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壮美的太行云海
      这是5月5日在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拍摄的云海景观(无人机照片)。5月5日,雨后的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云雾飘渺,村庄、山峦、梯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是5月5日在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拍摄的云海景观(无人机照片)。5月5日,雨后的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云雾飘渺,村庄、山峦、梯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是5月5日在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拍摄的云海景观(无人机照片)。5月5日,雨后的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云雾飘渺,村庄、山峦、梯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05/07
  • 杭州:月季缤纷
      5月5日,游客在西湖畔的郭庄观看月季花展。“五一”期间,第八届杭州西湖月季花精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展出国内外700余个月季品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5日,游客在西湖畔的郭庄和月季合影。“五一”期间,第八届杭州西湖月季花精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展出国内外700余个月季品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5日,游客在西湖畔的郭庄观看月季花展。“五一”期间,第八届杭州西湖月季花精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展出国内外700余个月季品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5日,游客在西湖畔的郭庄观看月季花展。“五一”期间,第八届杭州西湖月季花精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展出国内外700余个月季品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5日,游客在西湖畔的杭州花圃观看月季花展。“五一”期间,第八届杭州西湖月季花精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展出国内外700余个月季品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05/06
  • 内蒙古:多彩民族文化课
      4月29日,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搏克课(无人机照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近日,随着开学复课,学校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也陆续开课。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4月29日,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的教师在教学生拉马头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近日,随着开学复课,学校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也陆续开课。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4月29日,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学生在教室里练习蒙古文书法。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近日,随着开学复课,学校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也陆续开课。新华社记者徐钦摄  4月29日,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学生在教室里练习蒙古族歌曲。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近日,随着开学复课,学校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也陆续开课。新华社记者徐钦摄  4月29日,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蒙古象棋课。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是一所民族学校。近日,随着开学复课,学校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也陆续开课。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04/30
  • 美丽然乌湖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然乌湖风光。然乌湖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湖水与雪山、蓝天相互映衬,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然乌湖风光。然乌湖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湖水与雪山、蓝天相互映衬,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然乌湖风光(无人机照片)。然乌湖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湖水与雪山、蓝天相互映衬,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然乌湖风光(无人机照片)。然乌湖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湖水与雪山、蓝天相互映衬,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这是4月27日拍摄的然乌湖风光。然乌湖位于西藏八宿县境内,湖水与雪山、蓝天相互映衬,景色如画。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04/28
  • 分秒必争!一切为了治病救人——中国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武汉4月26日电题:分秒必争!一切为了治病救人——中国抗疫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韩洁、胡喆、黎昌政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目前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从寒冬到暖春,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一幕幕抗击疫情、抢救生命的画面汇成爱的洪流。  3月2日,钟南山院士(前中)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战“疫”一线火线发展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上领誓。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务院新闻办记者见面会,邀请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普通工作者讲述他们团结奋战的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在记者会上。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这是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这是守望相助的中国实践——全国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新推出方舱医院,中医药治疗贯穿始终,集中优势资源抢救重症患者……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的人间大爱。  4月15日,武汉市民自发上街送别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当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约180人启程回京。他们1月26日抵达武汉,也是最后一批离鄂离汉的国家医疗队。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最美逆行,托起生的希望  4月15日,华中科大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几度生命垂危、与新冠肺炎缠斗了67天的刘先生康复出院。望着眼前的白衣天使们,他无限感动:“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春天。”  那一天,武汉阳光明媚。  该院区不远处的一家酒店门前,闻讯赶来的武汉市民手持红旗鲜花,送别战斗了80多天的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们也是最后一批撤离的援鄂国家医疗队。  白衣天使们为患者托起生命的春天,武汉市民以最高礼仪致敬逆行的英雄。  4月15日,武汉市民自发上街送别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当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约180人启程回京。他们1月26日抵达武汉,也是最后一批离鄂离汉的国家医疗队。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欢送的人群举着横幅——“感谢北京,因为有你,武汉不怕”“致敬最美逆行者”等标语在阳光下闪动。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北京协和医疗队在内的,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赶过来帮我们,不计生死,让我们十分感动。”前来欢送的刘君激动地说,他也是一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医生。  大疫突袭,英雄无畏。  31个省区市、逾8万人感染病毒……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武汉一度告急、湖北一度告急:医院人满为患、住院床位紧张,物资设备短缺,医护人员不足……严峻形势令人揪心。  疫情防控的全国棋局上,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疫情就是命令!“我报名!”“我熟悉,我来!”……铿锵话语,伴随着一幕幕最美逆行——  1月24日除夕夜,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450名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搭乘军用运输机飞赴武汉;  1月26日大年初二,北京六家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院感染科专家组建的121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向武汉进发;  2月9日正月十六,辽宁、上海、河北、江苏、广东、山东等十多个省份5787名医疗队人员同日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迎来异常繁忙的一天;  ……  1月26日,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在首都机场合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院感染科专家共121人,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于1月26日下午飞赴武汉。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全国346支援鄂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尽锐出征,其中重症、感染、呼吸等专业超过1.6万人,与湖北和武汉同仁并肩战“疫”,点亮生命之光。  更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黄璐琦、仝小林……院士“逆行团”冲在了防疫最前线,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贡献智慧。  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集优质资源的生命保卫战——  武汉之外,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和物资也接踵而至,黄冈,山东、湖南来了!荆门,浙江、内蒙古来了!襄阳,辽宁、宁夏来了!……  4万多名建设者并肩奋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方舱医院迅速启用,定点医院加快改造扩容;增加医院感染控制专家,征用酒店、高校等建立隔离点,竭尽全力避免交叉感染;  最美逆行者中,还有坚守一线的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送饭送物资,入户送爱心,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一切,都是为了救治患者、防控疫情!  3月18日,中国本土新增感染病例首次清零。截至4月25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394例,其中湖北63604例(武汉4645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有近六成治愈出院。  这一切的背后,是生命至上的中国理念,是中国精神的抗疫书写。  这是4月23日在以色列阿什杜德拍摄的以色列与中国专家就新冠肺炎防治举行的视频交流会议现场。当日,来自以色列阿什杜德阿苏塔医院的医学专家代表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学专家代表举行视频交流会议,双方就新冠病毒感染诊断、医护人员保护、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的隔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新华社发(吉尔·科恩·马根摄)  全力以赴,中国经验提振全球信心  “患者激增,如何保护好医疗团队?”“如果疫情卷土重来,医院管理方面有何经验分享?”……  4月2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视频交流会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举行,提问的是以色列阿什杜德医院相关负责人,回答的是金银潭医院一线的医务人员。  “近期我们举办了多场类似的跨国视频会议,以色列、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很多医院希望分享我们救治患者的经验。”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加强源头控制、扩大检测范围、修建方舱医院、引入中医药治疗……中国专家的一条条经验和建议被广泛采纳,为世界战胜疫情注入中国力量。  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切实提高治愈率。”  ……  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研判,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从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到如今“国家版”诊疗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了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  2月8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步入病房。当晚,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第一批转运来的新冠肺炎患者,之前进驻的首批医疗队员也开始相关救治工作。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14日,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准备迎接病人。当日,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的江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这是武汉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方舱医院成为决胜战“疫”的关键之举——  “全部休舱!我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3月1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康复出院,武汉市最早投入使用的武昌方舱医院在运行35天后休舱,至此武汉市累计收治患者超1.2万例的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一个个“方舱”,创造了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托起了承载希望的“生命方舟”。如今,“国外版”方舱医院已出现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伊朗、巴西、菲律宾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  对此,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社论说,中国建造的方舱医院对于缓解医疗卫生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至关重要。  全程引入中医药抗疫,封住轻症滑向重症的大门——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80多天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撤离武汉。临行前,他最挂念江夏方舱医院的“康友们”。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张伯礼任总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任院长。  564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覆盖”,中医汤剂结合按摩、针灸、太极拳、八段锦……江夏方舱医院最终实现“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  “根据世卫组织报告,全球轻症转重症比例约占13%。江夏方舱医院的实践表明,中医药的介入对整个中国疫情阻断和病例数下降、防止轻症向重症转变起到关键性作用。”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救治,是中国方案的亮点,1万多名方舱医院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后,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全国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帮助了全国各地超7.4万名确诊患者,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疫情没有国界,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中国疫情局势实现逆转,中国的抗疫措施经过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值得借鉴。”  1月30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在工作间隙为自己鼓劲打气。新华社发(陈晨摄)  慎终如始,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4月24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清零。  “我很想见见当初救我的那些人!”4月16日下午,95岁的徐爷爷来到武汉市中医院汉阳分院,向两个多月前救治他的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军等人致谢。  张军说,徐爷爷入院时情况很严重,老人担心自己占用了医疗资源,甚至一度表示要放弃治疗。  “我们肯定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张军说,“尤其是这些老人,他们为建设国家做出很多贡献,我们更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顾。”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全部战“疫”中最难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接受采访(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3月1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拍摄的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新华社发(柯皓摄)  慎终如始、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践行着守护人民健康的庄严承诺。  历时近百天,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了清零,总体治愈率达94%,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武汉市80岁以上高龄患者救治成功率近70%。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惜代价、绝不放弃。  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里面没有中央指导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的身影。  包括邱海波在内20位多学科重症诊疗专家,在援鄂医疗队陆续回撤后继续留守武汉,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查房、救治、开展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他们穿梭巡查在武汉各个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传染病ICU病房,指导着“红区”战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从死亡一线“抢”生命的故事。  邱海波说,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只要抢救有需要,任何药品、设备都尽力安排到位;多学科会诊,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从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重症患者高额诊疗费医保依规报销……  2月4日,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房调剂中药。新华社发(周牧摄)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一大批护士从细处做起、从点滴入手,用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护理方法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开展救治。  面对病情重、变化快、传染性强的危重症患者,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护士长郑佳带领团队未雨绸缪、积极备战,强化培训、感控当先。  从2月10到3月30日,通过专业的救治、精细的护理,郑佳和团队所在的ICU病区共收治75人,其中4名上了ECMO的患者成功脱机,12名患者气管插管拔管……  疫情发生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共派出5批153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其中危重症护理团队由80名护士组成,承担50张床位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和护理工作。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患者都能早日康复,不断提高医疗救治的效果。”虽已撤离,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的心仍然牵挂着武汉。  每一位患者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份坚持都会增添生的希望。  4月7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等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3名队员圆满完成援助湖北医疗任务,抵达北京西站,平安返京。至此,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已全部安全返京。新华社发  4月7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在抵达后挥手致意。当日,中日友好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157名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后平安抵京。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截至4月25日,据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01例,其中重症病例51例。  “从疫情开始,我们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在最困难最难熬的时刻,也没有退缩。我们还将继续战斗,直至胜利的最后一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说。
    04/27
  • 浙江德清:保护湿地 恢复风貌
      4月23日,游船在下渚湖湿地行驶(无人机照片)。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4月23日,游船在下渚湖湿地行驶(无人机照片)。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4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下渚湖湿地清理水草(无人机照片)。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4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下渚湖湿地补种芦苇。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4月23日,德清县三合中心学校的小学生在下渚湖湿地投放鱼苗。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俯瞰下渚湖湿地竹楼岛景观(4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为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的风貌,位于浙江德清的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持续进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等工作,对湿地环境进行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04/24
  • 太行山深处的“彩色村庄”
      这是4月22日拍摄的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无人机照片)。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被称为“彩色村庄”。从2016年开始,南平头坞村充分利用邻近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统一规划,为村里的房屋陆续刷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使这个小山村充满了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游玩。目前,村里共开办了36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每户年增收近万元。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无人机照片)。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被称为“彩色村庄”。从2016年开始,南平头坞村充分利用邻近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统一规划,为村里的房屋陆续刷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使这个小山村充满了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游玩。目前,村里共开办了36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每户年增收近万元。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这是4月22日拍摄的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无人机照片)。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被称为“彩色村庄”。从2016年开始,南平头坞村充分利用邻近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统一规划,为村里的房屋陆续刷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使这个小山村充满了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游玩。目前,村里共开办了36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每户年增收近万元。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无人机照片)。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被称为“彩色村庄”。从2016年开始,南平头坞村充分利用邻近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统一规划,为村里的房屋陆续刷上不同颜色的涂料,使这个小山村充满了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游玩。目前,村里共开办了36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每户年增收近万元。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04/23
  • 海天一色外伶仃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  外伶仃岛地处珠江入海口万山群岛,隶属于广东珠海市,因地处外海,故而得名。外伶仃岛风景秀丽,尤以水清石奇为人称道。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1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外伶仃岛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04/22
  • 重庆綦江:千年古镇韵味浓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一景。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一景。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一景(无人机照片)。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内的万天宫(无人机照片)。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一景(无人机照片)。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4月20日拍摄的东溪古镇一景(无人机照片)。东溪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建镇历史已有千余年。古镇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古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风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04/21
  • 贵州从江:人居环境整治 扮靓美丽乡村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苗寨景观(4月17日摄)。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4月19日,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驻村干部帮助农户拆除废弃圈舍。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党扭村村民在整治吊脚楼风貌(4月16日摄)。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4月19日,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驻村干部帮助农户拆除废弃圈舍(无人机照片)。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4月19日拍摄的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苗寨景观(无人机照片)。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苗寨景观(4月18日摄)。贵州省从江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对乡村规划范围内长期无人居住的危房、废弃禾仓、棚圈、柴草房和房前屋后的残垣断壁等进行清理整治,进行复垦复绿,同时开展农户卫生和村寨环境整治,做到乡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扮靓美丽乡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