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两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日,东港市新城街道小寺村、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军民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此外,东港市长山镇新升村、凤城市刘家河镇刘家河村等12个村被辽宁省司法厅、辽宁省民政厅命名为第二批“辽宁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振安区楼房镇孤山村、汤山城镇龙泉村等104个村(社区)被丹东市司法局、丹东市民政局命名为第一批“丹东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近年来,丹东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作为重点任务来抓,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和法治社会建设中,全方位、多举措强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走向深入。丹东市司法局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基层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联合丹东市民政局开展“丹东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学法用法示范户推荐评选工作,制定了创建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各村(社区)将创建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东港市北井子村、凤城市大梨树村、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振安区马市村等法治乡村文化阵地,将普法宣传与村(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建立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截至目前,丹东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4个。
    02/27
  • 辽宁省丹东市左岸社区:“七彩公益课堂”开班
    近日,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左岸社区品牌项目“七彩公益课堂”开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经典国学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构建魅力幸福社区理念,力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从而将社区服务做深做实。今年,左岸社区继续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丹东职专、市五老讲师团等多家联盟单位协作,推进社区“七彩公益课堂”服务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课程,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经典文化盛宴,享受来自党和政府的暖心关怀。2月13日,“魅力左岸,音你而乐”声乐公益课首先开课。课堂上,学员们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学到了不少唱歌的技巧,不再只是单纯地用喉咙发声唱歌,而是能通过丹田的气息把一首歌曲唱好且动听。2月14日,“运动促健康,邻里更和谐”健身公益课开课。老师带领大家了解八段锦功法知识和功效作用,并详细讲解基本口诀和要领。老师教学细致生动,动作示范刚柔兼济,让居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切身感受。“左岸社区七彩公益课”的开展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情,更能促进居民树立好家风、好社风、好民风,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及民族自豪感。近期,书法国画课、剪纸课、韩国语课、面点烘焙课、柔力球课、太极拳太极剑课、舞蹈课等公益课也将陆续推出,充分满足大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左岸社区将以更有温度的服务,与辖区居民共同打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新风尚。
    02/24
  • 辽宁省丹东市兴东街道:开展“擦亮城市文明之窗”志愿活动
    2月21日,丹东市元宝区兴东街道关工委与泰和社区关工委共同开展“擦亮城市文明之窗”志愿活动。20多名小志愿者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擦拭公交车车窗、扶手,清洁车厢环境,助力丹东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02/24
  • 辽宁省丹东市:多彩活动添喜气 传统文化进万家
    2月21日从丹东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获悉,春节期间,丹东市文化工作者精心组织策划,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活动50余场次,受众约30余万人次。文艺演出、戏曲展演、非遗展示、有奖猜谜等活动,将文化融进年味,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文旅市场复苏注入生机与活力。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组织开展了鼓乐、秧歌展演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举办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丹东鼓乐”专场展演。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组织近30支秧歌展演队伍,分别在市内主要街道、公园、广场开展秧歌展演。东港市结合第27届民间艺术节活动,组织18支队伍举办全民秧歌展演,将满族、汉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和朝鲜族的民族特色舞蹈融入表演中。凤城市举办了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展演。各演出团队分别在市文化宫、安东老街大舞台举办丹东市正月正新春“梨园新蕾”文化惠民演唱会、丹东市“传统戏曲综艺展演”。宽甸连续开展3场新春京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京剧、评剧、木兰扇等,展现了传统文艺的艺术魅力。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利用面街画廊开展了丹东剪纸作品展;举办迎新春非遗展示宣传活动,选取凤城满族荷包、丹东剪纸等19个省市级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现场互动传艺、作品售卖等;组织开展民俗文化互动式培训活动,依托丹东花饽饽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让市民亲身感受传统民俗技艺的乐趣。市图书馆开展“卯兔迎春”元宵节文化大集活动,包含猜灯谜、图书交换集市、糖画非遗项目展示、兔子宫灯DIY手工制作等多项内容,让市民在年味中感受经典年俗文化。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开展朝鲜族民俗传统游戏体验活动。此外,各地区组织开展了多场农民画展示、剪纸艺术展览、灯谜竞猜等民俗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年味中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
    02/23
  • 80后丹东姑娘 海归硕士扎根田间
    2月,春寒料峭,但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天赐蓝莓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生机盎然。这里暖棚内的温度与户外相差40多摄氏度,一个头戴遮阳帽,身上沾满尘土的姑娘,穿梭在40多个蓝莓暖棚之间,查看着蓝莓树苗的生长情况。“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未来的发展更需要那些能吃苦、肯实干、有创新的年轻人融入进来!”记者看着说话的姑娘,很难把“80后”“海归硕士”“职业女性”等标签与她放在一起,她就是放弃高薪回到家乡投身农业,一干就是七年的潘芊芊。海归硕士投身农业2006年,潘芊芊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0年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继续攻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由于有着出色的求学履历,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北京一家外企咨询公司任职。繁华的都市生活,高薪的白领职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但是潘芊芊心中仍怀有创建属于自己事业的梦想。2013年,潘芊芊利用休假时间随着父亲参观了云南、四川的蓝莓基地。“那次给我的冲击挺大的,当时中国本土产出的蓝莓品种市场认可度普遍不高,大多数的产品还是通过进口。但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良,本土化的蓝莓在果形、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都可以与进口蓝莓媲美甚至更好,并且本土蓝莓与进口蓝莓在销售周期上有明显的时间差,这让我看到了很大的商机。”在与父亲和专家交流后,潘芊芊第一次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丹东人,我深知丹东在小浆果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完美的昼夜温差、良好的土壤和水分条件会给蓝莓种植锦上添花。”同年不久,尽管大部分家人反对,潘芊芊依然毅然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蓝莓梦想。她常开玩笑说,“我叫潘芊芊,‘芊芊’的寓意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可能是命中注定我要从事农业吧!”潘芊芊敢闯敢干的做事风格源于她的家庭环境。她的父亲在1998年便开始研究种植蓝莓技术,白手起家的他在不断的刻苦探索种植技术后,成功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丹东本地种植蓝莓的方法。此后潘芊芊的父亲成立了丹东天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2008年便拥有了5千多万株可销售的蓝莓大苗,如今在全国8个省拥有10个蓝莓基地,年产量3000余吨。铸造梦想打造平台有时,潘芊芊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会调侃道,“芊芊,你这是回去继承家业啦!”对于此类的话语潘芊芊并没有在意,她觉得“子承父业”并不代表“躺平”,尤其是在农业这个投入大回报慢的行业里,她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刚入行的那几年芊芊刻苦钻研蓝莓种植的相关知识,并从销售入手,通过自己在大城市积累下的经验先后与中粮集团、盒马生鲜等几家大型企业达成供需合作。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她的蓝莓基地每年能为中国市场提供3000吨左右的蓝莓鲜果。随着销售渠道的稳定,潘芊芊的工作重心也慢慢从销售管理向种植技术靠拢。“蓝莓的品种有很多,我们经过反复实践,逐步聚焦为塞拉、春蓝、钻石蓝三个品种。种植上我们始终追求优质、高产、早熟,技术上不断地突破创新,使基地的蓝莓具有丰产性高、口感好、耐储性好、花青素含量高等特点,与此同时我们创办培训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带动20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潘芊芊说。谈到下一步规划,潘芊芊表示,未来的农业一定是现代化数字化的农业,她和父亲已经开始规划在凤城蓝旗镇打造一座4900亩的“蓝莓小镇”,丰富蓝莓产业文化,吸引更多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的农业合作平台。谈及未来,潘芊芊相信,丹东蓝莓一定会像丹东草莓那样在全国闯出响亮的品牌。
    02/22
  • 辽宁省东港市:2023年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月20日,2023年寒假辽宁省东港市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市青少年宫举行。会上,全体人员共同观看《辽宁“最美人物”2022年度盛典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宣传视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回信精神,表彰“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在实践中有收获有成长。在为期1个多月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实践单位实习工作,还出色完成团市委暖冬行动、我们的节日系列线上活动等任务,并独立收集素材、整理编辑、制作相关公众号3期,30余名同学提供图片、视频、书法作品近百件,展示出东港籍学子的良好风貌、责任担当和基本素养,也为我市推动“返家乡”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东港团市委将继续发挥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深化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搭建平台,主动跟踪对接,引导广大青年心系家乡发展、投身基层建设,为推动东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青春力量。
    02/22
  • 辽宁省丹东市:党建引领 共促发展
    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月15日,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文化馆举办“党建引领新征程,共筑发展新篇章”职工文艺汇演。本次文艺汇演由广济街道党建综合办公室、城管中队及所辖社区近300名干部职工参演。演出包括歌舞、情景剧、快板、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以精彩的节目展现全街干部职工的良好风貌和昂扬斗志。
    02/21
  •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高世喜:凤城“愚公” 养护公路二十载
    图为高世喜(右一)带领同事抢修公路。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传承交通人“两路”精神;他抢险保通、精心养路,守护公路通道安全畅通。他是公路交通行业的“最美”典型,更是千万公路人的缩影,他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公路段副段长、养护站站长高世喜。认识高世喜的人都知道,他用“土设备”发明出了公路清扫吹风设备,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雨季,他都要变成凤城的“愚公”。凤城地区山多路陡,每年的连雨季和三九天,高世喜都格外担心。“晴朗天气开车走山路还好,但遇到雨雪,就怕山体滑坡。”高世喜说。2022年7月的一天,一场暴雨致使凤城市所辖国省干线公路饶盖线、抚丹线、本宽线两天出现4处中断。凌晨4时,高世喜就奔赴受灾严重的弟兄山镇、赛马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抢险预案,组织人员调动挖掘机、铲车、运输车辆赶赴现场进行施工抢险。面对严重的水毁灾情,高世喜高喊:“我先上,大家跟住我。”在他的带动下,现场工作人员顶着大雨搬石头、推泥沙,饿了顾不上吃饭,累了顾不上休息,湿透了衣裤没人叫苦,手磨出了水泡没人退却,大家一心想着全力保障通行。经过24个小时的连续抢修,4处中断的公路全部恢复通车。但高世喜不敢懈怠,他又赶赴另一处公路中断现场,继续为恢复交通忙碌起来。雨靴灌满雨水,脚掌泡得浮肿,小腿磨破了皮,高世喜无暇顾及。在他的带领下,全站200多名养护人员经过60个小时的奋力抢修,凤城水毁公路抢修恢复过半。期间,高世喜两天两夜没睡觉,一直坚守在现场。在高世喜看来,公路养护就好比女人化妆、男人刮胡子一样,是一个城市的脸面。目前,59岁的高世喜已20年扎根在公路养护一线。凤城市劳动模范、丹东市交通局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丹东市劳动模范、省交通运输厅先进个人、交通运输部第一届最美公路人……这些荣誉都是他踏实肯干保交通的精彩注脚。
    02/2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八十六集 何文俊:“我为电台生 为电台死”
    02/20
  • 辽宁省丹东市王喜晶:用奉献拓展生命宽度
    47岁的王喜晶是丹东东港市新城中学高级教师,学生们都尊称她“王美丽”。因为常年劳心劳力,7年前,她的甲状腺长了肿瘤,术后脖子上留下一道10厘米长的疤痕。学生们担心王老师有心理负担,于是称呼她“王美丽”,寓意无论怎样,王老师都是他们心中最美的人。2021年的10月,王喜晶确诊癌症亟需手术。可术后一个月才能说话,至少还要休息3个月,学生们怎么办?思来想去,王喜晶下定决心:坚持到2022年1月15日,学生们走出考场。当年1月16日,她才办理入院进行手术。王喜晶带过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她,因为自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她就保持一个习惯:关注学生方方面面的细节。王喜晶认为,只有关注细节,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助力他们追逐梦想。正是这样的坚持,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改变了不少孩子的命运。郭同学小时候父母离异,父母各自组建新的家庭,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他有些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爱学习。上初中以后,王喜晶像妈妈一样关怀他,积极做他父母工作,让他拥有更多的关爱。收到“双份”关爱的郭同学性格开朗起来,成绩也日渐提升,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此后,无论工作还是结婚,只要人生中遇到重要事情,郭同学都会打电话听取王老师的意见。李同学年少时父亲因病去世,后来母亲又身患重病,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日子过得清贫。李同学读初中后,王喜晶为他申请了贫困补助,解决了一部分生活困难。工资不高的她,平日里经常给李同学买生活和学习用品,王老师的关爱点亮了李同学的生活,也照亮了他的未来。从事教育行业23年,王喜晶当了21年班主任。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多次被评为市级、学校“优秀教师”,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级“三好班级”称号。她的课多次被评为市级、学校优质课,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切的成绩,都源于她坚守身为人民教师的那份责任。2022年1月,做完手术后仅一个多月,王喜晶就重新站上讲台,累得站不住,她就搬把椅子坐着讲;嗓子疼得没法大声说话,就背着“小蜜蜂”,用扩音器讲……2022年,王喜晶荣获丹东市“教书育人模范”荣誉称号。至今,王喜晶的父母、同事、学生都不知道她的真实病情。王喜晶膝盖、脚踝经常疼,嗓子像刀割一样,丈夫心疼她,想让她在家好好休息,王喜晶却不同意,她说:“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学生们做点事,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