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
- 云南丽江: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文章丽江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文章 “十三五”期间,丽江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坚决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奋力推动丽江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道路上前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81.7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5.61亿元,增长65.8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5.9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7.53亿元,增长68.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924元增长到2020年的12370元,年平均增长9.3%。丽江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文章 丽江在绿色农业打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丽江市结合实际,持续加大资金、技术、政策扶持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切实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全面发力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截至目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企业60家,产品187个,三品有效认证面积15.08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100家、示范家庭农场508家;建立了15个专家工作站;古城高山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软籽石榴、华坪有机芒果、宁蒗优质苹果“一县一业”产业格局“优而大”规模初具雏型。丽江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文章 生产向优向绿向好让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全市粮食连续17年获得丰收,总产量突破50万吨大关,其中,“丽粳系高海拔极量创新项目”实现连续4年7破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高产纪录,大麦单刷新全国记录,永胜入列国家产粮大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66.8万亩,完成1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农旅文融合发展渐入佳境,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拉市湿地公园、玉水寨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玉龙县玉湖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石。丽江做实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大文章 此外,丽江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建设了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82个,自然村村庄保洁实现全覆盖,实施了8.4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和486座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建设,全市5073个自然村基本达到人居环境整治1档标准。 云南网记者和茜何嵘摄影报道编辑邹润03/01
- 云南3月,相约马龙樱花季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沈家山200余亩樱花美丽绽放,3月5日至18日是沈家山樱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可欣赏樱花,品特色马龙美食。沈家山樱花景区供图 为更好地迎接八方游客和商家,马龙区将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竭尽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届时还有全网最美“樱花仙子”视频拍摄大赛、“相约马龙·有爱必达”网络摄影快拍征集、抖音视频拍摄点赞赢大奖等丰富活动。同时,在樱花大道还备有烧洋芋、烤豆腐、洋芋粑粑等本地特色小吃和“花间美味”马龙特色晚餐。沈家山樱花景区供图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在这最美花季,背上相机,和家人朋友到马龙赏樱花、拍美图、品美食吧。沈家山樱花景区供图沈家山樱花景区供图 云南网通讯员戴兴孙轲熠编辑邹润03/01
- 东兴边民互市迎来“开门红”春节假期结束后首周,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的水果和食用水生动物进口量快速增长,互市商品进口量值规模双双冲至高位,互市贸易迎来“开门红”。2月18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一个工作日,一辆满载着24吨火龙果的集装箱车通过浮桥驶入东兴互市区,在通过驾驶员健康申报、体温检测、车体消毒、H986安全准入扫描等海关监管环节后,稳稳地停在查验平台前。这辆货车旁边,已经整整齐齐停放着十余辆待检车辆,海关查验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当天,共有1053.2多吨新鲜水果和85.6吨活龙虾、活青蟹等生猛海产从这里接踵入境,与它们同时通关的,还有大量木薯淀粉等农副产品。东兴边民孙浩说:“现在互市很热闹,我们早早就过来报关了,现在报的是龙虾,一车就有一点多吨。”受节庆期间国内生鲜农副产品高需求和东兴互市区“集中申报、整进整出”便利通关模式的鼓舞,春节后开工前三天,东兴互市区进口商品总量达8099吨,平均单日进口量较春节前一周增长39.5%。为确保通关顺畅,高峰时段海关在证书审核环节增派了人手增加作业班次,同时进一步优化了通关流程。东兴海关监管五科副科长周纲说:“为保障存活率和质量,我们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实行‘优先验放’模式,充分调配人手实现快验快放。”记者:叶凤煜通讯员:何璐璐编辑邹润03/01
- 东兴交警开展“小手拉大手 警宝进警营 快乐学交规”活动2月25日,东兴交警大队迎来了一批可爱的“警宝”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参加“小手拉大手”警营开放日活动,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亲身操作和体会的方式,深刻感受了交通警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活动中,警宝们拉着父母的手井然有序的进入到交警大院内,实地参观了父母日常工作场所。“快看!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看到父母的工作照时,警宝们兴奋叫了起来,自豪感在每个警宝心中油然而生。警宝们通过警营文化宣传栏上的“工作剪影”“幸福警队”“温馨之家”“荣誉墙”等栏目,对父母繁忙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警宝们还认真听取了党史故事、辅警黎锦添事迹,观看了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宣传片。课堂上警宝们精神饱满,踊跃发言,积极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与主持人互动中,稚嫩的言语回答惹得警爸警妈们笑声不断。活动中警宝们还学习了交警指挥手势、敬礼等动作;骑警表演、单警装备、酒精测试仪、盾牌、手枪等器械的演示让警宝们好奇不已。虽然现场下起了小雨,但丝毫不影响警宝们的学习热情。随后,警宝们还跟随着交警叔叔到路口体验了一回“小交警”的工作,鲜红色的小旗标语时刻提醒着过往车辆和行人,要一看二慢三通过。通过这次与交警叔叔零距离的互动,让孩子们受益匪浅,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交通法律法规和文明交通意识,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交通工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安全文明出行,不在路边玩耍和打闹,不闯红灯你逆行,并积极向身边的小朋友传播文明交通知识。记者:廖国良编辑邹润03/01
- 东兴市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复工春节假期结束后东兴市各重点建设项目的工地又开始热闹起来建设者们奋战在施工一线为今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开了好局2月24日,记者在国门幸福里棚户区改造现场看到,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陆续到岗,大家开始抢工期、赶进度,工程逐步进入建设状态。国门幸福里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东兴市实施新征迁安置模式的创新工程,是造福东兴各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128亩,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3.19亿元,建成后可安置1024套棚户区改造对象,该项目当前有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大部分人员在工地上正常施工。东兴市国门幸福里安置小区EPC项目书记邱建相说:"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春节期间我们项目有58名人员值守,元宵后预计有300名工人,高峰期将达1000人,为2021年第一季度5000万产值奋斗,争取年底前完成5.8亿产值,做到全部主体结构封顶,早日为东兴市棚户区改造居民提供安置房。”长湖路二期工程项目位于东兴城区北面,是城区内一条在建的主干道,作为城市交通路网的一大项目工程之一,记者在工程施工现场看到,部分工人已经回到施工岗位上,对项目路基土石方进行开挖和排水管等基础进行施工,整个施工现场秩序井然。长湖路二期项目现场负责人苏军说:“现在工人已经有部分进场,估计过了元宵节后大概有50至60个工人过来,现在现场主要是做一些排水管连接,还有一个涵洞绑钢筋、浇筑混泥土,预计项目11月底通车完工。据悉,为将自治区、防城港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东兴市积极落实"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工作要求,多举措抓好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实现开好局。预计在正月元宵节后,一批涉及城建、路网、教育、文旅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工程也将陆续开工,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记者:陈杰林编辑邹润03/01
- 吉林长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观灯赏月新打卡地来了!通过光影展现奇幻效果,通过灯光让游客沉浸在现实与虚拟的互动游乐中…… 在北方冬季气温低、缺乏色彩的情况下,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以灯光元素打造冬天长春的夜景观。园区在原有亮化工程的基础上,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彩灯布局。通过采用灯光投影、灯光小品、灯光互动游戏,打造主题灯光展示,点缀在园区中。以园区现有亮化为基础,本着节约原则量身定制“秀水红灯”,以“南岭”的古字体变形为设计元素,作为整体视觉形象铺满园区。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郭亮摄影报道编辑邹润03/01
- 长春农博园新春游园会收官农博园鲜切花卉园内花海如潮,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袁达摄 在温暖的温室里欣赏鲜花,在一处处精美的景观前拍下新春“全家福”,选购新鲜的“农博蔬菜”、娇艳的“农博花卉”,在线上“云游农博”,到户外冰雪乐园体验冰雪乐趣……2月12日至26日,长春农博园举办了喜庆热闹的新春游园会,吸引15万人次参观游览。 农博园成热门“打卡地” “这里真是太美了,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到这么多鲜花。”走进农博园鲜切花卉园,市民赵女士赞叹道。虽然长春室外的冰雪还未消融,但这里已经是花团锦簇。80多个品种、10万多株花卉竞相开放,游客徜徉在百合、月季、郁金香等鲜切花中,仿佛置身于浪漫花海。 新春游园会期间,长春农博园落实好各项防疫措施,突出休闲农业与冰雪旅游,突出年味儿特色与民俗文化,共开放了14个展区。除了鲜切花卉园,渔业展馆、世界农业风情园、珍禽园、户外冰雪乐园等展区都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让市民流连忘返。 蔬菜鲜花销售火爆 “农博园的蔬菜口感特别好,吃着放心。”新春游园会上,蔬菜销售区总是人头攒动。生菜、芹菜、小白菜、苦苣、油菜、油麦菜、蒜苗……农博园蔬菜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经过标准化生产流程,符合国家绿色生态标准,营养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购买。春节前,农博园还首次开启了“线上预订+线下自主选购”的一体化蔬菜销售模式,箱装配菜供不应求。 除了“农博蔬菜”外,“农博花卉”也受到游客青睐。“农博园的花养得好,还都是现摘下来的,价格比花店还便宜。”郁金香、百合等鲜切花格外受到游客喜爱。春节长假期间,农博园的鲜切花单日销售数量都在数百枝以上,2月14日一天销量达到上千枝。 “云上农博”同样精彩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新春游园会的精彩,长春农博园今年还在线推出了“云上冬季农博会”。农博园以技术为先导,将农博园室内展厅、室外展场“搬到云上”,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看点十足的新春游园会。 依托“10+365”网上展会交易服务平台,农博园在农博云商城板块创建特惠商品销售专区,推出新春年货购物节活动,在线展销26家知名企业的200余种名优农产品,并设置农博秒杀区,每日定时进行特惠农产品秒杀活动。农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活动累计获得平台访问量117万人次,实现第三方平台交易额132万元。编辑邹润03/01
- 脱贫攻坚云南答卷丨昆明:决战贫困不负人民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提前一年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奏响脱贫奋进强音。数说成就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0年全国文明家庭、2020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这4项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是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获得的。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两人只有“一只手+两条腿”的残疾情况下,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摆脱了贫困,成为党带领亿万人民消除绝对贫困在红土高原刻下的光辉印记。 东川红土地。记者杨峥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奏响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进强音,谱写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铿锵乐章,在红土高原历史巨变中带头交出了亮丽答卷。当表率争一流走出“昆明特色”扶贫开发路 作为省会城市,昆明依托促进充分就业的独特优势,探索出“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昆明模式”,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效。 “昆明市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各项工作都应该是全省第一。”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昆明的要求和期盼,也是昆明跨越发展、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担当。2015年,昆明市明确提出“着力当龙头、促跨越、上水平、惠民生、奔小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然而,昆明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而且有1个是深度贫困县、有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则黑乡是昆明市较偏远、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黑山羊、核桃等优质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群众收入上不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小多姑社区,贫困发生率高达83.86%,彝族同胞很少外出打工,在家耕种却收成不高。 禄劝县大花蕙兰种植基地。记者李秋明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破解之策在于“精准”二字。 针对特殊的贫情、贫因,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昆明市创新提出了“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特色扶贫开发思路,着力推动农村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市场,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引导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村对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选派驻村干部、精准推进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构建严密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效体系,健全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体系,搭建起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和全过程监管体系,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各项方针政策在昆明落地生根,确保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务工增收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在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甸沙乡海尾村50多岁的村民吴兴福每天清晨7点多就开始巡山了。这是森林高火险期内,当地护林员们的工作常态。“生态护林员年人均收入1万元,常设护林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生态脱贫让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吴兴福脸上。昆明呈贡梨园小镇供图 截至2019年底,全市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58万户35.0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昆明的高质量脱贫答卷早已转化为老百姓甜蜜的幸福。扬优势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齐心战贫困 昆明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攻坚格局,积极推动主城各区从资金、产业、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口帮扶,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安宁等区(市)分别投入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资金,在对口帮扶中真帮真扶,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主城区对口帮扶外,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东泰集团等国企民企齐发力,唱响了战贫斗困的“协奏曲”。其中,昆明产投公司构建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支教队”加“基础设施扶贫组、教育扶贫组、产业扶贫组、党建宣传组、综合协调组”的“三队五组”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并联合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脱贫攻坚基金,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贫困县区。在禄劝,培育了九龙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三七、车厘子、白芸豆等产业扶贫种植项目。在东川,着力推进正大集团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落地见效。昆明:初高中学校实现每校一块足球场省足球协会供图 据统计,全市共动员360余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04支,累计选派1823人次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5572人次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4.4万余名各级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9个县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及112个市级单位对3个贫困县区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全覆盖。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每年5月,东川区乌龙镇马店村朱红点点的杨梅就会缀满枝头。2020年5月至6月,先后有5个批次、价值50余万元的杨梅从东川发车,跨越2500多公里送到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院属的17家单位。 作为昆明市“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航天科工集团在东川建成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为当地的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南光集团开启“赴澳就业直通车”,帮助禄劝贫困学子实现从就学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助推寻甸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在助推昆明稳定实现全面脱贫、持续提高脱贫质量中,不仅有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增添的耀眼亮色,还有“山海携手奔小康”的动人画卷。昆明市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免费为失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供图 上海市普陀区自2017年与昆明市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3亿元、涉及帮扶项目81个。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禄劝县乌蒙乡建成日提水480立方米的自然能提水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饮水贵”问题。寻甸县羊街镇新街冷库建设项目,让“无业可扶、无法离乡”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昆明市还成立了脱贫攻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4个行业分会256个入会单位和个人各尽其能助农增收,一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在齐心战贫困中充分释放出来。出经验作示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禄劝县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24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亲如一家,随着各族群众稳步走上圆梦小康的道路,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当我们徜徉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花园中时,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自豪、更幸福。”在翠华镇汤郎箐村,一位苗族群众激动地说。 昆明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城市,“老、少、山、穷”是贫困地区的突出特点。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昆明坚持脱贫攻坚与民族工作“双融合、双促进”,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省会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在全省、全国树起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坚持把脱贫攻坚视为“兜底线”工程,全力抓实教育、医疗、饮水、兜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如今,全市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效凸显,健康扶贫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鸥舞人欢春来早记者黄喆春摄 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催化剂”,力促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由弱变强、脱贫群众就业发展由少变多、脱贫农村基础发展由薄变实,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每人每年3107元增加至2019年底的9228元,增长了近3倍。 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试金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施五级分类管理,精准开展动态预警帮扶,全力遏制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因素导致的返贫和新增贫困发生。2020年,全市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 3个贫困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寻甸县以“出经验、作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创新推进乡村振兴试点,额秧村、小海新村等正演绎着更多村美民富的故事。东川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模式,让搬迁进城的3万多人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逐步能致富。禄劝县不断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让更多少数民族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记者手记拼搏,他们最美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昆明市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奋战在最艰苦的乡村,带领贫困群众和时间赛跑,跑出了发展速度、跑出了脱贫速度、跑出了干事创业“精气神”,在七彩云南历史性跨越中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跟市国资委、市纪委等单位下来的工作队长相比,我在宏观视野、文化素质、工作能力、项目资金的争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寻甸县金所街道开展的一次“双讲双评”会上,一位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实事求是讲成绩,实实在在摆问题,勇于找出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当众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努力做得更好让群众满意。昆明开展2021年“春风送岗位就业暖民心”春风行动供图 东川区天生塘村几乎是悬挂在近3000米海拔的高山陡坡上,土豆放在地上自己会滚,有时候甚至连牲口和人都会滚下去,除了易地搬迁,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搬迁的任务最初落到了一群年轻人肩上——他们是东川区成立的全市第一支青年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梅在丈夫吴国良牺牲在扶贫路上后,继续和公公、夫弟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阿角岔村群众为摆脱贫困敢签“生死契约”、敢于战天斗地的壮举,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磅礴伟力,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通过连续3年持之不懈的拼搏奋斗,精准破解了贫困农家“找不齐三个凳子”、贫苦姐妹只能“共穿一条裙子”等深度贫困难题。 回望5年奋进历程,全市脱贫攻坚各条战线“红旗插满山头,干部充满山沟”,县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等一群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挥洒了无数汗水和热血。刘军、吴国良、张文举等共产党员,更是用生命铸就了红土高原上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东川区舍块乡村民樊同学身患四级肢体残疾,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发展之路,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奋发、奋斗、奋进的脱贫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荣获4项国家级殊荣。彝家美酒好生活记者陈飞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路上,用奋斗践行初心使命和用奋斗收获幸福生活的他们,怎么看都最美。 讲述谭礼:接续奋斗最自豪 我是谭礼,昆明市税务局派驻东川区李子沟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 李子沟村位于海拔2460米的高寒山区,曾是贫困发生率高达80%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春节刚过,我被组织选派到这里,加入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先后参与了“百日攻坚”“决战60天”等一系列战役。我为能够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而感到自豪。 通过各方艰苦努力,李子沟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顺利通过了省、市、区脱贫退出评估检查,以及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 不知不觉间,我来李子沟村已经3年多了,这里有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有许多我牵挂的群众,李子沟村已经成为我和全体驻村队员心中的“我们村”“我们的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能在脱贫之后接续奋斗,我感到最为自豪。 早在2018年,我们就申报了《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乡村振兴试点试验建设试点项目》,制定了《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2)》。如今,李子沟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正有序开展,脱贫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 围绕产业兴旺,我们提出了“洋芋脱贫、鹅致富,瓜果飘香李子沟,乡村旅游奔小康”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李子沟开花洋芋、白鹅、中华蜂和旅游产业,成功打响了“李子沟”品牌,李子沟村被评为省级旅游名村。 围绕生态宜居,我们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种植了樱花,建设了旅游公厕,整体环境舒适宜人。 围绕乡风文明,我们创建了“紫霞书院”,大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三讲三评三诚信”等活动,邀请云南省红十字会、晨光文具、森蓝阅读和春晓图书在李子沟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文化励志、振兴乡村”文化扶贫主题活动。 围绕治理有效,我们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助力选出优秀的“当家人”,探索出一条“党支部+”“互联网+”“积分制+”的管理办法,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切实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围绕生活富裕,我们牢固树立“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持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积极引导群众走出去务工,把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引进来,着力提高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走稳乡村振兴路子。 云南网记者茶志福雍明虹谭雅竹摄影报道编辑邹润02/26
- 云南弥勒:人勤春早春管忙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云南省弥勒市弥阳镇的村民们抢抓农时,为早蜜桃、草莓除草。一个个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闹春图。新华网发(普佳勇摄)02/26
- 穿过时光的回廊走进京族服饰的前世今生京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其中以东兴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俗称“京族三岛”)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在东兴市江平镇文英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有一位京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樊文英樊大姐,樊大姐拥有一双特别巧的手,经过她制作的京族服饰在当地非常地受欢迎。简介:樊文英,东兴江平镇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目前是唯一一个全面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多年来,她制作的京族服饰被艺人带上表演舞台,并踏出国门。也被各级领导和友人用于节庆、招商及对外文化交流。樊大姐介绍京族服饰的面料有麻料、真丝还有雪纺材质的,不过当地人都喜欢用麻纱料,因为麻纱料清爽、凉快且吸汗。当地夏天气温很高,夏季选用的面料都比较轻薄,当地的京族人们在海边拍照或劳作的时候都喜欢穿飘逸的衣服,海风一吹,走起路来非常的漂亮。在面料颜色上淡蓝色的或是白色的多用在家居服,参加重要活动时,礼服会选用颜色艳丽,花样较多的。京族服饰版型较长,装饰上会选用长一点的花型更美观,另外也会选用钉珠、印花等装饰。京族服饰的特点就是很显身材,穿上身时会显得腰很细,腿很长,风格十分简单、飘逸,它既有汉服的飘逸,也有旗袍的优雅、高贵。在京族服饰中,男生跟女生的衣服是有区别的,不过大家都是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短款一个长款。短款一般都用在日常生活中穿的,叫家居服。长款一般都用在重大场合叫做礼服,例如在哈节、演出、外出、(拍)照片、参加结婚典礼等重要场合。京族服饰也有冬装,只是在布料的选择上会跟夏天有所不同。冬天的服饰一般会选用金丝绒或者是缎、织锦等较厚的料子来做。背后故事目前在防城港做京族服装的就只有樊大姐这一家。因为做服装是门手艺活,按樊大姐的说法就是,发不了财,但是可以养家糊口,这门手艺是她的爱好所以才让她坚持了下来。现在的人大都不喜欢学做手艺,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做边贸生意的人很多,赚钱来得快,做手艺赚钱来不了那么快,所以大家都不是太看中了。做京族服饰需要耐心、细心,并对它保持热爱,这个钱会赚的比较辛苦一点,而且作为一名手艺人,它很需要一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去做一件事情并把它越做越好。樊大姐一直不断地改良、设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两年在京族服饰上的改良比如说像花样款式千姿百态的什么都有,有电脑绣花,有机绣,手工绣也有,但是她们店还是喜欢那种机绣的,稍微钉一点珠比较亮一点的那种。樊大姐印象最深刻就是2018年底,她跟随民族学院和社会学院的教授、学生,还有书画院的那些画家一起到越南交流学习。她就把我们的京族衣服带去展示,同行的还有瑶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传承人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去那里展示。很多越南人来看她们的展示,纷纷都围着樊大姐的服饰拍照夸赞樊大姐的衣服好看,还问樊大姐的衣服在哪个地方做的?樊大姐很骄傲说:“在中国做的呀,而且是我自己做的。”当时周围的人都竖起大拇指为樊大姐点赞。樊大姐的店现在算是家族经营,她是家里的老大,带着几姐妹出来跟她学习制衣,学了以后一直在这里做,做了几十年了。到如今樊大姐也有了接班人她是第四代的,还有第五代、第六代。她把衣服制作技艺一步步地教给她们、传承给她们,她们再一步步地传承给下一代。关于传承人,樊大姐说只要你喜欢来学,她就教你,手把手地教你,你把它学好了,慢慢自己掌握了制衣全过程,又可以继续传授给下一个。而作为传承人必要全部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精通各种细节才能够传承,最重要的是本身保持对京族服饰的热爱。02/26
由于现在来学做衣服的人很少了,樊大姐她建议除了她自己传授,还希望有关部门对于加强对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能够把这门手艺和文化带进校园,跟学生一起上课,给他们了解京族的文化传承,例如京族的服饰、独弦琴等都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首先便是从校园开始,让更多的学生和外界的人认识京族的服饰,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并传承下去。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编辑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