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车间里的“改装大师”
    今年49岁的王霞是辽宁省劳动模范,丹东凤城市辽东金灿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高中毕业后她便进入企业,成为生产一线的一名普通工人。无论在什么岗位,王霞都十分注重学习,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遇到技术难题就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共同解决。她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把从书本上汲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经过在生产一线的锻炼,她很快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为公司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新产品、新工艺的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王霞被任命为公司生产车间主任,负责车间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团队建设等工作。公司的产品多、加工流程品种杂,有台车、数控车、加工中心、线切割、铣床等加工流程,这不仅对王霞的技术能力、应变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更考验了她的记忆能力和组织能力。产品加工到哪道工序、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按期完成市场订单,王霞经常组织工人加班加点,工期紧张时,她亲自上机床操作。在她的领导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合同履约率达95%,产品合格率达98%。王霞还是一名“改装大师”。去年,王霞带领技术团队把废旧台钻改制成铣床,将台车改制成简易磨刀机,给仪表车床安装一个动力头,改制成数控铣床,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还自主设计工装、模具、阀类、过滤器等,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万元,其中过滤器获得国家专利。几年来,在王霞的培养和指导下,多名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她的带领下,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关系和谐的团队。作者:崔博淳
    11/09
  • 丹东市工人村社区为居民提供培训增长就业技能
    11月7日下午,丹东市工人村社区劳动保障站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咖啡师技能培训——咖啡奶茶制作”培训活动。本次参与活动的有刚刚失业的普通社区居民,也有未就业的大学生,还有热爱制作饮品的妈妈们。每位学员都带着满满的热情与好奇来到课堂,参与理论和实操学习。天气渐冷,很多人咖啡奶茶不离手,为了让居民学到实用的制作咖啡奶茶的知识和方法,咖啡师现场手把手教学。本次培训不仅让居民学到了技能,也让大家觉得生活在社区很幸福,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服务社区、回报社会。作者:沈粹
    11/09
  • 燃气安全宣传活动走进工人村
    “119”消防宣传月即将到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于11月7日上午开展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邀请辽宁省消防协会教官向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介绍燃气安全使用方法和常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用气意识。下一步,社区网格员将走访辖区内的独居、空巢老人,向他们介绍安全使用燃气的注意事项及发生燃气泄漏的处置办法,如何联系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等,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人村社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开展辖区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居民和商户的燃气安全意识。作者:沈粹
    11/09
  • 为社区居家养老者提供“上门服务”
    日前,丹东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行动正式启动。丹东市将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600张,为60周岁及以上的经济困难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今年6月,丹东市成功列入“国家2023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丹东市民政局和相关企业互相配合,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据介绍,丹东市民政局组建专门团队,从研究申报到方案制定、从前期准备到完成招标,高效有序整体推进,将面向全市分散特困供养、低保等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1600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不少于3300人次。丹东市通过这一提升行动,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专业优质资源投入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鼓励在设施建设、机构培育、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模式。记者:王卢莎
    11/08
  • 丹东市元宝区举办“戏曲进校园 国粹润心田”活动
    近距离赏国粹、观刺绣、吃糖画……日前,一场由丹东市元宝区文旅广电局主办、区文旅中心以及新安小学联合承办的“戏曲进校园国粹润心田”活动在新安小学精彩上演,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11/08
  • “体育三下乡”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村
    11月3日,“体育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镇杨木川村。活动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宽甸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承办,5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骨干为当地村民展演了篮球、柔力球、毽球等体育健身项目。记者:吕宝林
    11/07
  • 凝聚“银发”力量 余热亦生辉
    在丹东市不少社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不善于“奔跑”,却奔走于社区的各个角落,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光继续“上岗”,他们身着红马甲,每天穿梭在小区里,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就是由各辖区内的老年居民组成的老年志愿服务队。为了丰富老年人群体生活,丹东市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活动,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近年来,东港市翠园社区积极支持社区老年人广泛开展自助、互助和志愿活动,参与疫情排查和防控、小区治安巡逻、渔船排查、安全生产、环境整治等工作。东港市碧海社区60岁以上的兼职网格员占比达61%,参加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的老年人达到60%。凤城市大梨树村的一些老人以乡贤、党员中心户等形式参与村子治理,通过村组微信网络发表意见和建议。元宝区宗裕社区加入网格员队伍的70周岁以下老年人,占队伍总数的70%。宽甸满族自治县黎明村居民代表大会、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充分参与到村子管理中。凤城市东汤村通过提供环卫保洁、打更等轻体力劳动的公益岗位,为子女有疾病或独生子女残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村中心区修建了农贸小市场,既方便了村民日常生活,也为当地老年人拓展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打造温泉康养胜地,全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丹东市各社区(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村)建设和管理活动,在帮助老年人快速融入社区(村)生活的同时,也给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机会,更以此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记者:栾柏醇
    11/07
  • 建设文化乐园 增添老年人幸福生活底色
    临近重阳节,东港市碧海社区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本次活动的演出节目均由辖区的老年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一同欣赏歌舞节目,感受节日的欢乐。欢声笑语在社区,有滋有味享银龄。为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丹东市有效整合教育文化资源,开展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各项活动。东港市碧海社区设置了多彩小课堂,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休闲娱乐、健康知识、智能生活、法律法规、代际沟通等小课堂,提高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碧海小剧场”为小区老年人发挥自己特长提供展示的舞台,老年人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丰富晚年业余文化生活。每天大清早,东港市翠园社区一楼都会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原来是小区的老年人正在这里打乒乓球。据现场锻炼的老年人介绍,他们每天上午都会来这里锻炼。翠园社区现已成立老年人民乐团、京剧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等数支文体团队,并且定期举办文艺晚会等活动,为老年人筑起自我展示的舞台。社区还收集了各类图书6000余册,打造“悦”读书屋,不定期举办红色阅读、公益剪纸、特色农民画展览、趣味猜灯谜等主题活动,提升老年人阅读热情、陶冶性情。元宝区宗裕社区协同多个部门开展了老年人教育学习活动,开设专题知识课堂,并增设选课环节,依托辖区内的元宝区文化馆、图书馆开设老年舞蹈班、老年绘画班、老年乐器班,鼓励老年人老有所学。社区内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促使辖区老年人自发组织了包括舞蹈、模特、柔力球、合唱等多种门类的文体队伍。通过举办社区乒乓球友谊赛,进一步加强了居民之间的联系交流,增强了居民凝聚力。宽甸满族自治县黎明村的村老年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树立“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终身学习理念。凤城市大梨树村的红色电影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传统经典影片放映专场,让村里老年人足不出村就能体验到电影大片带来的视听盛宴。8支共200人的广场舞队每天准时起舞,增强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凤城市东汤村成立了凤城市老年大学东汤分校,并不断创新老年教育服务模式,开设声乐、太极、棋牌等课程,推动“老年大学进社区”工作走深走实,将老年大学课程送到老年群众身边,在社区(村)内努力搭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该校现有学员136人,退休老党员占90%以上。村里还定期举办广场舞比赛,邀请各村广场舞小队参赛,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以文养老、以文助老、以文化老,进一步实现思想赋能、健康赋能、技能赋能,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社区(村)积极组织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就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让他们有一个“玩”的地方,更是传递着市委、市政府“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乐”的深情牵挂。记者:栾柏醇
    11/07
  • 丹东籍领跑员助视障运动员夺银:我是你的“眼睛” 带你奔向光明
    领跑员是视障运动员的“眼睛”,他们由一条10厘米长的引导绳相连,合力冲向终点。10月24日,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田径男子100米T11级决赛中,作为领跑员的丹东小伙儿王圣元通过引导绳向视障运动员赵平安下达指令,俩人共同拿下该项目的银牌。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荣耀属于赵平安,也属于同样全力以赴的领跑员王圣元。仅仅搭档5个月就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1月1日,记者采访回到家乡的王圣元,了解这背后的故事。今年22岁的王圣元,18岁时从丹东体校考至沈阳体育学校,成为一名国家二级运动员。今年5月,王圣元在辽宁省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100米项目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被省残联选中,成为一名领跑员。王圣元的搭档是26岁的全盲残疾人运动员赵平安。起初,王圣元以为领跑员的任务就是带着视障运动员跑步,给他们指引方向。可真正当上领跑员后,他才发现除了要克服步幅差距,提升默契度和技术体能外,最重要的是要在心灵上真正建立起信任和默契。为此,王圣元与赵平安同吃同住同训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用耐心和爱心走进了赵平安的生活。渐渐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了心心相印的默契。每天,他们都会一同接受专项课和力量课训练,加强体能,提高速度。王圣元说,运动员和领跑员之间仅通过引导绳连接,领跑员在带跑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通过引导绳传导给运动员,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对位置、空间、步频的判断。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他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刚开始训练时,两人的频率、动作时常“打架”。为此,他们抛掉各自长年累月形成的跑步习惯,找到让双方都适应的动作落点,从最基本的共同行走开始,协调步幅,然后再一点点尝试慢跑,如果出现步幅不一致,便立刻停下来调整、磨合,逐渐适应对方的特点和习惯。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王圣元发出的每一个指令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变化,赵平安便会心领神会。今年6月,俩人仅合作一个月,便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男子T11级100米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每次比赛开始之前,王圣元都要帮助赵平安调整好起跑姿势,确保赵平安的双手不压起跑线、起跑不跑偏,并叮嘱对方放松心情,注意技术动作。在奔跑过程中,王圣元不仅要保持赵平安的奔跑方向,不妨碍其前进,还要不时提醒和鼓励他。日常训练中,王圣元也经常就赵平安的技术动作提出建议,大赛前还要帮他做好心理调节和疏导。作为领跑员,王圣元从没后悔这一选择。他认为,能够帮助残疾人运动员展现竞技水平、实现人生价值很有意义,而残疾人运动员不屈服命运、不放弃自我,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也不断激励着他。此次回家短暂休息后,王圣元便会返回队里,全力备战2025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我们还需要不断磨合和磨炼,期待未来能够站上更高的领奖台。”王圣元语气坚定地说。记者:包芙蓉
    11/07
  • 【创城】“跑跑团”带着一颗颗爱心上路!
    9月21日,“红色爱心跑跑团”志愿者为家住健康路26号楼、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的残困户郭彩艳送药。近年来,帽盔山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组织动员驻街机关、医院、学校、银行、企业、商户、社会团体等,招募6500余名志愿者,创建了10支志愿服务队伍,“红色爱心跑跑团”就是其中之一。“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满足了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双向需求。记者/宋永昆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