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成果公布:北崴遗址 以青铜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
    北崴遗址銮铃出土情形。(来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是一处以青铜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从商周至西汉初均发现遗存:有新乐上层文化的房址、灰坑、灰沟,有瓮棺葬,有西周至春秋的竖穴土坑墓,有战国至西汉初的灰沟、灰坑等遗存,填补了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与郑家洼子类型之间的考古学文化系列缺环。此次发掘对完善沈阳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位于沈阳新民市境内,发现8座墓葬、39座灰坑及4条灰沟。出土文物有夹砂陶器、少量的石器、铜器、料器、铁器等,各类小件183件。
    04/02
  • 深度:让“唐宋八大家”情怀更具当下价值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是2020年至2021年辽宁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该展以先进的策展理念,新颖的办展模式,丰富的文博资源,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可以说是近年文博界的现象级文物展览。展览于3月28日结束,但展览引发的话题还在继续······为了总结此次展览的意义,为今后办展提供借鉴思路,3月27日,“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大学等学术单位的37位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和内涵,从文物价值、文学意义及策展思路等视角多维解读透视这次大展,不仅在研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而且提交了53篇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站在学术研究前沿,既有新材料又有新观点,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摄影:杨竞)青少年参加手绘“唐宋八大家”人物活动。(摄影:杨竞)观众正认真观展。(摄影:杨竞)观众正认真观展。(摄影:杨竞)展览中上演的情景剧《苏门教子》。(摄影:杨竞)这是一次具有文化意义的展览,有必要以此次大展为契机,总结经验,开创辽博展览的新局面2020年12月2日,由国家文物局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省博物馆开幕。作为史上首个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时代风华的主题文物展,展览展出书法、绘画、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门类展品共计115件(组),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宋苏轼《潇湘竹石图卷》等国宝级文物均在展览中展出,展览累计参观人数25万人次,举办社教活动206场,研发主题文创产品400余种,主流媒体报道672次。展览再次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说,“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将“唐宋八大家”这一为众人所熟知的文学概念,转化成以书画为主的展览,完美呈现在辽宁省博物馆。展览三大主题展厅分别为“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家国情怀”。难得一见的文物、书法绘画展品、数十万文字说明与近千幅说明图板、图表,立体诠释着“唐宋八大家”从文学艺术成就到思想品格风骨的全貌。文物展品与文学作品于展陈中相互渗透滋养,使观众能在欣赏文物的同时领略“唐宋八大家”及“古文运动”的成果与历史背景,更能领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修养情怀,中国文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责任感等。“唐宋八大家”倡导和推动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他们创作的诗词和文章是我们今天仍然诵读的经典。每个受过中等教育的观众都熟悉的“唐宋八大家”,那么如何在展览中创造新意,让大家在不同视角有新的发现?此次展览在此下足功夫。三大主题展厅分为16个单元。其中,“文垂千载”展厅环境颜色以森林绿色为基调,“德行笃定”展厅以皇家宝蓝为基调,“家国情怀”展厅以耐火砖红为基调,这是策展人将色彩传统认知赋予八大主题人物。最先亮相的是韩愈。策展人将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上多处有韩愈墨迹的部分展示出来。这是唯一存世的韩愈墨迹,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自不待言。辽宁文学院文艺创作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胡海迪说,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开创之功,绵延千年。他对前代文化遗产吸收转化、勇于创新、继承发展,为传统文体注入新的活力,对当代文学吸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主编张立军说,“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文坛和思想界提倡的一种文体改革,这种文体改革的特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唐宋八大家”正是这次文体改革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场文体改革运动,其实质是一场文化思想层面的革新,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说,“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的超卓创意和文化史意义,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方面罕有其匹的。“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成就最高的大家,同时他们品端行正、忧国忧民,也是古代士人阶层的杰出代表。辽博独具只眼,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题,围绕他们的古文成就、家国情怀等设计大展,全面、系统、综合地展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艺术价值,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展览。有必要以此次大展为契机,总结经验,开创辽博展览的新局面。展览借助一幅幅传世书画、一件件精品器物,诉说着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创造力、奋斗精神中国古代文人借诗言志、以文咏情,诗词歌赋成为他们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两宋时期,家国情怀成了彼时诗词的基调和主旋律,其中弘扬家国情怀的优秀篇章更为后人所推崇传颂。弘扬家国情怀的词作多以“豪放派”为主,而“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苏轼,一方面摒弃了传统词体的表达范式,破除了“诗言志”“词言情”和“诗庄词媚”的风格界限;另一方面将充溢家国情怀的词作推向巅峰,正是这种艺术表现使苏轼成为有宋一代词人中展现家国情怀的最重要代表。沈阳文史馆馆员周维新说,此次展览从“唐宋八大家”诗词文章中提炼出与他们家国情怀、为官之道有关的内容,深入分析解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让传统文化别开生面,让中国故事历久弥新。比如韩愈的“(君子)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柳宗元的“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欧阳修的“文与道具”“道胜文至”,苏洵的“视天下之所宜上(尚)而固执之”,苏轼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辙的“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王安石的“择术为先”,曾巩的“圣人之道泯泯没没,其不绝若一发之系千钧也”等情怀,昭示着他们在中华文化阶梯上所处的高度。他们的精神境界不仅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更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奥义所在。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此次展览“唐宋八大家”主题相关展品,将“唐宋八大家”放置于中国历史的高度并给当下以启迪。将此八位文化大家甘于担当之襟怀用文物展示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使展厅意化为课堂,让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博物馆展厅中认识“唐宋八大家”等传统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感受他们悲天悯人、心系苍生的精神境界,正是展览的教育之责。展览借助一幅幅传世书画、一件件精品器物,诉说着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创造力、奋斗精神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辽宁省博物馆张书慧说。“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对“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和生平事迹的呈现,推导出他们的共同思想内涵,即他们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始终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义。展览最后一个展厅即以修、齐、治、平为核心,展现“唐宋八大家”如何“文以明道”,如何“修身以学”“孝慈齐家”“为政以德”“心忧天下”,将“唐宋八大家”高尚的人格魅力展现在一件件文物藏品当中。尤其是“为政以德”单元中,以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宋马麟《荷乡清夏图》展现苏轼在杭州为官经历,揭示苏轼曾为拯救杭州瘟疫,创立病坊,分发药剂,引人共鸣。以“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为例,通过对这个现象级大展的研讨,为今后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带来更多启发“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使用叙事性方式布展,使展品作为一系列完整叙事结构中的事件元素出现,展现文物背后隐含的文化背景,使观众获得更丰富的观展体验。“文垂千载”展厅使用线性叙事方式,按照文学史发展顺序展陈展品。“德行笃定”展厅则使用并置叙事方式,分成8个小单元分别展示“唐宋八大家”每个人的生平,以大家普遍熟悉的故事展现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比如第一单元以中学语文课文《马说》作为介入点,通过展板展出《马说》原文节选,选用宋徽宗赵佶《王济观马图》展示韩愈初登仕途怀才不遇的人生阶段。比如第五单元“苏轼——触处生春”,围绕对“苏东坡”的解读展现文物藏品,从苏轼号东坡引出苏轼的黄州经历,引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用明仇英《赤壁图》、宋孝宗赵昚章草书《后赤壁赋》、清拓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清拓苏轼行书《赤壁赋》等文物展品多角度呈现苏轼的文学造诣和人生经历。“德行笃定”展厅为了能够呈现“唐宋八大家”精彩跌宕的人生,普遍采用了一段故事、一篇原文、一系列展品的布展形式,展品不以其创作时间的先后作为顺序,而以故事情节的时间次序出现,成为展览叙事中的一个元素,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文章,展现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林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国内各大文博机构都在不断调整思维观念,拓展工作思路。辽宁省博物馆近年来陆续推出的“又见大唐”“又见红山”等展览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包括文博界、艺术界、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好评。这次推出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展览选题、展览组织、展陈设计、社教宣传等方面都进行了更多元、更深入的创新,从博物馆策展研究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李林认为,“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展览选题的思维拓展方面,分析了作为以“唐宋八大家”这一文学史、文化史概念为出发点,整合文学、历史、艺术、文物等领域的综合文化展览中的尝试与经验,以及给今后展览选题策划的启示。在展览组织与实施方面,巧妙地整合了文史常识与历史文物,较好地整合了文化熏陶与艺术欣赏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展览内容与清晰展览思路。在展陈设计方面,本次展览亮点突出,将展陈设计与展览内容有机整合,互为促进,将静态展示与沉浸式、互动体验结合,探索了全新的展览效果与观展体验。在社教传播方面,吸引了国内、省内的众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尤其是在众多新媒介与平台的广泛传播,极大拓展了展览的影响效应;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文创大赛、文创产品推广等也使得展览超越以往普通文物展览,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综合展示活动。通过对这个展览个案的讨论,会为今后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带来非常重要的引领与启发作用。“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引发的话题太多,研讨会上,专家纷纷发言,有的从人物谈,有的从具体作品谈,有的从文化意义谈······总之,专家学者都认为,“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通过展览增强文化自信,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达成了共识。
    04/02
  • 沈阳地区田野考古取得成果 完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2021年3月27日,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工作会议在沈阳举行。在国家文物局及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指导下,辽宁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在田野考古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辽宁历史文化研究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记者在2020年度辽宁省田野考古大会上,对沈阳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深入采访。上马遗址出土的陶瓮。考古调查的遗址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辽金时期本年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省内各市县文博单位,完成了十余项考古调查、发掘。其中重要的田野考古项目有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马鞍桥山遗址发掘、水泉遗址发掘、北崴遗址发掘、上马遗址发掘、两家子遗址发掘、桃李营子遗址发掘等。这些遗址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辽金时期,对这些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为辽宁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北崴遗址考古完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北崴遗址位于沈阳地区,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地表散落了许多夹砂陶片、泥质灰陶片等遗物,是一处以青铜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2017年、2019年对遗址进行了1000平方米、5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商末至西汉早期的遗存,青铜时代的遗存较为丰富。2020年度,辽宁省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北崴遗址大范围的勘探及3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北崴遗址新乐上层时期的遗址范围,东、西、南侧的界线。在北崴遗址发现的墓葬多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器物较少,以形态多样的陶壶为主,补充了2019年发掘的墓葬材料,墓葬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批墓葬年代介于新乐上层文化与郑家洼子类型之间,补充了沈阳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础资料。通过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北崴遗址自商周至西汉初均有遗存,有新乐上层文化的房址、灰坑、灰沟,有瓮棺葬,有西周至春秋的竖穴土坑墓,有战国至西汉初的灰沟、灰坑等遗存,在3次发掘结束后,整理、研究、出版这批发掘材料,补充了沈阳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础资料,对完善沈阳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上马遗址为研究长城体系提供新资料上马遗址位于沈阳市浑南区高坎街道上马社区。该遗址所在的东郊浑河沿线是沈阳战国至汉魏时期考古学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浑河右岸的山岗台地上分布有战国(燕)、秦、汉长城列燧及相关遗址,浑河左岸分布有城址、墓葬等。其分布范围横阔约15千米,纵深约10千米。这些考古学遗存位置邻近、时代重合、文化面貌相同、功能相关,是战国至汉魏时期辽东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往对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的考古工作多针对城址和烽燧展开,研究思路也多限于点(城址)和线(列燧线),有失系统性。此次,在长城沿线发现的上马汉代建筑遗址为系统研究由障、塞、亭、燧、徼等防御设施构成的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体系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04/01
  • 沈阳金融博物馆在新疆办展 以纸币文物为载体讲述货币文化
    3月27日,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下属的沈阳金融博物馆策划的“惊艳马可·波罗——中国古代纸币的源流与传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的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展出。此展以马可·波罗与元代纸币为主线,辅之以北宋交子、南宋会子、金代交钞、大明宝钞、大清宝钞等,将中国古代纸币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欧洲国家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东西方纸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展览现场。随着印制技术不断提高,世界纸币在设计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纸币在历史发展中,无论是设计创意、防伪创新都随着不断的交流而逐渐国际化。本次展览以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为主观视角,以他曾经游历的中国元朝为出发点,引出中国古代纸币的源流和传播,勾勒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将自北宋交子至清代纸币的中国古代纸币发展历程作了系统介绍。本次展览介绍了中国古代纸币对西方近代纸币诞生的影响,以及西方近代纸币对中国近现代纸币诞生的影响。随着货币制造技术的进步,纸币的发明使人们可以便利地在纸张上使用签名、盖章、暗记等信用符号。宋朝交子的出现,让纸币从最初的社会交换手段蜕变为国家财政工具,使纸币内含的商业信用提升到了国家信用。此次展览的策划初衷是以古代纸币文物为信息载体、以弘扬货币文化为展出目标。此展曾经于2019年8月在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作为“神奇的东方古代货币——白银与纸张”的一部分在该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进行展出,并获得外国同行和各界观众的好评与欢迎。图木舒克市与中国纸币的对外传播颇有渊源。古时,这里是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的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如今,这里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沿途的重要城市,在图木舒克市成功举办此展,可谓相得益彰。举办这样的展览,在充分展示沈阳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沈阳的文化品位,让更多的人知道沈阳,了解沈阳。
    04/01
  • 辽宁省51处石窟寺资源家底全摸清
    3月26日,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验收会在沈阳召开。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全省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报告进行了逐一审核,对报告整体编写质量予以充分肯定,同意调查报告整体通过验收。这意味着经过近5个月的艰苦努力,辽宁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资源家底已经全部摸清。新立石刻。千佛山摩崖造像第59号。51处石窟寺资源中有12处新发现石窟寺专项调查既是深化中华文明溯源和中华文明认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辽宁体现。辽宁省石窟寺资源分布广泛、内涵深厚、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虽然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极具地域特色。海棠山摩崖造像。调查工作成效叠加。专项调查工作从2020年11月开始,调查范围广泛,此次调查涉及省内7个地区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共51处,复查39处,新发现12处,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各项情况,了解了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主要风险、保护管理情况、安全防范情况四个方面、近百项数据。本次调查工作组织实施规范,在国家文物局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技术指导,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实施,市县协同与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调查工作规范有序。技术标准统一,调查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制定了统一调查标准、报告体例和调查表格,技术标准明确。调查技术创新,调查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装备,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测量、手机APP现场录入等。协同效果显著,通过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实现集考古、文保、测绘、摄影、岩土等众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质量控制严格,实施了全过程专家指导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专项调查的质量要求。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资源类型及分布区域本次调查从雕塑、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多角度提取信息解读文物内涵,完成石窟寺单体调查报告51篇,并录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辽宁省石窟寺文物名录》《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辽宁省石窟寺安全防范情况报告》等多项调查成果。此次调查,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资源的类型及分布区域。基本确立了辽宁地区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时代链条。北魏—辽金时期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均为佛教造像,从明代开始出现道教题材造像,清代则出现大量的萨满教造像,甚至出现了集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或密宗造像与萨满教造像于一窟的融合现象。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包括石窟寺23处、摩崖造像28处,从地域分布状况来看,锦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有17处,阜新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有15处,其余分布在葫芦岛、朝阳、辽阳、鞍山、大连等市。从开窟选址特征来看,北魏时期的石窟寺位于临近大凌河的低矮山丘向阳崖面上,远离人群;辽代石窟寺则位于以医巫闾山为中心的名山大川中,体现出名山崇拜、宗教信仰与皇家需求的多元结合特征;金代以后的石窟寺则较为分散,但大多离居址较近,体现民间宗教需求的迅猛发展。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自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前后相继的格局,并以藏传佛教最具地域特色。目前,辽宁地区共发现有13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均位于阜新地区,除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外,其余都位于医巫闾山东北麓的海棠山及周边地区,是国内分布最为集中、造像种类最齐全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之一。为进一步做好石窟寺专项调查的后续工作,根据《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方案》,并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我省拟在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结束后,展开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工作,全面启动《辽宁省石窟寺图录》和《辽宁省石刻图录》的编制工作,同时,高质量制订石窟寺保护计划,实施保护工程。充分利用和转化这次石窟寺专项调查取得的成果,高标准编制我省石窟寺保护计划。力争在今年实施锦州万佛堂石窟、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保护示范工程,同时针对一些地区的中小石窟寺开展抢救性保护,消除文物险情。
    04/01
  • 抚顺实施“十大工程”点亮城市文明
      全国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对照创建文明城市的测评标准,抚顺市从今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十大工程”,让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全局、惠及全民、覆盖全城。  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工程。抚顺市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抚顺市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大力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加强学雷锋阵地建设,营造雷锋文化浓郁氛围,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力争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和支持率超90%,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比例超13%……  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抚顺市将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等创建评选活动,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理念,持续广泛开展“争创雷锋号服务窗口,争做雷锋式服务明星”服务竞赛活动,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改进工作作风,抓好行业作风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法治环境提升工程。抚顺市将积极探索法治宣传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深入推进法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实现公民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抚顺市将推进海绵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建设,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建成区内辖区面积与道路长度的比值超8公里/平方公里,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城市主干道和街巷路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完好,主干道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9%,街巷路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5%。  美丽乡村宜居工程。抚顺市将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旧村改造,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达70%、90%以上。  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抚顺市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做活水资源文章,建设绿色抚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有效消除黑臭水体,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还绿还美于城,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23年底城市绿地覆盖率达36%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诚信体系建设工程。抚顺市将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以政府诚信引领社会诚信,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建立媒体“红黑榜”,对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进行广泛宣传,对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批评。  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抚顺市将开展公共文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等文化阵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抚顺市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新时代好少年”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完善社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好用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
    03/31
  • 盛京大剧院上演《沂蒙》弘扬奉献精神
    3月15日,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沂蒙》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这是盛京大剧院举办的“永葆初心·峥嵘百年”展演剧目之一。该剧院向观众提供了100张公益演出票,还邀请沈阳市各大企事业基层党员代表进行观摩学习,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弘扬时代精神的共产党员。40多年前,中央芭蕾舞团老一辈艺术家编创的芭蕾舞剧《沂蒙颂》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剧中《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主题曲传唱至今,而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更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央芭蕾舞团自2017年以来多次组织创作团队分批前往沂蒙山区,深入挖掘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体会“家家有红嫂、户户有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此次中央芭蕾舞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创作,在舞剧《沂蒙颂》基础上,采用了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构思创作出芭蕾舞剧《沂蒙》。芭蕾舞剧《沂蒙》特邀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晓岭担任编剧,重置全新而宏大的故事架构,以更加凝练的剧情脉络将“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真实感人事迹有机串联。著名作曲家、芭蕾舞剧《沂蒙颂》作曲之一、80岁高龄的刘廷禹担任作曲,用耳熟能详的旋律带观众重温经典。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助理徐刚担任编导并集合中央芭蕾舞团年轻一代舞蹈编创人才和舞美设计人才,力求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艺术表达形式,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重焕光彩。中央芭蕾舞团老一辈艺术家在《沂蒙》创作中倾注大量心血:著名舞剧编导、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86岁高龄的蒋祖慧担任该剧艺术顾问;“中国芭蕾舞服装设计第一人”、芭蕾舞剧《沂蒙颂》的服装设计、92岁高龄的李克瑜担任美术顾问。芭蕾舞剧《沂蒙》以两幕的结构,讲述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地区的感人故事。与前作不同,芭蕾舞剧《沂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原创芭蕾舞剧《沂蒙》中饰演英嫂的中央芭蕾舞团优秀演员宁珑,在感悟历史意义、找寻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有着真切的体会。她说:“在舞剧《沂蒙》的创作过程中,我对经典形象的重塑、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对舞剧角色演绎上的把握,是团长冯英给予非常多的指导与帮助,大到沂蒙精神的传承,小到人物的一个动作和表情。作为剧团年轻一代的演员,非常感谢剧团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出演英嫂这个角色。然而要诠释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何既符合观众心目中已有的红嫂形象而又有所突破?如何让观众从新的视角去看红嫂?除了多看前辈的演出视频,更多的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走进历史,走进她们的故事里。”
    03/31
  • 鸭绿江断桥让红色历史深植后辈心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来到鸭绿江边,站在断桥旁,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仿佛听到当年战斗的号角声、炮火的轰鸣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鸭绿江断桥起着志愿军过江、军需物资供应等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中朝两国的交通大动脉。如今,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早已融入丹东人的血脉,成为丹东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丹东市充分利用鸭绿江断桥这一红色资源,通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革命歌曲,并充实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拓宽线上宣传渠道,更好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资源。让红色历史深植人们心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鸭绿江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断桥的存在,生动展示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地位。”讲解员陈智洋说道。  2001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拟定为全国百家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多年来,丹东市始终注重加强鸭绿江断桥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强化红色资源铸魂塑人的教育功能,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如今的鸭绿江断桥,充分发挥了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拍摄志愿军题材微电影《寻找》,获得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红色微电影奖”和“最佳城市微电影奖”;摄制完成纪录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巡礼——鸭绿江断桥》,组织开展“鸭绿江畔党旗红”活动,邀请志愿军老战士与断桥员工齐聚断桥,讲述革命故事,高唱《志愿军进行曲》《英雄赞歌》,缅怀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组织举办志愿军老战士书画、摄影作品展,发起“情系老党员、公益献爱心”活动……围绕鸭绿江断桥开展的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丹东市推出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志愿军公园“一馆两桥一园”实地教学线路,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激励更多党员干部铭记英雄历史,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要充分发挥鸭绿江断桥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党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陈智洋说。
    03/31
  • 辽宁凤城市:科技服务“三农”巩固脱贫成果
    3月26日,辽宁省凤城市政协科协科技组全体委员和丹东农业科学院专家深入边门镇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扶贫”活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贡献凤城政协的智慧和力量。(来源:凤城市政协)在边门集市现场,科协科技组委员为农民朋友免费发放蔬菜种子,同时将科普图书、科技资料送到农民手中。农业专家一边为农民讲解玉米、蔬菜品种选择及种植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一边答疑解惑,接受咨询。凤城市科协还在活动现场开展了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科普知识有奖答题活动,吸引了现场群众踊跃参与。随后,科协科技组委员为边门镇10户贫困群众送去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种子,并来到明亮村五组,走访慰问了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为每户贫困户送去玉米蔬菜种子、化肥等春耕物质和慰问金,帮助他们解决春耕燃眉之急。此次活动,共向农民免费发放500余斤玉米种子、1000余袋蔬菜种子,价值1.5万余元,发放科普图书、科技资料10多种2000余份。
    03/30
  • 辽宁鞍山:非遗传承人用剪纸刻画建党光辉历程
    3月28日,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新作《光辉历程》收剪。该作品从策划到收剪,历时近一个月,是王新立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的一份特殊作品。据介绍,该作品取色为红色,党徽四周有莲花图案,寓意廉洁;外廓儿是牛的形状,象征着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有奋进和拼搏之意;下方中间是一盆万年青,象征着我们的革命事业万年长青;两边是对称的太平鼓舞图案,既突出民族文化,也象征着党领导下的盛世太平。剪纸中的王新立。今年47岁的王新立,1996年从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来到岫岩职教中心,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多年来,她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还把剪纸艺术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剪纸、爱上剪纸,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传承满族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