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文明祭祀 温暖“寒衣”
    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寒衣节”。在这个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节日里,丹东市各街道、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文明祭祀的同时,升腾起暖暖的人文情怀。“您好,这是《文明祭祀倡议书》……”最近几天,在振安区珍珠街道,志愿者们陆续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他们走进小区、市场,向来往居民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宣传文明祭祀好风尚。街道主要禁烧防火卡点悬挂条幅标语,营造文明祭祀良好氛围;除线下发放温馨提示外,还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开展“文明祭祀——移风易俗”微宣讲活动,并多次通过网格微信群向居民发布温馨提示,力求让更多居民知晓禁烧的有关规定,倡导文明祭祀。“我们白天开展文明巡逻,夜间严防死守。”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街道还会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在辖区内各个路口的37个点位开展疏导工作,加强火源管控,做好日常巡查。“可以用烧纸换鲜花,教大家如何在网上祭祀。”在振兴区临江街道新村社区,志愿者们携带流动小喇叭,每日循环播放文明祭祀宣传录音,社区还通过以鲜花换烧纸、教居民网上祭祀等多种方式,从思想上转变广大居民群众传统祭扫观念,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扫行为,引导居民通过文明祭祀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缅怀,营造安全、文明的祭祀氛围,让寒衣节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节日。“大叔,别买烧纸了,烧纸不仅污染环境,这个季节还有失火的危险……”10月25日下午,元宝区兴东街道泰美社区二十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早早穿上红马甲出现在路口巡查值守,一旦发现手提“纸元宝”的居民,立马上前劝阻。社区还专门安排了文明祭祀流动宣传巡逻员,把文明祭祀理念播撒到社区每个角落,进一步扩大了文明祭祀的宣传影响。“烧纸不好,烟雾缭绕,走到道口都呛人,而且特别容易发生火灾。”在女人街一处路口,一位女士对值守在道口的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她表示,其实缅怀故人可以选择更加绿色的祭祀方式,比如点亮蜡烛,或是带束鲜花。“这几年,感觉理解我们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多了。”泰美社区党委书记赵玉霞说,每逢祭祀节日,他们都要规劝居民文明祭祀,感觉大家越来越支持社区工作。“我们希望绿色祭祀、环保祭祀、文明祭祀慢慢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作者:王玉
    10/28
  • 辽宁丹东太平湾街道:日记写民情 网格化管理显成效
    “9月22日,23号楼4单元的庄大爷说手机出现问题,我帮他清理了内存,又帮他下载了辽事通,这样他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比用身份证方便多了。”“9月28日,23号楼1单元一楼居民连续多日在自家仓房门口发现垃圾,于是拍照发到网格群里,我第一时间去了解情况,原来是邻居马女士的爱人,每天下楼时把打包的垃圾放在该处,等取完车后就忘记扔了。找到了丢垃圾的邻居,原来不是有意而为,一场误会得以解决。”太平湾街道太平湾社区网格员李百娜说,她不擅长表达,所以便把每次解决的事情经过记下来,闲暇时翻阅一下,觉得很有成就感。网格员日记,是丹东市太平湾街道党工委自开展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以来,为办好民生实事,创新打造的多网合一同心圆管理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街道把服务人群精准分类,实行“网格员日记”制度,将社区居民各类需求、“办单”结果、“派单”回访、心得感悟等进行一一记录。截至目前,网格员日记共汇总上报信息260件,主要集中在街道三供一业改造和居民矛盾纠纷问题方面,已有235件得到有效解决,完成率90.4%,居民满意率100%,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田森林是太平湾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2022年9月18日,四单元的黄老太故去了,帮助她的儿子料理完,我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另一家,帮助寻找购买一些稀缺的药品。这家两口子都是癌症晚期,身边无儿无女,很多事情需要人帮助。网格员的一天,真是既忙碌又充实的一天……”对于网格员身份,田森林这样定义:“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重要一员,网格员要发挥好‘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属地’转几次,采集信息、日常巡查、调处矛盾,确保网格内各类信息准确,及时化解网格内各类矛盾、各类不和谐因素。”“推行网格化管理,重心在基层、根基是群众、目的是民生。作为网格长,每天到辖区转一转、楼栋里走一走,多与辖区居民聊聊天,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动态。”太平湾社区党委书记鲁雯表示,每天将工作记录在案,及时写下工作日志,多想想、多反思怎样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小小的日记本,成为为民办事解民忧的有效载体。接下来,丹东市太平湾街道党工委将继续推动“网格员日记”制度落地见效,将推进落实相关情况纳入村(社区)两委工作实绩考评,并以此项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网格员队伍的服务意识,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努力解决辖区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者:张津硕
    10/28
  • 辽宁丹东:“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10月25日开始,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文联组织丹东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和艺鸣少儿京剧培训中心辅导老师,走进新安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传承国粹艺术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丹东市“戏曲进校园”活动。作者:刘海东
    10/27
  • 辽宁丹东:当好村民的“服务员”
    十一长假刚过了一半,一个村民们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凤城市边门镇那家村的村路上。不时有村民和他打招呼,他总是笑着招招手回应。他就是丹东市文旅局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扶贫干部吴双晋。2018年3月,吴双晋被单位选派到凤城市边门镇谢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市委组织部培训后开始驻村。“村级事务杂且细,进了村才真正明白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意义。”吴双晋说。进到谢家村后,他发现谢家村是2013年底由谢家、韩家、盛家三村合并村,情况非常复杂,村“两委”干部岁数偏大,思想陈旧,党建材料工作管理这几年都是镇政府包村干部帮助管理的。如何打破僵局?他决定先从党建入手。吴双晋到镇政府把谢家村所有党建材料取回来后按照组织部培训要求逐一整改完善,广泛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召开村党员大会和专项组织生活会,让党员们在思想上达成了发展共识。他还在每年“七一”,邀请党校老师和优秀模范老党员来村里讲党课,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年半时间,共发展了10名党员。驻村期间,吴双晋走遍了村里每一户家庭,针对村民反映部分村组路破损等问题,通过上级协调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约200万元,完成约9公里村组路修缮;协调资金17.5万元为8户贫困户修缮、建设房屋。他协助村两委争取水利移民专项资金44.6万元兴修村十一组桥40米和铺设十五组涵洞2个。协调10万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向文旅局申请10套健身器材投放到村盛家和韩家两个自然村组,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体活动,多次邀请社会力量来村慰问贫困户和开展义诊。2021年9月,吴双晋选派工作到期,又主动申请到那家村担任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通过丹东市大型农贸市场为村民代销鸡蛋等农产品近5万元。今年丹东发生疫情后,吴双晋第一时间帮助那家村的两名养鸡大户和村企业联系镇政府和交通部门,申请车辆相关通行证及各项手续,并通过当地的市场联系销售途径。疫情过后,他联系爱心企业,向村捐赠了两台电脑及办公用品,专项用于保障村里的复工复产,并帮助村企业申办复工复产手续。无论是在谢家村还是在那家村,吴双晋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村民争取帮扶项目。2019至2021年,他连续3年被凤城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21年度,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驻那家村工作队考核成绩优秀,再次被丹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优秀工作队。作者:李琦
    10/27
  • 辽宁丹东:党员中心户点亮致富“红网格”
    这几天,振安区九连城镇下尖村的水果萝卜即将成熟,村网格党员中心户柏学军忙着与电商对接,帮助村民进行销售。柏学军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土专家”,早年经营大棚蔬菜。2017年,九连城镇党委组织成立马市岛水果萝卜协会,柏学军作为种植大户被吸收为协会会员。在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引导下,柏学军边干边学,掌握了水果萝卜和礼品西瓜套种的种植技术,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自己富了,不忘带领网格内的村民共同致富,柏学军在自家地里开办了“大棚课堂”,现场手把手教周边农户给水果萝卜定苗,嫁接礼品西瓜……他还率先在九连城镇引进订单农业。在他的带动下,网格内20多户村民建起了水果萝卜大棚,周边村民小组也有近100户走上了“水果萝卜和礼品西瓜”轮茬种植的致富路。胡永宝是下尖村五组的网格党员中心户,现在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胡永宝介绍,2016年,他卖掉经营多年的几台长途运输大货车,回到村里建起了水果萝卜大棚。2018年,在九连城镇“萝卜王争霸赛”上,胡永宝获得“萝卜王”称号。2019年,他成立了“爱河尖水果萝卜专业合作社”,带动网格内30余户农民种植水果萝卜。此后他凭借多年跑运输的朋友圈,逐渐打开省外销售途径,成为党员网格经纪人,帮着农户销售萝卜。近年来,九连城镇党委、政府围绕抓党建促振兴,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按照“党建引领、产业致富”的思路,积极推进网格化党建模式,有效引导党员中心户在单元网格中发挥致富带富作用,不断点亮致富“红网格”。今年以来,九连城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振安区深入实施“根系工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全镇组建村网格党小组60个,设立单元网格165个,党员中心户96个,有效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作者:姜慕馨
    10/2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六十九集 解立松:不怕牺牲通讯员 传达命令夺胜利
    10/26
  • 让文物“活”起来 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下去
    “我觉得讲解员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10月19日,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江赫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参观者重温那段光辉的红色历史。“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要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结合党的伟大历程讲述抗美援朝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抗美援朝历史,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江赫说,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每一名讲解员的心声。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市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把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红色名片”,将其打造成系统全面展示抗美援朝历史、还原抗美援朝场景、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专业化现代化博物馆。2021年12月,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的儿女受父亲委托,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奖章和纪念章。其中,不仅有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一等功奖章,还有“时代楷模”奖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共计16枚。文物是纪念馆的“魂”,老英雄捐赠的这些奖章和纪念章十分珍贵,丰富了馆藏内容。多年来,丹东市加大征集文物力度,尽可能将散落在外的抗美援朝文物征集到位,并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设计中,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展陈,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红色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追忆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抢救性记录珍贵史料使命在肩,意义重大。”参与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的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平回忆起这段采访过程时,不禁感慨万千。丹东市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摄制组成员历时3年多,辗转9个省(区)、23个市、70余个县区,行程逾10万公里。目前,已有360余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接受采访,共同把抗美援朝战争的珍贵史料串联成“史册”,永久留存。作者:王卢莎
    10/24
  • 五龙背派出所副所长张洪森:铁血柔情谱忠诚
    “在五龙背派出所任职的这两年,我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方便群众来所里办事,如何管理好辖区的治安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提升辖区老百姓安全感,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采访中,丹东市公安局振安分局五龙背派出所副所长张洪森坚定地对说。从警10年,一路走来,因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张洪森获得过很多的荣誉。他是全国优秀侦查员,也是丹东市最美抗疫家庭。作为丹东市公安局警界先锋的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全市优秀公务员6次,获嘉奖5次,诸多荣誉是他继续奋进的动力。他将“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挂在嘴边,带着少年时藏蓝警服的梦想,一心扑在工作上。从分局技术科的侦查员一路成长为派出所的牵头力量,多年来,他深入群众,为民办实事,演绎着铁血柔情的别样风采。平时利用所里空闲的时间,张洪森喜欢跟着社区民警出门走访,雨雪中的农家院、泥泞的村路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哪家的孤寡老人需要照顾,他都妥善安排,每逢节日还会带上米面油去看望他们。2021年冬天最冷的那段日子,想起五龙背村的张姓老人,家里没有供暖设备,张洪森便自掏腰包买了台电暖气送去。一股股暖流温暖了房间,也暖到了老人的心窝子里。老人握住张洪森的手久久没有说话,眼角不禁落下泪来。2021年6月,一男子因涉嫌违法面临半个月的行政拘留,导致他正在上初二的女儿无人照料。得知情况后,张洪森当即派人将身在外地的女孩姥姥接到五龙背,为了保证女孩上下学的安全,他当起了司机,照亮了女孩的求学路。当得知15岁的小美(化名)成绩优异却因家庭贫困,准备要辍学去打工时,张洪森告诉她:“从现在开始,你只管学习,其他事由我们来解决。”一诺千金,这个约定张洪森已经坚持了两年多。自那以后,他将小美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学习用品都承担了下来。今年中考期间,张洪森每天开车接送小美往返市内考场,一路上给她做考前心理辅导,让她保持最佳状态参加考试。中考分数公布后,小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张洪森报喜:“大哥,我考了768分,以后我会好好学习,一定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那一天便是张洪森最开心的一天。有人说,张洪森是“拼命三郎”,工作只要交到他手里,他必会拼尽全力。疫情期间,为了让防疫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他主动帮助群众解决衣食住行难题,帮助生病老人及时就医、联络社区畅通菜农销售渠道。他自掏腰包为辖区100多位“宝妈”解决纸尿裤紧缺,为辖区12位孤寡老人送去生活保障品。张洪森的妻子也是一名警察,疫情发生后,两人纷纷投身抗疫一线,6岁的女儿只能交由爷爷奶奶照顾。“以前,我女儿又胆小又粘人,从不敢一个人睡。那段时间,我和她妈不在身边,她好像长大了许多,会自己乖乖看书,好好吃饭,也开始一个人睡觉了。我很欣慰,同时也很心疼。”提起家人,外表刚强的张洪森有些哽咽。10月17日,记者走进张洪森的家,见到了他口中乖巧可爱的女儿。夜深人静时,前一秒还活泼好动的她突然沉默,躺在被窝里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得不到肯定答复后,她默默将被子盖到头顶,哭了起来。“爸爸,我要爸爸。”一声声稚嫩的呼喊,让一旁的妻子李想不知所措,也让记者的眼眶满含热泪。双警家庭的特殊工作性质注定了很难兼顾好家庭与工作,因为这样的双重身份,他们失去了朝夕相伴、节日团聚的机会。然而也正是因为无数个这样的“小家”的无私奉献,才护住了“大家”的平安与和谐。记者|唐羽廷
    10/21
  • 丹东市法治印记展览馆揭牌
    10月17日,由市司法局与元宝区委共同打造的丹东市法治印记展览馆在元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即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市法治印记展览馆集党建引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分设3个展区,记录并呈现了我市法治工作历程及成果。展厅旁设置的互联网无人律所,可以为群众提供在线、即时、专业的一对一视频法律咨询服务。2021年10月,市司法局和元宝区委共同组建了“政民律企党建联盟”,探索实践“机关党建+社区党建+非公党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和普法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0/20
  • 丹东6户家庭获辽宁省“最美庭院”
    近日,由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的寻找省级“最美庭院”活动揭晓,丹东有6户家庭上榜。根据活动要求,此次按照整洁有序、布局美观、绿色环保、家美人和、崇德向善的标准,寻找100个省级“最美庭院”。通过开展寻找省级“最美庭院”活动,激发全省妇女和家庭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以先进典型带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各级相关部门推荐认定,丹东市有6户家庭当选省级“最美庭院”。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