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园获评“省特色产业园区”
    近日,辽宁省商务厅公布了2023年“辽宁省特色产业园区”评审结果,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园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全省首批10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是以某一产业为主导方向,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科学规范、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集聚区。此次获评的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园是东北地区专业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曾荣获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孵化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称号。目前,该园区已形成了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医疗仪器、科学仪器、分析检测仪器、电子与电工测量、各类专用仪器和仪表元器件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射线检测、空气质量检测等多项行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东方测控、奥龙射线等一批重点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园区内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专精特新企业17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户、公共技术研发平台2个、公共检测平台3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个、省市级研发中心6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主导产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各1个,拥有专利527项,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科技成果转化42项。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现有企业99家,在产业发展规模、科技研发能力、创新创业等方面业绩突出,已成为我市一张“产业名片”。近年来,合作区管委会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的管理办法》要求,在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方面下足功夫、加大投入,完善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为企业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合作区仪器仪表产业园不断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引导仪器仪表行业融合信息智能技术,产业集聚成效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增长,产业特色鲜明。截至2023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205户,规模以上企业32户,研发投入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1.62亿元。下一步,合作区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做好推动政策措施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集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以高水平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领推动全市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刁庆峰
    01/30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项目“接力”: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
    新年过后,位于振安区同兴镇的丹东澳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去年该企业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同比增长76%。澳博环保是一家专业从事除尘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企业。公司拥有6项专利技术,从事环保装备开发已有20余年历史。去年以来,同兴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布局制造业产业链,让项目落得快、留得住、发展好。中博汽车改扩建、拓通物流仓储等一批重点项目2024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总投资37亿元的金山热电二期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同时,储备了绿碳环保产业园、逸山丽景、丹东木森服装加工、丹东金尚智能服装加工、辽宁立森服装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宋永昆
    01/29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合作区多家企业入选“省队”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了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度第二批)企业名单,合作区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海神联盛制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榜上有名。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X射线分析仪器专业生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X射线衍射仪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9项,2023年总产值达4100万元。辽宁海神联盛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料药与注射剂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现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发明专利4项,年生产能力500万瓶,是丹东地区大容量注射剂唯一生产企业。另外,合作区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据了解,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技术积累、技术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均有严格要求,是一个准入门槛高、含金量高的“双高”资格认证。近年来,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购置先进设备、引进高端人才,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精密零件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2023年企业生产总值达2亿元。近年来,合作区高度重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合作区现有专精特新企业共33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户,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记者/李军翰
    01/29
  • 五大举措助推丹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辽宁省领跑
    1月25日,记者从丹东市政府获悉,2023年,丹东市深入组织开展“消费提振年”系列促消费活动,通过5项措施,助推消费强势回暖。去年,丹东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4.39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一。2023年,丹东市着力提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新型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丹东市商务局重点采取“组织活动、发放补贴、打造场景、丰富载体、活跃线上”5项措施,全力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回暖。在“组织活动”环节,丹东市开展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150余场,带动消费超2亿元,深度释放消费潜力。在鸭绿江马拉松赛事、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活动期间,点燃赛事、会展经济消费热度,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注入新动力。特别是在“五一”“十一”期间,丹东市旅游市场强势复苏。同时,丹东市聚焦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大宗消费,出政策、发补贴,全年发放各类惠民消费补贴1450万元,带动消费近5亿元。同时,丹东市完成安东老街、新安步行街两条省级示范街基础设施升级,丰富载体,全面提升消费体验。丹东市积极活跃线上消费,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网上年货节”“电商嗨购节”等3000余场直播带货活动,限额以上线上零售额增长18.2%。记者:王卢莎
    01/29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归巢行动”——从学校到家乡的双向奔赴!
    冬日的午后,阳光洒在东港市椅圈镇尹坨村的田野间,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内满目绿意生机盎然。返乡创业大学生张磊手捧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新鲜草莓,讲起了自己的“归巢”故事。“光是‘草莓日记’,我就记了好几本,都是这些年摸索出的种植技术和网络销售经验。我时常与大伙儿分享这些经验,希望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张磊说,是心中的乡土情结让自己在这里“扎了根”。2020年7月,东港市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归巢行动”。截至目前,共有345名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他们中有的被录用为社区工作者,有的进入村“两委”班子,还有的发展特色产业、带头搞电商。如今,东港市实现了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返乡大学生们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进行网上销售,积极投身创业富民的大潮中,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归巢行动”面向域内外选聘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到村工作,放宽选聘条件,不限户籍。每年开展两次东港籍大学生假期“返家乡”活动,激发本土大学生回归家乡的热情。按照一定比例分别选聘本村大学生和东港域外大学生,签订两年劳动合同,聘用期间给予大学生工作补贴、创业场地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鼓励支持他们在村里干事创业。强化培养,提升本领。加强政治引领,鼓励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着力提升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和致富带富能力。建立“大学生—村级后备干部—村干部”梯队培养机制,安排大学生到关键岗位历练。每年开展一次集中培训,乡镇(街道)进行自主培训,提升大学生农村工作综合能力。鼓励大学生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建立大学生互助联盟,实现跨村、跨镇抱团发展。每年评选一批“治理能手”和“带富能手”,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拓宽渠道,鼓励扎根。实行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村党组织书记与大学生结对帮带机制,为村“两委”班子储备优秀人才。采取在招聘考试中给予政策倾斜的方式,优先吸纳大学生为社区工作者。对在村里连续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大学生进行定向招聘,支持他们进入国企工作。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专题辅导,举办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交友平台,鼓励他们留港留丹,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经过三年的努力,东港市人才规模不断壮大,村干部结构持续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23名大学生在村里发展草莓、蓝莓、软枣猕猴桃等特色产业,36名大学生带头发展电商,通过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方式打开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让乡亲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推动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归巢行动”经过3年的运行、总结、完善,健全了选、育、用全链条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眼界、有理想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建设了一支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干部预备队伍、能够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致富带头人队伍,破解了人才制约瓶颈,为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记者/张瑞
    01/26
  • 丹东市合作区多家“智造”企业跻身“省队”
    近日,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度第二批)名单公布,位于合作区的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海神联盛制药有限公司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其中,另有一家企业被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等五部门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X射线分析仪器专业生产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X射线衍射仪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9项,建立了具备应力测定仪技术研发能力的辽宁省“海智专家工作站”,2023年总产值达4100万元。辽宁海神联盛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料药与注射剂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现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发明专利4项,年生产能力500万瓶,是丹东地区大容量注射剂唯一生产企业。合作区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此次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认定。据了解,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人员数量、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技术积累、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均有严格要求,是准入门槛高、含金量高的“双高”资格认证。近年来,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配置先进设备,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提升了企业在精密零件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使其在生产加工精度和检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3年,该企业生产总值达2亿元。近年来,丹东市合作区高度重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合作区现有专精特新企业33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户。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为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合作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头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资源向产业链聚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李军翰
    01/26
  • 2023年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45.2亿元
    2023年,丹东市上下在丹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丹东市主要指标增速跑赢全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丹东市地区生产总值94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15.2亿元,增长6.1%。2023年,丹东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3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全年粮食产量120.3万吨,比上年增加2.9万吨,增长2.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1万吨,下降1.2%;水果产量53.6万吨,增长7.7%。2023年,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制造业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0%,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3%,私营企业增长5.0%。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9.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7%。服务业持续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改善明显。丹东市批发业销售额同比下降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4.7%和20.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3.1万平方米,增长4%。丹东市邮政业务总量达8.5万标准量,增长45.1%。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限上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1.7%。分地区看,城镇实现限上零售额250.2亿元,同比增长12.6%;乡村实现限上零售额44.2亿元,增长3.8%。分消费类型看,全市实现商品零售259.1亿元,增长9.7%;实现餐饮收入35.3亿元,增长23.1%。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18类主要商品中,16类商品上升。分商品零售渠道看,限上贸易单位实现网上零售额2.7亿元,同比增长18.2%。2023年,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8.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12.7:26:61.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12.2%,民间投资增长10.2%。分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增长54.7%,地方项目增长10.9%。丹东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9.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4.5%。2023年,丹东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税收收入45.2亿元,增长19.5%。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95.4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住户存款3039亿元,增长11.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76.6亿元,增长7.0%。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5%,衣着类上涨0.8%,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1%,医疗保健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下降0.8%,鲜果上涨4.3%,水产品上涨4.0%,猪肉下降13.7%,鲜菜下降9.0%。2023年,丹东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6元,同比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31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0元,增长8.5%。记者:刘响
    01/25
  • 消费回暖 社零增幅全省排名第一
    2023年以来,丹东市组织开展了“消费提振年”系列促消费活动,着力提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新型消费,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实现294.39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一。据了解,丹东市商务局重点采取了5项措施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回暖。开展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150余场,带动消费超2亿元,深度释放消费潜力。在鸭绿江马拉松赛事、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活动期间,点燃赛事、会展经济消费热度,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注入新动力。五一期间,丹东市累计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4亿元;十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4.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4亿元。聚焦汽车、家电、家居、餐饮消费“四大金刚”,出政策,发补贴,全年发放各类惠民消费补贴1450余万元,带动消费近5亿元。汽车消费增长20.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增115.7%;家电消费增长22.5%;餐饮消费增长23.1%。全部领跑社零额增速。举办首届“丹东味道”饮食消费文化节、第四届“辣白菜”节等活动,打造丹东餐饮美食品牌,燃旺消费市场“烟火气”。引进罗森、喜茶等网红品牌,完成安东老街、新安步行街两条省级示范街基础设施升级,全面提升消费体验。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网上年货节”“电商嗨购节”等3000余场直播带货活动,限额以上线上零售额增长18.2%。第四届电商直播节期间,为百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为文旅产业创新搭建数字直播场景,线上销售额达到4390余万元。记者:李美臻
    01/25
  • 丹东市同兴镇:制造产业添后劲
    元旦过后,位于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的丹东澳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去年企业年产值实现3000多万元,同比增长76%,经济增长迅速。澳博环保是一家专业从事除尘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企业。公司拥有6项专利技术,从事环保产品研发已有二十余年。近年来,同兴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制造产业布局发展,让项目落得快、留得住、发展好。中博汽车改扩建项目、拓通物流仓储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2024年上半年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37亿元的金山热电二期项目已完成稳评,正在积极办理相关手续。该镇还储备了绿碳环保产业园、逸山丽景、丹东木森服装加工、丹东金尚智能服装加工、辽宁立森服装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助推全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奠定基础。记者:宋永昆
    01/24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打出“组合牌” ,助力进出口通畅
    绿色通关助活鱼“游”向海外“活鱼出口的特点是‘鲜、活、急’,通关时间至关重要。大东港海关为我们开辟的‘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出货时间,真是太给力了。”日前,东港市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在办完一批活鱼验放出口业务后兴奋地说。鸭绿江流域丹东段淡水鱼养殖业发达,鲤鱼、鳜鱼和鲶鱼深受国外市场的青睐。为助力辖区活鱼加速“游”进国际市场,大东港海关深入企业和基层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通关不畅的问题。经了解,载运鲜活水产品出口船舶航行时间不稳定,鱼箱过早装载上船,活鱼存在因氧气不足而死亡的风险。活鱼相互碰撞特别容易受伤,也会导致成活率大幅下降。大东港海关启动“农食产品通关绿色行动”,及时掌握企业出口计划,制定出台绿色通道措施清单,主动对接企业,快速提箱装鱼,属地预约查检,口岸优先验放,做到“即查即检、优先出证”,确保全过程无缝衔接。“我们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指导企业规范养殖捕捞、中转储养、装箱运输等各个环节,现在从预约到完成海关查检最短仅需3个小时,平均通关时间缩减1.5天。”大东港海关查检一科科长谭小勇介绍。截至目前,大东港海关已先后验放出口活鱼362批次,累计出口超过2000吨。大东港海关还安排专业小组跟进企业出口计划,第一时间掌握进口国对活鱼品质和存活率的要求,在保障出口产品品种、数量等零差错的基础上,确保出口活鱼质量品质符合准入标准。专家团助力小咸菜俏销韩国“每年春节前,公司出口韩国的订单都比较多,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多年来,大东港海关在生产管理和通关放行等方面一直给予企业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必须给他们点赞!”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的报关员丛莉屏竖起了大拇指。丹东区位优势独特,丹东港班轮直通韩国仁川港,为中韩贸易搭建了一条便捷的“海上商道”。丹东地产的朝鲜族特色腌渍菜调味萝卜条、调味苏子叶、调味山葱等产品,因工艺独特、口感正宗,一直深受韩国消费者青睐。海关统计显示,仅2023年,大东港海关监管出口韩国腌渍菜15533吨。大东港海关针对辖区出口腌渍菜企业开展了“点对点”调研,建立“一键直达”协调机制,“无断点”响应企业出口通关需求;充分发挥海关技术专家团队优势,系统梳理出口韩国腌渍菜微生物、添加剂等限量标准和贸易要求,帮助企业有效规避贸易风险;强化种植备案基地和生产企业定期核查,重点把控原料种植及产品日常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出口食品安全质量。“输韩腌渍蔬菜是丹东三大重要出口支柱产业之一,每年为地方出口创汇作出了可观的贡献。新一年,海关将助力地方更多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大东港海关核查二科科长张琳说。张书强宋琦曹鑫鑫记者/于国洪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