销往国内外装点人们的幸福年近日,该基地的两万多株兰花如期盛放在枝头迎春俏、报春来记者走进兰花基地的温室大棚,看到“大辣椒”“藏宝图”“富乐夕阳”等不同品种的蝴蝶兰争妍斗艳、热情绽放,纯白、鹅黄、淡紫和艳红等花色汇成了一片缤纷的海洋,十分赏心悦目。经过工人们的巧手制作,一批批造型精美、喜庆夺目的兰花盆栽不断销往各地。基地的工人告诉记者,蝴蝶兰花期长达三个月以上,颜色华丽缤纷,许多人都爱选择购买蝴蝶兰作为年宵花装点居室、馈赠亲友,因此每年的春节前都是基地兰花的销售旺季,除了固定销往各地花卉市场,也会吸引不少市民、客商和游客前来赏花和选购。目前,基地已售出蝴蝶兰近万株。除了蝴蝶兰外,该基地还种植了国兰、墨兰、捧心兰等10多个品种的兰花,长期以来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工人每月最高工资可达3500元。朵朵兰花仿佛从大棚飞出的“金蝴蝶”,已成为河洲村重要的支柱产业。盛泽兰花基地工人叶女士说:“我在这工作有七、八年了,一个月大概得两千多块。我每天都要来巡棚,为兰花拣去枯枝烂叶,还有施肥、打药等等。我在这里工作感觉很愉快,每天看着这些花,任谁心情都会很好的。”记者:叶凤煜编辑邹润01/28
- 东兴首条“消防宣传示范街”亮相!位置就在......为全面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消防宣传氛围,增强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东兴市增设首条“消防宣传示范街”,为国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消防宣传示范街”位于集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国门旅游景区,是东兴市首条融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消防示范街。“示范街”通过利用建设街两旁灯柱、墙体,并结合辖区地理特色,以可爱的卡通消防作为布景,制作安装中越双语消防公益广告、消防安全知识提示牌以及标语展板,涵盖了自救逃生、家庭防火、报警处置等多方面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善于防火、懂得灭火、学会逃生救援等消防安全知识。通过增设“消防宣传示范街”,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实用的消防知识,扩大了消防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国门旅游景区的消防安全形势稳定,为东兴市创新消防宣传模式奠定了基础。编辑邹润01/28
- 龙州县多部门联合开展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环境活动为切实加强保护左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进一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1月21日,龙州县人民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在县城龙州大桥武装部旧码头开展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环境活动。 当天上午10点整,各相关单位人员开始向河里放入鱼苗。此次增殖放流现场共放生17袋鱼苗共3450余尾。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针对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被告人李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附带民事部分一案中,履行李某某对捕鱼损失进行增殖放流的判决。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关于内陆水域实施禁渔期制度的通告》要求,广西境内内陆水域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为禁渔期。被告人李某某于2020年4月14日(禁渔期)进行非法捕捞,破坏了渔业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了侵害。法院审理后判决:李某某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李某某须增殖放流价值2000元人民币鱼苗、鱼种。判决后,法院本着“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决定联合县检察院、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一同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被告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参与放流环节,对于法院的判决他心服口服,同时也表示今后会牢记教训,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被告人李某某:现在我认识到在禁渔期间捕鱼是违法的,通过学习之后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做,在禁渔期捕鱼破坏生态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学我。 刑事主办法官表示,开展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不仅仅是惩戒教育被告人,同时也是为了教育引导周围群众。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着理念深入人心时,相信这份“民事集于刑事,补偿融于责任,教育大于惩罚”的判决的意义就会凸显,就不会让“渔民越捕越穷、资源越捕越少、环境越捕越劣”继续成为恶性循环,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龙州县法院刑庭副庭长农小兰:我们广西在内陆水域的禁渔时间是每年的3月1日到6月30日24时止。如果说大家在这一流域还有在这一时段采用电鱼的方式来电鱼的话将会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这样子的话会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也会导致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今天搞这个活动就是告诫大家,不要寻求刺激享乐,不要因小失大,也希望这个活动将会给广大群众起到一个警戒的作用。 龙州县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苏妮:今天法院在这举行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环境执法活动,执行局全局监督,这个体现了我们司法公开、公平、公正。最后呢,执行法官在这里劝诫所有的被执行人,做人要讲诚信,不要试图逃避抗拒执行,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才是正道。编辑邹润01/27
- 凭祥:春节临近 进口水果走俏临近春节,水果需求旺盛,在有着“中国最大的水果进出口陆路大通道”之称的广西凭祥,迎来了水果销售的高峰期。从2020年11月底开始,平均每天从越南进来的水果货车在300车左右,预计到春节前15天,数量还会有所增加。今年1月以来,凭祥水果交易市场日水果吞吐量达5000多吨,较平日上涨20-30%左右。中越两国之间的气候差异,正好填补了两国农产品市场因气候造成的产品空档,在凭祥水果交易市场,数百名戴着口罩的分拣工人正在忙着对果品进行分拣、包装、装车,并发往全国各地。01/27
- 黑河战士用冰制作25斤黑河战士用冰制作25斤重象棋真人对战▷01/27
- 东兴市马路镇:立足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产业“十三五”以来,马路镇锚定目标不放松,持续发力谱新篇,结合各村的自然资源、产业特点,多措并举打造“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引领促进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马路镇吊应村气候宜人,自然条件独特,种植大户和村民利用坡地、山地、闲置山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适宜本地种养的农业产业项目。马路镇吊应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妙源:“十三五”期间,吊应村积极按照村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计划,引进了百香果示范种植基地、淡水养鱼等项目推动村里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5.5万元,有效推进产业富民。马路镇主要以种植玉桂、八角、柑橘、石斛、金花茶、牛大力等特色农业为主,“十三五”以来,该镇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力度,不断促进有限资源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流转,整合分散耕地,实现连片规模经营,做强做大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目前全镇8个村均发展1个以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或示范园区(点),均培育1个以上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0多家,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委、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着力改善山区基础条件。马路镇吊应村村民罗家明:去年我们村修好了几条路,方便了大家出行,也使大家方便了种玉桂、八角等,使我们村干净、整齐、漂亮。下一步,马路镇将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为目标,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编辑邹润01/27
- “兜”出幸福新生活|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脱贫故事·京族初冬的阳光温柔地照在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山心村的田地上,此时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京族村民黄胜勇在田埂上熟练地检查灌溉,防止海水倒灌,为来年种稻做好准备。黄胜勇今年65岁,家庭接连遭遇变故,使他的生活比其他人多了几分艰辛。6年前,妻子被确诊为尿毒症,小儿子自小患有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大儿子尚在读书,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落在黄胜勇身上。“那时候老婆躺在医院里,一天就要花掉上千块,我只好向亲戚借了5万块钱来给她治病。”白天打零工,晚上照顾妻子和儿子,黄胜勇省吃俭用攒钱还债。无奈债还完了,妻子也撒手离世了。“那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了。”2015年,黄胜勇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通过多次走访了解情况,积极为他谋出路,不仅为他争取到各项扶贫政策红利,送他去参加技术培训,还帮助他的小儿子联系医院接受治疗。“戴着贫帽真的感觉抬不起头来,如今依靠种养和打零工,年纯收入能拿到5万元,我的腰杆也挺得起来了。”黄胜勇感慨地说,“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们帮我走上脱贫路,我很感谢他们。”山心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均宇设身处地地为黄胜勇打算:家庭劳动力不足,加上需要照顾病患,无法像其他村民那样“靠海吃海”从事渔业,但是他可以养牛,不仅成本低,还可以兼顾种稻谷和打零工,增加收入。说干就干,黄胜勇在“以奖代补”政策的扶持下,共种植了13亩稻谷,散养了5头牛。为防止黄胜勇返贫,山心村村委还为他争取到了扶贫小额贷款,加上每个月还有0—3公里边民生活补助、低保等兜底补助,黄胜勇干劲十足:“脱贫不能只靠政府,更要靠自己努力。我打算明年继续扩大种养规模,把脱贫致富经验传授给更多村民。”东兴市江平镇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近年来,东兴市发展边贸扶贫、乡村旅游、海水养殖等,京族群众居住地区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2019年,京族实现整族脱贫。01/27
- 龙州:抓特色产业 助兴边富民龙州县地处桂西南边陲,物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桄榔粉、坚果等加工特色产业,大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让边民依托产业就地吃上“产业饭”“特色饭”,进一步夯实了兴边富边、稳边固边的基础。 2020年11月18日,龙州县原林食品厂里,几个工人在厂房里忙碌,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在机器稳定的程序和工人独到的把控下,桄榔粉原料烘干烤焙、粉碎、比例调配、产品包装等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包装好的产品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等待着出货。 在生产车间对面的办公间里,总经理黄吉明正忙着在网上接单、发货。自从当地与城市之间的网络“数字鸿沟”被“填平”,黄吉明表示产品的销售就多了一个渠道,也多了一个方便。 龙州县原林食品厂总经理黄吉明:今天我们在京东这个平台上销售有40单,然后在淘宝和天猫上,也有比较多的订单。我们线上销售的平台主要是淘宝、京东,还有天猫,这三个平台;比较受欢迎的桄榔粉,就是我们这种,绿色包装的桄榔粉,300克装的。现在我们的桄榔粉年销量在一百万(元)左右,线上这一块占了(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桄榔粉是我县特产,是采用桄榔树经过加工提取其富含的淀粉精制而成。桄榔粉质地细腻,入口柔滑,具有无脂、低热能、高纤维等特点,并含有铜、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去湿热和滋补的功能,是森林营养食品中的珍品。据《本草纲目》、《海药本草》等古书记载:“桄榔粉味甘平,无毒,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赢损,腰脚乏力,久服轻身辟谷。”龙州县原林食品厂生产的桄榔粉便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之一。 近年来,龙州县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大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排忧解难,“填平”了网络“数字鸿沟”、部门之间“政策打架”等问题,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龙州县原林食品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扶持引领下,也经历了从小变大、从大变强的进程。 据了解,龙州县原林食品厂原来是较小的手工作坊,桄榔粉生产工序繁杂,去皮、舂捣、磨粉、冲洗、沉淀、过滤、晒干等都用手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高。在帮助其解决新厂用地、水电路建设等问题后,该厂加大投入,进行生产加工升级,打造企业品牌,桄榔粉加工由原来的手工加工变成了机械化,日产最大产量由原来的每天10余斤左右到现在的每天1000斤左右,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年产量约20吨,产值150多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同时,该厂还加大鸡皮果等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形成多种产品矩阵,市场越来越大。 龙州县原林食品厂邓爱萍:以前要手工来做一天得十多斤,现在机器做一千多(斤),比以前多一百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中,涌现了原林食品厂、野珍食品公司等一批集桄榔粉深加工、包装、销售的公司。目前仅水口镇桄榔粉年加工量在200吨左右,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附近边民带来了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等诸多好处。水口镇边民陆美丽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脱贫,她家离龙州县原林食品厂不远,几年来用工高峰期她每年都来该厂打工,每年可增收一万多元。 龙州县水口镇边民陆美丽:一年在这里做工三个月,一个月得三千多。一年的一万多,心里太高兴了。 而桄榔粉只是我县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为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边境一线,我县加大规划和建设力度,推动钱往边境投、人往边境走、政策向边境倾斜,让边境地区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经济发展的洼地、边民安居乐业的福地。如位于水口镇的龙州县水口边贸扶贫产业园主要通过政府投资、银行融资及市场运作等多种模式进行建设,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目前产业园入驻项目类别有坚果类加工、糖果食品类加工、辣椒干等食用蔬菜类加工等入园加工项目17个,已试产投产14个,其中正在生产5个,产业园预计到2020年工业产值可达80亿元,税收2.5亿元。编辑邹润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