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五进”宣传齐推动 筑牢百姓“防火墙”
    近两年来,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将消防安全知识送到企业身边,送到百姓心坎上。从新闻宣传覆盖、刊播公益广告、做好宣传宣讲、张贴宣传资料等四个方面,压实各级、各部门消防宣传责任,扩大宣传效应。针对丹东区位特点,组织涉外企业员工开展应急疏散逃生演练,编发《中朝双语消防宣传服务100句》,张贴发放“中朝双语”消防宣传资料23000余份。成立消防服务指导专班,深入政府重点项目上门服务,指导开展宣传教育160余次。联合教育部门举行“暖心书籍进校园、消防有爱助成长”大型消防图书捐赠仪式,共捐赠消防图书32000余套。同时,在丹东多家媒体定期播报和刊发消防安全常识,极大地延伸了消防宣传工作的触角。联合公安派出所、街道社区开展“敲门入户”行动,发放10万份《致全市居民的一封信》,打通消防宣传“最后一米”。组织各乡镇长、村“两委”负责人、网格员、消防志愿者采取“集中讲解、分散培训、实地演练”的方式,开展宣传培训活动180余场次;将消防守护深度融入强边固防及疫情防控工作,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开展为期30天的丹东国门消防“强边固防+消防守护”宣传行动,开展“微课堂”“云授课”累计培训47600余人;下发《关于广泛利用消防宣传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配备的消防宣传车打造“移动式”宣传阵地,多种方式开展“五进”宣传活动,仅国庆节期间,全市8台消防宣传车开展消防宣传服务超112小时,直接和间接服务群众超6.5万人次。组织编写“消防版拍手童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新颖的娱乐形式,使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就能熟知火灾的危害性和防火常识。创新形式,将防火监督员拉进“小区业主群”,定期“精准推送”家庭防火知识。联合燃气、公安和街道社区开展“燃气安全敲门行动”,推广全民消防学习和消防志愿者“两个平台”,入户率达31%。今年消防宣传月期间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开展“相约云端学消防”六大系列活动,通过云游消防站网络直播、云听消防公益说、走进演播厅、腾讯会议云授课等形式,开展一系列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消防科普实验,收益群众和网友达20余万人次。针对农村消防安全基础差、底子薄等特点,巧借“文化、科技、法律”三下乡活动,全面启动了“百乡千村学消防”工程。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在每天11时和17时播送消防“好声音”,受教育人群50余万人次;组建“满家寨”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传播消防知识,取得“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实际效果。同时,通过进夜市、赶大集、逛商场等多种形式开展现场宣传,吸引群众主动下载学习云平台,截至10月1日,全民学习云平台注册人数达150678人。作者:李佳泽
    11/21
  • 辽宁丹东:兜住兜牢民生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近年来,丹东市振兴区区委、区政府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不断推出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务实举措,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我有低保,吃喝够用,贴广告额外赚点钱,顺便运动一下。”11月16日,丹东市振兴区居民张青华在一处广告栏里一边贴卖房广告一边对记者说。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振兴区专注兜底民生,保障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标准从10年前每人每月41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7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258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976元,新的生活补助标准均及时落实。273名高龄失能老人均足额发放各类生活补贴、供养金、护理费等。振兴区民政部门紧盯发展急需,2020年对《振兴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制度》进行了补充完善。2021年,根据省、市出台的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最新政策和相关文件,结合全区工作实际,对该制度再次进行了修改,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全区低保工作。2022年,对《振兴区救助基金管理细则》进行完善,制定了《振兴区社会救助基金实施办法》。此外,贯彻落实新出台的《丹东市临时救助操作规范》,修订了《振兴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协调区财政指导各镇街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拟定了《振兴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印发,为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夯基立柱。为更好服务弱势群体,丹东市振兴区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建设并日趋完善。开展“益健暖心”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将全区47个社区621名的弱势群体纳入“益健暖心”服务范围,并在社区招募志愿服务人员,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居家老人特别是困难群体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拨专款用于7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和11个农村幸福院建设,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均衡、充分、协调、健康、多元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建设,所有项目去年全部建成。近年来,丹东市振兴区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荣获“辽宁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纤维街道获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街道,福春六社区获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社区。作者:王俊
    11/21
  • 辽宁丹东青山沟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青山沟村榜上有名。青山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为宽甸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奠定基础。青山沟村位于宽甸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0.5-15.6℃,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村落大体构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境内的八面威山山脉、花脖山山脉、双山子摩天岭一起构成了辽宁屋脊,是辽宁省重要的天然屏障。多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村”、“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辽宁美丽乡村示范村”、“辽宁省环境优化发展先进村”等称号。此外,青山沟村是一个满族聚居村,满族特色文化浓郁,历史遗存厚重,建筑呈现满族独特的民族风貌,很多居民仍保留着满族先人生活饮食习惯,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近年来,青山沟村大力发展满族文化,拥有全国最大规模满族村落“满家寨”,3万平方米中华满族风情园,3500平方米满族剧院,打造了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华满族第一大戏《八旗山水谣》。近年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村庄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涌现出河口村、三道湾村、绿江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作者:曲丹凤
    11/21
  • 来辽洽恰好.现场|走进丹东
    11/21
  • 【科普】返岗复工,上下班途中、工作期间我们应该怎么防护?
    办公区域人员流动量较大,且人员相对密集,各位小伙伴们返岗后,在办公场所有哪些注意事项?上下班途中如何防护?这份返岗复工防护指南请收好!小布在此特别提醒:返岗办公时,仍要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千万不能放松哦!
    11/18
  • 【短评】不聚集、不扎堆!
    近一段时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有序恢复,大家的心情轻松了不少,有些市民可能会计划着出门找朋友聚聚会、聊聊天,有着共同爱好的市民可能还会计划组织一些团队性的活动。按说,这种愿望和想法也可以理解,然而,当前我市社会面仍有散发病例,容不得半点疏忽懈怠,存不得半点侥幸麻痹,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聚集,不组织、不参加聚会、聚餐,以及其他可能引起疫情传播的聚集性活动,比如广场舞、健身操等。从最近各地的突发性疫情看,人员聚集是引发疫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聚集性疫情造成的传播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溯源难度更大,防控战役也就更难打。经历了艰辛的战“疫”,对于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每一个人都要更加自觉地遵守各项疫情防控规定,除了不聚集、不扎堆,我们还要坚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测温、扫码亮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织密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共同维护我们这座城市的祥和平安,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11/18
  • 【科普】优化疫情防控!这些措施你应该知道
    11/17
  • 辽宁丹东市慈善总会:32面“慈善旗” 在江边升起
    日前,在鸭绿江畔,32面“慈善旗”升挂到“慈善旗林”中。这是2012年以来,丹东市慈善总会第11次升挂年度“慈善旗”。今年升挂的“慈善旗”所代表的32个先进单位中,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丹东市立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辽宁商会、丹东市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等13个单位抗击疫情捐赠款物10万元至367万元。丹东银行、丹东桃李食品有限公司、辽宁省烟草公司丹东市公司、辽宁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等19个单位,相继在市慈善总会建立慈善基金,累计捐赠款物10万元至100万元。十年来,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到3.5亿元,全部用于救助困难群众等群体,共有30多万人次受益,我市成功跨入中国慈善公益指数百强城市行列。作者:包芙蓉
    11/17
  • 辽宁丹东:失业保险业务线上线下同步办理
    11月9日,丹东市劳动保障大厦全面复工,10时起正式对外办理业务。为保证失业保险线上和线下业务同步办理,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早早来到办事大厅,对前台办理业务的群众进行疏导和答疑。当天线上线下办理企业增减员、申领失业金和失业补助金业务累计300余件,企业劳资员和办事群众对办件效率和质量均表示满意。作者:李美臻
    11/17
  • 辽宁丹东:鱼苗游向江海 携手共护生态
    丹东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平衡索取与保护,既能让百姓在尽享“舌尖”美味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丹东市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增殖放流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11月15日,记者从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多年来,丹东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深入开展,放流规模和社会参与度持续扩大,使我市水生生物数量增多、种群结构得到优化,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明显,渔民增产增收,一举多赢。增殖放流,就是采用人工方式,通过放流、底播、移植等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今年,丹东市开展了一系列增殖放流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多次丹东地区海淡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其中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红鳍东方鲀503900尾;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褐牙鲆1870904尾;增殖放流0.6厘米以上三疣梭子蟹23936192只;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51316104粒;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62335尾;增殖放流8厘米以上细鳞鲑21355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528740尾,总投资556万元。与此同时,协助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完成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33939900粒;增殖放流7厘米以上瓦氏雅罗鱼928130尾;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50319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201820尾,总资金投入140万元。据介绍,自2006年开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已经连续17年对丹东市淡水流域进行增殖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各种鱼类1亿余尾,增殖种类不仅有经济鱼类,也有保护性物种如细鳞鱼、池沼公鱼、松江鲈鱼等,为鸭绿江渔业资源恢复和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增殖后的鸭绿江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和改善,促进了丹东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渔民也从中获得收益。在省厅及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丹东市2022年海水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工作不断推进,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增殖放流过程中,提出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并自觉接受群众对放流工作的监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修复水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作者:邢漫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