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保护纯净的“丹东蓝”
    “丹东蓝”是丹东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今年上半年,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截至7月28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2%,PM2.5浓度31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数据显示,丹东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空气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上的付出。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保护环境的步伐也没有停歇,在燃煤锅炉治理、秸秆焚烧管控、扬尘污染整治等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9年,我市根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和《丹东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2020年攻坚方案》,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达标改造。淘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及工业园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园区10吨以上燃煤锅炉达标改造,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今年印发了《丹东市2020年燃煤锅炉达标提标计划》,预计今年10月底前将完成提标改造工作,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2016年,我市就出台《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秸秆焚烧防控工作,逐步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并严格责任追究。同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丹东市秸秆焚烧管控工作责任状》,建立了三级秸秆焚烧管控责任制。针对秸秆焚烧火点频发的突出问题,采取建专班、勤调度、严督导、强宣传、抓落实,利用巡查、处罚、曝光、约谈、问责等系列手段,坚持疏堵结合,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我市以“大气十条”为行动指南,为实现城市颗粒物下降目标,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做了许多实打实的工作。开展了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工作,严格落实施工工地硬化、净化、湿化和封闭化,渣土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开展了“散乱污”和工业窑炉治理工作,排查“散乱污”企业35家,需治理的工业窑炉159家,形成了管理台账,明确工作任务和整治完成时间节点,确保按时序完成整治任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制定了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项目清单,对重点行业实施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及应急预案、减排清单编制工作,加强环保、气象部门合作,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和监测预警信息。通过市委、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丹东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放眼未来,我市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赵明明记者王洪满
    08/21
  • 保护水源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依法划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并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8月17日,记者来到鸭绿江水源地保护区,路边树立的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格外引人注目,周边安装了绿色的隔离防护网,区内环境干净整洁。“以前一到周末,很多人就跑到爱河大桥附近烧烤、戏水,近年来,政府对这里加强了管理,现在来这里的人基本就是看看风景了。”居住在振安区套里爱河大桥附近的一位居民说,封闭式管理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水源地的影响,消除了饮用水源污染的隐患。多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位于振安区九连城镇的马市岛上有5个行政村,由爱河东西支流和鸭绿江三条水系环绕,临近城市水源地。在2018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督察行动中,马市岛“生活面源污染隐患”被列为重点整改问题限时整改。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推进马市岛水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2019年5月,筹集资金1.52亿元,马市岛生活污水集中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一体化综合推进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升级改善。整治工程包括给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农村改厕工程、自来水应急供水管线工程。当年6月30日,工程全部施工完毕,有效解决了马市岛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消除了城区饮用水安全隐患。“在水源地保护工作方面,目前我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让百姓喝上放心水,我市通过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各属地政府切实担负起整治主体责任,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科学制定整改方案、紧盯节点倒排工期、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建立“一问一档”,确保将整治任务细分到每个具体环节和相关职能部门,并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委市政府多次就整改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督导,逐项现场核查、查看整改进度、提出具体要求,并依托新闻媒体实行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公开通报,有效推进各属地政府加快工作进展。同时,我市还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台账,通过自查、系统推送、现场核查、国家督察组督察,发现我市市级水源地存在20个环境问题,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存在25个环境问题。2019年9月30日前,上述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率为100%。在保护水源保护区的同时,为了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我市严格完善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通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来加强水源保护管理。为了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2019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部署下,市生态环境局对农村日供水量在1000吨以上或供水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水源地进行了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在完成批复工作基础上,今年年底前完成立标及整治工作,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确保饮用水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赵明明记者王洪满
    08/19
  • 水体整治见成效 城市内河复苏
    丹东临河依江,丹东人对江流河道格外亲近。曾经,几条城市内河充斥垃圾杂物,污水横流,周边市民颇有怨言。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一系列整治黑臭水体工程,我市城市内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从小在大沙河河边长大,小时候经常来这儿游泳,那时候的水清啊,我们还经常在河里抓鱼捞螃蟹。”自小在大沙河旁居住的市民葛先生回忆。后来,由于附近的工厂排污,大沙河河水变得浑浊,沿线生态环境恶化。“转到这几年,大沙河又发生了好的变化,增加了景观,河水变得清澈,难闻的气味也没了。”葛先生说,如今大沙河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生活在沿岸感觉很幸福。除了大沙河,其他城市内河的整治也颇具成效。在花园河边工作的一位河道打捞员深有体会:“我天天在河边走,如今垃圾少了,水也不脏了,乱排污水的情况也不见了。政府花大力气整改还是很有效果的。”水清了,景美了。现在,花园河两边建了几处宽敞干净的观景台,防护设施也一应俱全。“河面也是城市的脸面嘛!河水干净了,心里也敞亮,咱丹东人脸上也有光不是?”正在河边散步的市民张先生笑着说。大沙河、花园河的嬗变,是我市城市内河水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大沙河、花园河、五道河、白房河沿岸多家排污企业被关停、搬迁或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黑臭水体彻底消除,为市民营造了水清堤绿的休闲空间,也吸引了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觅食,为城市平添生趣。丹东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越来越多的水体、河道的向好,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在黑臭水体治理上的锲而不舍。近年来,为了抓好黑臭水体整治、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向上级申请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资金,先后印发《丹东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丹东市黑臭水体督查任务分解方案》《丹东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整治目标,细化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任务分工。市住建部门和市生态环境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担负整治工作职责,明确整治任务,落实整治责任。针对每条黑臭水体存在的问题,我市因河施策、分段施策,科学制定整治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和底泥清淤等措施,开展了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九道河5条黑臭水体截污与清淤等主体工程建设。2019年下半年,工程全部完工,累计投资1.2亿余元。经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19年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黑臭水体专项检查组认定,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已达到消除黑臭标准。城市内河、东港市大东沟水系、宽甸满族自治县东滨河和凤城市草河、二道河及二龙河也陆续开始实施生态景观综合整治工程。“河岸无垃圾、河岸无直排口、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水体无翻泥”。围绕这个目标,我市进一步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城市内河治理成效。根据《关于印发丹东市“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排查取缔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我市全面排查辖区内的造纸、制革、印染等企业,14户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被取缔,铲除了滋生黑臭水体的源头。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同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以及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内河截污管网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强化内河河长制,落实水环境长效管理,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不断改善我市水环境。实习生栾欣宁记者王洪满
    08/18
  • 着力打赢碧水保卫战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创新举措,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清水秀天蓝,已经成为我市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上最动人的色彩。本报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丹东”系列报道,及时、全面展现了我市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绿树掩映,河水清澈,经过不断治理,如今的大沙河畔,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沙河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辽宁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据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水环境质量全面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8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5%的考核目标,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今年6月,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我市位列全省首位,全国第26位。水环境质量提升的背后,是我市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的成效;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成果。无规矩,难成方圆。我市用制度压实责任,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印发《丹东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工作责任,有力推进环保法律法规和中央、省系列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同时,我市还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狠抓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使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为了全面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市坚持控源截污,开展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一项项有力举措,擦亮了城市生态底色。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丹东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丹东市黑臭水体督查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申请1.9亿专项资金用于黑臭水体整治。截至2019年11月底,已完成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北部山区截洪沟、九道河5条黑臭水体截污与清淤等主体工程建设。累计铺设截污主管线21.2公里,接入排污口191处,主体工程投资1亿余元。同时,我市还构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体系,建设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站)10座,目前,已经全部建成并稳定运行。为了实施碧水行动,保护水生态环境,我市着重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制定了《丹东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水源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对我市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整改。2019年9月30日前,25个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我市将继续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赵明明记者王洪满
    08/17
  • 丹东市将为百年银杏树全面体检
    丹东新闻网讯实习生李昕蔚记者戚文8月11日,从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得知,九纬路上两棵霉烂的百年银杏树已经治愈,下一步,有关部门将为全市近700棵百年银杏树进行全面体检。11日9时,记者在九纬路看到已经治愈的两棵百年银杏树。现场的植保技术员韩晓宇介绍,为治愈这两棵银杏树,中心的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先在树干上嵌入细钉,悬挂铁丝网,再在局部固定条形铁丝,封闭树干后,还在树干外层包上一层保护膜。经过一周时间救治,8月10日下午,技术人员拆掉保护膜,确定救治成功。“一些树木的隐疾比较难发现,鉴于这两棵百年银杏树的情况,我们近期将为全市近700棵百年银杏树来一次全面体检。”韩晓宇说,目前,技术人员已经完成了九纬路全线百年银杏树的体检工作,内容包括树干是否有霉烂现象、是否存在断枝和枯枝、树干以往切割面是否存在腐烂情况、是否有病虫害等。在已检查的40多棵百年银杏树中,发现20棵存在不同问题20多处,技术人员均逐一进行了处理。未来一段时间,技术人员将逐步完成六纬路、七经街、十一经街等地段百年银杏树的体检工作。
    08/13
  • 大梨树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
    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咬定“实干”不放松,通过实干加巧干,让村里人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近日,在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管理员赵哲群正在查看馆里的实时数据。在这里,通过智慧农业温室物联网系统,就可以将空气中的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水分等数据实时输送到电脑终端,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就能远程调控大棚内的环境。赵哲群说,按照12000平方米的面积来算,需要20多个工人,但是这里只有8个工人在工作。这座现代农业展示馆是2016年,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毛正新在凤城市支持下,争取到近5000万元涉农专项资金,带领大家一起建成的。毛正新说:“我就想要引进一些新、奇、特的品种,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和相关技术,让它们能够生长。”今年43岁的毛正新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凤城市做机关公务员,他的父亲毛丰美是全国劳动模范,大梨树村党委原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毛丰美带领全村经过30多年的奋斗,让大梨树村从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荒凉山村,变成了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014年,毛丰美过世,在村民的期待中,毛正新接过了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接力棒。“我的压力确确实实挺大的,真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再发展是难上加难。所以更要突出巧干,不能盲干。我想我们就应该引领农业带头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一定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毛正新说。大梨树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亩,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收入?毛正新找到辽东学院等科研院校出谋划策,在专家的建议和技术支持下,最终选育出了适合当地栽种,具有口感好、果实大、上市早、耐运输等多重优势的蓝莓品种,销售价格达到普通蓝莓的近3倍。2017年,大梨树村联合邻村一起建成了千亩蓝莓种植园,成为东北地区集体经济面积最大的单体园区,形成了种植、育苗育种和果实采摘、包装运输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如今大梨树村的蓝莓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是几大生鲜电商平台的直供商。凤城市大梨树村蓝莓种植园管理员李晓晨说:“我们这个种植园是整个东北地区第一个H5蓝莓品种的标准示范园区,今年特别火,蓝莓苗木销售60万株,销售收入1500万元。”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思路,到2019年,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6亿元,村集体资产超过6个亿,连续5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都在250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0元。富裕起来的大梨树村通过产业联合发展,也让周边乡村走上了共同增收致富的道路。如今的大梨树村,整洁宽敞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石桥,粉墙黛瓦的民居,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大梨树村不仅让村民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也让很多来大梨树村观光的客人流连忘返。本溪市的退休职工张其华、郝莹娟夫妇,干脆租了一户民房在大梨树村定居下来。他们说,大梨树村人生活很积极,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产业事业,村里带动各家各户发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且社会环境非常好。“这的人特别好,所以我们来了以后就离不开了,就在这住下来了!”
    08/12
  • 中央主流媒体密集点赞丹东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8月9日19时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以《大梨树村:科技加实干,助力乡村振兴》为题,报道了凤城市大梨树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坚持真抓实干,通过“科技加实干”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建设美丽乡村,让村里人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据了解,经积极邀请,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媒体团和省委宣传部“绿水青山看辽宁”媒体团分别于7月18日、19日和7月13日至16日来丹采访报道。两个采访团规模之大、分量之重、发稿之多、影响之广,均为历史少见。经市委宣传部专题研究、全力争取,丹东在省内14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央媒记者团的共同认可,成为两个大型媒体团在辽宁采访的共同必选城市。截至目前,已刊发丹东重点报道84篇。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62篇,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东北新闻网等省内主流媒体22篇,多篇新闻浏览量超100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媒体团由中宣部组织,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主流媒体及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东北新闻网等省级主流媒体组成。其中,两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于7月15日至24日在大梨树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蹲点调研采访,相关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主要新闻栏目中相继播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在重要版面、时段,通过图文直播、视频、图解、音频等多种方式,推出我市相关报道33篇。
    08/11
  • 以景留人的獐岛 从向海而生到为岛守绿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张园园贾莹莹刘世康这是一个听不见鸡鸣犬吠的村子。极目远眺,山青崖峻,草木葱茏,碧波荡漾,一排排渔家乐、酒店依山而建;沿海而行,游客三五成群,或凭栏听涛,或在滩涂赶海,或在海中逐浪,欢笑声不绝于耳;穿行岛内,粗壮的梧桐树、合欢树伫立道旁,路边一簇簇花开正艳,不时有蜻蜓落在行人的肩头、手上,偶见几只猫慵懒地躺在路边晒太阳,更平添了一份悠闲惬意。这里就是“中国最美渔村”、国家4A级景区辽宁丹东东港市獐岛村。优美的海岛风光,来自丰厚的自然禀赋,更得益于獐岛人多年来守护青山碧海的坚持。2000年,一场大范围赤潮,让以海上捕捞和贝类养殖为主业的獐岛经济遭到重创。獐岛村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将当时村里最落后的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打造发展。发展海岛旅游想有“钱”景,首要就是以景留人。当年的獐岛村,山还没这么绿。因为从岛外运输燃料不便且成本高,村民都是靠上山割草来烧火做饭,虽然当时村里已经在山上植树,但“有的小树长得还没草高就又被割掉了”。2005年左右,村里决定将分产到户的山草收回,由集体统一管理。“那会儿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中间计划也搁置过,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最终通过了村民表决。”獐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忠有回忆,当时他还向村民承诺,将来村集体收入好转,会给大家一定的补贴。村里边栽树边管理,却还有村民偷偷上山割草。村里动了真格,抓到就重罚,最终杜绝了偷割草的现象,獐岛的山林重新披翠。保护环境要严管,还要“立规矩”。每年植树造林、不砍伐植被、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一条条具有獐岛特色的措施写进了村规民约。“因为卫生搞得不好,我还受过村规民约的处罚。”村民杨忠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起初他也不理解村里为什么如此严格,为此还说过些过激的话。后来,他“看着岛上变美了,听到游客夸岛上美得‘像鼓浪屿一样’,心情也舒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国家和地方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的支持更大了,獐岛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强,步子也更快了。几年内,高标准的防浪堤、滨海文化广场等海岛修复项目相继落地,大旺亭、大运亭、东运阁、亲海路等人文景观也相继建成。70岁的王桂荣坐在海边,一边与来来往往的游客寒暄,一边麻利地收钱、退款、为游客取租用的橡胶船和赶海工具。指着面前的滨海文化广场,她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那会儿一出门就是沙滩,脏水都漫上来了。这些年村里越变越美,还有环卫工专门清扫,收拾得可干净了。”老人颇为自豪地补充道,“游客们都反映,我们岛上相当讲卫生!”前几年,獐岛建起了垃圾处理厂,垃圾也开始分类处理。村里特意买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发给全村,指导村民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袋上还印有编号,与各家对应。村里检查时,发现谁家垃圾没有正确分类,还会公示并给予处罚。各类垃圾最终各有归属,可燃垃圾送往垃圾处理厂焚烧,贝壳类垃圾被填埋,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则被送出岛回收。张忠有还盘算着,等将来岛外建好了垃圾处理厂,把岛上的所有垃圾都运出去处理。在獐岛,还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景观,一个是看不到猪、狗、鸡、鸭等农村常见的动物,听不到鸡鸣狗吠,重点发展旅游业后,为了更好地整治环境,家畜和污染环境的家禽等相继退出了獐岛,只有能抓老鼠的猫被留了下来;另一个是机动车很少,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同时保证游客安全,岛上只有5辆机动车,用于消防、垃圾清运、村民和游客接送应急等。不光保护岛上的环境,祖祖辈辈向海而生的獐岛人,接受着丰饶的大海的慷慨馈赠,也努力守护着这片海洋的洁净。每家都有污水井,生活废水不许往海中排放;每年村干部都会带领村民,带着机械去打捞清理渔民遗留在海上的破网;每月的党员活动日,党员们去捡拾海上漂浮物……耳濡目染,村民们保护家园的自觉性也提高了。“除了平时顺手捡拾道上的垃圾,出海时捞上来的酒瓶、塑料袋等垃圾,我也会带回来处理。”杨忠贵说,“不能把海变成垃圾海”。多年深耕,“硬核”操作,獐岛美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原来岛上都是两边长草的小道,现在你在岛上走一圈,都是宽阔平整的石板路,晚上吃完饭在山上、海边走一走,路灯锃亮锃亮的,我们这些老人怎么走都不怕摔跤。”王桂荣笑容里透着满足,“现在咱们獐岛空气好环境好,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真是好日子!”优美的海岛风光,让獐岛近年来盛名远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靠海吃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前几年,看到了商机的村民们纷纷把自家重建成楼房,做成标间,开设酒店和饭店,搞得红红火火。“这是大海螺,这是梭子蟹……看看,多新鲜呐!”渔佳乐酒店老板娘由桂琴从水池中捞出一兜兜活蹦乱跳的海货,向来人展示着,“这都是俺们家老头子出海打的,供给自家餐厅的客人。”谈及过去靠打鱼为生的日子,61岁的由桂琴直言:“那时候条件不行,鱼也不值钱,生活挺差的。刚做旅游时,家里就是民房,环境不好,游客也不愿意来。”2016年,由桂琴家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酒店,有20个客房,餐饮住宿一体化,“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元。当年盖楼花了200来万元,现在已经回了本。”由桂琴笑得合不拢嘴。如今,这座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岛上,有80余家渔家乐式旅店、10座高档宾馆,年接待量达10万人,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600人。搏风斗浪维持生计的日子已成过去,碧海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獐岛人“生态饭”吃得香,也没忘了为岛守绿的初心。张忠有说,獐岛的旅游事业要有质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结合景区的接待能力来安排,他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让老百姓吃‘八分饱’,吃太饱了对身体不好。”【记者手记】绿色小康,幸福“标配”在獐岛采访时,问起村民对家乡的评价,大家回答的核心内容整齐划一:“环境好,日子好”。这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正是獐岛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果。全村人多年为岛守绿的坚持,让獐岛“蝶变”——通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养殖业和捕捞业为两翼的海岛绿色产业,这个1998年以前村集体负债2800万元的小渔村,“逆袭”成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毛收入超8万元的富裕村。这些为岛守绿的成果,最终转化成一个个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它是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与青山碧海蓝天相伴,生活如诗如画;它是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年入几十万元;它是更好的福利保障:2020年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投保费用16.69万元;2019年村民分红、2020年春节村民福利共计200万元;……绿色是财富,也是品牌。獐岛守住了这片绿色,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有了绿色做底色,獐岛人的小康生活才更加亮丽多彩。
    08/10
  • 组建两支环境执法队 保卫“五大工程”
    丹东新闻网讯赵明明记者王洪满8月6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以来,为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专门组建了两支执法队伍,围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农村环境治理“五大工程”,积极开展执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强化执法监管。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挂牌成立丹东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有序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同时,为了克服环境执法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够等短板,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生态环境案件执法调查取证难、现场处置难等问题,我市又组建了丹东市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与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一起开展日常环境执法工作,共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的组建,进一步强化了我市环境执法力量,对我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环保综合行政执法队会同市公安局环保支队,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联合执法。执法人员以日常执法作为大练兵的主战场,通过开展锅炉执法检查、水源地专项执法、“十小”企业排查等各类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立案65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4件,下达金额479.78万元。今后,市生态环境局还将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饮用水源保护、医疗废水处理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关键环节,打好治污“组合拳”。
    08/07
  • “3+志愿者”服务群打造“15分钟服务圈”
    8月3日上午,临江街道办事处新村社区许多居民高兴地说:“我们社区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如有需要就可以找他们帮忙了。”在社区工作人员沈粹的手机微信里,记者看到了前几天,志愿者们清理花园河大坝卫生的图片。沈粹说,7月24日9点,十余名辖区志愿者拿着铲子、铁锹,推着小推车,顶着烈日,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清理杂草和白色垃圾百余公斤,还对花园河周围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大坝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社区有一个‘3+志愿者’服务群,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群负责人沈粹告诉记者,近日,社区为了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了“3+”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社区+居民”、“生活圈+服务圈”,打造“3+”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3+”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广泛招募居民志愿者。经过一周的招募和志愿报名,目前“3+”志愿服务微信群已经有46人。本着志愿服务内容和志愿者生活居住范围就近划分志愿服务范围的原则,通过线上发布项目,线下实施项目,形成“15分钟服务圈”,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需求找志愿者”成为现实。首次志愿者服务信息“在辖区开展清理花园河大坝卫生”的通知发出后,短短25分钟就有10余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八一前夕,群里又发出了“慰问老兵”的倡议,志愿者们踊跃报名,并积极捐款。在八一当天,志愿者们走访了志愿军老战士和辖区的困难退伍军人,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据了解,新村社区的这支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由社区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和在职党员志愿者组成。许多志愿者表示,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让有需要的百姓得到帮助,也能让自己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大家都有种幸福感。记者姜慕馨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