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花木葱茏城更美
    在保持生态优良的基础上,我市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丹东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和城乡绿化格局,打造出优美的生活环境,积蓄起强劲的绿色发展后劲。“国家森林乡村”、“辽宁省美丽乡村示范村”……9月3日,记者走进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宽敞的环村大道两旁铺设了绿化带,种满了各色花草树木。阳光洒下,树影斑驳;清风拂过,幽香袭人。“现在,村子就是一个大花园。”今年81岁的村民戴文祥说,自从村里开展绿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上了档次,村前屋后的绿化树种,将偏远山村打扮成一个绿色公园。在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村内道路和广场及房前屋后种植了天女木兰、多季玫瑰、木槿、木绣球、波斯菊、松果菊等花卉树木万余株,花绿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了改善乡村环境,我市还在振兴区花园街道花园村、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等地开展了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并对东港市马家店镇,宽甸太平哨镇坎川沟村,振江镇石柱子村、大青村进行苗木扶持,共调拨银杏、海棠、黄菠萝、金叶榆、三角枫等苗木1.6万株,为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致富注入绿色能源。2019年,我市启动乡村绿化美化项目25个,其中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试点村建设18个,环城生态景观乡村绿化项目建设美丽城郊乡村3个,贫困村帮扶乡村绿化4个。为落实丹东市庭院经济和乡村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我市投入绿化资金,突出村路、河流、广场、空隙地、庭院等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我市乡村绿化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在县(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各县(市)区林草局、农业农村局的努力下,18个试点村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完成村路绿化77.8公里,河流绿化7公里,公园、广场、景点绿化112亩,栽植各类苗木31.8万株。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景观,逐步将我市各村屯打造成花木葱茏、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黄业伟记者王洪满
    09/10
  • 厚植森林资源 赋能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林业生态优势日益明显,绿色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丹东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5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14%。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呵护。2020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生态修复建设任务6.6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65%。其中,人工造林2.6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森林抚育1.52万亩。近几年,我市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责任制,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管控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我市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2020年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化林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毁林开垦、滥砍盗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半年,全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涉林案件514起,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很好地保护了我市森林资源。我市还坚持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上下功夫,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实施科学、严格、管用的防治措施。上半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为零,监测覆盖率1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2020年第1号公告中,宣布我市振兴区松材线虫病疫区撤销,振兴区成为辽宁省首个拔除疫区的县(市)区。此外,为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我市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各环节责任。经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森林草原火灾实现零发生。“湿地保护区修复、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加强城乡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功能齐全的城市森林健康体系和健全的森林管理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格局,实现环境更加美好、城市更加宜居、人民更加幸福的目标。黄业伟记者王洪满
    09/08
  • 铁腕治水 共绘河畅岸绿画卷
    河水澄碧,不时有鸟儿掠过,河岸两边风景如画……9月1日上午,记者沿着劈柴河一带采访,河两岸的亭台轩榭精致美观,红花绿树相映,不少周边村民在此散步。有村民说:“这条河两岸能变成现在这样,是政府治理的结果。”劈柴河的治理,只是我市民生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11月我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到如今高位推进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一系列措施造就了一系列变化,几年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有着10多年钓龄的市民李军,每逢节假日都会约上朋友到户外野钓。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市大大小小的河塘沟渠,见证了近年来我市地表水水质的变化。他说,这两年,丹东市生态环境明显好多了,河水清了,钓鱼的人也多了。9月1日下午,记者沿爱河边走访时注意到,设立在路旁的河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河长制公示牌上面标示着河流名称、简介、水质目标以及各级河长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让过往的群众一目了然,方便共同监督。“这样一来,很少有人乱扔垃圾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科学进行河道治理,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喜人变化。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修复生态到盘活水资源,我市“河长制”推行以来,水资源保护成果为百姓带来了生态红利。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河长制的深入推行,我市的河湖垃圾清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目前不少市民参与河湖管理,形成了齐心协力保护水环境的社会氛围。“我市河流众多,经过生态综合整治以及河长制的推行,柳林河、劈柴河等昔日的污水河变成如今的景观河、清水河。”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河长制要求,我市陆续对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加强巡查管理,如今这些河流已成为风光旖旎的乡村水系绿化走廊。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同时,我市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持续抓好“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河道管理保护。自2018年7月至今,我市对全市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细致排查,并建立了工作台账,采取集中整治为主,排查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对“四乱”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实行河长制管理,是我市“铁腕治水”的切实体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2019年度,累计排查出161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61条。今年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出123条“四乱”问题,清理整治116条,未完成整改的7条“四乱”问题正在整治中。通过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侵害河道安全运行、危害河道生态健康的违法行为,以及对非法侵占河道、河道乱倒垃圾、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的清理整治,我市河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自河长制工作全面实行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水生态保护队伍中来,协助河长对涉河、涉水等环境犯罪进行打击,并为截污治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等河道治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为长效治水筑起一道“安全网”。记者邢漫
    09/04
  • 全民行动 打造美丽乡村
    走进振安区汤山城镇龙泉村,但见村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有序,沟渠清澈见底,整个村庄掩映在葱绿的树木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村道脏乱差。现在村干部带领我们整治人居环境,环境变美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说起村容村貌变化,村民宋福海感慨地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村村民的幸福指数。”龙泉村村委会主任林淑杰说,村里有10个村民小组,725户,2200余人,党员77人。村民主要以种植蓝莓、板栗、地瓜、蔬菜、玉米、生姜等为主,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村民的环保意识始终没有跟上收入的步伐,生活垃圾随意乱倒,村里雇了几个保洁员,可这边扫那边扔,始终起不到治本的效果。”痛定思痛,龙泉村开始研究探索人居环境整治难题的新路子。经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龙泉村开始实行垃圾“五分三处法”。“五分”就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即可降解垃圾、可燃烧垃圾、可变卖垃圾、可填埋垃圾和有害垃圾。“三处”是指对垃圾进行自主处置、回收处置和集中处置。“五分三处法”操作简单、易行,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在全村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村干部带头,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妇女组长等落实包保责任,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减量的好处和做法,详细讲解“五分三处法”的操作方法,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处置垃圾。要求全村各家各户认真搞好垃圾分量减量和“门前三包”工作,做到垃圾能回收的回收、能焚烧的焚烧,废旧电池、废旧手机统一交村组回收处理,严禁在公路两旁乱丢、堆放垃圾,严禁将垃圾倒入河道、池塘,一经发现,按村规民约进行批评教育,督导整改。村里每个月对垃圾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龙泉村“最美家庭”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龙泉村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党员、村民小组长按照居住范围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所有网格员对责任区内农户门前屋后的垃圾清理进行定期检查、督促,确保整洁干净。同时发挥村民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督促责任区制度的落实。解决了“垃圾围村”之后,龙泉村“两委”班子又积极引导村民以组、屯为单位,大力发展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在充分利用庭院空间资源增加收入的同时,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目前,龙泉村已有476户从事庭院软枣猕猴桃产业,栽植软枣猕猴桃苗1.4万余棵。预计盛果期后,每户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参与,我们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龙泉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谈到龙泉村的未来,林淑杰信心满满地说。记者王洪满
    09/04
  • 丹东新添两家AAA级旅游景区
    9月2日,记者从市文旅广电局了解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及规程,经丹东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凤城老窖酒厂和天锅古洞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要求,正式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至此,我市A级景区数量达到30家,其中AAAA级9家,AAA级20家,A级1家。凤城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位于凤城市,创建于1856年,至今已有164年的历史,公司及品牌商标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选入中华老字号名录。2019年,凤城老窖公司扩大凤城老窖博物馆面积,丰富了博物馆内凤城老窖酒历史文化内涵,优化设计了老窖酒生产线的参观路线,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旅游线路,成为我市“旅游+工业”新型业态的代表性景区。天锅古洞景区位于凤城市赛马镇,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按功能划分为洞穴景观区、园林湖泊功能区和水果采摘花圃区。洞穴景观区内的岩体为四亿多年前的碳酸盐岩。所谓天锅,为地下水管道流所形成的特殊凹穴,其凹穴多似锅状故得名。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单一天锅已属不多,而成片连串的天锅极为罕见,赛马天锅古洞景区内的天锅集合了数十种锅型于一体,可谓“天锅博物馆”。这两家AAA级景区的评定,丰富了我市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对加快现有景区提质升级、推动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促进“旅游+”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姜慕馨
    09/03
  • 振兴区着力打造“红色物业”工程
    8月31日下午,虽然下雨,但振兴区“红色物业帮”活动仍如期举行。临江街道锦绣华城小区的居民纷纷撑伞走出家门,来到院内的服务台前,接受各种志愿服务。“师傅,帮我磨一把菜刀。”一位选择磨刀服务的居民对志愿者刘师傅说。磨刀现场热闹非凡,已经磨了20余把菜刀的刘师傅满头是汗,但他说:“居民用起来顺手,我累点儿不算啥。”“红色物业帮”活动只是振兴区打造“红色物业”工程的一个缩影。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群众日常生活,更是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理顺物业管理工作,振兴区委组织部坚持以“党建引领融合共建”为统揽,凝聚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小区的事谁来管?长期以来,作为小区治理的“三驾马车”,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者之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针对谁来管的问题,振兴区突出“引领+整合”,强化党建磁力效应,形成聚合态势。振兴区推进物业企业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共建共治”,推动“交叉任职”,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或委员,推荐业主委员会委员、物业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中的党员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目前,共有两名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或委员,6名物业管理人员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多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和楼长担任小区业主代表。在辖区各物业企业中,振兴区推行实施“一建二亮三提升”工程:建立“红色物业党建工作室”;物业党员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承诺;着力提升物业企业责任感,着力提升企业党员使命感,着力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感。“红色物业”工程加大物业企业建组工作力度,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工程实施以来,振兴区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22人,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物业企业和物业服务项目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此外,投入专项基金建设“红色物业”阵地,每个物业企业党组织都有一个党建活动场所。在锦绣物业党支部建立振兴区委“红色物业夏燕工作室”,这也是全市第一个以物业党支部书记命名的区级党支部工作室。“党建引领创新物业管理思路,成立工作室,肩上的责任和担子重了,但更多的是激励。”锦绣物业党支部书记夏燕说。“业主的事无小事”。前不久,锦绣华城4号楼一位业主家中漏雨,物业党支部的李静波得知后,先后3次冒雨来到业主家中查看漏水原因,经过反复与维修单位沟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物业党支部的党员站在防疫第一线,为身边有困难的企业送防疫物资,守护业主的平安,用实际行动阐释了责任与担当。为了让居民悦享品质生活,“红色物业”工程加强阵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开展志愿服务,让“红”的阵地建起来,“红”的旗帜飘起来。振兴区7个街道和40余个社区党组织定期召开物业企业参加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化解各类矛盾,共同为居民服务。同时,物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配合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20余个物业企业,32名物业优秀骨干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担任社区网格员,开展党建工作、综合治理、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和便民服务等,解决群众难题,精准服务居民,促进小区和谐。振兴区发挥“红色引擎”作用,优化社区环境,将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紧密结合,把企业物业服务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纽带。“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原则,发挥好‘红色物业’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难点、重点问题,提高辖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振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记者陆丽明
    09/02
  • 五龙背镇攻坚去顽疾 创卫得成果
    近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了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振安区五龙背镇名列其中。8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五龙背镇,只见休闲广场干净整洁,河道鲜花盛开绿草茵茵,主干道上人车文明有序。“农贸市场井然有序,小商贩也不再占道经营了。”在镇里的一处农贸市场,蔬菜商贩宋辉说,这一年多以来,镇里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农贸市场的变化。宋辉告诉记者,过去的农贸市场卫生较差,许多小商贩在附近占道经营,不仅影响交通,还污染环境。如今,镇里改造了农贸市场,每个摊位前都摆放了一个垃圾桶,市场内保洁人员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来清理一次。不仅如此,市场对商户商品的摆放也有规定。镇里随处可见各类创卫宣传图板、条幅等。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走进了学校、医院和千家万户,各类卫生健康制度在“六小”行业及个体商户中普及。“创建卫生乡镇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五龙背镇工作人员介绍,五龙背镇外来人口较多,商户点多分散,行业门类错综复杂,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不少难啃的“硬骨头”。只有从根本上彻底整治,全面改观,才能达到验收标准。针对占道经营、弃管小区脏乱差、河道治理难、交通秩序混乱等突出的难点问题,镇党委确定了“攻坚行动”。每项攻坚行动由副镇长任组长,对各种“顽疾”先做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攻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当道路扩建维修、公厕设施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一一落实的时候,广大群众就从“要我创建”变成了“我要创建”。近几年,五龙背镇抽调了2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创卫工作,有5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社区、楼宇开展创卫志愿服务,在创卫一线起早贪黑、顶风冒雨,逛农贸市场,转胡同小巷,查细枝末节。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五龙背镇有信心,在全民参与下,将五龙背镇继续打造得更加美丽。记者姜慕馨
    08/31
  • 幸福迁新居
    官院平房区拆迁前建成后的上城悦山小区每年的汛期在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道绿云社区官院平房区居民的心中都是难熬的,泥泞的道路,漏水的屋顶,加上排水不畅,雨稍微大点雨水就会进屋。2016年,官院平房区在振安区政府的主持下开始进行棚户区改造。如今,官院平房区的居民搬进了环境优美的小区,开始了惬意的新生活。来源: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道绿云社区作者:于茜
    08/28
  • 獐岛村“靠海吃海”发展生态旅游——好风景,好产业,好日子
    海天相接处,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缓缓撩开了轻纱似的薄雾。云霞之下,绿树成荫的一座小岛为雾茫茫的黄海平添了几分灵动。从东港市北井子镇坐船,向西南方向行驶35分钟,就来到了“中国最美渔村”——獐岛村。海风习习,从村里的广场向上,是一条环山路,东西各有两处亭子,东行观日出,西处看日落。山路两旁,树木茂密,有几棵树竟然长在路中,成为岛上一景。“一棵树在岛上长大不容易啊!为了保留住岛上的树木,修路时没舍得挪。这些年我们在岛上栽花种树,下了不少功夫,岛上的绿化率达到了70%。”望着满山翠绿,獐岛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有颇为自豪。靠绿美村,更靠绿致富。昔日闭塞落后的獐岛村的逆袭故事就是从“绿”开始的。过去,岛上村民以海洋捕捞为生,2000年一场特大赤潮,村集体负债2800万元,“靠天吃饭”陷入了困境。“既要村民富,又要村里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反复探索产业转型突破口,经多方论证和考察,结合当地优美的海岛景观,獐岛村调整了发展思路,确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捕捞业、养殖业为两翼,发展绿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引领渔民增收致富。“每次出海,捕捞上来的海鲜,除了自家民宿用一部分,其余的可以卖掉。民宿和捕捞两项加一起,一年收入差不多二三十万元,挺知足的!”27岁的村民郭华文告诉记者。每天早上5点,渔佳乐酒店的老板娘由桂琴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天酒店要为30多位客人准备早餐。这个小酒店,她和老伴经营20多年了。“之前是几间平房,4年前翻新盖了两层小楼。接待能力一下子由过去的30人提升至70人,酒店设施也和城里的酒店没啥两样,都是室内带卫生间的标准间。”由桂琴对记者说。“你看我们村的生活环境,硬化路到户,垃圾分类,还建起了环岛健身步道,听说明年村里还要上观景电梯……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小康生活!”由桂琴幸福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来,獐岛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不断完善岛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铺设海底供水、供电管道,翻修卫生院、学校,修建景观路、环岛路、环海栈道,大力实施全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鼓励村民建民宿、开饭店,逐步形成了集观海、垂钓、海水浴、品海鲜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体系。村里拿出50%的集体经济收入购置客船、改扩建码头,客运公司已拥有大小船只11艘,专用码头3座,年运送游客20万人次,解决了游客增多导致的航线运力不足问题。借助旅游产业,獐岛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比郭传文和由桂琴起得更早的是村里的保洁员。今年59岁的王君香早在凌晨4点就拎起笤帚开始了环岛一天的保洁工作。“儿子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我在保洁公司,我们娘俩工作挺稳定,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在广场旁的椅子上稍事休息的王君香黑灿灿的脸上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现在,村集体资产超过2.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全村人均毛收入超过7万元。”张忠有告诉记者,村集体富了,反哺村民有了底气。村里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老年人意外伤害等保险,每人每年发放环境治理交通补贴1500元,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等,村民年人均福利达6000元以上。“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渔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村”……这就是獐岛村。
    08/24
  • 碧水蓝天映边城
    开门见青山绿水,抬头望蓝天白云,这是丹东市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奔向的目标。据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全面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截至6月30日,丹东市优良天数比例为94.5%,而去年同期为86.2%;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去年同期是39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方面,丹东市8处国考断面水质均值优于87.5%的考核目标要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这些可圈可点的数据背后,是丹东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结果。近年来,丹东大力实施污染防控治理措施,上下同心持续发力守护生态环境。加强污染防治守护蓝天丹东要守住全省生态环境“排头兵”位置,还需在动真碰硬上下功夫。面对生态环境高质量要求,年初以来,丹东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的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议,听取和调度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并先后深入污水治理、垃圾焚烧、锅炉改造等施工现场,就大东沟污染治理、大气国测站点周边居民散煤替代、土壤污染防治、城乡垃圾、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问题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分管副市长对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实行周调度、月通报,指导相关部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燃烧散煤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今年,丹东市生态环境局申请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37万元,对2600多台燃烧散煤小锅炉进行整治,将老式小锅炉改造为新型环保节能炉。目前已完成试点改造6台,百姓普遍反映该炉具具有节能、产生热量大等优点,对改造效果满意。据了解,改造前的普通小锅炉是一次燃烧烟气直排,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新改造的环保节能炉是高效气化反烧炉,炉膛内高达1300℃,炉内配置供氧配风通道,外部空气通过炉内配风变成暖氧,充分燃烧烟气里的可燃物,燃煤中的部分硫跟煤中铁、钙元素在高温环境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物,固化到炉灰里,起到降硫降尘作用。改造后极大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其中,削减颗粒物90%左右,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50%左右,节能效率达25%,这既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减少居民冬季取暖费用。今年对散煤小锅炉进行节能改造是丹东市护卫蓝天的具体举措之一。年初以来,丹东市制定了《丹东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自查问题整改方案》《丹东市贯彻落实蓝天保卫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建立“大气污染情况月通报”制度。开展燃煤锅炉达标改造工作,开展柴油货车治理攻坚行动,加强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日常监管,与市场监管、公安、交通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加强秸秆焚烧管控,建立三级秸秆禁烧责任制。截至6月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涉及的28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6台淘汰并网,其余22台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春季秸秆焚烧管控期间巡查及自查发现火点78处,省级卫星通报火点31处,立案调查17起,问责71人,生态环境部门处罚8起,罚款9600元;公安机关罚款8850元,拘留20人。与此同时,丹东加大对建材、有色、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石化等重点行业排查工作力度,建立《工业炉窑管理台账》,对上报的115家炉窑基本情况、原料以及目前整治措施及砖窑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出台“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对辖区内“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上半年,丹东大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大气生态环境达标天数较去年同期提升了8.3个百分点。整治黑臭水体唤回清流伫立五道河桥,桥北碧波荡漾,岸边彩色的健身步道和婆娑绿树,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河水没了臭味,岸边种植了树木花草,生态环境大变样。”家住附近的市民吕萍笑着对记者说。几年前,由于沿岸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导致五道河水体污染严重,百姓反映很大。为此,丹东市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治理举措,使得五道河状况大为改观。据悉,自丹东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以来,全市形成了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主动参与、通力协作的工作局面,各方相继采取控源截污和底泥清淤等措施。截至目前,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3条城市内河及九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截污管线与清淤工程已全部完工,累计铺设截污主管线21.2公里,接入排口191处,投资1亿余元。经2019年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黑臭水体专项检查组认定,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已达到治理标准。在金山镇铁东工业园区的金山污水处理厂滤池前,只见鱼儿在池里嬉戏。“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已达到一级A类水质标准,养鱼不成问题!”金山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杨建华对记者说。金山污水处理厂于2012年开始建设,2017年9月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万吨,总投资达7500万元。每天这里汇集来自金山镇山城村、金山村、宗裕城小区等集中住宅区及辖区部分企业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7000余吨,覆盖人口达5万余人。这些污水通过粗格栅、细格栅、厌氧池、缺氧池、曝气池、二沉池、滤池、消毒池等程序处理,采用AAO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尾水除了用于城市道路降尘外,其余的排入附近的大沙河。“处理厂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安装有在线水质动态监测系统,确保处理后水质达标。每年运行费用达300余万元。”杨建华说。一手抓黑臭水体改造,一手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换来了丹东城市内河的绿水清清,从而保证了全市水体的长治久清。上半年,丹东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8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质综合排名列全国第26位。为了让百姓喝上放心水,丹东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认真开展黄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目前,25项任务中已完成4项,其余项均按照时序推进。建立入海排污口名录,上半年对840个入海排放口进行了人工溯源,梳理出26个入海排污口。眼下,已完成整改11个,剩余15个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任务。与此同时,丹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年初以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对340个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对24个地块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工作。强化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制定《丹东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办法》,规范丹东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评审工作,已评审11个规划建设用地地块。公布丹东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13家,对企业周边地下水和土壤进行监测。有188家加油站813个地下油罐需要进行防渗改造,目前已全部完成。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处置,全市共产生危险废物1745.82吨,全部按要求进行安全储存和处置。此外,丹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协调工作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对全市气、水、土、重点源、生态环境和海洋等14个方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成立丹东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组建丹东市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与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一起开展日常环境执法工作,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立案65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4件,下达处罚金额达479.78万元。转自《辽宁日报》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