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花甲之年的创业路
    4月末,在东港市黄土坎镇山河村马秀凤的草莓大棚里,除了摘果、卖果等日常事务外,马秀凤也开始为新一年的草莓种植做准备。“每天从家里出来就是进大棚,浇水、梳果,看看草莓的生长情况。现在,新一年大棚所需的草莓苗已经繁育完了。”马秀凤告诉记者。马秀凤今年60岁,但她从不因为自己年纪大而松懈,干起活来劲头满满,学起技术来,一点不落后于年轻人。从事草莓种植这些年,她从一无所知到掌握新技术,从艰难摸索到积累经验,从背负贷款到实现小康生活……草莓种植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秀凤有两个女儿,八年前,她和丈夫靠外出打工供养家庭和孩子。一年下来,收入只有5000多元,不仅供孩子上学很吃力,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那时候,孩子考大学都不敢念好的学校,学费太高,供不起。生活上也不考虑吃什么、穿什么,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甚至还会为买油盐酱醋发愁。”回想起以前的生活点滴,马秀凤历历在目。生活的贫困,让马秀凤和丈夫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2013年,当山河村的草莓种植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夫妻俩便毅然加入了莓农大军。第一年,马秀凤贷款5万多元,建了第一栋草莓大棚,自此开启了创业之路。因为刚开始干没有经验,身体素质又不如年轻人,所以,创业之路困难重重。“那时候,俺家那口子晚上打药都打到凌晨,打累了就在棚里睡,睡醒了再接着打。”马秀凤告诉记者,草莓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要细心打理、及时呵护,一旦耽误,将会影响草莓的生长。当雇不到工人时,老两口只能自己上。“刚开始上棚时,腿都哆嗦,不敢往下看,现在,我们已经练得上棚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说起创业路,马秀凤说,没有拼搏精神,根本走不到今天。经过第一年的摸索和观察,马秀凤对草莓产业的发展及草莓市场行情充满信心。第二年,马秀凤将1亩的大棚扩大至2亩,同时,又新建一个2亩的大棚。在接下来的5年里,马秀凤一直在扩棚、建棚、买棚。如今,她已拥有4座高标准草莓大棚。国家的惠农政策,让马秀凤坚定了发展草莓产业信心。“我现在能发展得这么好,跟政府的帮助有很大关系。政府不仅经常组织我们去学习,还在贷款、销售等方面给我们提供支持。”马秀凤告诉记者,尤其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政府对草莓产业的帮扶,让她很暖心。“那时候草莓运输车辆都凭通行证放行,我们草莓运输几乎没受影响。你看,现在看到的草莓只是一天没摘,要是几天没摘,那就烂地里了。”马秀凤指着地里的草莓说。如今,马秀凤已经走过了艰难的摸爬滚打期,草莓种植越来越有经验。依靠这4栋大棚,马秀凤家的生活条件也越过越好。开始有了稳定良好的收入,4栋大棚每年收入至少40万元。两个女儿已顺利完成学业,在外地有着不错的工作。马秀凤和丈夫住着宽敞的房子,家中电器一应俱全。“现在吃穿都不用发愁,就看想不想买。”说到这儿,马秀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党员,马秀凤在发展草莓产业的同时,也在树立标杆。几年间,村里的大棚越来越多,马秀凤也成为草莓产业致富的带头人,致富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新的草莓种植户。如今,身边很多年轻的草莓种植户都以马秀凤为榜样,她的拼搏进取和吃苦耐劳精神正影响着新一代莓农。“因为是党员,所以有一种动力,必须在村民面前起带头作用,让人看见我这个年纪都能创业致富,他们才有信心,大家才能一起奔小康。”马秀凤如是说。记者张瑞
    04/26
  • 丹东市推行“互联网+大数据”监管
    丹东新闻网讯郭晨记者邢漫4月24日,从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了解到,为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行政执法检查除按规定检查比例100%的事项和任务外,还全面实施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辽宁省“互联网+大数据”系统是基于辽宁省市场监督局基础大数据用于农业执法双随机检查和日常检查的平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互联网+大数据”系统操作任务后,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学习,对照年初市政府批准的涉企检查名单和执法人员信息,在系统上录入了市本级行政执法“一单,两库”,现已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表填报完成,为每名执法人员分配了账户,并成功进行了模拟演示,为今后双随机检查做好准备。下一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将要求执法人员将所分配的账号全部注册成功,完成初次登陆,为实施“互联网+大数据”监管打好坚实基础。
    04/26
  • 辽宁丹东龙泉村:庭院经济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4月22日上午,在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整洁的路面、金色的迎春花、各家各户的软枣猕猴桃,编织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2018年5月,汤山城镇开展垃圾分类以及资源化利用工作。龙泉村村民将腾空的地方种花、种草、种树,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开始谋划发展庭院经济,建设了全市首个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并将发展庭院经济与环境卫生整治有机结合,倡导小庭院大经济,起到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双重作用。目前,汤山城镇共有520余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种植软枣猕猴桃,全村共栽植软枣猕猴桃苗14500余棵。村党支部带领技术员实行全过程跟踪,在软枣猕猴桃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做到培训到位、示范到位、服务到位。盛果时期,每株产量100至150公斤,年增收入可达8000—9000元。党员宋福海家中栽有20棵左右软枣猕猴桃,家庭增收近万元。
    04/26
  • “全民乐购 约惠丹东”系列活动即将启幕
    本报讯记者王洪满4月23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五一期间,我市将举行2021全国消费促进月暨“全民乐购约惠丹东”五一促消费系列活动,加快促进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活动启动仪式将于5月1日在天赐未来城举行。本次活动共分为四色丹东购物节、春季汽车嘉年华、百企赠礼·让利大联盟、元宝特色旅游产品后备箱、宽甸特色产品展等部分。
    04/25
  • 落实“四大行动” 推进“一网通办”
    今年以来,市营商环境建设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立足自身职能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督导作用,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一网通办”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部署,市营商局第一时间制定实施了《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对落实“四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加强诚信丹东建设、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营商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45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工作要求,组织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稳步推进。“一网通办”水平是落实“四大行动”成果最直接的检验标准。为此,我市在3月11日召开了落实“四大行动”推进“一网通办”工作会议,对今年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今年以来,我市在“一网通办”百日攻坚的基础上,坚持“专班不散、力度不减”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相关工作。制定实施了《丹东市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只提交一次材料”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目标,对省确定的24个方面58项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形成了措施具体、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目前,“只提交一次材料”工作方案、政务服务驿站建设方案、提升即来即办比例、一体化平台延伸、政务外网四级全覆盖5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工作力度。根据省三类项目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导意见,提前编制了三类项目审批流程图,并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组织开展项目审批回头看,从项目审批是否存在“体外循环”、是否存在“二次录入”、是否存在材料重复提交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针对问题实施整改;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项目审批实时推送,督导各地区、各单位严格按照事项办理时限完成项目审批,杜绝出现审批逾期、秒办等问题。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市营商局多措并举,持续提升中心服务水平。截至目前,今年市政务服务大厅共受理各类审批办件8282件,办结8169件,办结率达到98.64%,且无投诉举报情况。同时,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全市“好差评”后台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有效引导办事企业群众进行评价。截至目前,共向省“好差评”后台传输网上评价数据9.1万件、实体大厅评价数据20.7万件。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做好热线投诉办理工作。截至3月底,12345热线平台共收到群众咨询、诉求问题1.2万件,其中办结率达到87%,群众满意率达95%。同时,营商部门加大营商环境方面投诉办理力度,压实投诉问题承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协调、跟踪督办力度,保证企业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一季度,共受理案件26件,已办结15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亿余元。本报记者刘作庆
    04/25
  • 庭院经济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4月22日上午,在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整洁的路面、金色的迎春花、各家各户的软枣猕猴桃,编织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2018年5月,汤山城镇开展垃圾分类以及资源化利用工作。龙泉村村民将腾空的地方种花、种草、种树,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开始谋划发展庭院经济,建设了全市首个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并将发展庭院经济与环境卫生整治有机结合,倡导小庭院大经济,起到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推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双重作用。目前,汤山城镇共有520余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种植软枣猕猴桃,全村共栽植软枣猕猴桃苗14500余棵。村党支部带领技术员实行全过程跟踪,在软枣猕猴桃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做到培训到位、示范到位、服务到位。盛果时期,每株产量100至150公斤,年增收入可达8000—9000元。党员宋福海家中栽有20棵左右软枣猕猴桃,让家庭增收近万元。记者姜慕馨
    04/23
  • 坚持民生导向 提供高效服务
    4月20日,市自然资源局下属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收到市民白先生家属送来的锦旗。“优化营商环境,不光要利企,更要便民。”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家住帽盔山路18号的市民白先生91岁,他想将房屋转让给儿子,但因行动不便不能到场签字。其子将情况向登记中心绿色通道窗口反映,中心立即组织人员预约时间上门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绿色通道、上门服务,市自然资源局还完善机制,推出“互联网+登记”“金融联办”“网上预约”“网上咨询”“一网通办”等便民利民举措。我市一家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3个小区已建成10余年,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小区内大部分居民无法办理产权证书。登记中心在市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主动与开发单位联系,采取“容缺受理”的方式加快办理进度。截至目前,采用“容缺受理”方式处理的办证难项目达50余个,解决了企业与百姓所急。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坚持民生为导向,聚焦企业和百姓诉求,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目前,不动产登记中心形成部门间“闭环式无缝衔接”,中心建立的“业务联办平台”,通过信息共享集成、办事流程集成,实现房屋交易、登记、纳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以往群众办理房屋转移登记领3次号换3个窗口,简化为一个号一个窗口办理。优化细化登记业务流程,将常用的27种登记业务流程和20种登记材料进行简化,制作成二维码并在网站和登记大厅公示,群众扫描对应业务二维码即可查看相关内容。与地名办建立标准地名查询微信工作群,遇到群众房屋地址变更的,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与地名办联系核查房屋标准地址,群众不再需要到地名办开具标准地址证明。启用自助查询机,通过扫描个人身份证,点击屏幕后即可打印出本人《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结果证明》,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十分快捷方便。如今,在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可实现网上预约办理、网上材料预审、网上反馈预审结果、网上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表格下载等,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互联网+不动产金融系统平台”目前已上线试运行,计划下半年面向全市金融机构启用“互联网+不动产金融系统平台”,办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抵押预告登记等,当事人无需到登记大厅申请,在贷款银行签订抵押借款合同的同时,即可网上申请办理登记。金融机构通过该系统平台随时可查询不动产抵押、查封、转移等登记情况,实现“不见面申请、全程网办、一趟不用跑”的目标。今年以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优化登记流程,使不动产登记再提速,目前不动产登记流程由“三审”制优化为“二审”制。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将企业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抵押注销登记、查解封登记等办理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即来即办。完成不动产自建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入对接,实现自建系统通过一体化平台统一受理、统一办结、统一查询,实现不动产登记可容缺受理事项达到50%以上。记者邢漫
    04/23
  • 合作区一季度10个项目完成落地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刁庆峰近日从合作区获悉,一季度,该区完成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9.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86%;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0.17亿元,同比增长15.6%。江山和鸣项目、石墨烯碳新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君议台医院筹备组新区君议台综合医院项目、东北制药丹东医药有限公司批发销售药品项目、丹东游龙工贸有限公司纺织项目、丹东步步兴工贸有限公司纺织项目等10个项目完成落地。年初以来,合作区把握节奏、超前谋划,紧盯国家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安排区主要领导“走出去”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亲自招商,精心谋划日、韩等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对接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世界500强企业和民营百强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同时积极做好“请进来”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加强同大连经济开发区、扬州经济开发区的对口合作关系,加强通道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工作,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注重城市建设,教育产业的招商带动作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招商活动,提高招商效率。截至3月底,合作区重点推进项目9个,投资总额128.6亿元。计划落地项目16个,总投资52.18亿元。重点围绕工业园区、互市贸易和临港物流三大板块,重点产业集群及主导产业、互贸创新发展区、新区服务业、盘活闲置土地及资产谋划五方面进行策划包装。丹东市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保税功能综合服务区项目、哈曼电子产业链、石墨烯产业链项目、国门大厦项目、新区医院、大剧院、鸭绿江国际酒店等再建工程等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中。目前,总投资16亿元的吉电股份公司储煤基地项目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LNG接收站及码头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社会稳评报告。华能丹东电厂新建供热(汽)项目力争早日完成项目核准及开工建设,丹东城央文化休闲综合体项目力争年内开工。
    04/22
  • “莓”为媒!丹东牵手粤港澳大湾区
      4月19日,丹东市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广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是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原则,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平台。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的138个地级市(州)加入共建行列,已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超过120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93家。    东港市润泽浆果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市首个通过认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面积110亩,年产量88吨。    根据框架协议,广州市将积极支持和协助我市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消费市场、营销企业等。接下来,我市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将加快培育符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产业链“菜篮子”标准体系,组织域内品牌农产品及相关企业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流通企业。  张善军记者/邢漫
    04/21
  • 全区合力促开工 全员集策谋项目
    “十四五”开局之年,元宝区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坚持以区委、区政府2021年“项目年”大会精神为指导,以“争”的干劲、“抢”的冲劲、“拼”的韧劲,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金洋针织标准化智造工厂、华孚热源厂异地改扩建、第一中学等一批重点项目按计划开工,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赢得“开门红”。一季度,元宝区24个5000万元以上市重点项目已实现开复工19个,总投资145.9亿元,开复工率7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增速86.3%,全市排名第一,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效推动,举全区之力促开工。制定《元宝区推进“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部门服务项目推进的具体职责,组成跨部门、统全局的指挥协调保障机制。同步制定《元宝区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从项目招引到项目审批再到项目落地实施的闭环推进机制,切实做到为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建立区级领导、各部门、各街镇共同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明确项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层层传导压力,确保重点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强化调度,下非常之功抓落实。坚持实行重点项目半月调度工作机制,及时收集汇总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级分类逐一落实解决。区级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工作下沉,现场调度解决问题,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确保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工作。金洋针织标准化智造工厂等4个项目实现集中开复工,全面启动复工复产、稳产满产,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紧盯问题导向,实行“问题清单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工作群,实时共享项目推进信息,推动项目建设。抢抓机遇,集全员之策谋项目。根据省“三个一万亿”项目滚动推进和我市“三个五百亿”项目谋划总体要求,谋划完成区“三个40亿”工作目标,并细化实施。组建15个项目谋划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谋划领域、目标任务,建立线、面结合,“区、块、链”统一的谋划和推动项目工作机制。按照投资“指标项目化”,发动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国家、省对口部门投资政策,精准储备项目并及时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投资计划,通过上级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发挥上级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注入新动力。记者宋琳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