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鸭绿江之窗】辽宁水质排行榜出炉,丹东第一
    辽宁各市6月水质排行榜出炉丹东排名第一今年6月,辽宁省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全省无劣V类水质断面。62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61个符合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6月全省国考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河流断面全省93个国考断面中,I至III类水质断面60个,占比65.9%;IV类水质断面20个,占比22.0%;V类水质断面11个,占比12.1%;无劣V类水质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水库碧流河、观音阁、铁甲、水丰、石门、柴河、清河、白石、阎王鼻子9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达到功能区使用标准;大伙房、乌金塘、闹德海、桓仁、葠窝5座水库为III类水质;汤河、宫山咀水库因总磷为IV类水质。饮用水源地监测的62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61个符合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98.4%。从城市水质排名来看,丹东、本溪、辽阳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排在全省前三位。
    08/04
  • “干”字精神让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干,能出成果、出经验,促发展;不干,不要说成果和经验,就连总结教训的机会都没有。”近日,本报记者随同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绿水青山看辽宁”媒体采访团在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村采访时,内容丰富又接地气的“干”字精神,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正是“干”字精神,让大梨树村人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干”出如画美景清晨6点多,记者在大梨树村土特产品一条街的小广场,偶遇今年71岁的村民孙全志老人,他正在健身器械上锻炼。“这是我和老伴开的旅游土特产品商店,大儿子开了家酒厂,生产的酒也在店里销售。”孙全志指着青年点饭店马路对面的商店对记者说。除了沿街不断传来村民清脆的“豆腐、豆腐”叫卖声,此时大梨树村街面还鲜有往来的游客。但这挡不住孙全志的经营热情,几十种商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店前的摊床上,更多的陈列在店内销售。与大梨树村土特产品一条街并行的有一条景观河,像一条玉带穿村而行。孙全志的旅游土特产品商店前面临街后面滨河,经营区位绝佳。他告诉记者,这么好看的景观河,也都是村里干出来的。这条景观河原是一条小河沟,雨季常洪水四溢,旱季又常常干涸。大梨树村为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治理河道,通过建设开掘成50米宽、上下游14公里长的景观河。河上有10座不同造型的石桥,设计精巧,别具匠心,与河岸边仿古民居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村路,也改造成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干”出美好生活大梨树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现有1707户、5131口人。相传,村子里有一棵梨树特别大,枝繁叶茂,结的梨又大又好吃,历史上还被当作贡品进贡朝廷,因此得名大梨树村。传说止不了渴,更不能填饱肚子。改革开放初期,大梨树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工作人员工资靠社员。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穷得叮当响。从1980年起,大梨树村发扬“干”字精神,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全村通过治山治水工程,修梯田、造果园、开宾馆、建市场、办企业、搞旅游,彻底改变了土地贫瘠、山岭光秃、生态脆弱的旧貌,走出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农、工商、旅同步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虽然绝大多数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但村里还有23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大梨树村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23户、45人,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产业就业扶持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至2019年底,全村贫困家庭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近年来,大梨树村继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稳中向好,2019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干”出广阔舞台大梨树村富了,村民钱袋子鼓了,但未忘记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梨树村为凤泽大市场商户减免两个月租金共120余万元,大大减轻了商户的经营压力。为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大梨树村积极打造新型农民创业孵化园,现有入园企业30余家,孵化出园企业近10家,涵盖餐饮、住宿、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等多个门类,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目前,该孵化园正积极申报丹东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梦想、有智慧、有资源、有胆识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创业舞台。在大梨树村的发展建设中,凤城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助推大梨树美丽乡村建设。市场监管局和消协组织的工作人员联合大梨树景区员工开展以消费维权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向游客发布旅游消费警示,提醒游客文明出游、理性消费。如遇服务质量问题或消费纠纷,提醒消费者及时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市场监管人员每年都到村办市场帮助工商户进行年报,到景点为经营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告知并督促商户办理健康证。凤城市市场监管局还通过标准化项目申报,全力支持大梨树景区在行业标准化上的探索和发展。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08/03
  • 呵护绿水青山 捧回金山银山
    盛夏时节,林木葱郁,绿色遍染。和村里200多名村民一样,艾厚全每天早早就驾船打鱼。“江里鱼为啥多起来,是因为环境变好了。”艾厚全告诉记者,江里有鲤鱼、鲫鱼、鲢鱼,还有池沼公鱼,近年来村里开了60多家农家乐,无论大小都挣了钱,因为游客喜欢吃江水煮鱼。艾厚全家住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村,这里临近鸭绿江,江岸线长21公里,江水煮江鱼已成招牌菜。绿色变革,踏歌前行。抚顺、本溪、丹东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向,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三市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良的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找准差距短板,强化产业基础,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年初以来,抚顺市开展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农村双建”工作,计划建设美丽示范村42个,评选美丽庭院2000户。截至目前,已植树46万株,栽花114.6万株,42个美丽示范村已获确认。李景龙平时在抚顺市红河峡谷漂流景区核心区河道沿岸售卖漂流用品。“树多山绿,水流不断,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在李景龙看来,好日子靠的是绿水青山。抚顺市依托绿色产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成效显著。随着红河峡谷漂流等旅游品牌的崛起,清原满族自治县接待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年有近万人在夏季参与旅游相关经营工作。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年均解决就业500人次,其中周边乡镇农民约占85%,农闲时打工不到3个月,人均就可增收5000元左右。在清原县,还有一条“U”形中药材种植产业带让两万多农户受益。这个全省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年产量达3.54万吨,产值11.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200多元。距离鹤大高速枫林谷收费站仅1公里的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和平村,风景秀丽,民宿群风格别致。这里有满族特色乡村民宿62家,每年5月至11月中旬,每家民宿平均收入3万元左右。村里建成房车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规划建设枫韵溪境山水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产业发展也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演变为设施农业与多产业齐头并进局面,水果观光园、农家乐等新业态纷纷萌发。近年来,本溪市不断发展高效特色农林产业:以绿色产业为支撑,做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林下参、辽五味等为主的林下经济,重点发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林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达30万亩,以北药为主的林下药材达31万亩。丹东市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带来效益,绿色带动发展。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大力发展燕红桃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全村种植燕红桃、秋白桃、板栗等万余亩,拥有农家乐200多家,农产品销售收入9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未来,关系人民福祉。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在辽宁,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已深植于心、践之于行。
    07/31
  • 环境卫生问题 百分之百整改
    7月27日从市环境卫生考评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经过3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城区累计查出环境卫生问题104处,均已整改完毕,整改率100%。4月9日,市环卫考评办下达《关于对城区环境卫生实施全面整治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市环卫考评办设置环境卫生考评专管员进行日检日查,对于发现的日常性环境卫生问题现场认定,落实责任,立行立改;对于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环境卫生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协调解决,保证居民生活环境。汛期到来之前,市环卫考评办组织人员巡查城区低洼及靠山地带,对淤泥积存情况及时沟通相关部门进行清理。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城区装修活动逐渐增多,建筑垃圾积存问题突出。市环卫考评办要求社区做好跟踪调查,督促造脏人员及时清理建筑垃圾,避免建筑垃圾长期积存。针对城区扬尘和路边砂石积存情况,市环卫考评办向各区、各责任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城区洒水降尘工作的通知》,通过机械化扫洗,将扬尘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入夏后,积存的生活垃圾滋生蚊蝇细菌的隐患大大增加。市环卫考评办除每天对社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外,发现问题当场记录、当场整改。为巩固前期整治成果,下一步,市环卫考评办将加大对难点、热点环境卫生问题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跟踪复检工作,防止反弹。记者戚文
    07/28
  • 山上街修剪树木
    连日来,园林部门对城区街道两侧的树木、绿篱、草坪等进行全面修剪,营造优美的城市绿化环境。图为7月24日园林工作人员在山上街修剪树木。记者吴琼摄
    07/27
  • 污水处理后 竟然能养鱼
    7月23日一大早,元宝区锦江环卫公司的一台城市洒水车,来到位于金山镇铁东工业园区的金山污水处理厂,装载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城市道路降尘。“水质能达标吗?”面对记者的担心,洒水车司机和金山污水处理厂负责人笑着回答,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已达到了一级A水质标准,完全可以用于城市降尘。“这里的尾水还能养鱼呢!”在这位负责人带领下,记者来到处理厂的滤池前,果然发现有不少鱼儿在池里游弋,个头大的超过了2公斤重。这位负责人介绍,金山污水处理厂2012年开始建设,2017年9月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万吨,总投资达7500万元。如今,每天有来自金山镇山城村、金山村、宗裕城小区等集中住宅区及辖区部分企业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7000余吨,收集到这里进行集中处理,覆盖人口达5万余人。污水通过粗格栅、细格栅、厌氧池、缺氧池、曝气池、二沉池、滤池、消毒池等诸多程序处理,采用AAO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尾水除了用于城市道路降尘外,其余的排入附近的大沙河。“处理厂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位负责人说,处理厂安装有在线水质动态监测系统,确保处理后水质达标。“处理厂每年运行费用就达300余万元。”为了一池碧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元宝区区、镇两级舍得投入。目前,区里计划再投入3200万元,新铺设从绿地地产至博恩地产3.6公里管网、从丹东高速北站至西片区北部工业园区部分管网计0.66公里,实施雨污分流,并入污水厂处理工程,进一步改善辖区山城河、劈柴沟河、大沙河等河流的水体水质。在丹东金山经济开发区,现有大小工业企业170余家。区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多数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已纳入处理厂系统,丹东大信制钉制针有限公司和丹东东发集团等企业也都建起了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当天,在丹东大信制钉制针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进行着手工针生产。与此同时,公司的污水处理车间也在忙碌着。“手工针生产镀镍的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污染,我们全程对生产废水实施无缝处理。”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废水地下池收集、加碱、沉淀、汽浮等多道工序,实现循环利用和无害排放。近年来,元宝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持续投入提升辖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做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严把项目入口关,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坚决将其拒于门外。区委、区政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环保督查为抓手,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层层落实各职能部门及街镇的环保责任,加强督导考核,针对北部山区截洪沟和九道河两个黑臭水水体,实施排污口整治和定期清理垃圾的综合治理;对全区5家供暖单位全部实施了脱硫脱硝工艺工程改造,让蓝天、碧水、清流成为常态。记者刁庆峰
    07/24
  • 挂图作战保民生 精准扶贫显担当
    7月21日,振安区五龙背镇五龙背村三组村民王世东说:“头几年超出额度能报销差不多一半吧。今年新农合都改医保了,差不多能报销70%。”王世东今年56岁,他的妻子张秀敏53岁,于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两口子的生计全靠王世东打零工维持,月收入千余元。“摊上这病,跟天塌了没啥区别。”王世东说,好在他们都参加了新农合,再加上亲友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总算熬过了这一关。然而天不佑人,2017年,张秀敏觉得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发现癌症复发,且癌细胞已扩散到了脏器和淋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好心人帮助,我们真的熬不过去。”接受采访时,王世东不断念叨着两个词儿,一个是“好政策”,一个是“好时代”。“刚得病那时候她状态相当不好。现在你看她,哪能看出来得病?主要是心态好,有好政策,她也有信心。”今年以来,医保新政不断,从国家集中采购药品降价,到靶向药列入医保目录,从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到报销比例调整……对王家来说,不仅意味着报销额度大大提升,而且报销流程更方便了。以前需要拿到医院的发票后跑流程报销,现在在医院直接结算,一个月少请好几天假,也变相增加了收入。王家是幸运的,但他们只是全市众多医保救助对象的一个缩影。2020年,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阶段,市医保局分析我市形势,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工作思路,“挂图督战”,精准扶贫。在市医保局的墙上挂着一幅市县两级医保扶贫作战图,内容包括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扶贫计划、扶贫任务,将保障人员明细、分布情况及具体医保扶贫政策方案、任务目标等信息,通过图表清单做到工作进展一目了然。这幅“作战图”就是医保扶贫的抓手、进度表和责任状,严格按照责任分工、时间节点要求,全面摸排、调度医保扶贫工作进展。与作战图对应的,是他们建立的医保扶贫综合管理台账表和扶贫政策学习制度。市医保局对贫困人口参保、门诊统筹、门诊大慢病和住院保障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时研判,保证贫困人员及时享受到政策待遇,防止百姓因病致贫、返贫,且确保可查、可追溯。截至5月底,全地区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436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51698人,已脱贫(不再享受政策)1444人,未脱贫294人。通过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2020年,我市已资助10.92万人,其中全额资助低保户、特困人员7.17万人,定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3.75万人。参保率达到100%全覆盖。针对贫困人口,全面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倾斜政策,降低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至一般居民的50%,目前为5512元。提高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上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按照最高70%进行报销,且不设封顶线。同时,落实医疗救助兜底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8大疾病)住院救助范围,累计最高救助限额为每人每年10000元,在救助补偿范围内,救助比例为70%。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政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的基本医疗住院救助年累计最高救助限额为10000元,救助限额内,城乡低保对象救助比例为70%,特困人员救助比例为100%。城乡低收入家庭基本医疗住院救助年累计最高救助限额为6000元,在救助限额内救助比例为50%;基本医疗救助不设起付线。记者田治华
    07/23
  • 振安区九连城镇加快人居环境整治
    振安区九连城镇加快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庭院经济、道路拓宽改造等举措,极大改善了当地环境。图为21日九连城镇窑沟村,整洁的道路、雨后清新的树木和鲜花,让这里的景色格外怡人。记者宋永昆
    07/22
  • 水电气安装、背街小巷整治、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丹东改造升级101个老旧小区
    “小区改造内容贴在各单元门口,包括楼体保温层、楼顶防水层摊铺、更换楼道窗、楼梯扶手和墙壁粉刷等,都是居民天天盼的,真是改在咱百姓心坎上了!”家住丹东市振兴区振四街小区居民曲伟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丹东市列入2019年改造计划、今年继续推进的35个老旧小区,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其中,振兴区7个老旧小区和元宝区7个老旧小区,已完成地面基础设施和电力设施改造,正在进行小区住宅楼主体改造,计划8月底完成施工。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正在进行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收尾施工,下一步将转入楼体改造,力争年底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列入2020年改造计划的66个老旧小区也已全部开工。丹东市委、市政府对老旧小区改造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深入现场检查指导改造工作,对项目包装、资金筹措、方案调整、改造标准、部门协作乃至现场施工安全等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住建局和县区有关人员深入各现场检查督办,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保证了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去年以来,丹东市住建局组织各县(市)区工作部门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广泛听取小区居民意见,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房屋漏雨透寒、设施缺失等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类,纳入改造范围,制定改造计划,形成总体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根据群众提出的一些个性化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使这项民心工程真正顺民心,得到群众拥护好评。改造中,各县(市)区坚持居民自愿,优先改造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加装电梯项目没有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中,元宝区应部分老旧小区群众的要求,在北麓园小区和泰和花园小区进行试点。今年计划安装10部电梯,区里给予解决电梯基础设施和配电资金支持,群众自筹资金解决主体安装资金,眼下这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预计年末可以完成。各县(市)区坚持水电路气等同步推进,及时协调电力、通信、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相关经营单位调整完善各自专项改造计划,使老旧小区改造协调一致。坚持与背街小巷改造同步推进,把背街小巷统一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将老旧小区连接带的道路及水、热、气等管线改造一同安排落实。坚持与环境治理同步推进,对小区内卫生脏乱差、楼道内乱堆占、雨污分流、海绵城市改造、污水零直排、垃圾分类等突出问题清理整治一同推进,在提升完善项目上力争有条件的设智慧安防、室外活动场地以及扶幼、文化、健身设施,提升整体改造效果。
    07/21
  • 老旧楼换新装
    7月16日,振兴区红房二社区105号楼居民走出家门,在小区花坛前乘凉赏花。数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小区破烂不堪,无人管理。“旧貌换新颜”的变化全得益于全市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105号楼下公共绿地变成了大花园。同样受益的还有红房三社区白房路6号、8号及16号三栋楼居民。去年7月中旬,随着大型施工设备挺进楼院,小区74户居民期盼已久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开始。三栋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房子,基础设施老化,下水管网堵塞,院内坑洼不平。改造后提升了小区排水设施,路面步道、路边石及车棚进行整体整修,还安装了照明设施、休息长椅及宣传栏等配套设施,小区焕然一新。今年5月19日,振兴区又对这三栋楼进行了二次改造,做屋面防水,楼体增加保温,粉刷楼道间扶手,并更换楼道单元门,三栋老旧楼整体换新装。曾经楼道脏乱、破旧不堪的居住环境,已经被整洁、美观、干净的居住环境所代替。就像居民张桂兰说的:“大家都感觉搬进了新房子一样,可高兴了。”从2018年开始,振兴区陆续投入3700余万元,对35个老旧小区、292栋楼实施改造,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惠及17700余户居民,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整体的居住环境,还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宋永昆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