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辽阳县图书馆捐书进校园4月20日,辽阳县文体旅游事务服务中心图书馆联合辽阳市图书馆到河栏镇中心小学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校园行“活动。活动中,县图书馆为该校学生送去名人传记、故事、人文、历史等7个方面共计200多本课外图书。在捐赠仪式上,学生们看到图书后爱不释手,并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04/25
- 辽宁辽阳举办“4·23世界读书日”主题系列活动4月23日恰逢第26个“世界读书日”,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市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辽阳市图书馆充分发挥阅读推广作用,创新服务内容,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策划了一系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此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更多民众走进图书馆,喜爱图书馆,培养广大市民的阅读兴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助推辽阳文明城市建设。04/25
- 辽宁:主创团队回归 精心排练打磨 《苍原》复排再塑歌剧经典歌剧《苍原》序幕剧照。摄影:王兆森《苍原》要再现昔日辉煌,需要反复磨合歌剧《苍原》讲述的是清乾隆年间,寄居在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140年的中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反抗沙皇政府残暴统治,战胜千难万险,举族万里东归重回祖国怀抱的故事。辽宁歌剧院创排的《苍原》自1995年10月2日在沈阳首演至今,已走过26个年头,先后在17个省市及港、澳、台演出200余场。曾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华大奖”及十个单项奖,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已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剧经典。被誉为“西洋歌剧传入中国以来最优秀的一部力作”“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史的里程碑”“新时期中国大歌剧创作的高峰”。今年,该剧入选文旅部“庆祝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剧目。《苍原》的复排,工作量是巨大的,时隔26年,所有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都要重新制作。音乐上,要对原来的谱子进行重新校对和配器,序曲也增加了,演员中,特别是合唱团的250多人大多是新人,要再现昔日辉煌,需要反复磨合。《苍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史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也表达了人类追寻自由与和平的愿望。整部歌剧充满激情,组织架构了复杂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了渥巴锡、娜仁高娃、舍愣、艾培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生与死、爱与恨的情节冲突中唱出爱国主义的颂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激励辽歌人不断精益求精创作歌剧精品的动力。此次复排《苍原》,辽宁歌剧院向所有当年参与《苍原》演出的老演员发出了邀请,当年娜仁高娃的扮演者么红,渥巴锡的扮演者车英等艺术家纷纷回来参演,导演还是曹其敬,编剧还是黄维若、冯柏铭,作曲徐占海、刘晖,指挥曹丁,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邢辛。而傅伟林、赵丽丽、韩震等年轻演员的加入为此次复排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歌剧《苍原》第二幕剧照。摄影:王兆森坚韧、不屈与爱国是《苍原》要表达的精神《苍原》是中国歌剧的艺术高峰,更是辽宁歌剧院艺术家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力量。此次复排《苍原》,分ABC三版,C版完全是辽宁歌剧院的演员参演,这是辽歌有意锻炼青年演员队伍,也是在整个演出排练过程中传承《苍原》精神。田剑峰说:“此次复排,不仅要请专家学者来为青年演员介绍《苍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讲述歌剧创作的戏剧矛盾、人物关系等,还要邀请当年的主创人员来给青年演员介绍当年《苍原》创作的艰辛历程,讲述什么是《苍原》精神。”青年演员傅伟林说:“此次复排《苍原》,给了我们这些年轻演员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机会,我们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精神,创排出更好的作品。”歌剧《苍原》第三幕剧照。摄影:王兆森坚韧、不屈与爱国,既是歌剧《苍原》所要表达的精神,又是辽歌人的一种精神。当年创排《苍原》的过程极其艰辛,由于经费不足,辽宁歌剧院为凑经费把车都卖了,没有排练场地,在临时搭建的大棚里排练。导演曹其敬住在临时租住的简易房里,白天指导排练工作到很晚,晚上还要在小台灯下琢磨第二天的导演思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没有人想到这部剧能有后来的轰动与辉煌,但所有人都想要演出一部好剧,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正是这种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有了这部经典歌剧。田剑峰说:“复排《苍原》,也是在重拾我们对歌剧艺术追求的敬畏之心。”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集中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门类的综合艺术形式。虽然歌剧比较擅长史诗题材的表现,但是用一部歌剧去表现一次回归,尤其在当年具体场景难以考证的情况下,难度是很大的。《苍原》的成功,对于中国歌剧艺术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复排《苍原》是为观众再现经典歌剧,也让人再次看到辽宁舞台艺术的高度。5月24日、25日、26日将在辽宁大剧院上演三场,这是《苍原》于2004年最后一次演出17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04/25
- 辽河口老物件留住了地域文化之根“怀旧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修复,一个是反思,前者能抚慰心灵,后者能安顿当下以及将来。如果说这两项对活着的人是必须的,那么老物件也就有了它的留存价值。”“借此追溯我们曾经历的时光,重构我们曾经的生活,重温现代工业文明到来之前的那种悠然而舒缓的日常节奏。”以上文字出自辽宁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辽河口老物件》一书的作者自序。对于作者杨洪琦来说,这既是他十多年前在盘锦发起民俗文物收集工作的初心,又是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把老物件的故事写下来的最大动力。推网捕鱼。一幅多姿的辽河口民俗风情图评判一本好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有众多读者愿意把它跟别人分享。《辽河口老物件》即是如此,把它拿在手里的人,还没有细读,只是翻看着书中的图片,就情不自禁地开始跟身边的人念叨:这悠车子我小时候用过,这烟笸箩跟我姥姥当年用的一样,这个东西原来叫“躺箱”,我一直以为叫“堂箱”,这靰鞡鞋我也穿过,只是我家那边没有靰鞡草,里边絮的是弄碎的苞米皮子,织网这活儿我小时候也给别人家做过,还能挣点儿小钱······书中收录的老物件,年代并不久远,虽然只有48件,却是辽河口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中使用过的极具代表性的用具。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炕上炕下”是生活用品,悠车子、泥火盆、烟笸箩、炕桌、炕琴、烙铁、棒槌、袜底板等;“屋里屋外”是生产用具,纺车、织布机、锔匠挑子、打绳机、坯模子、苇穿子、苇笆、簸箕、防风灯等;“渔来渔往”是渔事用具,梭子和准子、搬网、推网、袖子网、滚钩、片钩、捻凿子、船锚等。这么多老物件归拢到一起,再置于许多年前生产生活的场景当中,就描摹了一幅辽河口多彩生动的民俗风情图。杨洪琦说,地处河海之地的盘锦是一座移民城市,百年来经历了开发南大荒、辽河油田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招户,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共同书写了城市的历史,也把各地的风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带到了盘锦,所以这些老物件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特别是东北地区居民常用的物件,而与芦苇产业和渔猎相关的用具则是地处河海之地的辽河口特有的。《辽河口老物件》封面杨洪琦,1958年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从事文博工作40余年,是2009年盘锦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13年盘锦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负责人,编纂出版了《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市文物志》等,是当之无愧的盘锦地域文化专家。此次由他撰写的《辽河口老物件——盘锦市国有收藏单位之馆藏文物》,正是他多年来从事乡土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说起这些老物件的来历,还要回溯到2004年,当时在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的杨洪琦经常与同事去野外调研。一天,走进一户老乡家,看到了满满一屋子老物件,主人家年轻的儿子埋怨“老人岁数大了就爱攒没用的东西”,老人却说,虽然没啥用,可也舍不得扔,留着是个念想。这事让杨洪琦很受启发,再联想到在其他人家零星看到的老物件,他有了一个想法:进行老物件的征集。此事得到了当时盘锦市领导的重视,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老旧器物的活动获得了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收集工作持续了数年,征集上来的文物众多,仅纳入盘锦市国有收藏单位馆藏文物目录的就有1300余件。2005年,盘锦市文化局大院举办“盘锦民俗展”,对征集到的文物进行了首次展示。2006年,辽河美术馆开馆,“盘锦民俗展”再次展出。“很多家长领着孩子来认来识,更有很多老人借此频频重温乡愁,取得的社会反响也同样超出了预期。”盘锦市非遗中心主任张明回忆说。“留个念想”,当年那位老人的想法,而今成了一座城市的念想。抄捞子,简易的小型捕鱼工具。一种带着真诚、真情、真趣的文学书写进行民俗文物的图文展示,还只是《辽河口老物件》已经实现的一个目的,从文本上看,作者显然还有更大的“野心”,就是以老物件为载体,创造一种独特的融怀旧与民俗风情描绘于一体的文学书写。如果用个比喻,这本书更像是文学版的“辽河口《清明上河图》”。对于每一个老物件的描写,都会展开一幅充满真情真趣的生活场景,摘录几段:《泥火盆》:“天地间嘎巴嘎巴冷,二界沟的景象也就萧索了。好在家家的屋里都是热乎的。这就多亏了泥火盆,每一家的泥火盆都是一天天连轴转地烧着。每一个从外头回到家里的人,也都会迅速甩去挂满了白霜的帽子和围巾,再抹巴抹巴眉毛和眼睫毛上的霜花。直奔炕上的泥火盆。那句‘北方人进屋,有妈扑妈,有媳妇扑媳妇,没媳妇扑火盆’的老话,其实说得并不够确切,因为有妈有媳妇的人,往往也是先奔火盆的,事情的妙处在于,妈妈或媳妇儿通常也正围坐在火盆旁边,或者织着渔网,或者纳着鞋底儿。”《炕琴》:“那时候的田庄台几乎家家都有炕柜,也基本都是柜门上镶着瓷板的这种壮实货色。作为一个有着富庶底子的古镇,田庄台的坐地户都将日子过得不赖,即使在家族的买卖都不大方便做了的当年,殷实的人家也仍然很多,这样人家的被褥就几乎都是缎子面的,层层地摞在柜上流光溢彩。而且,这样人家的被褥也是从来不罩的,就那么坦露着,充满了自信。”用来制作草袋片子的草袋车子《靰鞡鞋》:“‘靰鞡’为满语的音译,意指东北地区一种垫有靰鞡草的皮质防寒鞋,是中国古老的鞋子之一,属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特有产物。早年东北民间曾有这样一条谜语:左右不分,有大有小,脸多皱褶,耳朵不少,放下发呆,绑上就跑。其谜底就是靰鞡鞋。靰鞡本是一种夹鞋,却因絮了靰鞡草成了轻便灵活又结实耐穿的御寒鞋,而且保暖性极佳。那时候下塘赶大车的人都穿这种鞋,其他的装备也基本一致,往往都是大棉袄、大棉裤,都是自家女人用家织布做的,一身青色。还会把大棉裤一抿,拿个白布条一系,再把裤腿扎紧,确保不漏风。”《梭子和准子》:“炕上的(织网)主力,是分散着坐开来的我的三个舅妈、好几个表姐妹和表嫂,还有街坊邻居,她们一边穿梭拉线,一边闲聊打唠,织得热热闹闹,也唠得热热乎乎。她们所唠非常有趣,话题总是会集中在没到场的那个人的身上,比如今儿个张二嫂没来,大家就会合着伙儿地讲她的短长,明儿个我大表姐没来,那么好了,明儿个的是非就一准儿针对她了。”这些文章都是杨洪琦在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陆续完成的,也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这些文章无意中打开了很多人的记忆闸门,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们对往事与旧物的深深留恋。”“如果可以,也请你怀旧。如果不能,请再等几年。几年之后,你总会发现心头牵念的。”在书的自序中,杨洪琦这样说。杨洪琦尝试用冰镩子凿冰取鱼。一次催生更多人留住乡愁的寻根之旅这些俗称的老物件,在文物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民俗文物”,主要指经典性、代表性民俗器物。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对珍贵的文化遗地、遗迹、实物给予法律保护,其中也包括了相当一批珍贵的民俗文物,特别是古代民俗器物。而《辽河口老物件》中所收录的,大部分是未列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畴的民间民俗器物,它们的年代尚不够久远,品相和工艺也不够精致,但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辽河口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健宇说:“人们对老旧器物的评价通常是‘有用’与‘没用’,我却觉得对‘有用’‘没用’的衡量,还当加入感情的因素,倘若一件器物承载了太多过往,就会舍不得扔。老物总与往事相连,往事总与故人相系。很多时候一件老物已不只是一件东西,而成了我们某段生活的见证者,某段时光的陪伴者,看见它,就能想起那种情绪,或者想起那个人。”2004年,杨洪琦发起老旧器物征集活动时,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一活动唤起了众多盘锦人对老物件的兴趣。田庄台镇的张朝伟,在自己经营的凤桥酒厂里,收集了很多旧酒坛、酒篓和古法酿酒的器具,建了一座酒文化展示馆,他说:“田庄台烧锅的历史有上百年了,1921年的上海《申报》上就有田庄台烧锅在上海热销的新闻。这文化得留下来。”编苇笆,用苇笆可以建“苇笆房”。二界沟渔民补网现场在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做民宿的于然,在各处村民废弃的老房子里“淘宝”,收集到了很多有年头的建筑材料,民宿也基本完整地保留了百余年历史的老建筑原来的样貌,过梁、椽子、檩子和立柱以及最具盘锦特色的芦苇编就的苇笆棚顶都清晰可见。经营修造船厂的张兴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上过央视的《大国工匠》,在他船厂的古船展示馆里,有大大小小的古旧船只和零部件,他正致力于用自己收集到的实物和图文资料复建各个历史时期的古船。还有盘锦福德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者张嵩,他旗下最著名的餐饮品牌“辽河渡口”的盘锦总店,就是一家建在辽河民俗博物馆里的饭店:一楼和三楼都是当地民俗展示馆,还配以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二楼经营餐饮,同时也是稻作文化展示馆。每个人都在收集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相关的老物件,这不仅是一种怀旧,而且也是在找寻自己与古人、先辈的历史联系,找到自己的根和魂。“盘锦地域文化今日的繁荣局面,实在得益于心系文化的诸位领导,以及众多热爱文化并甘愿为其付出辛劳的广大群众。相信这座辽河口湿地之城的文化地图将更加明晰丰满。”杨洪琦说。本文图片由林松、杨洪琦摄04/23
- 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大咖”云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正是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本届读书节开幕式将于4月23日在辽宁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一场“云”端文化盛宴。本届全民读书节将推出多位寻书人、领读人、解读人,我们将在他们的引导下,沐浴书香、畅游书海,重点展现辽宁文化底蕴、红色底色、书香气韵。开幕式上,国家一级演员、辽宁籍演员王刚将与智能机器人一起领读经典作品;主持人将带领广大网友通过视频连线,走进“人民艺术家”王蒙、辽宁籍知名学者王充闾的书房,由其云端讲书、领读;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辽宁籍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等众多“实力派”嘉宾前来助阵;攀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辽宁籍歌手梦然还有朗诵达人——守山大叔于新伟也将助力本次活动。这么多“大咖”与你共同读书,期待吗?4月23日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开幕式,将在众多网络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中央媒体平台有: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央视频移动网、央广网还有:北国新闻客户端、北斗融媒客户端、辽宁广播电视台(电视、广播)、辽视新媒体、IPTV、东北新闻网、辽宁文化云平台、快手、抖音、新浪微博、腾讯新闻、微信视频号、百度百家号、喜马拉雅、学到汇公众服务平台。4月23日,让我们不见不散!04/23
- 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23日开幕辽宁省第十届全民读书节将于4月23日在沈阳开幕,本届读书节的主题是“读百年党史促辽宁振兴”。本届读书节将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精品出版物创作、出版和传播,开展直播分享、展演推广、赛事评比、春风惠民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首次启动“打卡辽宁红色地图”“我与名人一起读”互动小程序,提升社会参与度。据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火种——辽宁各地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建立始末》《世纪芳华·辽宁颂》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力作及重大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将亮相读书节。读书节期间,各成员单位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在领导干部群体中开展“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推广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百生诵读百史”专题展示、“春苗”文学名家进校园演讲阅读推广等活动;在老年群体中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等。通过举办多种竞赛、评选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性,引领以赛促读、以评助学新风尚。各市还因地制宜开展本地区全民阅读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推动全省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开幕式上,来自国内、省内的名家学者将围绕读书节主题,重点展现辽宁文化底蕴、红色底色、书香气韵,引领读者诵读经典作品。现场还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名家书房。04/23
- 辽宁义县:大棚春意浓 采摘正当时黄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它味道清新、口感爽脆,受到大众的喜爱。眼下正是大棚黄瓜成熟时期,在聚粮屯镇聚粮屯村的棚室小区内,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聚粮屯村的蔬菜大棚建于2017年,占地面积40亩,主要用于种植黄瓜,以承包的形式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现增收致富。随着气温升高,每批黄瓜可采摘六百至七百斤,批发价格在每斤2元左右,由于产量可观,这里的黄瓜除了供应县内市场,还会运往阜新市进行销售。下一步,聚粮屯村还将继续发展蔬菜大棚,定期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对黄瓜种植进行指导,同时还利用扶贫资金在大棚附近新建水井,为蔬菜大棚提供新的水源,助力蔬菜大棚更好发展,实现黄瓜增产、村民增收,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04/22
- 辽宁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镇:春耕时节种菜忙眼下已进入春耕时节,大田玉米虽未开始大面积种植,但是在葫芦岛市南票金星镇金星村的一处蔬菜种植基地,却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种植户们正在忙着平整土地、起垄、覆膜、施肥、移栽幼苗、浇水等,为沉寂了一冬的土地穿上“新衣”。田地里,大部分蔬菜已经种植完毕。种植户高延顺说,今年土壤墒情较好,所以他们抢抓时机,从3月末就开始陆续种植有机菜花、西兰花、豆角、苦瓜、茄子等时令蔬菜,这些蔬菜将会在“五一”前后陆续上市。04/22
- 辽宁丹东:同兴镇樱桃熟了4月19日,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日新村村民郭洪亮家的樱桃暖棚,只见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发货,一刻不得闲。今年气温回暖早,同兴镇大樱桃4月初就已上市,每公斤均价超过140元,近20户种植户收益颇丰。目前,同兴镇樱桃种植面积发展到百余亩。为加快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兴镇成立大樱桃协会,组织种植户到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为丹东大樱桃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动力。04/22
- 辽宁5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绘画作品《追忆往事》。周利创作的《女兵今年9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百岁奶奶的建军节》《三姐妹》《追忆往事》5幅绘画作品近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个画家的5幅绘画作品同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实属少见。画中人物都是抗联女兵,其中有李敏、李在德、刘淑珍、李桂兰等,她们都曾亲历东北抗联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周利生于1958年,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曾就职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其创作抗联女兵的画作始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览。当时,他的画作从93岁的抗联女兵李敏入手。周利说,2015年3月的一天,他来到哈尔滨市鞍山街的一个小院,这里是李敏的家,客厅的阳台上,到处可见东北抗联文物。其中有抗联战士穿过的靰鞡、赵尚志用过的喝水粗瓷碗、很多书信,更多的是抗联战士唱过的歌曲曲谱,还有一枚“战胜日本”银质勋章。讲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李敏滔滔不绝。12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李敏是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也是我国健在的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中最年轻的女战士。李敏曾在苏联接受跳伞、收发电报、武装泅渡训练。当年她和赵尚志、李兆麟等抗联将士一起高唱着抗联歌曲英勇抗击侵略者。听李敏讲烽火岁月,抗联女兵坚坚毅不屈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动着周利,他决心画好这位抗联女兵,讲好东北抗日联军女兵的故事。2015年至2019年间,周利8次沿着东北抗联曾经战斗的道路寻访抗联遗址,奔赴抗联女兵的家乡,感受抗联精神。他还特别观看了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因为李敏是剧中李小凤的原型。之后,他满怀敬佩之心完成《女兵今年93》,画中的李敏身背钢枪,英姿飒爽。《女兵今年93》在辽宁省美展上展出后得到好评,这激励着周利把抗联女兵题材画下去。他在黑龙江依兰找到95岁的刘淑珍、在北京找到101岁的李在德。多次走近耄耋之年的抗联女兵,写生、调研,倾听她们口述抗联历史,为周利抗联女兵主题创作打下坚实基础。著名画家吴云华说,周利专注抗联女兵主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求切入点,讴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的创作很难得。周利表示,他要将抗联女兵的艺术形象一直创作下去。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