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创建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
    11月12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验收专家组对东港市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工作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对东港市的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同意通过验收。2019年以来,东港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健康养殖、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积极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核心养殖示范区总面积达124533亩,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企业+农户”、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养殖面积达70.8万亩,占全域养殖总面积的67.4%以上。经过创建,东港市水产增养殖业健康发展,生态效益显著。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了渔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改善了近海生态环境。2020年,全市养殖总面积达105万亩,养殖总产量为46.61万吨,实现产值50.04亿元。以“东港杂色蛤”“东港大黄蚬”“东港梭子蟹”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为基础,全市水产加工企业注重品牌和质量建设,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深型发展。2019年,东港市被中国水产与加工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贝(蛤)都”称号;2020年,东港杂色蛤、东港大黄蚬通过绿色认证;2021年,鸭绿江口菲律宾蛤仔获MSC可持续认证。
    11/17
  • 辽宁东港市合隆满族乡:秋游采摘助农增收
    今年,辽宁东港市合隆满族乡合隆村的苹果喜获丰收。然而,苹果外销渠道不畅,果农一筹莫展。乡党委、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机关、村党员干部通过网格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发动亲戚朋友优先购买滞销苹果,解果农燃眉之急,帮助果农增收。驻村“第一书记”陈智慧提出了“小手牵大手,提升宣传效果”的想法,主动联系丹东市幼儿园中、大班孩子走进果园秋游,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亲近大自然,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滞销苹果逐渐打开了销路,许多周边群众纷纷来到果园采摘。“我们还将想办法扩大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村里果园采摘、购买,帮助果农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损失,增加收入。”乡党委有关负责人说。
    11/16
  • 辽宁丹东:东港草莓亮相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
    11月9日至11日,第十四届iFresh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在东港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东港市草莓协会携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丹东丹盛草莓港集团有限公司、丹东玖玖农业有限公司、东港市永刚绿蔬果蔬专业合作社、东港市淘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东港市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6家会员单位组成“东港草莓”展团参加此次博览会。本次博览会,东港草莓展团展位近百余平方米,精心设计了体现东港草莓特点的装修展示风格,共接待采购商和水果行业内人员400余人,观众3000余人。在由东港市农业农村局、东港市乡村振兴局主办,东港市草莓协会承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东港草莓推介会”上,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马廷东向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全面推介东港草莓,参展单位分别推荐了各自企业和产品。本次展会,共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近5000万元,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此期间,在“品质大比拼,寻找儿时好味道品质大赛”中,东港草莓展团选送的6个样品取得了囊括前六名的好成绩,获得“草莓之星”称号;东港市草莓协会获得大会“最佳组织奖”;东港草莓展团获得“最佳人气奖”;“东港草莓”入选2021年度受市场欢迎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
    11/16
  • 丹东市总工会两手抓为“新字号”企业赋能创效
    “大家根据生产的情况,再做一次成分分析。”11月8日,在丹东东港市前阳镇的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内,李晓华和几名员工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装满五颜六色染剂的若干玻璃器皿,大家边检测边记录数据。“这是工作室研发出的染剂,如今已经投入生产,我们会继续根据数据分析进行产品改良。”李晓华说。在丹东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成立了以李晓华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成果不断,创效不停。创新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创新。(来源:东港市总工会)创新推动发展,科技才能兴国。在丹东,像这样以创新助力企业发展的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不在少数。丹东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宏涛告诉记者,丹东是轻工业城市,科技型的“新字号”企业居多,面对“新字号”企业对创新研发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创新体系较弱等问题,丹东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和完善职工创新创效工作体系,以培育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抓手,全力打造创新工作平台,持续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和创效活力。“两年前,工作室研发的一种染剂中间体投入生产,如今已经创效千万元以上。”李晓华表示,如今工作室正在进行着一种染剂和一种染剂中间体的研发,其成果也已投入生产。“具体创效数字,确实不少,暂时保密。”李晓华笑着说。创新驱动,人才为先,抓创新首先要强人才。丹东市总工会培育的众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发展和城市振兴源源不断输送技术人才。雷击浪涌发生器、多功能继电保护测试装置、高频噪声发生器……走进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最醒目的就是各类培训器材。“舍得投入,才有产出。”公司工会主席刘伟告诉记者,在丹东市总及各级工会的支持下,公司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立了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现有兼职培训讲师10人,都是公司工程师级别,近3年来完成培训60余次,参加培训900余人次,这其中有很多学员已经成为了公司创新研发的骨干。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王宏涛介绍,丹东市总工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级、市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为支撑的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培育创建100个省级、市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和7个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亿余元。
    11/15
  • 辽宁丹东大川头镇: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致富门路
    11月10日,记者来到丹东宽甸大川头镇龙头村,看到一栋栋食用菌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田间,在村党支部书记任祥军的带领下,走进其中一栋。“虽然棚里的香菇早就卖完了,但老百姓可没有时间‘猫冬’,都在为冬季发菌做准备。而冬季菌种培育技术特别难,对温度、光照、湿度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现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来才会有更好的收成……”看着棚里忙碌的村民,任祥军满脸欣慰。在大川头镇,不仅龙头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其他村也不甘落后,相继干起了食用菌种植。大川头镇位于宽甸北部,近几年,该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做足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最终选择了食用菌产业。大川头镇打造了龙头村、大川头村食用菌种植带,主要种植香菇、滑菇、木耳等,食用菌总量达到420万袋。其中,大川头村地栽木耳已达120余亩,2020年亩产值高达5万元。而龙头村则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和菌种厂,成功带动全村六十户农户通过种植食用菌脱贫致富,还为全村近百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龙头村已有食用菌钢构大棚50栋,初步形成了食用菌产业基地。除此之外,大川头镇还根据龙头村现有产业发展状况,新建了7栋暖棚用于食用菌基地冬季发菌,又建设200平方米的冷库储存菌棒。龙头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每年收入达18万元。大川头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发展前期,由于种植技术落后、香菇品种老化等问题,导致香菇的产量和品质都不尽如人意,一年忙活下来,种植户收入不高,很多种植户打起了“退堂鼓”。当地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成功引进了新品种香菇,并以龙头村为示范,顺利进行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周边几个村子的农户看到后,纷纷跟着种起了食用菌。为了鼓励更多农户种植食用菌,大川头镇给予种植户们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除了发展食用菌产业,大川头镇还鼓励百姓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克服以往单一种植玉米,只求温饱,不谋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积极发展山野菜种植、干浆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如今,全镇山野菜种植面积1500亩;以板栗、越冬梨、寒富苹果、树莓为主的干浆果种植面积2500亩;西洋参、玉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4200亩……大川头镇还凭借紧临丹通高速公路和201国道的地理优势,打造农业观光线,发展农村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川头镇实现了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的目标。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11/15
  • 辽宁丹东:两部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月10日,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与丹东市水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丹东市国资委举行,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丹东市国资委、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和水务集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仪式。据介绍,协议的签订切实落实了“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部署,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丹东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展深化合作,助力丹东地区央地企业合作进一步升级。接下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多方面工作深度开展对接合作,扎实推进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取得实效,将在多方面精耕细作、对接学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11/15
  • 辽宁丹东宽甸县:优化营商环境 解决百姓之忧
    近日,宽甸营商环境建设局接到来自张书宏、孙国等40余户退伍军属赠予的锦旗。原来,宽甸营商环境建设局12345热线接到一位退伍军属的电话,反映小区水井过浅,每到下雨天,井水就会被污染、有异味,无法饮用。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打了电话,希望该局能帮忙协调此事。宽甸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刘铁兵得知后,来到小区走访,召集住建局和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协调此事。住建局和自来水公司密切配合,修订改造方案,顺利解决了问题。事后,很多小区住户表示没想到还真找对了地方,真的能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很多百姓对于宽甸营商环境建设局有误解,以为我们只服务于企业,和老百姓没有关系,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刘铁兵如是说。
    11/12
  • 辽宁丹东宽甸县:推进水利建设 保障经济发展
    宽甸石湖沟乡因地制宜,深刻剖析全乡实际,从小处入手,将农田水利基础项目建设提上日程。近日,在石湖沟乡曲吕川七组的护岸堤坝工程现场,十几名工人正抓紧时间将一个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盘踞到迎水的坡面上。而站在附近的百姓看着即将完工的护岸堤坝,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有了堤坝,老百姓就不用害怕洪水毁坏农田了。”今年,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石湖沟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亮子沟村和曲吕川村护堤1700米,新修水泥作业路3公里,架设桥梁2座,改良土壤450亩,显著改善了全乡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12
  • 辽宁丹东宽甸县:瞄准数字化招商服务平台
    近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赴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数字化招商服务平台,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初步承载了全国重点24条产业链资源数据和相关项目数据,并相应开发了移动端小程序。宽甸经济开发区将依托数字化招商服务平台,聚焦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强化对重点产业链的研究分析,并基于产业定位和产业引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11/11
  • 辽宁东港市:推进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试点工作
    近日,东港市聚焦以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振兴发展,在全省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试点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对全市535个涉及数字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展开调查、核实和认定工作,为统计监测奠定良好基础。东港市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市政府领导专题授课,为全市乡科级领导干部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分析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干部们深刻认识数字辽宁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业务能力。东港市政府成立以县处级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组建由统计、发改、工信、科技、住建等行业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组成的联席会议,明确分工、定期调度,有效压紧压实责任,及时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抽调业务骨干82名充实到工作一线,按照数字经济的行业分类,对所有相关单位逐一调查核实,实现了“全覆盖”,确保不漏一个、不错一家,全面摸清了东港数字经济的基础和家底。截至目前,东港市共完成调查核实单位241家,初步核实认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单位155家。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