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东港市: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东港市全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以“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擦亮乡村振兴底色。“2018年,东港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206个村完成了产权改革,建立起股份化运营机制,实现了‘三变’。”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东港市村级资产总额12.1亿元,比2018年增长0.6亿元,增长5.2%。与此同时,东港挖掘产权潜能,确保农民成为改革受益者。“东港搭建交易平台,建设东港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域的市、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网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交易品种设计上,不仅限于农村承包土地,还可拓展到农村其他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林木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领域。在此基础上,推进“三权分置”,累计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2.4万份,确权率97.4%,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117.32万亩,流转面积60.23万亩,流转率达到51.34%,水田地区流转率达到70%以上。取得一定成效之后,还要不断探索创新。据介绍,东港成立农业设施登记中心,通过确权发证,在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部门之间搭建融资平台。东港“农业+技术”、“农业+品牌”、庭院经济等9种经验模式得到推广。目前,东港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11个,社员总数4.4万人,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63个、示范家庭农场39个。187个村党支部书记在改革中当选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占村总数的91%,构建起村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并行的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此外,东港市通过总结推广资源开发、兴办市场(集市)、农业设施出租、特色旅游等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去年东港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706万元,累计消除集体经济“空薄村”39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从144个增加到178个,增幅达到23.6%。记者邢漫
    11/30
  • 万里挑一,“零”突破!
    近日,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就业创业服务经验交流活动在江西景德镇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共同举办,以“创响新时代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全国各地4万多个创业项目、数十万创业者参赛。丹东市选送的5S移动智能维修服务平台项目,作为辽宁唯一一个进入创业组决赛的项目,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创业组三等奖,被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实现了辽宁省国赛获奖“零”的突破。5S移动智能维修服务平台,是环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40多项专利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填补了国内外汽修服务行业空白。车联网+5G智能移动修车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移动维修仓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一键预约智能分析诊断、实时诊断精准服务、自动预警下单等功能,为车主提供零接触、随时随地上门服务。11月19日,全国优秀项目展示和创投对接活动在景德镇举行。5S项目代表辽宁参展,获得江西省内外各界关注,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已有30余家加盟商签约,获得8300万意向投资。5S项目还获得景德镇招商局正式邀请入驻当地产业园区,并为该项目免费提供场地、厂房等诸多政策支持。下一步,丹东市人社局将进一步抓好创业政策落实,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完善创业服务,培育更多创业创新精英,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服务平台,将我市优秀选手、优质项目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11/27
  • “监管+服务”帮企业排忧解难
    今年5月,市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找到市市场监管局,称企业有部分款项被扣在银行,无法发给离退休职工。经了解,这家企业连续多年没有进行年报,银行担心企业信用问题,拒绝动用企业账户资金。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经过充分论证,信用监管科工作人员陪同企业负责人来到银行,仅用一天,就为企业恢复了主体状态,并指导企业补报完成年报公示,避免再次发生失信问题。事后,企业负责人特地打来感谢电话。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把新办、休眠企业“监管+服务”事项确定为全年重点工作,推出了一条条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模式和举措,让企业受益。全面开展休眠企业服务管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今年初,市市场监管局围绕“保市场主体”要求,将未年报企业整体纳入休眠企业服务管理范畴,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做到精准甄别、依法施策,唤醒加提醒,能保一户是一户,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企业失联失信问题。对于327户能够取得联系、还有经营需求的企业,掌握企业运行状况,指导其如实补报完成年报公示,及时修复经营异常失信记录。对于92户已经停业的企业,引导其办理注销登记、规范退出,避免失信记录不断扩大。对于711户无经营活动、无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的“三无”企业,依法予以处理。为了确保工作同步、尺度统一,市市场监管局积极稳妥把握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创新推出《休眠企业行政处理格式范本》,实现保市场主体和依法行政的有效衔接。针对一些老全民集体企业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管理人员老龄化的现状,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开展老企业帮扶工作,实施年报唤醒制,提示引导企业做好年报公示。对确有报送困难的,特殊情况特殊办理,由工作人员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网上录入年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使我市老全民集体企业的年报率达到95.8%,市本级达到99.7%,有效解决了老企业信用维系的问题。在着力帮助休眠企业的同时,市市场监管局不忘为新办企业实施信用护航。今年3月25日出台的《丹东市市场监管局新办企业回访工作规程》,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工作机制,将新成立企业纳入“放管服”重点对象,在企业成立6个月后进行回访,一方面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指导企业做好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另一方面找准帮扶企业的着力点,提升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全市1至4月成立的1528户企业中,已经有827户完成回访,答疑解难涉及年报公示、登记事项、商标注册、质量管理等方面问题1334个,得到新办企业的认可和广泛好评。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推动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进度,确保新办企业回访做到有效落实:在11月30日前,梳理汇总今年全市新办企业回访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回访率100%,答疑解惑反馈率100%;同时,持续强化休眠企业服务管理月通报制度,做到精准甄别、依法施策,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企业失联失信问题,在11月30日前,做到休眠企业户户有结果,管控率达到100%,实现保市场主体和依法行政的有效衔接。记者戚文
    11/27
  • 从深度贫困到争创全乡最富村的蜕变
    距离丹东市180公里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双联村,曾经是个深度贫困村,村里通往山外的道路十分崎岖,多急转弯,连百米以上的直路都不多见。几年来,在市税务局的帮扶下,双联村已从贫困村名单中“出列”。双联村为什么穷?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很快找到了原因。前几年,双联村党支部被下露河朝鲜族乡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村里有100多万元负债,没有人愿意担起村长和村支部书记职责,村务工作很难开展。党组织没有威信哪行?宋晓林、白新光、王奎宏三任“第一书记”,积极向乡党委建议,短时间配齐了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发挥市税务局机关五星党支部建设经验,指导村党支部抓好规范化建设。大事要事会议决定、村务公开、阳光财务等做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村“两委”的主心骨作用开始发挥。双联村是由双合村和联合村合并而来的,全村782户2619人,贫困户92户216人,在致富路上心不齐,甚至有人连干劲都没有。“必须引导村民树立脱贫的志气!”驻村干部们脱下税装换上农装,整日跟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在农业生产上,他们虚心向村民请教,倾听村民的声音。村民们看到驻村干部没有“官架子”,真心实意帮助大家脱贫,高兴地说:“咱村来了真的‘马向阳’。”大家对驻村干部的态度,由不搭不理变得热情了。2015年,双联村是全乡惟一没有完成林业改革的村子,由于利益矛盾,5组3800亩林改工作一直搁置。在山村,林地是村民的命根子,林改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引发矛盾,还会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度。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多次实地考察、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平衡各方利益,制订了林改方案,最终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长达7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5组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双联村的各个村民组相距较远,多分布在沟沟岔岔,山货运不出,外面车辆进不去。市税务局把村里的道路建设作为1号工程,协调争取资金400多万元,新修和硬化道路13公里,实现了“组组通”,补齐了双联村几十年来的历史欠账,全村交通环境彻底大变样。9组居住比较分散,集中供水比较困难,村民都是从河里挑水吃。2016年,逢大旱河断流,10户村民用水困难,要到三四里外挑水。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争取资金37万元,打了3口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12组贫困户王福琴老人的房屋年久失修,一下大雨,驻村干部都会担心她家房子倒塌,安排专人去巡查。为彻底解决老人的难事,驻村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帮助老人翻建了新房。村里30多户危房户,陆续享受政策,落实了危房改造。市税务局还出资7万元,为潘安平等6户达不到国家危房改造标准的贫困户更换了门窗和外墙保温层。12组共有21户102人,房屋多在山上,出山必经之路上有一道大河沟,每逢汛期或冰雪融化,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山货销售都受影响。市税务局联系移民局,争取资金18万元,建设了一座双孔石桥。新桥建成当天,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提议给桥起名叫“税务桥”,但驻村干部说,还是叫“连心桥”吧!“自打俺们村有了文化广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跳健身舞!”村民曲燕萍边跳边说。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是税务局协调争取48.8万元资金建成的,配套设施跟城里是一个标准。出门便利了,住房安全了,吃水容易了,文化活动丰富了,双联村村民的幸福感也提升了。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也为村民勤劳致富提供了保障,增添了动力。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在扶贫工作分析会上,市税务局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不仅要把群众的脱贫思想动员工作搞好,还要为他们多添些促进增收的“武器”。外出学习,梳理思路,发展目标更清晰。“这两年,税务局带村里的一些代表走出去,学习了凤城大梨树村、山东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的经验,我们深受启发。11户贫困户参加了熏鸡项目,每家年增收近万元。”村民高德利说。外输劳务,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翻一番。双联村一年外出打工人员200人,收入普遍不高,女工1个月平均收入只有2500元。工作队多方寻找劳务公司,推荐双联村人员,通过实地考察联系到江苏绿竹人力资源公司,共同推出了针对贫困户的招工计划,开出的人均月工资超过4000元。外销农产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双联村森林植被丰富,板栗、林下参、林蛙、中华蜂、黑毛猪都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市税务局提出在深加工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衔接,指导建成板栗种植、林下参种植、林蛙养殖3个村合作社,积极对接市场,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村民发展绿色种植和绿色养殖,实现年收入超百万元。外引项目,让企业带动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积极争取资金30万元购买红松林60亩,村集体靠卖松塔每年增收2万元。组织招商活动,辽宁华茸生物科技、林珍堂农业两户企业落地双联村,帮助50多人实现当地就业。一项项举措,见证了税务人攻坚克难的扶贫决心;一张张笑脸,彰显了村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如今,脱贫后的双联村,有了一个新目标:争创全乡团结最紧、收入最高的村。梁金勇实习生栾欣宁记者唐莉
    11/26
  • “鸭绿江畔 美丽丹东”走进扬州
    宋玉记者姜慕馨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丹东与扬州对口合作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开拓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促进我市旅游市场回暖,11月23日,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组织各县(市)区文旅部门及主要旅游企业赴扬州开展了“鸭绿江畔美丽丹东”丹东—扬州对口合作旅游推介和投资洽谈会。此次活动主要面向扬州市旅行商推介丹东地区嬉冰雪、泡温泉、游边境、品美食等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东港、凤城、宽甸、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分别进行了主题旅游产品推介。在现场签约环节,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与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现场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丹东中国国际旅行社、丹东美景旅行社分别与扬州市中国国际旅行社、扬州市小秦淮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辽宁朝传国际旅行社、丹东科华国际旅行社分别与扬州旅游集散中心、扬州市中国旅行社签约。据了解,自2017年丹东与扬州确定为对口合作城市以来,旅游部门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两市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了务实合作,实现了游客互送。在下一步的对口合作中,两市将继续本着“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示范带动、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培育文旅品牌,实现“南北联动,协同发展”的目标。
    11/25
  • 科技创新结硕果 服务发展增动能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户,获省、市科技奖励63项,拥有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和实验室15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9个……回眸“十三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战线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成果丰厚。目前,我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81户,数量居全省第5位;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件,居全省第4位。此外,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与工程实验室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省级产业技术综合服务平台1个。同时,建立院士工作站23个、专家工作站15个、海智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创新实践基地6个,获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近年来,我市还先后出台了科技强市、科技创新普惠性补助、科技资金与计划管理、推动“双创”加快发展等创新创业系列政策措施。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行动”,13户企业成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户企业通过国标认证。省级以上众创空间9个,建成国家、省级科技孵化器各1个,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星创天地3个。辽东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地质工程学院3所高校均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正在不断显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科技创新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将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将高新区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两方面入手,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高标准搭建创新平台,持续推进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育成中心建设,强化与辽宁实验室的对接融合,辐射牵动全市各类园区形成协同互补的创新共同体。与此同时,加快提升我市企业创新能力。全力解决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思凯科技、东方测控等科技企业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加快技术转化应用,带动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借鉴发达地区“孵化+投资”的成功模式,做好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我市还将突出重点领域,凸显地方特色,以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丹东产业发展需求,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融通发展。发挥中科院STS(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丹东专项、“兴辽英才”计划等人才平台作用,鼓励域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丹转化研究成果、实施产业项目。支持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本报记者王洪满
    11/25
  • 丹东市脱贫攻坚成绩斐然精准施策 决战决胜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11月20日,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今年我市精准施策,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取得成效。今年,我市在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扎实开展问题排查整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五个一批”工作落实。在产业扶贫上,全市122个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114个;在危房改造上,822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工,新排查出120户危房已全部完工,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温暖工程”974户;在健康扶贫上,贫困户医疗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率实现100%,2020年医疗补充保险已核定理赔14796人次172.3万元;在低保兜底上,2020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052元,共计纳入低保及特困供养17406人,占比33%,其中年内纳入低保90人;在教育扶贫上,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资助贫困学生3767人、134.6万元;在就业扶贫上,全市14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通过短期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268人。
    11/24
  • 丹东开展“四大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日前,丹东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丹东市民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在网上查询事情、办理业务,方便高效。这是丹东开展“应该办”“服务效能提升”“降低企业成本”和“法治环境优化”四大行动带来的最直观变化之一。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四个标准,丹东市出台并实施《丹东市开展“四大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落实32项具体任务,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应该办”就痛快办“应该办、无政策障碍”的事项痛快办,“应该办、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应该办、有政策障碍”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推动解决……通过7项具体活动,丹东扎实开展好“应该办”专项行动,对不该办的事项坚决说“不”,对该办的事项坚决不说“不”,对应办不办、庸懒散拖等问题,严肃查处,并追责问责。在此期间,丹东市开展提升服务效能竞赛活动,全市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窗口单位比效率、比创新、比服务、比便捷;开展“我为企业办件事”活动,组织全市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帮助企业全程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营商服务措施,充分调动起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性。宽甸满族自治县营商环境项目代办中心实行代办项目认领制,代办人员自接受项目分工开始到项目落地运行为止,全权负责所有代办事宜,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功有人记,过有人担,使“代办服务”模式成为推进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支撑,项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流程全面优化,审批效率显著提高。营商环境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企业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提升营商环境没有止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毋庸置疑,这已成为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的共识。办事方便不求人重点围绕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政务服务“好差评”全覆盖、503个“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时限再压缩50%以上,“一窗”受理比例达80%以上,即办率不少于20%,不计时环节100%制定“承诺时限”……丹东市围绕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服务效能提升行动,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打造“办事方便不求人”的政务环境。对此,《丹东市开展“四大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中提出,采取“减、放、并、转、调”方式,对审批事项进行再梳理、再规范;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把更多的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除有特殊要求事项外,按照“应进必进”原则,申请政务服务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做到“三集中、三到位”,线下“只进一扇门”;着力推进“一网通办”,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等原因外,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着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审批事项最少市”是今年以来丹东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方向。为此,丹东市印发了《努力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市工作实施方案》,将163项设为低频事项单独管理,184项备案、审核转报等行政职权将不再作为行政审批事项管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全市上下纷纷行动起来。凤城市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创新审批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如今,凤城全市31个行政审批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减少61.76%。凤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共进驻单位22个,开设45个窗口,同时下设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审批服务分中心等5个分中心。中心实行首席代表负责制,各部门“一把手”与首席代表签订格式化授权书,使用审批专用章,各审批事项在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全流程办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年初以来,丹东市先后推出54项办税缴费服务措施,疫情防控期间,延长2月至5月纳税申报期限。推广非接触式办税,96%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90%事项可通过电子税务局网上办理,办事时间压缩21%。不仅如此,还在全市15个办税服务厅设置专门窗口,集中受理和解决中小微企业涉税诉求。丹东市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关于减税降费的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落实到企业,推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其中,减少涉企收费项目,除省以上收费项目外,全面取消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企业用水、用气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金融政策扶持能力。为此,丹东市开展了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涉企违规收费,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在此期间,丹东市先后开展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运输、商业银行系统等8个领域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累计减免各项涉企收费6044.6万元。此外,污水处理费再下调10%,落实短期有困难企业“先用气后结算”优惠政策,小微用户执行居民用气价格标准,推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成本竞争力。下一步,丹东市将推进征管方式改革与智慧体系建设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全国领先的5G智慧税务模式。在办税缴费“不见面”、线上办理“全天候”、服务效率“再提速”、服务体验“不打折”等方面继续发力。建设“法治丹东”优化营商环境丹东市大力推动“法治丹东”和“诚信丹东”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打造更高层次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在丹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丹东市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打击违法犯罪职能作用,主动收集线索,连续破获多起涉企违法犯罪案件,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丹东市公安局振安分局牢固树立“企业经济发展到哪里,公安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开展“进企业、访民情、送服务、促发展”和“万名民警联万企”包扶民营企业发展活动,结合地区实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零距离、跟进式服务,营造安全、稳定、顺畅的经营环境,赢得了辖区企业的高度赞誉。今年以来,振安分局累计走访辖区企业750余家次,收集辖区内企业反映问题94件,并全部解决;召开警企座谈会60场次、涉企案件专项调度会6场次;服务企业1000余次。持续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推进实施“一二三四五+N”战略,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落实“四个注重”和“五个一办”工作,用健全的制度、过硬的措施和良好的服务理念全力写好“亲企文章”。丹东市公安局保安支队结合保安监管工作实际,对保安所具备的行政审核、审批职能逐项梳理,重新分类,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又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丹东市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给各类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王卢莎
    11/24
  • 推出三项举措 助力“一网通办”
    近日,律师李航申请办理市内调转律所的审批事项。让他没想到的是,以前需要20天的业务,因为由承诺件改为即办件,申请当日市司法局相关部门就为他办结了律所调转。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目标,今年9月底,市司法局推出三项举措,助力“一网通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市司法局从编制网上办事清单、实现“省市联办”、提高审批效率入手,全面梳理“丹东市政务服务网”上的司法业务办事事项,聚焦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编制网上办事清单,针对清单事项实行动态管理,构建直观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流程图。同时,根据司法审批服务市初审、省终审的特点,完成省市联办的58项业务网上申办材料、流程图、相关法律法规、办事指南的梳理工作,于11月20日实现辽宁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和我市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司法业务的联调对接。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流程,最大限度简化手续。按照我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减人力”工作要求,市司法局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比例达79%。便民,是此次改革的核心目标。市司法局规范线上线下办事标准,强化便民服务能力。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事项的办事指南,统一事项办理要件名称,能简化的一律简化,能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企业群众重复提供,不再设置“其他材料”等兜底性条款。制定统一的网上办事规范,明确网上咨询、网上预审、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查。据悉,市司法局力争到今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所有审批事项100%实现网上办理的“双百”目标。记者戚文
    11/23
  • 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服务丹东全面发展
    完成212个审计项目,出具233篇审计报告和33份审计决定书,查出各类问题625个,向有关方面移送案件线索28个,追究刑事责任5人,党政纪处分28人……这是5年来市审计局交出的“审计答卷”。市审计局牢固树立全市审计“一盘棋”的思想,扎实推进组织项目和组织方式“两统筹”,实现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持续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及时纠正政策不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在全市有效执行,促进政令畅通。同时,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和保障房、医保、新农合、就业资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此外,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前告知和离任交接工作,对69名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8名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为了持之以恒抓审计整改工作,市审计局制定了审计整改工作办法等相关文件,构成审计整改规范体系,建立健全通知、督办、约谈的审计整改工作新机制。2016年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逐年提高,2019年整改完成率高达96%,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审计局还以“高质量”为目标,构建了审计全链条管理,审理关口前移,防范审计风险,增强精品意识,“丹东市2018年度低保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项目”被评为省审计厅优秀审计项目。为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市审计局提前谋划,早做安排,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将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我市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实以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情况等,促进重大政策落地见效。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推动盘活存量资金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实现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同时,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保障资金等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客观反映问题,准确界定责任,审慎作出评价,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此外,市审计局还将强化跟踪督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把党管干部、纪检监察与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跟踪检查、部门协作配合、整改结果报告和公告、审计整改分析机制运行,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审计作为‘八大监督’之一面临新的定位和使命。市审计局将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高定位、新使命、一盘棋’审计工作为常态,聚焦聚力从严治党、提升业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等任务,不断提升审计服务丹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努力交出更加优异的‘审计答卷’。”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于小萌记者王洪满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