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宜居丹东
宜居丹东
  • 辽宁凤城市:文旅融合拥抱“诗与远方” 绿水青山见证“精彩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凤城市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发展“五大战略”,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均居丹东第一、全省前列,2021年凤城市被评定为辽宁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来源:凤城市融媒体中心)全面提质升级,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十年来,凤城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凤凰山综合开发为龙头,打造山水度假旅游高端产品。凤凰山建设凌空栈道、玻璃栈道、玻璃索桥等特色景观,2016-2019年,连续三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计划“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5A级景区。蒲石河景区投资2亿元进行景区再开发再改造,2019年已升级为4A级旅游景区。大梨树村二次创业,弘扬“干”字文化,开展大梨树葡萄节、徒步节、农民丰收节、冰雪民俗节,打造大梨树七彩田园农业旅游体验产品,毛丰美纪念馆已建成开放,大梨树村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并获得100万元奖励资金。以东汤温泉为重点,以草河山东沟温泉为突破,打造“辽东温泉旅游之乡”。刘家河特色温泉水镇项目利用“水特色”发展温泉宜居、生态康养、文创休闲等产业;以漂流产品为依托,打造水上运动项目和娱乐产品,推动形成爱河、草河精品旅游带;建设奇石峡、鸿运谷漂流,均获评3A级旅游景区。爱河生态公园2018年建成开放,2019年获评3A级旅游景区。2020年又新增了赛马天锅古洞景区、天沐君澜温泉度假区和凤城市老窖酒厂3个3A级旅游景区。积极宣传营销,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十年来,凤城召开推介会百余场,参加展会百余次,不断扩展客源市场。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广告、旅游杂志、户外LED屏幕、擎天柱广告等多种宣传手段,提升凤城市景区知名度。依托凤城独特、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展以展销结合为主的旅游惠民活动。与辽宁省交投集团跨界合作,在高速公路通远堡服务区组织开设首届凤城高速旅游大集,效果显著。开通沈阳-凤城旅游专列,深入挖掘沈阳潜在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和本溪、丹东、东港等地重点景区合作,筹备“神游辽东”旅游专线。举办凤城市中小学生导游词(游记)大赛,我市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在锻炼了孩子们写作能力的同时,为景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展凤城市首届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吸引数十位设计师参与比赛,参赛作品一百多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重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凤城市旅游产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山水凤城,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知名度。推进多方融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十年来,凤城不断推进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打造大梨树七彩田园农业旅游体验产品,发展大洋河金沙湾、草河百花园、凤山心海生态园、红旗水云谷等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大堡保家和泰生态农庄、东汤爱河山庄等休闲农庄和精品民宿;全市现有蓝莓、草莓、葡萄、油桃等特色采摘点几十个,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着手开发草河君澳食品工业游,王老吉、百岁山、大寨核桃露生产体验游产品。推进与文化融合,推出凤凰山历史文化游、大梨树“干”字文化游、凤凰文体中心文化游等系列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与体育融合,引进“凤凰山杯”国际武术邀请赛、大梨树全省武术展演、沙里寨镇辽宁省沙滩足球赛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开发打造体育观赛游产品。推进与城镇建设融合,推动刘家河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完善提升东汤温泉小镇各项设施功能;重点推进沙里寨体育小镇、鸡冠山红色小镇、蒲石河森林小镇、刘家河温泉小镇建设。十年来,凤城市还积极顺应红色旅游高速发展趋势,对现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精心打磨、重新定位,打造出5个红色旅游区,串连成红色旅游路线,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红色资源整合联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综合体。凤城还先后获评“全国生态魅力名县”“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辽宁省乡村旅游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旅游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也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作者:赫英男
    11/29
  • 辽宁丹东: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
    日前,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沿309省道驶进台头子村,记者看到公路两侧有不少“农家乐”。台头子村距离天桥沟景区仅3公里,曾经土里刨食的山里人吃上“旅游饭”,昔日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绿色作底色,生态成名片。近年来,丹东市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丹东的实际行动。坚持绿色发展。丹东是森林覆盖率达65.12%的林业大市,呵护绿水青山、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富双赢”,是使命与担当。丹东市各县(市)区立足森林资源特色,积极探索林区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旅游业发展新途径。积极探索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森林康养新业态。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既保护开发利用了当地的林地资源,又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林农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1.5亿元,林业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373万亩,总产量32万吨;第二产业产值18.1亿元,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51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国家级林业示范社1家,省级林业示范社14家;第三产业即森林旅游及服务业产值10.5亿元,共有森林公园、景点、农家乐等684处,年均接待游客226万人次。以绿美境、以绿兴业。近年来,丹东市林草部门按照“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兴林富民、生态惠民为目标,着重打造以板栗、软枣猕猴桃、红松果材林、大榛子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和林药、林菌、林菜、林畜为特色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宽甸满族自治县以“山野菜”和“林下参”作为“一县一业”项目;凤城市经济林下立体间种中药材、山野菜以及林下养殖鸡、鸭、鹅示范园发展稳健;“丹东板栗”“凤城板栗”“宽甸石柱人参”入选了国家地理标志林产品。展望未来,丹东市将继续立足森林资源实际,在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的同时,坚持探索以林农、企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投入机制,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抓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促进林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提升林下经济综合效益,让绿色成为丹东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作者:王洪满刘海东
    11/29
  • 10月 丹东空气、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
    近日,丹东市生态环境局转发10月份全省各市空气质量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结果,丹东市均为全省第一。这也是我市今年第五次蝉联双项第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1.7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东市自然条件优越,如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东蓝”“丹东绿”已经成为丹东的亮丽名片,这些城市之美,都蕴含在一个个促进环境改善的项目之中。如今漫步丹东东港市大东沟岸边,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景观和大桥交相辉映,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近年来,东港市先后启动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5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部达到“I级A类”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达5万至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彻底消除了大东沟“黑臭”现象,建成后区内河流域水环境大幅提升。多年来,丹东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激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加强改革创新,强化基础能力,科学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幸福宜居丹东建设。为更好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丹东市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出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8年以来,丹东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丹东市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全市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市以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推进“亮剑斩污”“蓝天碧水净土”等专项行动,护好绿水青山,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丹东市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加强扬尘精细化管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累计淘汰燃煤锅炉693台,推进城区及周边散煤替代7070户。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84.6%,提高到2021年的94.8%。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每立方米48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同比改善41.7%。空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名列全省第一。丹东市实施重点断面动态化管理,以大洋河桥和草河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强化桃花水期间水质稳定达标工作,制定大洋河达标攻坚工作方案,实时管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将123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目前已完成整治280个,预计年底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联合推进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涉疫废水处置工作,确保定点医院和隔离点废水在排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处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推进乡镇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开展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对全市840个入海排污口制定“一口一策”,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治年度工作任务。制定8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消劣方案,定期开展人工巡河,推进入海河流消劣。在加强污染源头防控的同时,我市将11家企业纳入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单进行管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污染地块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40个,发放备案意见21个。通过加强源头减量、规范台账申报、加强处置利用管理等工作,强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形成从源头减量、过程严管到违法严惩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结合美丽宜居村创建,全市启动7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任务。作者:戚文
    11/21
  • 【点赞】丹东这个村儿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宽甸青山沟镇青山沟村上榜!青山沟村位于宽甸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0.5-15.6℃,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村、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辽宁美丽乡村示范村、辽宁省环境优化发展先进村等称号。青山沟村是一个满族聚居村,满族特色文化浓郁。近年来,青山沟村大力发展满族文化,拥有全国最大规模满族村落“满家寨”、占地3万平方米中华满族风情园,占地3500平方米满族剧院,打造了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华满族第一大戏《八旗山水谣》。近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村庄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涌现出河口村、三道湾村、绿江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11/16
  • 丹东: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最亮底色
    位于丹东市中心的锦江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资料片①改造后的大东沟水清、岸绿、景美。林焕东摄②曾经的大东沟河道被淤泥阻塞,是名副其实的“臭水沟”。资料片③新建的大东沟生态景观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刘晓阳摄核心提示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东蓝”“丹东绿”成为亮丽名片。2019年、2020年,丹东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丹东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今年截至10月31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1.7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扛起主体责任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徜徉于东港市大东沟岸边,放眼远望,碧波荡漾的河水、秀美的两岸景观与宏伟壮观的大桥、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图画。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近年来,东港市先后启动大东沟水系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5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全部达到“I级A类”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达5万至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彻底消除了大东沟“黑臭”现象,建成区内河流域水环境大幅提升。多年来,丹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激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加强改革创新,强化基础能力,科学设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幸福宜居丹东建设。丹东市坚持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出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久久为功,必有所成。2018年以来,丹东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提升治理能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守护绿色家园,筑牢生态屏障。丹东不断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年初以来,丹东市以市人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为契机,全面总结全市各部门法定职责落实情况,进一步推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环境治理格局;修订《丹东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试行)》,对194项环境违法情形进行细化量化,压缩裁量空间;出台《丹东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丹东市生态环境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丹东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丹东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持续打造公平公正、秩序良好的执法环境。与此同时,不断更新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实现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在环境监管上,丹东持续转变执法理念,优化执法方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着力提升执法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开展“亮剑斩污”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坚持精准执法,指导帮扶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动态更新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纳入清单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持续巩固成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丹东持续推进“亮剑斩污”“蓝天碧水净土”等专项行动,护好绿水青山。为守护一方蓝天,年初以来,丹东市重点加强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管控、焚烧祭祀管控、秸秆禁烧管控、重点企业管控,统筹道路清扫保洁、垃圾露天焚烧管控、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移动源管控。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对39个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进行审核上报,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备案,形成应急减排清单。完成发电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完成2930户散煤直燃炉具替代改造工作,推进10家重点管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持续巩固“一厂一策”治理成效。为守卫一方碧水,丹东市实施重点断面动态化管理,以大洋河桥和草河大桥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强化桃花水期间水质稳定达标工作,制定大洋河达标攻坚工作方案,实时管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制定并印发《丹东市2022年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方案》,将123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目前已完成整治280个,预计年底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联合推进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涉疫废水处置工作,确保定点医院和隔离点废水在排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处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推进乡镇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开展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工作,对全市840个入海排污口制定“一口一策”,预计年底前完成整治年度工作任务。制定8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消劣方案,定期开展人工巡河,推进入海河流消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丹东市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专门委员会,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将全市11家企业纳入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单进行管理。强化污染地块监管,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40个,发放备案意见21个。通过加强源头减量、规范台账申报、加强处置利用管理等工作,强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形成从源头减量、过程严管到违法严惩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结合美丽宜居村创建,全市启动76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任务。
    11/14
  • 辽宁丹东:锦江山公园秋意浓
    近日,丹东市锦江山公园的秋意愈发浓重,公园内的各色树叶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卷。作者:刘海东
    11/10
  • 辽宁丹东:依托山海泉 打造四季游
    十月的东港,蟹肥稻黄,正是旅游好时节。近年来,丹东东港市依托滨海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农耕、海洋温泉康养和渔家等海滨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海岛生态旅游景观带,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品质,打造“春可游花田,夏可入海岛,秋可赏落叶,冬可泡温泉”的四季旅游品牌。今年以来,东港市持续加大文旅惠民力度,有效推动客源回流、市场回暖、消费回升,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文旅为民”。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与“孤山文化休闲发展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以滨海公路为纽带,整合海鸟、海岛、海鲜、海水温泉等海洋生态资源的“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特色化打造通过201国道串联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的“中部田园农业旅游带”;以集龙线为纽带,打造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带”,加快形成山海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立足“海角东港,海鲜王国”的旅游形象定位,加强活动策划,拓展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渠道。立足乡村振兴、文化同行主旨,开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努力提升品牌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东港市持续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孤山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加快大城山景区、海边渔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作者:张瑞
    11/02
  • 【三美】美丽辽宁•秋 | 宽甸晚秋
    晚秋的山城宽甸,不但没有萧瑟之感,县城的大街小巷却是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尤其是银杏树密集的几条街道,更是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乐园。
    10/31
  • 辽宁东港市:山海联动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十月的东港,秋高气爽,蟹肥稻黄。在位于十字街镇的馨艺山庄枫叶林里,游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拍照留念,有的说笑嬉戏,尽情享受惬意的秋日时光。今年以来,辽宁省东港市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农耕、温泉康养和渔家等旅游文化元素,快速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和品质。抢抓旅游黄金期,注重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宣传厚重文化,持续加大文旅惠民力度,有效推动客源回流、市场回暖、消费回升,实现“文旅惠民、文旅利民、文旅为民”。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与“孤山文化休闲发展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以滨海公路为纽带,整合海鸟、海岛、海鲜、海水温泉等海洋生态资源的“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特色化打造201国道串联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的“中部田园农业旅游带”;以集龙线为纽带,打造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带”,加快形成山海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立足“海角东港,海鲜王国”旅游形象定位,加强活动内容策划,拓展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渠道,立足乡村振兴、文化同行主旨,广泛开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努力提升品牌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大孤山景区、大鹿岛、獐岛、北黄海温泉小镇今年共接待游客14余万人次。与此同时,持续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孤山特色文化小镇、大城山景区、海边渔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10/28
  • 【三美】“银”为有你 何其有“杏”
    铺锦见知一寸丹,肯将金色洒故园痴情仍恋钟情处,故遣黄蝶舞碧天对于银杏的赞美,古往今来无数丹东人更是对银杏情有独钟它不仅是市树更是丹东一张耀眼的名片如今黄金大道作为丹东秋天不可错过的风景已经悄然上线了!九纬路、六纬路和七经街这三条百年银杏大道已经满树金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景色蔚为壮观更有辽东学院、锦江山元宝山、滨江路等其他银杏观赏地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深秋的丹东美成了浪漫的童话世界王立军阎军吴新民吴春贺林志民刘勇任晓光石绍海万培刚记者/刘海东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