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阿拉山口边境旅游区入选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日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发布《关于命名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通知》,决定命名伊犁霍尔果斯市霍尔果斯国门景区等12家红色旅游景区为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实施,把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全区各地各部门开展党建、团建、工会组织活动和大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教育活动提供活动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各地(州、市)推荐、相关部门评审,决定命名伊犁霍尔果斯市霍尔果斯国门景区等12家红色旅游景区为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体名单如下:1.伊犁霍尔果斯市霍尔果斯国门景区  2.伊犁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  3.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山公园  4.塔城地区裕民县巴尔鲁克景区(含小白杨哨所、孙龙珍纪念馆、巴什拜展览馆)  5.乌鲁木齐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  6.乌鲁木齐市毛泽民故居  7.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边境旅游区(含阿拉山口边防连)  8.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独库公路博物馆  9.哈密市伊吾县伊水园(伊吾40天保卫战烈士陵园)  10.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  11.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纪念馆  12.喀什地区叶城县烈士陵园
    01/18
  • 四川甘孜州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5个景区拟升4A级
    近日,四川省发布了《关于拟确定21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甘孜州道孚县亚拉雪山景区、色达县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理塘县藏巴拉花海景区、巴塘县措普沟景区、稻城县桑堆河谷红草湿地景区5个景区榜上有名,上榜数居四川各市(州)首位,也创造了甘孜州单次上榜拟确定4A级景区数量的最高纪录。截至目前,甘孜州共有A级景区81个,位居四川省第二,是2016年甘孜州A级景区总数的13.5倍。2020年12月底,甘孜州稻城亚丁旅游景区已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若此批5个景区全部通过公示,甘孜州将拥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0个、3A级景区59个。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表示,近年来,甘孜州坚持全域旅游“四大理念”和“五个并重发展”思路,坚持以要素提升为重点,一手抓品牌形象提升,一手抓重点景区建设,初步构建起了环雪域贡嘎旅游圈、环圣洁亚丁旅游圈、环格聂圣山旅游圈、格萨尔王文化旅游带和中国最美高原湿地、中国最美草原湿地的“三环一带两湿地”发展布局。2021年,甘孜州将重点从“狠抓品牌创建,努力补齐短板”“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宣传营销,增强发展动力”三个方面集中发力,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01/15
  • 江苏泰州:麋鹿冬日晒暖阳
    连日暖阳,江苏泰州地区最高气温回升至15℃,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126头麋鹿在湿地上休憩、嬉戏、晒太阳,尽情享受午后阳光。顾继红摄(人民图片网)
    01/15
  • “最北马队”:拉着“冰天雪地” 拉着“金山银山”
    时下,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由52名村民、52匹马组成的“最北马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古朴又别具特色的“东北味儿”。游客们坐着马拉爬犁,盖着花棉被,赏冰景、观雪雕。最忙时,成员们一天要拉100余趟爬犁。一个冬天下来,马拉爬犁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增收数十万元。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木材生产历史。如今,旅游已成为漠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曾经以林木生产为主业的北极村里,大红灯笼高高挂,采伐时“顺山倒喽”的号子声变成了游客的欢声笑语。从前拉木材的马匹现在拉上了游客,和村民一起在“冰天雪地”里创造“金山银山”。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01/15
  • 黑河一位阿姨怀揣一兜鸡蛋送防疫人员,仔细一看……感动全国网友
    “防疫工作者辛苦了”“保护好自己”……一兜写着字的鸡蛋让很多网友感动了1月11日黑龙江黑河一位阿姨敲了下小区门口值守板房的窗户小区的防疫值守人员以为阿姨是要登记出行便为她打开了窗户没想到的是阿姨从怀里掏出一兜鸡蛋递给了她“我不出门,这是一点心意拿回家热着吃吧”防疫人员先是有些推辞“阿姨,您留着自己吃吧”阿姨表示,看天气太冷了所以想给他们送点吃的“你看看我写的字,这是给你们吃的”防疫人员接过鸡蛋后惊喜地发现,每个鸡蛋上都写着字“防疫工作者辛苦了”“保护好自己”“辛苦了,照顾好自己”……防疫人员称看到鸡蛋上的这些字顿时热泪盈眶可是还没等好好谢谢阿姨她就已经转身回家了网友纷纷表示“看哭了”“好暖心,加油”“一线的防疫工作者辛苦了”
    01/15
  • 广西东兴:边陲重镇拥抱新机遇
    一条北仑河静静流淌在中越两国边界,两座大桥连接起中国广西防城港东兴市和越南广宁省芒街市。隆冬季节,记者走进中越北仑河二桥的东兴口岸,只见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越南货车有序驶入海关监管作业区,经过查验通关后,与中国货车进行货物交接,再从北仑河二桥上返回越南,口岸上车流不断。改革加速“两区”融合发展2012年7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试验区包括防城港市所辖的东兴市、港口区和防城区防城镇、江山乡、茅岭乡。试验区拥有我国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等5个国家级口岸和峒中、里火等5个边贸互市区。近年来,东兴市还积极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实施“两国一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关运作”管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两大开放平台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通过改革实现了融合发展。2019年5月31日,广西出台《深化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在这一制度设计之下,东兴试验区工管委积极探索实施东兴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市“区市统筹”和“区市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试验区完成了跨合区产业规划、控规等一批重点规划修编,开展跨合区改革集成试点,将一批市级行政管理权委托东兴市行使。“这些改革集成使试验区运转更加顺畅、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更加高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激发试验区、跨合区发展活力,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东兴试验区政策法制处科长刘凯说。如今,东兴试验区和跨合区融合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0月,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87亿元,同比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4.6%;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95.46亿元。基础设施加快升级2020年4月2日,作为北仑河二桥口岸货物通关查验关键核心设施的东兴口岸二桥验货场正式启用。目前,东兴二桥口岸已成功迎检即将正式开放。同时,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服务区全面建成使用,“三纵三横”路网、高铁站前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开发开放的蓝图画卷在这个边陲重镇渐次展开。2020年9月25日,随着棋盘山1号隧道的顺利贯通,防东铁路项目东兴市境内隧道全部贯通。这条通往口岸的高铁建设正稳步推进。“防东铁路建成运营后,防城港市至东兴市将结束无铁路交通的历史,全程从公路一个半小时缩短至铁路20分钟,成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基建部部长赖纯莹说。2020年10月6日,广西东兴北投口岸投资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口岸物流产业园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500亩,由口岸货物监管区、智慧物流园和加工制造产业园3个功能分区组成,未来将按照“口岸引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理念,构建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前岸+中区+后城”的发展新模式,打造全国边境口岸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典范。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广西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是东兴试验区“通道经济”变“口岸经济”的大胆探索,也是中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标杆项目。2020年12月23日,广西东旭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首条生产线顺利入驻产业园区。“企业入驻后可借助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开拓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广西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张胜说。抢抓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机遇自2013年广西启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在东兴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取得积极进展。从2013年7月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4年东盟货币服务平台、东盟货币业务中心设立,再到获批开展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东兴市成为全国首个试点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特许业务的地区。“早在1997年,我们就正式办理第一笔边贸结算业务,由此成为中越边境第一家开通人民币越南盾直接跨境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东兴支行副行长黄聪说。2014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东兴支行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东兴试验区)东盟货币业务中心。这为建设越南盾清算系统,积极推进开办越南盾自由兑换和人民币越南盾跨境调运现钞业务,以及一系列改革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在该行的积极推动下,农业银行系统正式形成了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报价机制。2020年前4个月,东盟货币业务中心跨境结算量33.54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12亿元,增长55.71%,实现国际业务直接收入150万元。同时,互市贸易项下跨境结算业务从交易数据核验到付款业务办理全部实现电子化,每笔业务办理时间显著缩短,结算效率显著提升。2018年12月28日,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获国家批准。地处开放前沿的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又迎来了新机遇。“我们将加强规划引领,明确金融开放门户建设路线图,坚持以金融改革创新为驱动,重点围绕‘金融支持防城港市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边境贸易金融、保险示范区建设’四条主线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为广西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防城港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徐瑞晗说。
    01/15
  • 爱辉区生动讲好“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故事
      近年来,爱辉区以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为动力,依托鲜明的城市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朝气,深入打造“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品牌。  强化思想阵地,筑牢精神家园。深入挖掘瑷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流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驿站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开展以弘扬爱国精神、追溯红色脚步为主题的漫行古驿路、瑷珲第一课、讲家风学家训等系列活动,推进文化阵地建设与思想引领“齐步走”。以历史文脉为遵循,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和底蕴优势,以第三届全省旅发大会在黑河召开为契机,加强瑷珲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及重点文物的保护修复,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对郭氏家族住宅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建成黑龙江唯一一处以故居本体为依托,展示家风、家训、家教文化的主题展馆——郭氏家族馆;建设全市首家以红色教育为引领,集思想、劳动、科普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营地——瑷珲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成立爱辉区少数民族非遗之家和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修缮姚福升故居,力求把瑷珲资源利用好。依托“瑷珲学堂”、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瑷珲海关馆、姚福升故居、旅俄华侨纪念馆等展馆,串点成线“抱团”宣教,成为最具吸引力、引导力和服务力的基层“红色阵地”。图为小学生在研学营地接受“家国·瑷珲”教育(资料片)  聚焦品牌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独特的边疆文化。创建“家国·瑷珲”系列文化活动机制,策划组织主题类活动20余项,瑷珲文化首次以系统性、整体性进行展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瑷珲镇“英雄之城、寸土不让”的播出,让瑷珲“英雄之城、爱国之民”的文化定位得到广泛认同。“家国·瑷珲”青少年诗词大会、“家国情怀·百年瑷珲”2020年元宵节主题灯会、“家国·瑷珲”名家讲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呈现,印证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对瑷珲文化强烈的认知感和认同感。活动过程中,在新媒体编发“家国·瑷珲”成果展示20余期,创作生产出一批具有瑷珲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出版《瑷珲诗话》,编发《“家国·瑷珲”青少年诗词大会乡土诗词选注》《瑷珲》抗疫专刊收录作品百余篇。图为黑河实验教育集团学生在红色诗歌演唱会上的精彩表演,将鄂伦春风情娓娓道来。(资料片)  统筹优势资源,凝聚强大合力。该区与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共建爱辉创作基地,邀请省作协会员到爱辉区进行采风创作。积极探索“院区共建”合作机制,与黑河学院合作共建,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通过基地共建、人才培养等合作形式,建立“家国·瑷珲”名家讲坛宣讲机制,组织开展了“琼花雪韵冰爽瑷珲”冰窗花主题摄影展、名师宣讲、美术大赛等共建活动10余项,有力助推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有机转换融合。充分发挥市区一地优势,加强与市、区文联各协会沟通联系,制作线上“瑷珲有爱”抗疫作品展播20余期,包含诗歌、书法、摄影、剪纸等作品1000余件。组织“边疆各族儿女心向党朵朵花儿向太阳”摄影展、绘画展,“重温红色记忆传承时代精神”红色诗歌朗诵会,四季采风、“温暖瑷珲”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01/14
  • 自贸区黑河片区精准施策推动企业有序生产
      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管委会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全力支持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兼顾双赢。截至目前,黑河片区在产工业企业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家,参与生产人员700余人。  爱辉区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管委会组成专班,两次深入二公河及五秀山园区8家在产工业企业开展专项防疫督查。制定了《自贸区黑河片区疫情期间园区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办法》,向企业进行细致讲解和宣传疫情防控重点内容,对车间、食堂、宿舍等人员集聚场所进行现场检查。为了妥善解决复工后人员集聚的疫情隐患,在疾控部门支持下,黑河片区单独组织园区工业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免费核酸检测。  采取“点面结合”的双督查制度,提高对生产企业的防疫检查效率。全区17个部门分别包保开复工重点企业和项目,并实行驻厂防疫督查员制度,督促企业按照疫情防控、生产经营、安全生产“三不误”原则,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防疫督导组,不定期对企业和包保单位进行防疫抽查并形成每日监测报告制度,包保单位根据日报告整改要求协助企业共同完成整改。按照“一企一策、分类监管”原则,对每一个开复工项目分别建档,落实包保责任主体。他们还邀请省、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局专业人员多次深入各开复工企业,针对人员日常防疫管理、住宿用餐要求、消杀实施规范、应急措施等重点内容开展应用性现场指导和检查,为企业生产提供防疫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黑河片区生产企业在物资运输、车辆通行、人员返回等七个方面的17个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为有效兼顾企业生产和防疫管理,黑河片区对企业生产用人坚持严控来源地、严查20天活动轨迹、严测个人健康体征、严核亲密接触人员的“四严”原则,在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帮助从业人员返岗;自去年12月31日开始实施生产企业的全封闭管理,严禁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出。同时成立防疫督导组,对生产企业实行每日现场督查和随机巡查,重点看住关键卡口、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确保不放一车、不漏一人。
    01/14
  • 珲春市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珲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抓项目、兴产业,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珲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今年,该局将不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做好旅游品牌、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三提升,实现招商引资、旅游+要素、优化环境三突破;充分利用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深化“互联网+旅游”,深挖乡村资源,坚持融合发展、景村一体,升级改造乡村整体风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带有珲春特色、风格样式统一的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打造一批集民俗体验、田园体验、红色体验、边境体验、康养体验、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内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该局将继续加快渤海明珠水世界、河口沙洲项目建设,并申报创建国家A级景区;逐步推进防川景区创建5A级景区工作,扩容升级大荒沟生态景区;推进龙参客栈冰雪大世界项目建设,丰富珲春冬季旅游产品体系;谋划建设大唐渤海文旅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海丝路文化展览馆等项目,逐步构建全市旅游发展框架。同时,将积极推进遗址遗迹资源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创新研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东北虎豹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境文化融合发展。
    01/14
  • 满洲里综合保税区202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1亿元
    2020年,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保障货运通道门户畅通,实现全区安全平稳运行,外贸业绩强势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超11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翻了一番。作为满洲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综合性新平台,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围绕满洲里沿边开放城市的功能定位,借助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综保区保税功能和对外贸易平台作用,服务满洲里口岸外贸进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区位功能和平台优势,扩大已有政策成效,综合保税区在集聚外贸进出口产业和供应链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实现了“综保区跨境集货转运中心”项目落地。该项目以综合保税区外贸平台为基础,以综保区内满洲里俄陆通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通过数据化作业平台,提供集货、仓储、运输、报关、清关、物流金融智能化管理、物流可视化等贸易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跨境货物高效整装集拼分拨。自2020年8月份试运营至今,已开通“中国内地-满洲里-莫斯科”“中国内地-满洲里-波兰”“中国内地-满洲里-意大利”3条公路卡班线路,累计出口货物品类达400余种(包括精密机械、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电子元件、化工产品、汽车配件、阀门及管道等),出口额近5亿元人民币。外贸服务平台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为满洲里综保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