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修复污水管网 打造宜居社区
    近日,记者来到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六局小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中的污水管网清理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铲车轰鸣作响,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开挖沟槽,有的铺设管件,各项施工作业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污水管网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重要的“民生线”。2024年汛期的洪涝灾害给六局小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区域因长时间被水浸泡,污水管道加速老化破损,排水能力大幅下降,管网堵塞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太平湾街道办事处积极践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将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泛收集民意。了解到污水管网问题的严重性后,办事处迅速行动,将清理修复水毁淤堵污水管网列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重点施工内容,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决心切实解决这一民生难题。开春之后,施工队迅速集结到位,对小区污水管网展开全面排查,精准定位淤堵和破损点,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清理作业中,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点位施工空间狭小,他们只能猫着腰、蹲着身,一点点耐心地将堆积的淤泥和杂物清理出来;对于顽固的堵塞物,则采用水枪冲洗、机械清淤等多种手段,全力确保管道畅通。一旦发现破损管道,及时进行更换和修复,保障污水能够顺利输送。据了解,此次工程预计铺设社区污水管网2000米,新建检查井72个。工程完工后,将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污水排水不畅问题,大大改善小区的人居环境,为居民打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记者:张津硕
    03/24
  •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丹东市振兴区纤维街道瓦房社区,有一位“90后”社区党委书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的初心,用实干担当谱写了社区治理的新篇章,他就是谭大晖。“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谭大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社区党委书记,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瓦房社区有近7000名居民,其中一部分是独居老人和困难党员,谭大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逐一走访,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送去生活必需品,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低保户丁国宽是社区的重点帮扶对象。由于肢体残疾,丁国宽行动不便、生活困难。谭大晖不仅为他申请了助行器,还自掏腰包购买米、面、油等物资。每逢佳节,谭大晖都会为他送去汤圆、粽子等暖心食品,甚至为他女儿寻找就业机会。丁国宽感动地说:“谭书记就像家人一样,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谭大晖深知,社区工作不仅要暖心,更要务实。他始终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先后协调解决了小区供暖改造、锅炉房改造、道路修缮等民生难题,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赞誉。社区染料楼年久失修,居民面临吃水难、供暖漏气、屋顶漏雨等问题。谭大晖几经周折,联系染料厂留守负责人,协调自来水公司修缮蓄水池、更换供水管道,解决了居民的吃水问题。面对屋顶漏雨难题,他多次上门与居民沟通,最终说服大家达成一致,顺利修补了楼顶。2019年,染料楼供暖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谭大晖积极协调煤炭来源,并逐户排查供暖管道,最终在取暖期前为40余户居民通上了暖气,让居民过上了“暖冬”。在社区治理中,谭大晖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及时介入矛盾调处,用智慧和耐心化解纠纷。2024年11月,一户居民因垃圾站气味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谭大晖了解情况后,多次调解,最终协调相关部门清理垃圾站,并在合适位置摆放垃圾桶,圆满解决了问题。通过倾听民声、公正调解和持续跟进,谭大晖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增进了居民间的感情,为社区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瓦房社区地处城乡连接处,党员队伍建设一度面临挑战。谭大晖创新思路,组建党支部宣讲团,为地处偏僻、行动不便的党员送学上门,逐步提升了党员的参与度和凝聚力;探索建立“四创一治”工作体系,推动理论宣讲队伍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创新和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依托这一体系,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和党员教育培训活动100余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50余件,实现了党建引领社区发展。多年来,谭大晖的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评“新时代铁匠党务工作者”“丹东市优秀党委工作者”。记者:王俊
    03/21
  • 爱心捐赠 助力成长
    3月13日,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爱心捐赠活动。振安爱心志愿者团队、丹东市老劳模爱心关爱团第18年第35次走进学校,传递温暖与希望。活动现场,爱心志愿者为学生们带来书籍、衣物,并捐资助学。随后,团长包华向爱心团队及个人授予捐赠牌匾,并颁发荣誉证书。多年来,志愿者们无私的关怀与爱护,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学生们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精心制作手工贺卡,传达对爱心志愿者的感恩之情。记者:侯春林
    03/21
  • “舒心驿站”成居民就业新港湾
    近期,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积极响应居民需求,打造“舒心驿站”,为辖区居民铺就家门口的就业创业坦途,让就业“春风”吹进社区的每个角落。“舒心驿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深入了解居民就业需求,为居民量身订制就业方案。对于缺乏技能的居民,驿站开展家政服务、月嫂服务、美甲美睫、计算机操作等多领域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居民就业竞争力。为拓宽就业渠道,驿站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与企业紧密合作。定期举办招聘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多行业,提供丰富岗位。最近一次招聘会吸引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超160个岗位,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居民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同时,驿站利用网格微信群搭建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方便居民随时查询应聘。此外,驿站还建立了完善的跟踪帮扶机制,对成功就业居民定期回访,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居民合法权益。许多居民在驿站帮助下,顺利适应工作环境,工作生活步入正轨。记者:张津硕
    03/21
  • 工人村社区退休老干部舞台展风采
    最近几天,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的老干部舞蹈队正紧锣密鼓地排练藏族舞蹈《最美的格桑花》,为即将到来的文艺汇演做准备。据了解,这是工人村社区致力于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老干部舞蹈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退休人员老有所乐、展示风采的平台和载体。作者:沈粹
    03/21
  • 志愿服务进社区
    日前,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党委联合辖区共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党员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理发、义诊、手机贴膜等服务,增强大家的获得感。记者:吴琼
    03/20
  • 元宝区开展手语培训 提升服务水平
    近日,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残联、区数据局联合开展手语培训活动,为20名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讲解示范听障人士常用手语,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记者:张尧
    03/20
  • “暖心书记”为民办事“有一套”
    “她就像旭日东升,看着阳光,办事暖心。”在丹东市振兴区永昌街道振八社区,提起刘旭的名字,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暖心”。这位“80后”的社区党委书记,用16年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动人故事。2008年,刚刚走出校园的刘旭,一脚跨进了社区的大门。那时的她,或许还未完全理解“社区工作”的意义,但她很快找到了方向——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社区一线。“只有用心、用情,才能赢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刘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深知,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刘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积极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形成了共抓党建、共享资源、共解难题的共建共享新格局。秉承“知民心、聚民心、暖民心、贴民心、乐民心”的服务理念,推行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多功能服务站,内设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共享”图书室、文体娱乐室、居民评理说事点等多个功能室。针对社区难点问题,刘旭带领社区党委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成功解决了和馨园小区24栋楼的暖气管道更换、兴一路29号楼自来水管道改造等民生难题。她还组织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从普法宣传到红色教育,从志愿服务到节日慰问,62场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刘旭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化服务”模式。社区被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和兼职网格员,确保服务覆盖到每家每户。她带头走访网格,了解居民需求,建立特殊群体关怀台账,定期上门问询。在网格走访中,刘旭发现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燃气表,经常因余额不足而停供。她立即制作使用说明视频和纸质版教程,上门为老人讲解,她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刘旭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立足点,推出“爱在身边微服务”帮扶活动,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次走访中,刘旭了解到居民刘先生的老伴因行动不便,出院后无法上楼。她立即组织志愿者赶到现场,将老人安全抬到6楼家中。“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啊!”看着累得汗流浃背的志愿者,刘先生哽咽地说。目前,振八社区拥有5支志愿服务队,共计523人,他们为社区居民编织了一张温暖的“服务网”,累计服务群众1350余次。同时,社区的“你来我往”居民评理说事点也深受群众好评,为居民解决矛盾纠纷近400件。“书记啊,我心脏犯病了,你快来看看啊!”一次,刘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刚坐到饭桌前,社区冯女士的求助电话就来了。听着电话那头虚弱的声音,她果断联系急救车,立即赶去冯女士家处理。夜里回到家,看见桌上还摆着饭菜,才想起晚饭还没有吃。刘旭常说:“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琐碎的社区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她带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先后做了协调解决居民用水难等20余件民生实事,她还配合开展了老旧小区改造,协调工程队完成了下水管道、路面修复、路灯安装、外墙保温等工程,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近年来,振八社区先后获评辽宁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丹东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振兴区先进党组织、振兴区文明社区。刘旭个人获得丹东市优秀共产党员、人口普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刘旭用行动证明:社区工作虽平凡,却可以温暖人心;虽琐碎,却可以带去大大的幸福。她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的缩影,也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记者:王俊
    03/19
  • “税务蓝”添彩“志愿红”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丹东市税务局“丹税青蓝税暖暖”志愿服务队,再次踏上爱心助学之路,为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送去粮油、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冬梅,这是高三复习资料和春季毛衫,冲刺阶段要加油!”在受助家庭中,队员细致询问学生的学业情况。家长唐女士哽咽着说:“这些年,税务局志愿者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生活负担,还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业。”4年前,市税务局机关党委发出捐资助学倡议,税务干部积极捐资、捐物,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学生家庭,跟进解决家中的难点问题,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如今,志愿服务队建立起动态帮扶档案,实现“一户一策”的帮扶方式。在生活上,服务队按季更新学生的适龄衣物,定期补充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在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学龄段配置教辅材料,依据学习情况调整辅导方案,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助学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长流水’。”志愿服务队队员坚定地表示。服务队总结出一套常规化的帮扶计划:设立爱心物资周转站,在冬季前整理捐赠衣物,标注尺寸后定向捐赠;建立成长跟踪台账,记录受助学生的需求,确保帮扶及时精准;建造助学资源库,开展税务家庭结对帮扶;定期收集教辅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截至目前,“丹税青蓝税暖暖”志愿服务队累计捐赠物资超500件,开展学业帮扶20余次。记者:刘响
    03/19
  • 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积极打造辖区居民的“舒心就业”服务驿站,为大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在最近一次组织的招聘会上,共有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了超过160个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人村社区舒心驿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居民建立详细的就业信息档案,并根据情况为居民量身定制就业方案。社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定期举办招聘会,满足不同居民的就业需求。利用网格微信群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内容,方便居民随时查询和应聘。针对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技能的居民,舒心驿站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课程,为居民顺利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的关爱和温暖。作者:沈粹
    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