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近年来,丹东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益森林产业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观光等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以生动的实践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这是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近几年来的发展思路。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近几年,村里又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可种植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有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窑沟村是丹东市走林产业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东市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兴林富民、生态惠民为目标,着重打造以板栗、软枣猕猴桃、红松果材林、大榛子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和林药、林菌、林菜、林畜为特色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全力加强要素保障,不断加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丹东市还立足实际,以林业产业发展精品化为目标,推动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全力落实特色经济林、林下产业发展任务以及新型林业主体建设任务。为了能够抓好林业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丹东市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打造样板,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板栗、红松、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优势特色经济林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培育、推广板栗的“丹栗3号”、软枣猕猴桃的“龙成2号”等经济林新品种,提高单位林地产量,提升果实品质,以质量提升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打造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并推进林下参、玉竹、山野菜、林蛙等优势特色林下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此外,结合森林资源优势,丹东市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走以林养林的发展路子,以项目建设推动林下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林药、林畜、林菌、林菜等特色林业立体复合经营精品化示范园建设工程。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特种养殖业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鼓励林农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林地经济精品化示范园,促进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一批林下经济、经济林改造的典型,打造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个性化产业亮点,树立典型基地、示范园,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引领示范作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丹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丹东市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因生态而美、凭生态而立。01/21
- 辽宁丹东李家店村:新科技助力草莓产业发展1月18日7点多,丹东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村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草莓大棚里,村民们摘下成熟、新鲜的草莓,送往包装车间。9点左右,包装工人纷纷来到各自岗位,根据客户需求,精心挑选不同等级的草莓,打好包装发往全国各地。“现在草莓在断茬期,每天的产量很少,全村一天能发送草莓1万多斤。草莓产量大的时候,一天能发送草莓20万斤以上。”李家店村党总支书记付晓利说。李家店村现有设施草莓面积2050亩,全村共有605户1900多人从事草莓生产,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全村建有设施大棚960栋,草莓总产值1.2亿元,占全村总经济收入的85.7%以上,人均收入2.5万元。草莓产业已成为李家店村村民的致富产业,这不仅依托东港设施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李家店村敢于创新实践的种植理念。2015年,李家店村党总支开始探索利用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引入低温预冷促早熟技术,实现草莓早开花、早结果、早上市。种植技术的成熟打开了村民利用草莓产业致富增收的大门,通过冷藏苗种植,村民一亩地能增收2万元。“我家这个大棚,以前就能卖五六万元,现在用冷藏苗,能卖10多万元。”李家店村村民庞喜晶高兴地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村所有草莓大棚都使用冷藏苗种植,并建有冷藏库、冷藏棚共90多座。利用科技发展农业,是李家店村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如今,这个曾经的“空壳村”不仅成功摘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全村70%以上的种植户都开上了小汽车,在东港市内有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01/20
- 辽宁丹东孤山村:反季种植开辟致富新路1月14日早上,记者在楼房镇孤山村看到,陆续有收购车辆到该村村集体蔬菜种植试验大棚前,等待着刚摘下来的茄子。还有不少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来学习种植技术。2021年初,为帮村民寻找适合的大棚种植蔬菜品种,孤山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由班子成员在村集体大棚开设试验区,专门种植反季蔬菜,如今这满棚的茄子就是试验成功的品种之一。“在这之前,本地冬季大棚里几乎没有种植茄子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暖棚茄子种植对温度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必须要在27℃左右,以往的暖棚高度都是3米多,光照不够温度很难达标,村集体试验大棚高度是5.8米,充足的光照让反季种植大棚茄子成为可能。“每天7点多来给大棚掀帘子,如果村里没啥事,大家几乎都在大棚里,也方便随时解答村民的疑问。”村负责人介绍。为帮村民更好地总结一手种植资料,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吃住在大棚。从7月下旬喷苗,到如今收获,茄子每个生长周期的状态、易发病虫害处理、特别是温度的掌控,都被他们逐一记录。据了解,该种植品种名为茄王,和当季外地茄子相比,茄王的口感更软一些,和大地茄子口感几乎一致。大地茄子收购价格一般在2元多1公斤,而反季茄子大概能卖到8元1公斤。村里主动联系到市内食堂、蔬菜批发市场拓宽销路。面对着大棚一角正在试验的小白菜、生菜、空心菜、油菜等菜苗,村负责人满脸笑容地说:“路子都给村民趟好了,就等他们来学技术赚钱了。”楼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镇村引导,帮村民寻求致富新路,是近两年镇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一直以来,中规中矩的种植观念如实地体现在了村民们的收入上。为转变村民观念,楼房镇在有条件的村开展试验点,村集体引导村民开展多种种植、反季种植,同时帮村民出谋划策,对种植品种进行潜力开发,带着各村农产品参加各种展销会,帮村民找销路。镇里还积极争取资金,扩大村集体大棚建设面积,既帮助村民选种新的种植品种,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01/20
- 辽宁丹东新增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丹东振安经济开发区、丹东振兴经济开发区两个市级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丹东市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个,其中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高新区1个,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的工作目标,开发区布局进一步优化。此次升级的振安经济开发区(原振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67平方公里,分为10个区块,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功能纺织制品等产业;振兴经济开发区(原汤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6.65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重点发展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等产业。01/20
- 辽宁丹东五龙背镇:蓝莓成百姓“增收果”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村民孙涛家的暖棚里春意盎然,5个大棚1800多株蓝莓已进入盛花期,收获在望,疏花、授粉等增产措施保证了蓝莓的质量和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众多回头客已早早就来预订。五龙背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让蓝莓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增收果,助力乡村振兴。01/19
- 辽宁丹东:新品赤松茸丰收,冬日采摘忙不停冬日里寒风瑟瑟,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上尖村永志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大棚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粗壮的赤松茸从菌棒中顽强地钻出来,犹如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九连城镇党委、政府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整合流转土地,发展壮大种植业。去年,上尖村引进赤松茸新菌试种,获得成功,在寒冷的冬天喜获丰收。吸引大批市民前来采摘,农民们在农闲时节也忙个不停。(图片来源:九连城镇党委)食用菌合作社通过“批发+零售”的形式,用“农业采摘+旅游”的方式促进销售。目前,全村种植7个大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摘,不仅满足了节前市场需求,更丰富了群众“菜篮子”。九连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赤松茸种植产业,在发展本地农业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增加务工收入。与之前种植的香菇比较,每个大棚能多收益5万余元,市场前景很好。01/19
- 辽宁丹东宽甸:抱团经营强了山村富了乡亲“过去,我们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现在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村子富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在年终岁尾之时,盘点着一年的收入,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党总支书记陈希金骄傲地说。近年来,石柱子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合作社,建立抱团经营模式,做优石柱参品牌、发展壮大红松等绿色产业,在“绿水青山”间创造出“金山银山”。石柱子村的石柱参培育历史悠久,曾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的美誉。“石柱参是个好东西,但之前参农们单打独斗,卖不上价,只有把大伙集中起来,才能让石柱参产业大步发展。”陈希金说。为了壮大石柱参产业,村党总支依托当地石柱参产业优势,村里把第一个“党支部+”项目确定为石柱参项目,打造石柱参品牌。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户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成立石柱参品种繁育基地,打造石柱参品牌,石柱参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及入社农户“三方共赢”。目前,全村发展石柱参1.1万帘,年收入达3000万元。石柱参品牌越叫越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小时候听说过摇钱树,现在算开眼界了,红松树就是摇钱树呀!”望着十多年前栽下的红松,80多岁村民高元生高兴地说。十多年前,得知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红松嫁接技术,且红松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陈希金马上带领村干部前去考察、论证。为了消除村民发展顾虑,陈希金率先砍掉自家67亩板栗树,为村民打样,提出“逐步取代法”栽种红松苗。在村干部的带动下,2006年春天,村民们将8000亩的红松苗栽种到板栗树间。这些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下,石柱子村通过“党支部+”发展模式,先后栽植红松苗400多万株。如今,石柱子村红松林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村90%以上农户发展了红松产业,村红松产业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部分农户仅松塔一项收入就已超过10万元。01/18
- 辽宁丹东:新增8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近日从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经辽宁省知识产权局组织评审和社会公示,确定丹东市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优耐特纺织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2021年度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至此,丹东市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总量达39家。2021年,丹东市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丹东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广泛走访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并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助推企业转型成效明显。丹东市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引导更多企业申报国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助力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01/18
- 辽宁丹东: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在丹临床试验1月16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TaiChiB“多模式一体化数码放射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启动大会在丹东市第一医院举行。这标志着世界首台直线加速器与伽玛刀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将在丹开展临床试验。该系统通过直线加速器与伽玛刀同步加量或异步补量的形式协同配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剂量分布优势,为患者制定高质量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实现非常复杂的剂量分布要求,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TaiChiB“多模式一体化数码放射治疗系统”是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丹东市第一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长安医院共同承担项目临床试验,是该项目中唯一的地市级综合医院,将为丹东地区放疗及肿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丹东市第一医院作为丹东市肿瘤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丹东分中心,省放射治疗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级诊疗平台、专科联盟单位、丹东市肿瘤质控中心,并于2021年肿瘤医院获批组建辽宁省肿瘤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这是目前丹东市唯一一个省级重点生物工程实验室。01/18
- 辽宁丹东:“鸭绿江英才计划”会聚发展人才2021年12月23日,丹东市人才办与北科院科技智库中心在北京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研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联系对接工作机制,利用北科智库高端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丹东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的一个缩影。去年初以来,丹东将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去年以来,全市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2人。丹东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战略,找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研究制定《关于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推进丹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人才“引育用留”,重点组织实施“鸭绿江英才集聚计划”“鸭绿江英才储备计划”“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鸭绿江英才就业计划”。丹东面向全社会张榜揽才,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开展政策发布,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发布以来,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被列入省“带土移植”科技园项目,全市7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完成签约,新引进13个“带土移植”团队入选省级“带土移植”项目库。坚持引才与育才一体发展,丹东深入挖掘域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区域、产业、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人才引进、培育环节上持续用力,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会聚起来,着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鼓励用人单位精准引才,对符合条件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核心技术骨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落实超岗聘用、职称评审“直通车”、工资津贴相应倾斜政策,在行业领军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丹东积极探索专家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机制,促进一批符合产业需求方向、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一年来,围绕汽车增压器、食用菌和满族医药等产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丹东积极对接院士专家来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精准设立专家工作站4家。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项目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搭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2021年,新备案丹东运动户外服装、丹东禽蛋、丹东鸭绿江淡水鱼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东方测控、百特仪器、恒星精细化工等企业为盟主单位,建立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7家。新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36位。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