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动手更动脑,练就车工“多面手”生产加工、创新实践、带徒授课……从业30多年,辽宁天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关庆操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他从一名仅有技校学历的学徒,成长为能工巧匠,并荣获丹东市车工技术能手、丹东五一劳动奖章、丹东市车工技术状元等多项殊荣。1973年,关庆操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技校上学的日子里,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打磨本领,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车床工人。从技校学生转变为技能工人,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圆车、立车、铣车、磨床,大多数车工只会操作其中一项,关庆操为了提升操作水平,几乎天天泡在车间,一直在车床前磨炼技艺,终于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成长为各项工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可别小看工件加工,门道全在刀工里呢!”关庆操说。三分手艺七分刀功,为了精进技艺,他苦练刀功,别人用10分钟学会操作就不磨了,他扎扎实实地磨了一个月。“不只是磨好,更要磨精,一定要把刀功练好。”他说。有了坚实的操作基础,关庆操开始大胆创新,加工“轴套螺栓”活件时,他发现依靠现有方法一天只能加工出一件产品,生产效率太低。为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他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制作出一套工装夹具,一天就能加工活件20件。有了这次成功尝试,关庆操进一步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好车工,必须勤思考。他白天抓紧练实操,晚上集中学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反复验证,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加工难题。作为企业的首席技师,关庆操参与了各类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项目。2018年,他发明的刀杆换位刀头立方氮化硼刀具,解决了高铬合金铸铁材料大型泵叶轮内孔梯形螺纹加工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150万元,获得丹东市总工会“五小创新成果奖”。为完成这一技术攻关,关庆操耗时两个月,经历了大大小小18次失败。“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很痛苦很艰难,是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也是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成功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关庆操说。一双黑胶鞋、一套灰工装,逐梦路上,关庆操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作者:崔博淳10/20
- 为优秀技术工人“充电蓄能”“感谢丹东市总工会的精心安排以及丹东市职工疗养院的热情服务,劳模讲堂、健康体检、参观学习等活动丰富多彩,让我们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近日,刚刚结束疗休养活动的技术工人纷纷称赞。日前,为期6天的2023年辽宁省总工会第一批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示范活动在我市圆满结束。来自沈阳、鞍山、抚顺三市的首批70名优秀技术工人,度过了愉快、安全、舒适的休息和疗养时光。市总工会通过积极探索优秀技术工人疗休养模式,激发起技术工人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为了让前来疗休养的技术工人们充分放松身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市总工会用心筹划、细心准备、精心组织、尽心服务,突出疗休养内涵,根据行业特色和他们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准备了有健康、有文化、有温度的“学习充电”休养之旅。疗休养活动期间,技术工人们通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志愿军公园等地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参观丹东市劳模工匠馆、聆听劳模报告,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工作热情。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党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怀。自然生态疗养、康复理疗、健康管理、专科诊疗、文化体育等活动,让技术工人得以休养休息、相互学习,返岗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健康的状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更好地在辽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贡献工人阶级力量。考虑到参加此次疗休养活动的优秀技术工人都是坚守一线的行业优秀技术人才,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市职工疗养院新增手部和腿部艾灸、蜡疗等仪器,利用丹东温泉资源,提供“温泉水浴+医疗保健”特色疗休养服务。为每个代表队配备专属管家,每天在微信群里提供当天的天气情况,提醒该做的理疗项目等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鞍山发蓝股份公司技术工人张海南入住当天,细心的工作人员李想便发现她不时咳嗽,当得知张海南已发烧多日,自行服用药物后仍不见好转时,李想立刻联系了医务人员为其诊疗,及时更换了对症的药物,缓解了她的不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划轻松舒适的参观行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康养活动,时刻做好周到细致的服务,给技术工人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临别之际,大家纷纷送上锦旗和感谢信。国能辽宁热力有限公司锅炉工胡光感慨地说:“在这里的六天五夜,让我特别难忘。我会将工会组织的关怀转化成今后工作的动力,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出新的贡献。”目前,市总工会已为省总工会第二批优秀技术工人疗休养示范活动做好充足准备,倾心竭力做好服务接待工作,突出疗休养内涵,打造疗休养品牌,发挥好职工服务阵地的“窗口”作用,在“疗、休”并重、“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学、研”汇智,把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等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技术技能交流提升融入疗休养活动。同时,创新构建集组织、运行、服务、管理、制度于一体的五大保障机制,为服务更多的技术工人、劳模工匠做准备,通过疗休养活动把工会组织的关爱送到技术工人、劳模工匠的心坎上,激励他们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包芙蓉10/19
- “最美夕阳·邻里同乐”趣味运动会丰富多彩近日,辽宁省东港市新城街道港北社区举行“最美夕阳·邻里同乐”趣味运动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尊老、爱老、敬老浓厚氛围。运动会在社区鼓乐队开场舞中拉开帷幕。套圈、筷夹乒乓球、绕障碍物推球、托乒乓球跑……比赛项目丰富多彩、趣味性十足,老人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积极投入比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夕阳风采和年轻态。运动会设置一、二、三等奖,旨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同时为老年人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作者:周雨婷崔启鹏10/19
- 辽宁省丹东市金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日前,农业农村部、中宣部、司法部联合开展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拟认定100个乡(镇)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003个村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榜上有名。近年来,金山村在推动乡村治理方面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投入5万元建设村史墙;2022年,投资6万元建设村史馆。其中,村史墙主要展出村简介、村干部史、企业发展史、新农村建设史等内容,村史馆则以老物件、老照片等形式,展示金山村百年历史发展,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景”上添花。金山村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员的纪律要求,把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作为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和宣传文明婚丧理念。截至目前,已组织千余户村民签订文明协议书,发放《金山村村规民约手册》千余份,将村民文明行为同红利挂钩,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金山村建立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领导小组、平安巡逻队伍、评理说事点,将综治工作纳入村委会工作重要议程,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记者:王卢莎10/18
- 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近日,振安区汤山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民政社工站开展“奉献爱心点燃夕阳”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通过游戏、绘画向老年人宣传防诈技能,宣讲养生科普知识。记者:宋永昆10/17
- 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10月13日,在第34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新村社区联合振兴区科协在锦绣华城小区开展“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带动群众提高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现场科普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提供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增强社区居民的应急避险意识。此外,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提醒居民定期进行家庭安全隐患自查,平时注意用电安全、燃气使用安全,不飞线充电、楼栋不堆放杂物等。作者:沈粹10/17
- 讲述六地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10月13日,丹东老干部大学在志愿军公园开展“讲述六地故事,点亮红色辽宁”主题活动,市组织工作服务中心老干部教育部全体工作人员及丹东老干部大学各班党小组组长、班委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活动。他们在志愿军公园大门处聆听了特级英雄黄继光和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在“支援”雕塑前重温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支援前线和威震541高地的英雄杨春增的故事,不少老干部在倾听时红了眼眶。据了解,这是丹东老干部大学首次把课堂设在教学活动现场。市组织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志愿军公园讲述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深入阐释丹东“抗美援朝出征地”丰富内涵,是为了进一步激发老干部、老同志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力营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浓厚氛围。他们还将带动身边更多党员、干部为丹东全面振兴发展新突破贡献力量。记者:张研10/17
- 抗美援朝纪念馆收到多件捐赠品10月13日上午来自湖北、广东、江西、河南等地的多名志愿军十五军后代将6本书籍3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及证书1枚祖国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等文物史料无偿捐赠给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些捐赠文物史料分别是:◆志愿军老战士李天恩委托捐赠的记述志愿军坚守激战朝鲜上甘岭的书籍《上甘岭大战》◆志愿军老战士黎梅君和周德全捐赠的反映志愿军女兵战斗生活的书籍《朝鲜战场上的女兵》◆志愿军老战士后代聂昭华捐赠的“上甘岭战役中类似黄继光孙占元型简要材料”报告原件及书籍《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志愿军老战士后代康燕、东岚分别捐赠的书籍《康星火画传》和《东传均画传》◆志愿军老战士后代周伟凡、尹向荣分别捐赠的3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及证书、1枚祖国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实物◆志愿军十五军后代代表将一面由80余名健在的志愿军十五军老战士亲笔签名并写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的战旗,捐赠给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志愿军老战士后人周伟凡说,父亲周力民是志愿军十五军一名后勤医务战士。在平金淮防御作战中,周力民遇敌机轰炸受伤,送到丹东后方医院,经过近半个月的医治,痊愈后又从丹东返回前线。周伟凡说,父亲2017年过世,将其多年收藏保存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及证书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是父亲最大的夙愿。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负责人对捐赠行为表达了衷心感谢,并为捐赠人颁发了收藏纪念证书。记者/刁庆峰10/16
- 影片《志愿军:雄兵出击》里的那些辽宁元素中秋国庆假期,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各地影院持续热映。该片由导演陈凯歌执导,围绕决策出兵和入朝后第一、第二次战役展开,立体呈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出征作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的辽宁,是全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担负起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角色。鸭绿江断桥、“七二四厂”生产的迫击炮……这些烙着辽宁印迹的遗址、文物一一出现在了《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里,最令美军头疼的武器为“辽宁造”。图为人们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鸭绿江断桥见证志愿军运输线“打不烂”丹东,鸭绿江断桥,沧桑历史的见证者。安东是丹东市的旧称,在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军屡犯我边境地区,影片开头时就真实呈现了丹东边境遭受美军轰炸的画面。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说,那时丹东上空不时出现美军战机,随处可见冲天的大火、燃烧的房屋、奔逃的人群,留下残垣断壁和嗷嗷待哺的幼童。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不到3年的时间,美军飞机对丹东地区扫射57次、轰炸22次、投弹189枚,造成人员伤亡672人,损毁房屋2959间。还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美军空袭鸭绿江上桥梁5391架次,中国军民靠着血肉之躯创造惊人奇迹,打造出一条“打不烂、轰(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已至耄耋之年的丹东市民周孝春曾回忆这段历史:丹东夜晚常是一片漆黑,家家户户都用上防光的窗帘,人们生怕屋内的光亮引起美军注意,每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大家就到防空壕去避难,有时因来不及跑就躲到床底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丹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地和抗美援朝大后方的最前沿。卢骅指着不远处的断桥说,这里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单线铁路桥,1943年,在距此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桥,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再现彭德怀先于大部队过江的历史。“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非常真实,当时志愿军的先头部队还没到(刚到)鸭绿江大桥,彭德怀几人所乘坐的吉普车就超越他们冲进朝鲜国土。”卢骅紧接着向记者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在晚年回忆起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的场景:“鸭绿江边,兵士成海,兵器成河,马蹄声声,炮车隆隆,部队源源不断往上拥。膘健的战马,嘴里喷着气,威武的大炮,炮管伸向天空……鸭绿江沸腾了。”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走进朝鲜战场时,安东提出只要前线需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1953年新华社刊发的《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中这样写道:“1951年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安东市人民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捐献了90亿余元,可购买战斗机6架。”距离丹东200公里外的鞍钢,工人也紧锣密鼓地开启大规模生产军需钢铁,全力以赴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老工人孟泰的女儿孟庆珍说,那时父亲常说,只要是前方需要的军需钢,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去解决,“我问他,你不害怕吗?他说,害怕什么?有我孟泰在,就有高炉在!”在广袤的辽沈大地上,人们把增产和捐赠看作是十分光荣的任务,短短一年时间就捐献旧币3408亿元,折合购买战斗机235架。一捧“遗址土”还原松骨峰阻击战一抔热土,记载一段历史;一篇通讯,见证一份忠诚。秋日的沈阳苍松刚劲,翠柏挺拔,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走进烈士陵园纪念馆,在展厅一楼陈列着一件弥足珍贵的展品,一捧来自松骨峰战场的遗址土。纪念馆讲解员赵彤说,影片的高潮部分发生在松骨峰,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就是以松骨峰所见所闻,写下那篇影响数代中国人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历史上,为追击南逃的美军,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给112师335团下达任务——像钉子一样钉在松骨峰。这支部队在毫无工事的阵地,与美军展开激烈战斗,鏖战至最悲壮的时刻就连伤员都带着满身的火焰,用枪托、刺刀、石头甚至是牙齿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支部队的壮举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祖国人民由此把一个崇高的称号送给志愿军全体将士——最可爱的人!沈阳,大东区正新路,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不止一次出现志愿军用迫击炮打击敌人的画面,事实上包括手榴弹、炸药包在内的许多武器装备都出自这家企业。公司党委工作部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任晓川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沈阳人耳熟能详的国营第七二四厂,企业始终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任晓川紧接着通过实物向记者展示说,迫击炮轻便易携、易于隐蔽、射击迅速,志愿军使用的60迫击炮战斗全重只有几千克,还有部分迫击炮可分解成几个部件由炮手们分别携带。时间回到1950年,企业上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忘我投入支援抗美援朝增加生产的热潮,他们不但生产过刚刚提到的60迫击炮,还生产过包括4英寸火箭506式6管排炮在内的21个主要品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生产4英寸火箭506式6管排炮、12管排炮、单炮共240门,60迫击炮弹、120迫击炮弹、241式90反坦克火箭弹、135式90反坦克火箭弹等101.08万发,5种引信225.89万发,底火215.89万个,爆破筒11.21万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卢骅说,无论是电影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无不写满辽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记者:田勇10/16
- 政策送到家 “温暖人社”聚民心“谢谢你们把政策和服务送到家门口,通过这次对政策的了解,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确定了就业方向。”家住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解放社区的刘志鹏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正为就业问题发愁,当得知丹东市元宝区人社局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赶忙前来咨询,志愿者的详细讲解为他提供了就业方向和指导。今年以来,元宝区人社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志愿服务与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从各科室选出党性强、政策熟、业务精的干部组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讲法律、送政策,把服务送到基层,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暖心的人社服务,目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300多人,不断擦亮“温暖人社”服务品牌。接下来,元宝区人社局将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持续把“党建+温暖人社”品牌做深做实,持续发挥志愿服务精神,用心用情解决群众需求,为实现元宝区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人社力量。记者:李美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