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鞍山:母女草编手工艺人的“年味”传承
    2月7日晚9时许,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黄家草编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素云和女儿李海南,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走出营口万达广场的商城,踏上了回家的路。虽然已有6个春节在各种展会中度过,没能和家人在一起过节,但黄素云母女俩却忙并快乐着。“我觉得和母亲走南闯北地参展更多的是一种乐趣,更希望以此吸引更多手工艺爱好者一起投身草编事业,将草编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李海南说。海城黄家草编手工制作技艺是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草编手工制作技艺属家族传承,有百余年历史,现已传承五代。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代传承人黄素云与第四代传承人李海南。母女俩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把草编工艺融于现代设计之中,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工艺文化。正是由于母女俩草编技艺愈发精湛,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每年春节前都会受邀参加各种年货大集活动。今年春节前夕,营口万达广场策划了年货大集,母女俩早早便接到了参展邀请。“黄家草编从选草、破草到焖草、划草等多道工艺都非常讲究,每一道都需精心挑选,同时打鞋里、缠绳、编鞋口、编鞋面、编鞋底、整形收底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也都是紧密相连,可以说透着北方独有的特色风格。”李海南介绍说,连日来,很多老年顾客看到草鞋后,还会想起和祖辈们的往事,站在摊位前为儿孙讲起各种各样有关草鞋的故事,听过故事的年轻人对草鞋也有了别样的情感,愈发喜欢上他们用蒲草制作出来的各种手工艺品。“草鞋、蒲团、摆件、镜子、手镯等工艺品都很受顾客欢迎,特别是创新性地赶制出的那批与虎年寓意相关的书签、笔记本等小型工艺品更受喜爱。”李海南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传承人对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力争用自己和母亲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发展的队伍中,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下去”,更要“火起来”。
    02/11
  • 辽宁沈阳:“老字号”开年入大单
    虎跃新征程,万象始更新,已有97年历史的“老字号”——中车齐车集团沈阳公司开局即奔跑,通过强管理、拓市场、提效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上半年该公司检修订单饱满,共计检修各类车型8640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图为2月9日,在中车齐车集团沈阳公司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02/11
  • 辽宁:冬奥周边商品热销
    市民在挑选心仪的冬奥会主题纪念品。(摄影:赵敬东)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全省各大商场、图书城、文化城、邮局里与冬奥会相关的商品深受市民欢迎,销量激增。其中,沈阳玖伍文化城“冰雪邮局”内的“冰雪盲盒”“奥运邮品”等更是备受青年人及孩子喜爱。
    02/10
  • 辽宁大连:游客打卡EX机器人
    游客们和机器人拍照合影。新年伊始,辽宁大连金石滩EX未来科技馆热闹非凡,仿生名人机器人、带有年味的科幻未来场景、精彩的机器人对战、趣味游戏等,吸引着游客纷纷前来打卡,见证纯正科技范。场馆设计了全新的科技场景,打造了一套新年限定皮肤,雾化玻璃显示屏、球形LED超阀限空间体以及裸眼3D设备都体现了科技年味。仿生名人机器人穿戴着年味服饰,传递着春节福气,游客们纷纷拍照合影,做朋友圈最靓的仔。春节期间最大的亮点,就是机械装甲“大黄蜂”和漂亮的朱雀小姐姐惊喜出街,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大朋友前来合影互动,和异次元走出来的萌宠近距离接触,带来独特的新春体验。
    02/10
  • 辽宁鞍山:制作面塑“冰墩墩”贺新春迎冬奥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非遗与冬奥结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鞍山市博物馆为小朋友们举办了一场“贺新春·迎冬奥”面塑制作体验活动,营造出融合冬奥元素的传统文化氛围。志愿者老师讲解示范面塑制作。活动课上,志愿者老师为小朋友们介绍面塑的历史与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由来。非遗传承人、鞍山市博物馆志愿者于洋先进行面塑制作过程的讲解与示范。各种颜色的面团在老师的手中交替舞动,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冰墩墩”就诞生了。志愿者老师耐心指导面塑“冰墩墩”看似简单易学,但做起来却不太容易。在于洋的耐心指导下,彩色的面团在小朋友们手掌中变成了憨态可掬的“冰墩墩”。活动课后,小朋友们表示在自己了解冬奥会的同时,又感受到了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很有收获。面塑“冰墩墩”活动现场
    02/10
  • 辽宁阜新交投集团:举办书画展 新春颂党恩
    干部职工正在观看书画展作品。春节前夕,阜新交投集团举办征文、书法、绘画等优秀作品展,动员广大干部职工颂党恩、跟党走。书画展共展出各类作品38幅。参展作品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融合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品以讴歌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为主题,同时弘扬企业文化,展望幸福生活,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02/10
  • 辽宁营口:年味里的非遗——许氏“花鸟鱼虫字画”技艺
    花鸟字的笔画多用花鸟图案而得名,在汉字的基础上,把汉字的笔画用花、鸟、鱼、草、虫、山、水等图案代替,把汉字写得美轮美奂,花鸟字以基本字形组成,集书法绘画为一体。民间花鸟字,又叫龙凤字、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字谜语、飞帛板书、意匠文字,可用于书写人的姓名,所以也有叫名字作画。这种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是中华民族传统艺苑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花鸟鱼虫字画简洁明快,新颖别致,质朴,雅素大方,画面中的线条显得粗健而又富有一定的装饰风味,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许诺的许氏“花鸟鱼虫字画”技艺被列入营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春节时写一些吉祥话语,不失为一种过年的祈福之意,以求吉利。
    02/10
  • 辽视春晚地域特色收获全国掌声
    2月7日晚,国家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系统“中国视听大数据”正式发布了2022年荧屏上所有“春晚”的收视数据。其中显示,从1月25日算起虎年新春荧屏上一共播出49台春晚。一向以擅长语言类节目著称的辽宁卫视春晚在地方卫视春晚中收视率最高,也是今年唯一一台实现收视率破1的地方卫视春晚。统计表明,2022辽视春晚首播在全国市场收视率为1.100%,市场份额为4.980%,位居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位,且位居春节期间省级卫视春晚收视第一位;辽视春晚首播当天,辽宁卫视全天收视率0.296%,收视份额2.403%,收视排名在省级卫视中位居第一位。探究这组数据背后的原因,记者采访了2022辽视春晚相关负责人。宋晓峰、辣目洋子、李雪琴等表演的小品《来啦,老妹儿》。用幽默元素说学逗唱根植东北文化,辽宁人天性乐观自信、热爱生活、敢拼敢闯,积极地迎接挑战。这种鲜明的性格,造就了辽视春晚独有的幽默元素。在2022辽视春晚中,我们看到了众多辽宁人的代表形象:有善良执着的“农民”宋小宝,有脑洞大开的贾冰,有质朴醇厚的张同学……他们活灵活现地塑造出典型辽宁人的形象,在说学逗唱中,自信地展现辽宁特色,挥洒艺术魅力。8个语言类节目各个精彩,由宋晓峰、辣目洋子、李雪琴等表演的小品《来啦,老妹儿》一下子就戳中了众多观众的笑点,网上的模仿此起彼伏。在小品《王诈遇王诈》中,尤宪超扮演的“反诈”老人一句“我这个店卫生不合格,你代表消防罚我,你觉得合适吗,张局?”不仅点出了张浩谎言里的颠三倒四,更与东北人平时开玩笑的方式同出一辙,让许多观众瞬间产生共鸣,热议如潮,都说这是自己身边辽宁人说话的共性特征。他们幽默乐观,笑对生活,这种独特的地方风格,造就了辽视春晚的喜剧特色。金句不断、包袱不落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最忠实的观众,形成了除夕前夜看辽视春晚的独特习俗。辽视春晚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语言类节目出彩从来都在意料之中,因为大多数喜剧人是辽宁籍,把最好的作品留在家乡是情理之中,辽宁人独特的语言天赋和创意才华更是无与伦比。挖辽沈特色,原创节目再上新观众不喜欢重复,艺术追求必须不断创新。广电时评点赞2022辽视春晚,称其立足本土、推陈出新、破圈融合、创意独到,有看头。就此,辽视春晚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原创节目是辽视春晚一大亮点。为了取材创新,他们时刻关注网络热点、百姓生活现状,通过数据以及深入调研,了解当代人的所思所想。为了舞美创新,他们反复设计、讨论,不放过任何灵感与创意。于是,喜剧演员“破圈”搭档,新组合打造新笑点,辽视春晚的常客们也带来了新故事。在今年辽视春晚舞台上,观众看到了《王诈遇王诈》中普法宣传的效果;看到了《浮想联翩》中“儿行千里父担忧”的动人故事;看到了李雪琴和辣目洋子的闺蜜情谊;看到了流动舞美和360度的全视角舞美空间。同时,也诞生了中法艺术家隔空联袂演出的超级创意。用新鲜的话题融入有魅力的作品,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挖掘深刻的内涵。晚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呈现当代国潮风格。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街舞同台上演,京剧、美声、民族、流行说唱等形式逐一呈现,还有剪纸、皮影、人偶等非遗文化登台亮相,创新融合让多元艺术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为观众带来全视角的视听体验。晚会有意思更有意义2022辽视春晚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在社交平台上,晚会的余味却久久不散。不少网友细品节目背后的温情与深意,表示“有些作品笑着笑着眼角就湿了……”就此,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以来,让晚会有意思,也要有意义,是辽视春晚始终追求的目标。那些余韵悠长的作品,无不是经过用心研磨之后,散发璀璨的光芒。观众在开怀大笑之后,细细咀嚼回味,就会发现隐含在其背后的深意和反思,产生强烈共鸣。小品《浮想联翩》演完后,话题“贾冰蒋诗萌误会大了”引发了广泛热议。“儿行千里父担忧”,老父亲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心,戳中了很多观众的心。类似的温情故事,还出现在小品《姐夫难当》对抗击雪灾志愿者和一线工作人员所秉持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与讴歌中,以及《来啦,老妹儿》对闺蜜情谊的生动演绎中……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用故事讲述人间真情这种事儿,辽视春晚的确是手拿把攥,了不得!”除了语言类节目,晚会的歌舞也在美轮美奂中给观众带来暖意。在《故乡不了情》中,几位辽宁籍歌手动情讴歌了辽沈人民的奋斗精神。观众纷纷留言,“为辽宁骄傲、为家乡自豪”的评论刷爆了社交平台。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蕴含了对时代的关注、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探索。2022辽视春晚通过对生活的高度淬炼,让艺术美与思想美相得益彰,用一个个构思精巧的节目,温暖了观众、讴歌了时代。这是文艺作品历久弥新的力量所在,也是辽视春晚几十年广受赞誉、传承创新的根源所在。
    02/10
  • 辽宁沈阳:在剪影中品味诗意
    万“纸”千红、异彩纷呈的沈阳第五届剪纸节吸引了春节假期不少人观展。2月6日,记者来到沈阳市皇姑区文化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张灯结彩,窗花楹联玲珑剔透,观看上千件精美的剪纸艺术作品,品味方寸之间的万千变化,仿佛置身在万花筒的美好世界。如版画般的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作者:李英杰在现场突出位置展示的,是难得一见的早年胶东地区的剪纸熏样、扬州剪纸优秀传承人张永寿的作品《梅》《兰》《竹》《菊》,这也是节日里的最热合影打卡地。据介绍,张永寿出生于剪纸世家,他的祖先皆以剪纸为业,他从事剪纸60余年,创作了数千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1956年,张永寿在观摩京剧大师梅兰芳、京剧艺术家赵燕侠的演出后,当即为梅兰芳剪出梅兰竹菊四幅剪纸,象征梅派京剧艺术的雅致高洁。在现场,剪纸艺人初春枝就展出的张永寿作品告诉记者:“梅花难在剪梅心,上下左右要对称,弄不好就会‘旋’,就失去了梅的韵;兰花重点在叶,要体现其纯、其修长;竹要注意叶茎的变化,做到上下尖中间稍粗;菊花的神则在花头,卷曲要自然天成。”观赏这些作品,令人不禁为刀光“剪影”之中所呈现的诗意的形态所叹服。展厅中央,案几上铺放着巨幅长卷剪纸作品《百虎图》,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又非常可爱,散发着虎年的韵味。《富春山居图》剪纸长卷让画作展现的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跃然纸上,布局疏密有致,有条不紊,线条明确,变幻无穷,以清润的技法、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记者观展时,一位老人正在这幅作品前为观众讲解,他就是创作者李英杰。他说,在创作中注重景致的刻画,由平面向纵深拓展,空间显得极其自然。李英杰讲解时,观众发出阵阵惊讶不已的赞叹声。浙江作者胡臻珍藏的剪纸作品《慈》是首次公开参展,策展人员告诉记者,这幅作品是胡臻根据画家李自健的油画作品创作而成,由于未得到原作者的授权,作品一直沉寂在家中。剪纸节组委会得知情况后,几经辗转联络到原作者,在征得授权后,这幅作品才得以在此展出。剪纸作品《慈》,刻画的是一位和蔼安详的白发老妇人,眼神慈爱,微笑合掌。记者驻足凝视,感受到在老人那一道道沧桑岁月留下的印痕里,未见有一丝愁怨离苦,只见一颗勤劳善良、无私无怨的慈悲心。记者了解到,本届剪纸节征集作品近3000幅,作品主题包含“启航新征程”“喜迎冬奥会”“沈阳英雄之城”等。作者来自省内外,上有九旬老人,下有4岁孩童,有剪纸艺术家、专业院校的师生,更不乏喜爱剪纸艺术的爱好者。
    02/10
  • 辽宁沈阳:节日期间辽中区近郊采摘收获多
    体验田园风光,尽享生态收获的快乐。假日里,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岭村的草莓采摘园迎来了很多采摘的游客。(来源:中共沈阳市辽中区委宣传部)(来源:中共沈阳市辽中区委宣传部)自从草莓收获以来,游客成了大棚的临时主人,而真正大棚的主人也闲不着,很多采摘的市民都会把草莓买回家里,还有不少人从网上购买,和以往批发比起来,销售效益高出一大截。(来源:中共沈阳市辽中区委宣传部)(来源:中共沈阳市辽中区委宣传部)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