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一集 张锦华:“没有时间掉眼泪 活着就要做贡献”
    11/07
  • 丹东3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日记”~~
    3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日记”顶着寒风冒着急雨,从隆冬走进深秋,“江海边境行”报道组的年轻记者们历时10个多月,沿着百里边海防线探访了30个边境派出所的数百个工作点位。一场大型报道,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呈现的是江海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的别样风采!(以下3篇稿件分别由记者唐羽廷、蔡萌萌、王子涵撰写)①江海边境行,我们不虚此行!记者唐羽廷新闻为本,策划先行。2022年开年伊始,在谋划新一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时,丹东报业传媒积极推出“江海边境行——探访鸭绿江畔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对我们90后记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经历。30万人在线观看启动仪式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在江海边防线上驻守着这样一支移民管理队伍,他们承担着管边固防的使命,维护辖区平安稳定的职责,这支有着“雄师劲旅”称号的队伍就是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他们的制服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不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初心使命。丹东报业传媒围绕丹东全域边境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海边境行”,用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多视角展现这支年轻队伍的工作和生活。策划一出,得到了报社领导和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领导的大力支持。1月4日,在边境支队礼堂,探访鸭绿江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报道《江海边境行》正式启动,新华社现场云全程直播,开播仅20分钟,引来3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2.2万余次点赞。迎着刺骨的海风,奔赴采访第一站启动仪式刚一结束,栏目组一行四人便直奔丹东边境“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开启了本次大型采访的第一站。到所后,我们和民警们一起讨论拍摄方案。方案敲定后天已经黑了,在热气腾腾的派出所食堂里,我们吃罢工作餐便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冬日的海边冷风刺骨,几名记者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摄影记者举着摄像机一路跟拍,没一会手就冻僵了。那天拍摄到很晚,回到住处后,同事们又冷又累,一头扎进被子里,和衣而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早早出发,走在满是浮冰的土路上,跟随民警巡逻的脚步,开始了新一天的采访工作。巡边是一件枯燥又极其考验耐性的工作,一路上,民警们在认真巡逻执勤的同时,还不时暖心地与百姓交流处理突发警情。刚刚结束海洋红边境派出所的拍摄任务,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孤山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二站拍摄工作。在车上,我们一边聊着下一站的采访计划,一边抵挡着寒冷的侵袭,几个年轻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挤在车里,彼此苦中作乐地自嘲打趣,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享受着深入一线采访的充实。新婚三天便返回警营的新郎距离孤山边境派出所5公里的路程便是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那条进入保护区的必经之路旁驻扎着派出所的执勤方舱。为防严寒,方舱外层裹着厚厚的塑料布,放眼望去周边荒无人烟,摄影记者一边按下镜头一边感叹道:“这可能就是最孤独的方舱吧!”夜深时,正当我们在研究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时,民警石传玉敲门进来,说出了他想在我们的镜头前给好久不见的新婚妻子写信的想法。这个新婚3天就离开妻子返回警营的新郎,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语言质朴却真情满满,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更让作为媒体人的我们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一直探访下去的决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也让他们的家人通过我们的镜头去了解民警们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到小韭菜沟边境派出所的采访,是我们此次边境行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次。知道宽甸的冬天极为寒冷,我们早早准备好各自最厚的羽绒服,包里还揣着“暖宝宝”,全副武装地向大山深处出发。山路九曲十八弯,晃得我们头昏眼花,从一个执勤点位到另一个点位,开车要转108道弯。有的同事晕车了,就闭着眼,紧锁的眉头一路上都不曾打开。终于盼到下车了,民警又告诉我们还得坐船走较长一段水路,晕车的同事一听,眉头锁得更紧了。坐在快艇上,迎着冬日刺骨的寒风,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大喊:“太冷了!”同事们互相勉励:既然来了,就要不虚此行,就得去最远最苦的点位上看看,就得真实记录下驻守在这里的边境警察的艰苦。一路辗转,我们终于到了民警执勤的点位上。由于执勤点的地炕比较矮,我们的摄影记者长时间跪地拍摄,站起身时,他腿脚早已麻木了。虽然记者采访辛苦,但我们觉得和坚守在这里的民警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小年儿大年儿里的暖心采访小年夜当天,我们依然奔赴在采访路上。在大鹿岛的码头,我们和那些带着大包小包置办年货的村民们一起等船。客船到岸后,正在码头执勤的民警开始帮村民们一箱箱地搬运年货。在大鹿岛边境派出所,记者和民警们一起写福字、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特别温暖的小年夜。可以说,每一站的采访,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我们几位90后、00后的记者同这群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民警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大年初八,我们赶赴黄土坎边境派出所开启第五期采访之旅。在那里,我们看到村民战秀英正在和民警聊天。她身着红彤彤的外袄,谈到不久前自己和有着10多年积怨的家人握手言和时,这位中年妇女难掩心中复杂的情结,先是笑而后又大哭起来。她紧紧握着民警的手不停地感谢,因为民警的耐心调解,她才能和亲人重归于好。记者捕捉到这真情流露的一幕,回所后,我们还在感叹,这期节目一定看点满满。我们来到新沟边境派出所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三——北方沿海地区传统祈海的节日。今年禁燃通告下达后,为防止少数渔民存在侥幸心理私自燃放鞭炮,东港市沿海码头各重要地段都有多名民警执勤看守。这是对民警工作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跟踪拍摄记者工作的一次考验。当晚,我们背着拍摄设备,一路沿着码头前行,到处寻找拍摄素材,直到次日凌晨2时,才结束拍摄返回到所里。当晚,整个沿海码头格外安静,民警们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了海晏河清。民警事迹让群众流下热泪6月末,我们来到新港边境派出所。采访时记者们跟随社区民警李鹏来到他所辖社区拍摄,遇见了所内组建的红袖标巡逻队的队长。一见面,这位队长就满含热泪给我们讲述着巡逻队的老党员事迹,讲民警李鹏如何帮他们争取保暖服装,在保证大家穿暖的条件下巡逻的暖心事儿。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体现了警民连心的浓浓情谊。在浪头边境派出所的采访工作中,我们通过民警张洪涛的工作,了解到社区民警工作的不易。辖区一老人在家中病逝,张洪涛大半夜被叫出去帮着料理后事。老人的两个女儿在谈到张洪涛对父亲的帮助时,满是感谢和赞叹。一位30年没有落户的村民告诉记者,因为张洪涛跑前跑后帮忙协调,她终于解决了多年黑户带来的苦恼和不便。当很多人问她,这个叫张洪涛的警察到底是你家什么亲戚,你给了什么好处时?老人老泪纵横指着自家破旧的墙壁说:“洪涛帮我,却连我家的一口水都没喝过啊!”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正是张洪涛的工作写照。警犬哈特很抢镜在前阳边境派出所,警犬哈特尤为吸睛。前阳边境线辖区码头多、船只种类多,治安形势相对复杂。在枯燥的巡逻路上,它的默默陪伴,既可以配合民警工作,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也给民警们的日常增添了很多快乐元素。它是民警们离不开的工作伙伴,更像是一个家人和朋友。采访中,摄影记者给了哈特不少镜头,一时间这个小家伙成了受人关注和喜欢的“小网红”。国门湾边境派出所的拍摄,我们连续去了两趟,因为民警太忙了,有时候一件事还没结束,就跑出去忙另一件更急的事,我们只能跟随民警一边办案一边拍摄——走进案发现场,走进抓捕现场,走进审讯室……每一期的拍摄都能接触到新鲜内容,在感受民警工作繁忙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不同的体验。“边境警民鹊桥会”现场牵手14对一路走下来,如何保证30个派出所的拍摄各有特点,栏目组为此召开了一次改版研讨会,对栏目创新改版并呈现更好的效果充分讨论,最终决定呈现原声视频,并在片尾制作彩蛋,让节目更有贴近性,更迎合网络受众。同时,我们也积极策划互动活动,帮助坚守在第一线的民警们解决婚恋交友的实际问题。为解决驻守山区民警的交友难问题,栏目组积极策划,8月23日,丹东报业联手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宽甸大队举办了一场形式新颖的“边境警民鹊桥会”。活动中,40名单身男女嘉宾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鹊桥会”,14对男女现场牵手。多媒体聚焦边境行,获得200万次关注让人们更了解边境线上“藏青蓝”此次报道历时10个月,探访百里边境线,“零距离”感受30个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生动记录丹东戍边卫士的风采。我们利用摄像机、无人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发出原创报道30余篇,发布图文及视频链接150多次,网络总阅读量200多万次。“海江边境行”系列报道,除在《鸭绿江晚报》及其官微和“今日丹东”平台发表外,“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也同步发布,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不久,“江海边境行”圆满收官,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练兵”,也是报社全媒体报道的有益尝试,更是提升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的具体实践。我们是新闻人,我们一直在路上!②我的第一次采访见习记者王子涵参与“江海边境行”栏目报道活动是我的第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0个月前的冬天,我当时还是《鸭绿江晚报》一名实习大学生。我并没有想象过这条采访之路有多难,只是觉得十分新奇有趣。当记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再想到电视剧中警察们帅气威风、英勇无比的形象,便更加让我这个花痴女大学生对此番边境之行满怀期待。但当我真正走进边境派出所,深入了解边境警察这个群体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对于警察,尤其是驻守一线的边境警察的认知有多么肤浅。我以为我能安逸地坐着警车,欣赏鸭绿江畔美丽的边境风光,但我未曾想过山路是那样的蜿蜒曲折,没坐十分钟就开始晕车呕吐。我以为能看到的都是民警们挺拔的英姿,结果我看到的却是他们一个个在趸船上一守就是一个月,被江风吹的皮肤皴裂的样子。我以为只能记录民警们打击犯罪时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化解田间地头矛盾,不厌其烦地解决村民身边一个又一个“小难题”。我以为能记录他们在家中承担起大丈夫的职责,顾家又体贴的温馨画面,但我了解到的民警们全部都是与亲人聚少离多,每逢节日只能抱着手机与家人报平安,心中满是数不清的愧疚。那时的我心态完全发生了变化,只想深入,再深入地去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切身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然后用文字和镜头向大家展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祖国边疆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常年驻扎在边境线上,从橄榄绿换作藏青蓝,从懵懂少年到乡亲心中的顶梁柱,他们用脚步、用真心、用真情守护着江海边境线上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土地。这世界,每一天都有很多故事在发生,而警营就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见证人间悲喜,收纳生活感动,而我真的很幸运,能用自己文字来记录这些感动。如今30个边境派出所走过,“江海边境行”栏目结束了,而我作为新闻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③走近“关鸽” 收获感动记者蔡萌萌“200多公里的边海防线,几十个采访点位……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这是我刚刚接到采访任务时的第一反应。但是,在第一次采访过后,我便打消了这种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2022年1月4日下午,报道组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丹东边境管理支队“西大门”海洋红边境派出所。在这里,我们结识了一位90后民警关人华,他是海洋红执勤点位的驻勤民警。巡逻途中,关人华带我参观了他战斗和生活过的旧方舱。这个立在空旷的海边上的“铁皮房”空间狭小,只能放下两张床和一些巡逻必备的物品,破旧的地板早已起翘变形。采访时是在1月里,海风如刀,呼呼作响。“海边潮气大,加上取暖不好,睡觉时首先要盖一层厚棉被,然后再盖上军大衣,一层层全部盖在身上才能勉强入睡。”关人华说,3年的驻勤工作,自己每周有五六天都在方舱里度过,每天8小时不间断巡逻,最忙时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那时,执勤房还是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彩钢房,没有通电,只能依靠老式煤炉取暖,早上起床后他的眼窝和鼻孔里都有煤渣。最长的一次执勤,他在这里坚守了3个月。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丰富的职业经历,是一回战胜孤独的锻炼,更是一场坚守初心的洗礼。走出旧方舱,关人华迫不及待地带着我来到现在的新方舱。2021年12月,派出所经过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新建了一处警务室,并更换了新式办公设备。介绍自己的新办公环境时,关人华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喜悦和满足。因为离家远、工作时间不固定,关人华常常对家人和恋人“失信”。因多次失约,还被女朋友戏称作“关鸽”。说到这些时,关人华语速慢了下来,眼睛里满是无奈。关人华是万千移民管理警察中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江海防边境线上“藏青蓝”卫士们闪光的风采。后期,因为工作原因,我没有全程随组采访,承担起了后期配音工作。从启动仪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边境线上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影像,留下了媒体人的足迹,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更多感人的细节,践行记者“四力”,不仅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意志力的一种磨炼,也给我的记者职业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唐羽廷蔡萌萌王子涵视图|孙坤霖赵辉康乐拍摄
    11/07
  • 辽宁东港市:职工太极拳友谊赛精彩上演
    近日,由辽宁省东港市总工会、政协社会法制委联合主办,市职工服务中心、政协太极研修院、万达运动承办的“万达运动杯”职工太极拳友谊赛精彩上演。赛场上,40余名选手带来的《八法五步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五十六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个个身形潇洒飘逸,动作刚柔并济,神态心静体松,体态舒展大方,尽显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东港市政协太极研修院多次出征省内外及全国大型比赛,并取得骄人成绩,吸引了不同类别、不同年龄群众参与其中。目前,东港市太极拳运动呈现出覆盖面广、参与人多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群众体会到太极拳带来的益处,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东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作者:孔丽娜刘光曌
    11/07
  • 辽宁省丹东市:网格员日记 一字一句记录的都是责任
    “2022年10月30日,晴。今天早上,我来到网格里的一户居民家,他家两口子都是癌症晚期患者,身边无儿无女,很多事情需要人帮助。今天主要是帮助他们寻找购买一些稀缺的药品……”这是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的网格员田森林在网格员日记中的记录。他的日记里记录着自己为居民服务的点点滴滴,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民生大事。太平湾街道党工委在开展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中,创新打造“多网合一同心圆管理”服务体系。网格员日记是其中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街道把服务人群精准分类,实行“网格员日记”制度,将社区居民各类需求、办单结果、派单回访、心得感悟等进行一一记录。截至目前,太平湾街道的网格员日记共汇总上报信息260件,主要集中在街道三供一业改造和居民矛盾纠纷问题方面,已有235件得到有效解决,完成率90.4%,居民满意率100%,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我是社区党委书记,也是网格长,群众和我熟悉,大事小情都跟我说……”太平湾社区党委书记鲁雯在网格日记中这样写道:“推行网格化管理,重心在基层,根基是群众,目的是民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特别是在与居民关系的建立上,更要花一番心思。每天到辖区转一转、楼栋里走一走,多与辖区居民聊聊天,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动态。每天将工作记录在案、及时写下工作日志,多想想、多反思怎样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鲁雯的感触颇深。网格员李百娜更喜欢在网格员中记录实事:“9月22日,23号楼4单元的居民庄大爷说手机出现问题,我帮忙看了一下,原来是内存满了,我帮他清理了一下内存……”李百娜说,她把每次事情解决的经过记下来,闲暇时翻阅一下,自己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网格员每天活跃在社区里,采集信息、日常巡查、调解矛盾,及时掌握网格内各类准确信息。我们就是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田森林在日记中这样定义网格员身份。“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努力解决辖区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已经成为太平湾街道网格员的服务理念,他们借助记录“网格员日记”的点点滴滴,让为民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融入日常的每一个服务细节中。作者:王卢莎
    11/02
  • 辽宁丹东:为一等功臣送喜报
    10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将荣立一等功的喜报送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以表彰从这里走出来的军人杨峰日,体现对立功受奖军人军属的尊崇。杨峰日1987年出生于永甸镇,2006年9月入伍,2007年12月入党,现任某部队干部。从军16年来,他多次圆满完成多项工作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被军级以上单位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因完成重大任务,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17日,杨峰日所在部队首长将立功喜报送至他的亲人手中。听说送来立功喜报,永甸镇居民纷纷来到杨峰日家祝贺,大家穿着民族服装,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杨峰日在网络连线中感谢家乡人民的厚爱,表示会再接再厉,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同时也希望家乡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相关丹东市领导、丹东军分区首长、杨峰日所在部队首长,以及市双拥办和宽甸党政领导参加立功喜报送达仪式。作者:谢秋林
    11/01
  • 辽宁丹东:6户家庭获评省级“最美庭院”
    近日,由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的寻找省级“最美庭院”活动揭晓,我市有6户家庭上榜。根据活动要求,此次按照整洁有序、布局美观、绿色环保、家美人和、崇德向善的标准,寻找100个省级“最美庭院”。通过开展寻找省级“最美庭院”活动,激发全省妇女和家庭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以先进典型带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各级相关部门推荐认定,我市有6户家庭当选省级“最美庭院”,分别是:东港市合隆满族乡合隆村赵桂琴家庭,东港市椅圈镇椅山村李秀琴家庭,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三官村王玉晶家庭,凤城市蓝旗镇蓝旗村潘晓娜家庭,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周丽慧家庭,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刘玉莲家庭。作者:包芙蓉
    11/0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集 魏永嘉:机智果敢的侦察参谋
    10/31
  • 辽宁丹东孙敬东:扎根基层终不悔 为民服务显忠诚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他脱下戎装穿警服,不变的是初心和担当。多年来,他一直扎根基层,默默坚守在丹东市汤池镇这一方热土,兢兢业业,忠诚履职,从新手片警成长为百姓口中满意度最高的全省最美警察——他就是丹东市公安局汤池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敬东。“老百姓既然能来所里找咱,就一定是遇到了难事。别管这事好解决还是难解决,他们信得过我,我就得去帮。”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名警察的使命担当和深厚的爱民情怀。丹东市公安局汤池派出所辖11个行政村,其中,孙敬东负责管理的两个行政村共有5433户、14084人。为了快速摸清底数,孙敬东用脚步丈量辖区土地,逐家逐户走访辖区企业、商业网点、居民住户。每走一家他都详细登记,并按比例绘制出村组平面草图。经过三年的不懈坚持,如今打开地图,辖区的沟沟壑壑一清二楚,各家各户情况一目了然。打印后装订成册,不管是发生案件还是因事找人,只要摊开村组平面图,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张地图也成为他开展社区工作的一个“法宝”。截至目前,孙敬东累计帮助群众解决难事393件,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2名。特别是2022年疫情期间,他积极与村镇支部沟通联系,结合“手绘地图”全面梳理辖区孤寡老人的人数,并逐一针对这一群体所需的生活物资、健康医药等方面进行了走访,帮助解决老人的各类生活难题46件。他自创的“手绘”地图,绘出了他对社区工作的赤诚,绘出了他对百姓的关爱,换来了辖区岁岁年年的安宁祥和。为从源头化解农村矛盾纠纷,针对农村居民门对门、户对户,亲情、友情交织的特殊性,孙敬东创新建立“四判方法”,达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效果。独创出一套“蹲字工作法”入户走访过程中,参与到蹲在家门口拉家常的百姓中间,和大家一起蹲着聊。百姓一看这位穿制服、戴警徽的民警如此平易近人,和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聊家长里短,渐渐卸下了防备心,纷纷向他敞开心扉,打开了话匣子。汤池镇是丹东地区的工业大镇,辖区内企业众多,仅孙敬东负责管理的辖区就有大型企业7家。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孙敬东创新出“三式服务法”,既促进辖区企业快速发展,也帮助了当地群众就业。一是积极推进“管家式”服务,全力为企业解难题。通过走访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企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都愿意找他商量,只要是依法依规能处理的,他都予以帮助,还实现了920余名群众就业;二是“登门式”调查,全力为企业作保障。孙敬东经过长时间走访,发现一些企业因不了解当地民情,与村民发生误会和纠纷的事件屡见不鲜。为此,他主动搭建起企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使双方增强了理解和互信,企业和村民的纠纷与矛盾越来越少;三是发挥“专业式”调解,全力为企业化解矛盾。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因用工产生的矛盾问题,他会将企业的双方法人代表召集到所里进行调解,通过法理劝导及时化解,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2020年,孙敬东在走访时得知辖区某农业生态园因疫情导致大量蔬菜滞销,他急农户之所急,利用掌握的资源,对滞销的水果和萝卜进行网上推销,共帮助农户销售水果萝卜1400公斤。今年我市出现疫情后,他主动加班加点为辖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共办理运输通行证23次。作为社区民警,孙敬东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凭借润物细无声的奉献,朴实无华的付出,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作者:唐羽廷
    10/31
  • 辽宁丹东九连镇:农村“小能人” 架起“致富桥”
    近年来,在丹东市振安区九连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掌握周边群众出售农产品的动态信息,又非常了解市场行情。他们以农村经纪人的身份,活跃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为农户架起了“致富桥”,有效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振兴。“老姚,过几天我去你家收水果萝卜,提前和你说一声。”“好嘞,徐老板你就放心吧。”10月25日一大早,接到老板徐俊鹏的电话后,姚德全赶忙开始准备。60岁的姚德全是九连城镇下尖村村民。今年,他种植了3亩多水果萝卜,不用自己找市场,在家门口就把萝卜全卖了。“有了农村经纪人,咱农民种的蔬菜再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了。”姚德全乐呵呵地说。被姚德全称为老板的徐俊鹏,也是下尖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农村经纪人。记者见到徐俊鹏时,他正忙着联系客户。“你要的水果萝卜过几天才能下来,我一会儿先把照片发给你看,看好了咱们再谈价。”徐俊鹏在网络上和客户沟通。33岁的徐俊鹏当农村经纪人12年了。2010年,徐俊鹏发现村里种植的水果萝卜不仅面临销售困难,还卖不上好价。于是,徐俊鹏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农产品种植、熟悉市场的优势,投资建造了冷库,购置了设备,将村民家里的水果萝卜采购回来,组织工人进行初加工,再出售给客商。“最忙的时候我这里有30多人干活,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徐俊鹏介绍。“最近这几年,为了最大限度保障老百姓利益,每年我们都会根据市场价格给农户定价,提前和村民签订采购合同。村民只负责种植,风险由我们承担。”徐俊鹏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对市场比较熟悉,做起经纪人来有底气。据了解,像徐俊鹏这样的农村经纪人,九连城镇有数十个。他们不仅自己种植农产品,也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素质,以“穿针引线”的方式组织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积极有效地调整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在农村经纪人们的带动下,九连城镇逐渐发展起了各种合作社、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有礼品西瓜、水果萝卜、软枣猕猴桃、蓝莓、板栗、香菇、果木等,推动了该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规模效应。“以前我们靠种小菜为主,起早贪黑,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我们家种了七个大棚的礼品西瓜、水果萝卜,年收入10多万没问题,农村经济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说起下尖村的变化,村民高云成十分高兴。“农村经纪人为农民架起了增收的‘致富桥’,也推动了镇里特色产业发展。”九连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活跃农村经济的作用,他们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讲解经纪行业方面的知识和政策,宣传经纪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镇、村干部携手广泛动员头脑活、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销能力的农村“小能人”,以及种植大户从事农村经纪活动。同时,该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并在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逐步将农业发展模式由分散型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者:王洪满
    10/31
  • 辽宁丹东市文旅广电局:打造品牌 扩大影响 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
    近日,由丹东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文旅广电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落下帷幕。活动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吸引丹东市学子踊跃参与,共评出一等奖40个、二等奖86个、三等奖148个、优秀奖1160个,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类似这样的活动,丹东市每年都会开展。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少年儿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自2006年以来,丹东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已连续开展8届少儿故事大赛,在辽宁省内创出品牌效应,并成功承办两届辽宁省少儿故事大赛。2021年,丹东市第八届少儿故事大赛以“童心向党百年礼赞”为主题,旨在引导未成年人重温革命的峥嵘岁月,从小学党史、讲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赛事顺利举行,2021年少儿故事大赛征集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依托官网、微信、邮箱和读者群发起线上作品征集。这种比赛方式迅速提升了活动热度,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没有了现场比赛的紧张气氛,不满意还可以重录。”活动参与的门槛降低了,让一些喜爱讲故事又缺乏锻炼的孩子也积极参与进来,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在主办单位的周密部署和协办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通过丹东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6个分赛区的初评,共收到451份作品,有129份作品入围决赛。经过组委会终评,评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5名;另评出最佳童声奖3名、优秀指导教师奖7名、优秀组织者奖16名、优秀组织单位奖6个。同时,选送29份作品参加辽宁省“童心向党童颂中国”第四节少儿故事大赛,8份作品获奖。6月19日,精选优秀作品在安东老街大舞台进行了展演。少儿故事大赛为丹东市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胆量的舞台,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增加语文积累、提升文学修养,还能提高少年儿童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开展至今,得到了广大小读者的支持和好评,主办单位连续被市关工委、市精神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多家单位评为“丹东市少儿故事大赛优秀组织单位”。作者:侯春林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