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优化疫情防控!这些措施你应该知道11/17
- 辽宁丹东市慈善总会:32面“慈善旗” 在江边升起
日前,在鸭绿江畔,32面“慈善旗”升挂到“慈善旗林”中。这是2012年以来,丹东市慈善总会第11次升挂年度“慈善旗”。今年升挂的“慈善旗”所代表的32个先进单位中,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丹东市立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辽宁商会、丹东市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等13个单位抗击疫情捐赠款物10万元至367万元。丹东银行、丹东桃李食品有限公司、辽宁省烟草公司丹东市公司、辽宁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等19个单位,相继在市慈善总会建立慈善基金,累计捐赠款物10万元至100万元。十年来,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到3.5亿元,全部用于救助困难群众等群体,共有30多万人次受益,我市成功跨入中国慈善公益指数百强城市行列。作者:包芙蓉
11/17 - 辽宁丹东:失业保险业务线上线下同步办理
11月9日,丹东市劳动保障大厦全面复工,10时起正式对外办理业务。为保证失业保险线上和线下业务同步办理,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早早来到办事大厅,对前台办理业务的群众进行疏导和答疑。当天线上线下办理企业增减员、申领失业金和失业补助金业务累计300余件,企业劳资员和办事群众对办件效率和质量均表示满意。作者:李美臻
11/17 - 辽宁丹东:鱼苗游向江海 携手共护生态
丹东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平衡索取与保护,既能让百姓在尽享“舌尖”美味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丹东市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增殖放流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11月15日,记者从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多年来,丹东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深入开展,放流规模和社会参与度持续扩大,使我市水生生物数量增多、种群结构得到优化,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明显,渔民增产增收,一举多赢。增殖放流,就是采用人工方式,通过放流、底播、移植等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今年,丹东市开展了一系列增殖放流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多次丹东地区海淡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其中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红鳍东方鲀503900尾;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褐牙鲆1870904尾;增殖放流0.6厘米以上三疣梭子蟹23936192只;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51316104粒;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62335尾;增殖放流8厘米以上细鳞鲑21355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528740尾,总投资556万元。与此同时,协助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完成增殖放流0.3厘米以上中国蛤蜊33939900粒;增殖放流7厘米以上瓦氏雅罗鱼928130尾;增殖放流4—7厘米刀鲚50319尾;增殖放流12厘米以上鲢鳙鱼1201820尾,总资金投入140万元。据介绍,自2006年开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已经连续17年对丹东市淡水流域进行增殖放流,累计增殖放流各种鱼类1亿余尾,增殖种类不仅有经济鱼类,也有保护性物种如细鳞鱼、池沼公鱼、松江鲈鱼等,为鸭绿江渔业资源恢复和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增殖后的鸭绿江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和改善,促进了丹东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渔民也从中获得收益。在省厅及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丹东市2022年海水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工作不断推进,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增殖放流过程中,提出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并自觉接受群众对放流工作的监督,做到人人参与,共同修复水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作者:邢漫
11/17 - 辽宁丹东:线上举办招聘会 服务新形态劳动者
日前从丹东市人社局获悉,11月10日,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主办,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2022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服务季”线上专场招聘会开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是快递员、外卖小哥、电商运营、抖音直播等劳动者,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新形态劳动者的出现,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根据情况,广泛征集符合新形态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通过丹东市智慧人力资源市场、丹东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丹东就业”抖音直播带岗等方式广泛发布。本次线上发布招聘企业11家,岗位85个,需求人数120人。本次活动,是由丹东市总工会与人社部门联合,通过各自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线上招聘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求桥梁,既为有人才需求的企业提供了帮助,又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下一步,丹东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将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搭建畅通的供需平台,更好更多更广泛地服务于企业和广大求职者。作者:王玉
11/17 - 辽宁丹东:擦亮“丹东蓝”“丹东绿”生态名片
近日,丹东市生态环境局转发10月份全省各市空气质量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结果,丹东市均为全省第一。这也是丹东市今年第五次蝉联双项第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1.7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东自然条件优越,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东蓝”“丹东绿”已经成为丹东的亮丽名片。如今漫步丹东东港市大东沟岸边,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景观和大桥交相辉映,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近年来,东港市先后启动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5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部达到“I级A类”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达5万至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彻底消除了大东沟“黑臭”现象,建成区内河流域水环境大幅提升。多年来,丹东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激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加强改革创新,强化基础能力,科学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幸福宜居丹东建设。为更好推进丹东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我市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出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8年以来,丹东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丹东市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全市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丹东市以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推进“亮剑斩污”“蓝天碧水净土”等专项行动,护好绿水青山,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丹东市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加强扬尘精细化管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累计淘汰燃煤锅炉693台,推进城区及周边散煤替代7070户。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84.6%,提高到2021年的94.8%。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每立方米48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同比改善41.7%。空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名列全省第一。丹东市实施重点断面动态化管理,以大洋河桥和草河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强化桃花水期间水质稳定达标工作,制定大洋河达标攻坚工作方案,实时管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将123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目前已完成整治280个,预计年底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联合推进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涉疫废水处置工作,确保定点医院和隔离点废水在排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处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推进乡镇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开展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对全市840个入海排污口制定“一口一策”,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治年度工作任务。制定8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消劣方案,定期开展人工巡河,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在加强污染源头防控的同时,丹东市将11家企业纳入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单进行管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污染地块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40个,发放备案意见21个。通过加强源头减量、规范台账申报、加强处置利用管理等工作,强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形成从源头减量、过程严管到违法严惩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结合美丽宜居村创建,全市启动7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任务。作者:戚文
11/17 - 【科普】转发收藏!疫情自我防护“线路图”来了→
疫情防控时期上班途中、出行路上或居家时该如何做好防护?这组“线路图”给你答案
11/16 - 辽宁丹东:心系养老暖意浓
天气日渐寒冷,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中心敬老院却感受到了一股充满爱的暖流,一份来自国网宽甸供电公司的爱。由于锅炉年久失修,燃烧煤炭无法达到相应的温度,宽甸石湖沟中心敬老院多年来一直被冬季取暖问题困扰。宽甸民政局担心老人们冬季的取暖问题以及居住环境,决定在2021年冬季到来之前,为敬老院更换锅炉,由原来的煤炭锅炉更换为空气能锅炉。2021年10月,更换锅炉的过程中遇见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敬老院电容量不够,需要进行一个80千瓦的增容项目。可是老旧的锅炉已被拆除,增容项目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太久。无奈之下,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向国网宽甸供电公司求助。该公司详细了解情况,并组织会议研究,决定将此事列为近期工作重点,确保老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到来时不挨冻,能用上温暖的暖气。在宽甸供电公司所有人的努力下,敬老院的空气能锅炉如期安装完毕,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温暖又有爱的冬季。今年10月,敬老院厨房房顶出现漏水,需要在房顶施工,可房顶上有一条高压线路是裸线,非常危险。敬老院再次找到宽甸供电公司,希望在敬老院施工的过程中停电1天。经过现场勘查,宽甸供电公司用半天时间把裸线更换为绝缘体线,为敬老院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表感谢,11月11日,敬老院为宽甸供电公司送去了一面锦旗。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为宽甸养老事业以及院内居住的老人奉献一份爱心是应做之事,日后,敬老院如果在电力上遇见困难,供电公司仍将伸出援助之手。作者:侯春林
11/16 - 辽宁丹东:马市岛水果萝卜上市了
这几日,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下尖村的水果萝卜迎来丰收,穿梭在村路上收购萝卜的货车络绎不绝,农民们也在田地里忙活着,拔萝卜、装箱、称重……据了解,今年马市岛种植水果萝卜面积达2200余亩,产量约11000吨,现市场批发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左右。在村民姚德全家,家里老少齐上阵收萝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姚德全说,他今年增加了种植面积,从过去的几亩地增加到10亩,能够收萝卜30000公斤左右。“好在今年萝卜的种植和收购受疫情影响不算太大。”姚德全说,目前萝卜的收购价比去年略低,但是商贩可以上门收购,家家户户的萝卜都不愁卖。近年来,九连城镇不断做大精品农业,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加速马市岛水果萝卜种子提纯和品种研发,保持良种延续。同时,持续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深化与电商合作,提高该镇农产品知名度。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方式,大力发展水果萝卜种植,加强与沈阳农业大学、辽东学院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速马市岛水果萝卜提纯和品种研发,保持良种延续。接下来,九连城镇将继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发展思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不断壮大农事企业、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当地村民收入。作者:姜慕馨
11/16 - 辽宁丹东:打造政务服务“全市通办”模式
政务服务“全市通办”模式是通过创新业务办理机制,推进市县社保业务实现统一办理的模式。即无论群众在全市哪里参保,都可选择最近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业务,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跨地跑”问题,提升了群众办事的方便度和满意度。据了解,自2021年10月起,单位普通信息维护、单位关键信息维护、人员普通信息维护、灵活就业参保登记、人员关键信息维护等企业养老保险业务实现“全市通办”。2022年2月,“全市通办”与“人社快办”系统有机结合,除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需要行政部门审批外,在参保单位和人员管理、征缴管理、养老保险待遇及转移等方面,社保全部业务实现“全市通办”。丹东市社保中心将围绕“全市通办”,推进“一件事”打包办理,让群众少跑腿,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通过“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等方式,推动高频事项进一步提速,促进窗口服务效能再提高。与此同时,还将继续巩固“全市通办”工作成果,全面推进省内事项“一网通办”和异地事项“跨省通办”。作者:李美臻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