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第五届辽宁出口商品展览会在日本大阪举行
    近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辽宁省商务厅承办的第五届辽宁出口商品展览会,在日本大阪MYDOME展馆如期举行。丹东森鑫工贸有限公司、丹东幸福食品有限公司、辽宁光华酿造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参展,展示礼品消费品、农产品食品、老字号、纺织服装等优势产品,达成意向成交额近千万元。日本作为我市第三大贸易伙伴,始终是丹东企业重点开拓的传统市场。市商务局结合日本关西地区特别是大阪府商业餐饮业聚集、零售业发达等特点,精心挑选了相应领域的丹东企业参展。在大阪自办展期间,仅森鑫工贸一家企业就结识新客户8家,其中4家达成意向报价。丹东幸福食品有限公司与日本Q1控股株式会社就罐头系列产品进入食材供应链集采平台进行洽谈。见习记者/刘响记者/李美臻
    09/05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让中国粮更多用“中国种”
    8月20日早6点,丹东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忙碌起来:观察刚从水田里取回来的稻穗,小心翼翼地修剪颖花、去除花药。科研人员要赶在母本植株开花前,选择目标父本进行人工套袋授粉。8月初以来,稻作研究所科研人员累计完成约上千个组合的杂交组配工作。8月正值水稻抽穗开花期,是理想的品种构建、杂交组配关键时期,科研人员每天顶着烈日穿梭在试验田中。稻作研究所所长陈富忠说:“要找到具备早花时、柱头外露、品质优等特点的目标稻,将其转育成不育系,再将具备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等特点的恢复系移栽到不育系周边,帮助两种优质植株‘喜结连理’。”丹东农科院常年利用三系杂交粳稻组配方法,开展稻种繁育,在大幅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解决稻瘟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防治问题。记者放眼望去,试验田里随处可见标有编号的组合株,科研人员将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期待秋天收获惊喜。8月还是稻穗花药离体培养取样的关键期。在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里,实验人员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操作技术取出花药,将其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当愈伤组织长到黄豆粒儿大小的时候,就可以将其接种到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培养形成根芽等器官,最后长成完整植株并在温室中驯化成活。来年5月,已经成活的植株将移栽到试验田里,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新的考验。丹东农科院凤城水稻试验基地的试验田中,正栽种着前一年的实验株,棵棵生机勃勃。“花药培养技术一旦成功,将大大加速育种进程。”稻作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5年来,已获得花药培养品系苗头组合5个,其中2个组合的田间表现优异。“种质资源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会立足本职工作,在这片试验田里书写让中国粮更多用‘中国种’新篇章。”陈富忠说。记者/郑鑫
    09/04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服务经营主体3467户,同比增长110%!
    上半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邮储银行丹东分行认真贯彻全省打赢“千亿送贷”三年行动攻坚之战动员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千亿送贷”助力三年行动方案部署,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聚力攻坚、创新突破、同向发力,实现投放贷款11.86亿元、服务经营主体3467户,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3.7%、110%。行动期间,召开2024年“千亿送贷”助力三年行动工作推进会议,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着力优化个体工商户群体送贷服务,投放贷款4.93亿元,服务个体工商户2007户,占比分别为41.57%、57.89%。服务质效持续提升,着眼“构建敢贷、愿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攻坚突破,推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精心开展“送贷进园区”“送贷帮创业”“送贷到产业”主题活动,对7个园区237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6921万元,7个创业基地109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1428万元,11个特色乡镇234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11285万元。上半年,全市举办各类银企对接会20场次,为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注入了“金融活力”。记者/王俊
    08/30
  • 进企“蹲点”助发展
    近日,市总工会蹲点组深入振兴经济开发区开展座谈交流。座谈中,蹲点组认真听取了新建会的两家企业关于建会、职工会员及当前工作等情况的汇报,并就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职工工作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蹲点组还对工会工作宗旨、服务项目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去年省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万名工会干部“走进职工群众家里走进职工群众群里走进职工群众心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专项行动方案》,此次活动是市总工会贯彻落实“三走进”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自今年6月份以来,市总工会蹲点组深入顺丰快递公司,结合企业需求,按照“制定服务菜单—形成订单—优化方案—完成服务”流程,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快递行业的职业特点,在雨季向快递员赠送了150套雨衣雨靴。下一步,市总工会蹲点组将继续深化“三走进”专项行动,深入蹲点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服务发展大局,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包芙蓉
    08/30
  • “千亿送贷”成效显著
    上半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邮储银行丹东分行全面落实《全市“千亿送贷”助力三年行动2024年实施方案》部署,聚焦“朝实现预期目标上攻坚、向推进提质增效上突破、在强化协同配合上聚力”要求,贷款数额再创新高,全市投放贷款11.86亿元、服务经营主体3467户,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3.7%、110%。行动期间,全市召开2024年“千亿送贷”助力三年行动工作推进会议,紧密结合本地区个体工商户行业类型、经营特点等,着力优化个体工商户群体送贷服务,投放贷款4.93亿元、服务个体工商户2007户,占比分别为41.57%、57.89%。精心开展“送贷进园区”“送贷帮创业”“送贷到产业”主题活动,对7个园区237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6921万元,7个创业基地109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1428万元,11个特色乡镇234户经营主体投放贷款11285万元。记者:李美臻
    08/27
  • 选派干部一对一 服务企业实打实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丹东前阳经济开发区的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大型智能机械满负荷运转,员工全力以赴赶订单。“选派干部帮助我们请来专家,为企业解决了30多个质量、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扫清了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障碍,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年产值8500万元。”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跃臣告诉记者。年初以来,丹东市市县两级1300余名选派干部深入企业、园区,直面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解决一批困扰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已收集企业各类诉求问题1457余件,办结率达91.6%。聚焦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深入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问题,丹东坚持“先定企业再定人”“以上率下”“择优选派”三项原则,市级领导带头联系服务规模大、牵动力强的32家企业,从市、县(市)区机关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熟悉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1316人,一对一联系服务重点企业1131个、重点个体工商户135个、在建项目36个、重点商圈市场14个,确保各类经营主体有效覆盖,实现精准对接。同时,实行“一本一账一表一册”实绩管理,制定联系服务企业登记表、企业问题诉求办理台账,印发工作日志、惠企政策手册,全面记录选派干部进企业基本情况、问题办理情况、工作流程等,推动选派干部履职尽责,促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为高效率解决企业诉求,丹东坚持“一企一策”,通过“携企入校”、全程代办、银企对话、合作共建等,做好个性问题的协调化解工作。对反映集中的用工难、审批慢、缺资金等共性问题,统筹相关部门出台解决共性问题制度措施73项。年初以来,开展“携企带岗进校园”“春暖江城·援企护航”等各类招聘活动140余场,线上对接服务6500多人次;组织召开“政银企科技金融对接大会”,为30个科技项目发放贷款8.1亿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首批25个市直部门584个事项已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运行,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针对重点难点、历史遗留等疑难问题,成立8个专项攻坚小组,探索从体制、政策上解决问题。截至目前,转办的各类疑难问题已办结51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18项。记者:蔡晓华
    08/27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
    厂区车间里,工人们抓紧时间进行设备调试;项目施工现场,车辆穿梭、塔吊林立……今年以来,丹东高新区秉承“又高又新”发展理念,持续强化服务意识,紧扣时间节点,集中精力狠抓项目、大抓项目,千方百计推动天达物流、全德高科产业园、大森实业智能服装工厂、辽宁西部动力再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全力培植新质生产力。丹东智造中试基地,是东北首家金属3D打印中试基地,重点解决丹东相关企业核心部件研发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超前布局增材制造产业。基地运用金属3D打印技术,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试验证等全流程科技服务,目前已具备生产条件,首个订单上机打印完成,实现了科研到生产的跨越。下一步,丹东智造中试基地将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上下游产业“衔接器”为建设目标,锚定智能制造领域新赛道,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丹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丹东全德高科产业园项目是高新区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项目依托丹东全德高科技包装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深入合作,在渗透复合材料、协同防护复合材料等研究课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卡脖子”关键难题。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并顺利实施了二期规划。今年以来,丹东高新区立足自身定位,努力打造相关产业国家战略备份基地,重点推进了辽宁西部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再制造项目。该项目通过真空钎焊炉、化学法涂层自动生产线等,利用国际先进工艺对相关部件进行维修和再制造,项目即将投产。辽宁大森实业有限公司服装智能生产项目计划建成4个智能化生产车间,全面推行ERP管理和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是纺织服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毕,正加紧安装调试设备。近年来,高新区新型防护纺织产业发展迅猛,大森服装智能生产线、新东方智衣服装直播平台等一批现代科技型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将引领全市纺织服装行业改变原有的代加工生产模式,促进全单生产和数字化营销,加速行业全面升级。今年以来,丹东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项目年”制度性工作安排,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抓项目、促投资,以高质量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支撑”。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推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76.3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增幅位列全市首位。在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占11个,进一步优化了园区产业结构。记者/刘作庆
    08/26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奏响项目建设“进行曲”
    夏末时节,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施工进度全力推进;企业车间有序运转,一线工人各司其职……今年以来,振兴经济开发区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坚决贯彻“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就是抓工业强市”的理念,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将园区打造成项目建设主战场、工业发展主阵地。以“园中园”建设为抓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振兴经济开发区围绕现代制造园、智慧服装园、商贸物流园、精密智造园、浙商科技园,打造“园区中的园区”“金牌园区”,以“小个体”聚集“大整体”,以“园中园”补强“链中链”,吸引“链主型”企业入驻,促进优质资源集聚。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主动承接精密制造类项目落户园区,初步确定入驻企业7家,今年拟使用面积约6.2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4.4亿元。正在洽谈的苏商产业园占地60亩,集纺织服装生产、研发、销售功能于一体,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10亿元。闽商产业园占地200亩,引进服装生产和相关配套企业10余家,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苏商、闽商产业园不仅将智能制造服装产业移植丹东,补齐本地产业上下游链条,也推动形成了集聚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振兴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加强主干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配齐提升供排水、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开展东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实现辖区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即将投入使用的西区自来水厂为企业用水提供保障,建设中的西区供热站用于园区企业集中供热……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最高质效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程,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完善了园区服务功能,为企业进驻提供了充分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加速“投产达效”进一步规范“一站式”服务大厅,探索实行先建后验、企业承诺和容缺办理等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谋、推、落、建、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实行惠企政策服务“全程代办”模式,以“企业在园区平台窗口申报、园区平台梳理代办、政府业务部门审核、代办成果送达企业”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积极落实领导包扶、项目管家、红绿灯推进、服务专班、督查考核五大机制,力争园区重点项目逐个明确审批、落地、开工、运营等关键环节和推进时限。持续开展“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吸引科技型高赋能企业入驻园区,主动帮助企业开展改造提升专项“诊断服务”,推动“种子”企业达标升级,提升工业项目数量、体量与质量。推进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绿色园区综合开发建设。推动老企业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仓储、云服务等提升改造。结合节能、环保、减碳、降耗,推行光伏+储能、综合能源管理,开展绿色工厂、清洁工厂示范建设。推进单一工业园区向公共服务、休闲娱乐、医疗教育等多功能配套的综合开发转变。下一步,振兴经济开发区将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持续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要素保障,合力解决关键制约因素,促进重大项目推进大提速,加快形成实现有效投资,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地基”。
    08/20
  • 向新跃动 城市拔节——丹东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纪实
    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工厂)经过数字化车间改造,生产进一步提质增效。辽宁日报记者王卢莎摄提要“这是一条智能数字化热浸镀锌生产线,安全无污染。”8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东港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的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热镀锌加工车间,公司负责人逐个工序进行介绍。隔壁是智能化焊接车间,工人只需设置好程序参数,工位上“勤勤恳恳”的机器人就自动完成焊接工作,高效且精准。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优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创新在视野格局、资源集聚、创新能力、转化应用、体制政策等方面实现一系列突破;产业创新开辟若干新赛道,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行走在丹东大地上,能真切感受到这里澎湃的创新热潮。今年上半年,丹东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5%,比全省高7.9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8.5%。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7.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9.8%。在丹东,向“新”力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跃升,聚集效能持续彰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机器人、机械臂可实现车间全自动化生产,两人看管即可;工人手持蓝牙尺采集数据,直接上传到主服务器数据库进行分析判断,提高了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日前,记者在凤城市时代龙增压器制造有限公司了解到,他们通过数字化车间改造,简化了30%的加工流程,减少了物料消耗,降低了运营成本,改善了车间环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字经济”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今年以来,丹东市对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观摩,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听取企业未来发展计划,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以及国家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设备升级改造贷款贴息等支持。东港大平渔港同样得益于数字化管理。在这里,通过东港市智慧渔港智能视频管控系统,可以直观地看到渔船进出、船只动态;手机端渔船进出港报备系统,可以做到远程实时查看和视频回放,自动识别进出港渔船;船舶识别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不带北斗违规渔船私自出海问题……截至目前,企业已完成渔船进出港报备十万余次,纠正漏报、误报200余次,发现涉渔、三无船只200余艘。“数字化管理在减少外出执法频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处置渔业安全生产隐患,实现了渔港管控事前预警、事中应急、事后取证的作用。”企业负责人介绍。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带来巨大改变。今年上半年,丹东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强化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他们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2024年技术需求征集,大力推进科技项目生成,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共向省科技厅上报了67项科技创新需求。同时,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实施关键性技术攻关,共下达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市级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88项,进一步促进丹东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丹东市科技部门还锚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及“产业前瞻重大技术”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新东方晶体申报的“基于AI技术的高精度半导体晶体定向关键技术研究”等25项未来技术需求。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丹东市正借力创新拔节生长,创新型城市的活力与魅力逐步显现。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通过“草莓管家”数字管理平台对无土栽培草莓进行管理。辽宁日报记者王卢莎摄新技术催生新场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丹东农业、商业等领域里“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上新”。走进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砲守营村的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草莓大棚里一排排绿叶点缀的白花簇拥着草莓新果生长在铁架上“悬”在半空中,偌大的大棚里见不到几个干活儿的人。“这就是‘草莓管家’数字管理平台对无土栽培草莓进行管理。无数探头插在种植基质中,通过前端的数据采集设备,将环境与作物信息经由物联网上传至软件端平台。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对接水肥气肥、卷帘遮阳、补光灯以及通风等设备,发出相应‘指令’,实现温室无人化管理。”跟随北国之春田园综合体负责人王洪安,记者深入了解到这里种植草莓的科技含量。“草莓种植技术的不断攀升,决定了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的高度。”王洪安说,“以前种草莓靠的是经验,现在通过高新科技设备,可以实现对草莓的精细化管理,让草莓品质更好、产量更稳定,比传统种植至少增加50%。”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门厅大显示屏上展示了宽甸电子商务网点数字地图,点击不同的区域可以详细了解当地电商特色产品、发展水平和业务联系人,实现信息可视化。服务中心依托园区企业原有设施改造而成,设立运营服务中心、特色展示选品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培训中心、数据中心和公共直播中心等九大功能区块。服务中心发挥“中枢指挥”作用,联合项目其他承办商及本地企业家协会等,统筹推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开展运营指导、人员培训、资源对接、电商帮扶等服务,带动产业升级。“宽甸的特色农产品有很多,我们希望把这些资源更好整合起来,提升知名度,打开销路,让企业和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日前,在辽宁省科技厅公布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23〕10号)中,丹东农业科学院参与的“粳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发掘与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峪程菌业参与的“食用菌优良菌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孔雀表业“高精度多功能自动机械手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冠蓝莓“蓝莓促成栽培新品种引进及功效机理研究”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丹东市科技成果接连在国家、省科技奖励评选中获奖并取得新突破,充分体现了全市在科技创新上的决心和力度。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丹东步伐坚实。丹东着力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图为2024“鸟语花香游东港”丹东东港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精彩演出。辽宁日报特约记者刘海东周广庆摄新业态提质新生活数字化已成为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服务业也不例外。近日,记者走进凤城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凤乡臻尝”展厅,厅内摆放着各种凤城特产和凤城名品。一旁的直播间内气氛热烈,带货主播卖力地推销着本地特产。摄影棚、农产品展示展销区、培训教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同样人气爆棚……电商已成为改变农村生产和消费走向的新力量。“农村物流目前还存在快递公司信息不同享、派费低、分拣难等情况,我们所做的就是采取逆向思维,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持续打通农村物流末端一公里。”凤城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唐诗诗介绍,通过两年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凤城市实现了农村协同快递物流“统仓共配”,大大提高了快递效率。近年来,为了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丹东市大力推进传统商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支持城区农贸市场、连锁生鲜超市实施环境和设施改造,发展智慧农贸市场,对品种、价格、销售量等交易信息统一管理,引进智能支付、交易溯源等智慧经营和管理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电商产业运营平台,鼓励电商直播基地积极争创省级电商直播基地,提质网红经济,促进网络消费,引导和推动全市电商直播新业态健康发展。“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以前两个小时的采购工作。”一饭店经理李晓光告诉记者,现在用手机APP下单很方便,可以对订单、售后、财务发票进行实时查询及管理。“生活服务业已经到了全面拥抱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新业态和传统线下业务的结合,加速推进企业转型、服务创新。”丹东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购物、聚餐、点外卖、交水电燃气费等大量日常生活消费基本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带来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大大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丹东市更着力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全力推进铭记1950红色旅游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东老街大街区建设,打造集餐饮、购物、休闲、演艺、住宿为一体的一站式游客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重点推进新农利合农产品交易中心、保税物流等项目加快实施,逐步推动实现特色物流、特色加工以及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新局面,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如今的丹东,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培育成为丹东的亮丽新名片。记者:王卢莎
    08/20
  • 【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元宝区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行,鼓励辖区科创企业、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科研攻关,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群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引领力的一流企业。元宝区在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群体规模上,着力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高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雏鹰瞪羚企业为后备的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全面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元宝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9户、高新技术企业23户、雏鹰企业6户、瞪羚企业2户,初步形成了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主体流动、高端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下沉,科技创新优势逐步转化为企业创新资产的良好科技创新工作局面。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变量。元宝区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结合“揭榜挂帅”“带土移植”“产学研联盟”“创新团队”等项目申报,聘请高层次创新型专家、教授、学者担任“顾问、专家”,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省级“揭榜挂帅”重大创新项目、市级“带土移植”项目、省级“创新团队”遴选等,为丹东北国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争取300万元省级“揭榜挂帅”项目立项资金,推动辽宁天泽产业集团纺织有限公司、丹东中智精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市级“带土移植”项目立项。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元宝区多措并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截至目前,元宝区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个、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个,市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5个。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元宝区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先后有2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下一步,元宝区上下将继续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实干实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丹东实践取得新成效。记者/李雯琪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