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与新西兰米兰达保护区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
    日前,中国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新西兰普科罗科罗米兰达自然学家信托基金会(米兰达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为这场持续20年的跨国生态合作续写时代新篇。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上的关键节点,鸭绿江口湿地每年3~5月会迎来新西兰、澳大利亚70%种群的斑尾塍鹬,最多一次记录达6万只以上,是其北迁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站”。米兰达保护区作为《拉姆萨尔公约》认证的国际重要湿地,凭借泰晤士峡湾优质生态,成为斑尾塍鹬南半球的“越冬家园”。一南一北,共同托举候鸟繁衍征程。新版《谅解备忘录》,将“加强湿地及其鸻鹬类鸟类栖息地保护”列为双方合作核心目标,明确双方将在候鸟保护信息共享、联合科学研究、宣教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化协作,着重聚焦以斑尾塍鹬为代表的迁徙水鸟种群动态监测及保护工作。从1999年起,鸭绿江口湿地每年进行春季迁徙涉禽资源调查。2002年,米兰达保护区科研人员在辖区发现佩戴“上绿下橙”鸭绿江口专属旗标的斑尾塍鹬,首次证实“北迁补给地”与“南半球越冬地”之间存在生态关联。2004年,两地成功缔结中国首个国际姊妹保护区,开创中国自然保护区对外交流先河。2007年,代号为“E7”的斑尾塍鹬一场史诗级飞行,将两地保护区关系由“协约联结”正式升级为“生态协作”。随着2024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此次《谅解备忘录》更新更被赋予特殊意义。“这是丹东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双国际级绿色名片的关键一步。”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丹东正积极推进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建设,预计2026年4月部分开放。未来,将依托《谅解备忘录》框架,推动“生态+赛事+文化”协同发展,让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记者:刘响
    10/10
  • “丹东制造”主题坝体文化墙焕新亮相 打造工业记忆新地标
    “十一”假期,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38—39号坝门的坝体文化墙焕新登场,以崭新姿态与市民、游客正式“绘”面。全长164米的巨幅墙绘以“丹东制造”为主题,融合立体模型与声光电科技手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丹东工业辉煌。孔雀手表、菊花电视、牡丹相机、黄海客车等经典老物件跃然墙上,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勾起时代记忆,展现出“丹东制造”的峥嵘岁月。墙体以缤纷涂鸦艺术与复古工业元素巧妙融合,既现代又怀旧,成为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新热点。沿着墙面步行,既能欣赏艺术之美,又能触摸这座城市的工业脉动与文化传承。在墙体尽头,169家规上企业名录镌刻其上,象征着丹东深厚的产业根基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不仅是一面文化墙,更是一段丹东工业精神的纪念碑,连接过去与未来,唤起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共鸣。假日期间,坝体文化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成为丹东“网红新地标”。市民纷纷表示:“这里不仅能打卡拍照,更能看到丹东的历史、温度与力量。”记者/刘海东编辑/邹润
    10/09
  • 近百岁志愿军老战士断桥祭战友
    10月5日,中秋佳节前夕,鸭绿江断桥景区迎来两位特殊的访客——来自吉林省梅河口市的98岁志愿军老战士赵志新、97岁的张义成,在亲人与爱心人士的陪伴下,实现了重走出征路、缅怀战友的夙愿。秋日的鸭绿江波光粼粼,断桥巍然屹立。两位年近百岁的老战士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却目光坚定地走上断桥。行至桥中,两位老战士神情庄重地将月饼投入江中、将白酒洒向水面,以这种传统而深情的方式,祭奠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们。这一刻,滚滚江水仿佛承载着70多年不变的思念与敬意,流向远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祭奠之后,两位老战士与来自各地的游客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昂的旋律在江面上回荡,历史的记忆与当下的情感在此刻交织。游客们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纷纷驻足,向两位老英雄表达由衷的敬意,现场气氛庄严而感人。为了保障这次特殊行程的顺利与温馨,断桥景区特意开通了“绿色通道”,安排了讲解员为老战士们详细讲述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看到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出征地如今繁荣安宁,两位老战士情绪激动,眼眶湿润。丹东公安特警队员全程提供了细致入微的照顾与护卫,确保了老英雄们游览的安全与舒适。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追忆,也是一场家国情怀的传承。在中秋节到来之际,两位老战士用他们的方式缅怀战友,也为在场的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记者/刘海东编辑/赵晴
    10/09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作者:赵辉
    10/09
  • 国庆首日丹东文旅市场“开门红” 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双双飘红
    10月1日,国庆假期首日,丹东市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全市整体游客接待人数同比增长66.8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9.77%,实现节日旅游“旺季稳开、红火开局”。数据显示,安东老街、断桥景区、抗美援朝纪念馆、东汤温泉、大孤山、凤凰山、大鹿岛、天桥沟、獐岛、虎山长城等景区位列假期首日热门前十。在鸭绿江断桥,游客回望历史、聆听英烈故事,感受英雄城市的红色记忆;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共同铭记那段不朽的英雄篇章。除红色景点外,各地主题活动也异彩纷呈。“莓好稻香鲜灵东港”海鲜节、大梨树丰收节、爱河汉服秀等活动持续升温,非遗唢呐展演、红歌快闪、火虎表演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为节日增添浓厚氛围。街头篮球争霸赛、匹克球教学等体育活动更为假日文旅注入青春活力。为保障游客安全舒心出行,多部门联动发力,对涉旅安全隐患开展全面排查整治。12345政务服务热线假期启动旅游投诉“秒接速办”快速响应机制,为游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保障,充分展现丹东城市的热情与服务力。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丹东文旅之声编辑/邹润
    10/09
  • 我市十一假期旅游市场增速全省Top3!
    10/08
  • 抗美援朝纪念馆7天接待游客17万+
    10/08
  • 月满中秋,共赴一场花好月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今年中秋的月饼香🥮再次融入国庆的“中国红”丹东社会各界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营造邻里同欢家国同庆的节日氛围振安区各镇(街道)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推出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汤山城镇、同兴镇、楼房镇、珍珠街道、太平湾街道等镇、街道,分别举办“欢度中秋巧手做月饼”“慰问困难群众情暖中秋佳节”“月圆邻里情同心筑家园”等活动。通过民俗故事分享、月饼制作、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大家感受中秋文化魅力。振兴区文明办举办“月满振兴・巧手制灯”中秋花灯手工制作文明实践活动,20余名居民欢聚一堂,在指尖创意中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经过近1小时的创作,一盏盏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花灯相继完成。大家举起手中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中秋祝福。元宝区九道街道精心策划“月满华诞·红韵雅集”特别活动,通过六大创意板块,打造融文化雅韵、红色传承及邻里温情于一体的节日盛宴。“巧手匠心”月饼DIY、“文韬武略”游艺擂台、“智趣灯谜”等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时代新意。图片来源:来源/魅力振安振兴新时代元宝发布编辑:赵晴
    10/06
  • 国庆假期前六日,丹东旅游成绩单出炉→
    据大数据测算,截至10月6日,2025年国庆假期前六日,我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1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2.34%。其中,10月6日中秋节当日,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1.91%,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9.28%。截至10月6日,2025年国庆假期前六日,热门景区旅游人次top5分别是安东老街、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天桥沟、东汤温泉。(供稿:对外交流与合作科编辑:赵晴)
    10/06
  • “东方明珠8号”见证 1328名入境旅客抵达丹东
    10月4日清晨,随着“东方明珠8号”轮顺利靠泊丹东港,1328名旅客抵达丹东。这一数字,创下了丹东港自开埠以来单日入境旅客数量的最高纪录,充分展现了丹东作为重要国际口岸日益增长的活力与吸引力。韩国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表示,他已经是第3次来到丹东了,丹东的好山好水令人难忘。这次旅行社组织的游客要在中国旅游停留5天6夜。在丹东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入境大厅内除3个人工通道全部开启外,全面启用新一代自助查验通道,旅客可通过“刷脸”实现秒通关。记者现场看到,尽管旅客众多,但在边检民警的专业引导下,整个入境大厅井然有序,旅客通关流程顺畅高效,未出现拥堵情况。针对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旅客,边检站不仅设有“特别通道”优先通关,还配备了专职辅助人员,提供从填写入境卡到通关全程的“一对一”贴心服务。面对节假日客流高峰,丹东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不断优化勤务模式,创新服务举措,现场设置“便民服务台”,提供热水、急救药品、老花镜等应急物品及手机充电服务,细致入微的服务让通关流程充满了人文关怀。据了解,自今年4月丹东港大东港区至韩国仁川港恢复客运航线以来,丹东港累计发送游客39576人次。航线复航对恢复和加强两地经贸往来和友好交流,更好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助力丹东建设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积极作用。记者/刁庆峰王子宁编辑/赵晴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