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五优先”举措畅通“北粮南运”海上通道
    随着东北地区的新粮陆续收获上市,“北粮南运”再次迎来高峰期。作为东北粮食南下的重要节点,丹东不断畅通“北粮南运”海上大通道,10月份以来,累计助力30余万吨秋粮出海。为保障粮食等重点物资海上运输高效畅通,市海事局持续优化水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协调港口、代理等单位,召开粮食运输保障座谈会,压实各方责任,细化安全保障举措,构建监管服务长效机制。加强与气象、海洋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准确掌握水文气象变化,通过微信、VHF等渠道转发气象预警信息,提醒船舶做好极端天气防抗工作。开辟粮食运输“绿色通道”,实施优先锚泊、优先进出港、优先作业、优先查验、优先审批的“五优先”举措,确保船舶“零待时”、生产“零延误”,保障运粮船舶以最快速度完成进出港及接卸货作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丹东海事局将继续推动落实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经济、有韧性的“北粮南运”大通道体系。从田间收储到港口转运,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随着越来越多关键节点的打通,我国粮食的运输周转正迈入更加顺畅、高效的新时代。记者:王会文王卢莎
    11/13
  • 我市6家企业赴省城专场招聘 全力引育精英人才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全面落实鸭绿江英才计划,组织我市6家重点企业赴沈阳,参加2025“博士沈阳行”专场招聘活动。截至10月底,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1人。市人社局会同市直7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丹东市“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人才补贴政策兑现工作的补充通知》,全面兑现普惠性人才补贴政策。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发放普惠性人才补贴14批次,为1052名留丹来丹就业的青年人才发放补贴728.67万元,预计全年将为1745人发放补贴1530万元。在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中,市人社局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分专业制定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对质量、业绩和贡献评价,防止简单量化论文的评价方式。同时,创新开展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三专”行动,开通了头部企业专车、中小科技企业服务专场、技术技能人才贯通专线,根据企业需求,每年不限次数组织评审,取消笔试环节,将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由规定的70%提高到80%、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由50%提高到60%,针对企业职工由于在外地工作无法参加“直通车”现场答辩的问题,启用线上远程答辩,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截至10月底,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052人,同比增长25.2%,完成年度任务指标的127.2%。今年,市人社局完善了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能力。修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细则,把培训对象扩大到企业实习学生。推行“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将孔雀表业作为“自主评价”和“新八级工制”试点企业,指导企业完善自评标准,待试点通过后面向全市推广,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技能培训机制,支持各类企业广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截至10月底,已培训企业新型学徒913人,累计新增技能人才完成602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634人,同比增长2.37%。坚持为优秀技能人才搭建平台,开展“兴辽英才计划”优秀高技能人才推荐,推选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参加2025年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手获得烘焙、珠宝加工两个赛项的优胜奖。记者:李美臻
    11/13
  • 我市新阶层村播联盟成立~把丹东好产品销往全国
    记者:顾婧雯孙新语
    11/12
  • 丹东企业进博会达成3867万美元意向采购
    11月10日,从市商务局获悉,丹东交易分团组织全市110家企业单位参展第八届进博会,成功达成3867万美元意向采购额,覆盖农产品、食品、消费品、技术装备、医疗器械等多重点领域,充分彰显丹东对外开放的强劲活力与合作诚意。为充分释放丹东特色产业优势,推动本土品牌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市商务局精心筛选优质企业参与进博会系列展会专题活动。华洋纺织受邀亮相“辽宁纺织服装内外贸融合发展交流暨辽宁国际贸易合作洽谈对接活动”,通过专题推介集中凸显品牌实力;瑞沃尔制衣、唐人服饰、腾汇实业携自主品牌柞蚕丝系列、炊具等特色地工产品,相继亮相“辽宁老字号人文交流活动”和“辽宁内外贸一体化暨地工产品(消费品)推介活动”,多维度展现丹东产品独特魅力,显著提升本土品牌的市场识别度与影响力。采购对接环节中,市商务局主动搭建供需对接桥梁,组织丹东凯通贸易有限公司、丹东泰华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重点采购商,与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阿根廷、韩国、丹麦、挪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开展深度洽谈,成功达成多项采购意向。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参会不仅推动丹东对外开放与经贸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更将进博会的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务实成果,为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开辟广阔空间。记者:刘响
    11/11
  • 产学研协作结硕果
    在我市的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一条无形的纽带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市场“验题”、政府部门协同“助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开花结果,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大学潘一山院士团队签署协议,围绕基础研究、智慧矿山、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合作,共同推进在线检测方法、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为智慧矿山行业注入高端智力支撑。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与辽宁材料实验室“牵手”,解决曲轴原材料疲劳强度、表面强化和技术叠加等“卡脖子”难题。在省、市科技部门共同推动下,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与辽宁材料实验室联合攻关的“高性能抗疲劳耐磨合金属表面强化共性技术”项目,获得省级科技立项支持。近年来,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成果转化主体地位逐步强化。国家统计局认定我市2023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5亿元,成为全省唯一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超过80%。数据印证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27项,成交额总计20.4亿元,年均增长率21.2%。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513项,成交额7.3亿元,同比增长30.4%。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丹东企业参与的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获省科技奖励。平台是产学研融合的物理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1个。辽东学院、丹东农科院等单位建设4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1个、省级2个,先后入住孵化企业600余家;建设众创空间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6个,服务科技人员创业团队和企业622个。人才是产学研的核心动能。最近三年,我市先后引进1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评选出56名“丹东市优秀专家”等市级高层次人才、97名新一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新建2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此外,145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走进120家企业,成功对接技术需求196项,真正实现了“人才、技术、成果”一体化落地。在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企业主动的协同推进下,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增长筑牢根基,也为丹东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记者:景媛媛
    11/10
  • 我市首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获批
    近日,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公布2025年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认定结果,辽宁方浩律师事务所成功入选,成为我市首家获此认定的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标志着丹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为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落地见效,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丹东市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和推荐优质服务机构参与申报,助力提升区域知识产权服务能力。获评省级网点后,辽宁方浩律师事务所将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与服务规范,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效能,为丹东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撑。记者:王俊
    11/10
  • 电商培训赋能“丹鲜直达”
    11月4日,市商务局邀请抖音平台丹东服务商,面向东港黄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的35家商户50余人开展电商业务培训,助力东港水产品拓展线上销售。培训系统讲解了电商平台入驻、运营流程及短视频创作等技能,指导商户借助抖音平台开设网店,拓展全国市场。针对梭子蟹、黄蚬子等海产品保鲜要求高等特点,培训内容涵盖打包流程优化、物流选择等实操环节,助力商户提升接单、配送效率并降低售后风险。在差异化竞争力提升方面,重点指导商户优化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时的话术、界面设计,结合自身产品优势,打破低价竞争恶性循环,提高复购率与品牌认可度。下一步,市商务局将持续推动电商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电商人才的整体业务能力,优化新型电商人才体系,激发我市经济发展新活力。记者/刘响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丹东港粮食吞吐量同比攀升105%
    今年前三季度,丹东港散粮码头分公司粮食吞吐量同比大幅攀升105%,为圆满完成全年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丹东港散粮码头分公司积极融入国家“北粮南运”大通道体系建设。在年初粮食运输旺季,面对集中到港的玉米货源,分公司充分发挥海铁联运、公水联运的协同优势,科学组织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今年3月14日,单日完成玉米汽运和火车集港总量达3.2万吨,刷新历史集港纪录。分公司创新工艺流程,积极盘活现有露天场地资源,显著压缩货物在港停留时间。据统计,今年以来直取装船作业量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玉米集港压力,成功突破了传统旺季的仓储瓶颈,为保障国家粮食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今年七、八月严峻的雨季挑战,分公司建立24小时动态气象监测机制,采取“雨停即干、雨下即停”的见缝插针式动态生产模式,既有效避免了粮食货损,又最大限度保证有效作业时间,实现了雨季吞吐量同比增长58%的佳绩。今年以来,分公司作业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码头生产高效运转,船舶接卸紧凑有序,三船同时作业的场景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标志着现场组织与资源调配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4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作业量已占粮食总吞吐量的60%,反映出港口业务结构正向着大型化、规模化方向持续优化升级。4月21日,“东亿601”轮顺利完成了7.3万吨玉米的装载任务,创下单船玉米装载量历史最高纪录。即使在传统淡季,分公司生产依旧保持繁忙态势。9月份累计作业船舶11艘次,吞吐量同比增长126%。9月12日,“自豪”轮满载5.8万吨进口大豆,较原计划提前10小时完成卸船任务,单船作业效率达694吨/小时,逼近分公司历史峰值水平。高效的作业能力显著缩短了船舶在港停时,有效降低了客户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当前,全年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丹东港散粮码头分公司将乘势而上,持续依托“提前布局、科学调度”的高效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监控、精细化调度的全流程,不断深化业务创新,优化生产组织,提升服务品质,为保障“北粮南运”通道畅通无阻、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记者/景媛媛编辑/赵晴编审/邹润
    11/07
  • 我市水稻育种成果通过省专家鉴定
    近日从丹东农业科学院了解到,由该院稻作所选育的水稻粳型三系不育系丹30A、丹41A通过省内专家鉴定。据介绍,丹30A、丹41A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所前阳水稻试验站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攻关,采用杂交转育技术选育而成的BT型粳型晚熟不育系。经现场鉴评,该不育系具有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抗倒、抗病等优良特征,用其组配的杂交组合在丹东、大连等辽宁晚熟稻区表现良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此次鉴定既是对该团队育种成果的认可,也丰富了北方杂交粳稻种质资源储备,为粳型三系杂交水稻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助力辽宁晚熟稻区品种更新与产能提升。接下来,丹东农业科学院将加速推进培育成果落地、不育系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化转化;持续选育适配性强、优势突出的杂交组合;继续攻关关键技术,提升制种产量与质量,为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记者:邢漫
    11/06
  • 丹东企业打破国外垄断
    近日,记者走进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新建成的热加工车间,随着大型“天锻”镦锻压力机的投产,总投资5亿元的大型镦锻曲轴生产线建设项目进入关键阶段。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是大马力发动机曲轴和模锻件及船用发动机曲轴国家骨干生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铁路、发电机组、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领域。其中,船用曲轴、大型发电机组等非道路用曲轴的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船机产品基本覆盖中国中速机船用曲轴市场。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有20多台(套)设备,目前主要设备订购已经完成,最核心的镦锻压力机也已调试完毕,进入试生产阶段,其他设备将陆续进场调试。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新增产值3亿元,新增利税4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个。该项目主要生产大型中速机曲轴。此前这类产品国内无法自主生产,全球仅两家外国公司具备生产能力。项目投产后,将与两家外国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据介绍,该项目规划占地60亩,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购置大型镦锻压力机、操作机械手、加热炉、冷却装置、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数控曲轴磨床、龙门加工中心等设备20余台(套),组建镦锻、热处理及机加工生产线。目前,已完成大型镦锻压力机、热处理加热炉、冷却循环系统、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数控曲轴磨床等设备的订购,其中大型镦锻压力机主机、热处理加热炉、冷却循环系统都已安装完成。项目所需厂房已建设完工,完成投资3亿元。据了解,20多年来,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年均投入超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先后新建、改造锻造和机加生产线40余条,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相融合,持续推动国产重型发动机曲轴替代进口。记者:邢漫童仕东杜依帆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