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桓仁县:五月插秧忙
    进入5月下旬以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各乡镇农户抓住当前雨水充足、气温适宜等有利条件,人机齐上,纷纷开展水稻插秧工作。目前,全县水稻插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06/01
  • 东北空管局用最直观的“眼睛”打造高效空中之路
    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是否曾看到飞机划过的尾迹,当你坐在飞机上时,又是否曾想过每一架飞机在空中划过的路线其实和地面上的马路一样是固定好的,所以当许多飞机在同一条路线上“行驶”时,也会“堵车”,也会“减速”。为了加快同一条空中之路的运行效率,东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塔台管制室在5月30日零时开始实施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运行,即“双目”空地运行模式,将依靠管制员和机组间的密切配合联动,让飞行员通过最直观的“用眼睛看”,“所见即所得,安全更直观”,进一步缩短着陆航线、减少飞机空中“车距”,有效地解决空中“堵车”和“减速”问题,让更快、更安全抵达目的地成为更多旅客的最新体验。5月30日清晨,沈阳塔台的当值带班主任发出实施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的申请,全体管制员都紧张期盼着,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平静晴朗的早晨,桃仙机场上空将迎接历史性的一刻。当第一架实施目视进近的飞机平稳落地,意味着沈阳塔台向提升效率和保障安全的目标又迈出里程碑式的一大步。下一次当你坐在飞机里,在百米高空俯瞰桃仙机场时,或许你依然无法真实地感知到你乘坐的飞机所在的路线,但是请你一定要记着,有这样一群“空中交警”,为了让你平安顺利,早点到达,正时刻不停地守护着你正在划过的空中之路。小贴士:目视间隔是为航路、终端和塔台管制空域内飞行高度6000米(含)以下运行的航空器配备的一种飞行间隔。目视间隔可以通过管制员目视航空器或者航空器驾驶员目视其他航空器的方式保持航空器间的安全飞行间隔;目视进近是航空器驾驶员执行仪表飞行规则计划时保持能见飞向着陆机场的一种进近方式。在机场及其周边空域开展目视间隔和进近运行有利于提高空域利用率和增加机场运行容量,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飞行安全。
    05/31
  • 五月底辽宁开复工项目可达七千二百个
    5月30日,辽宁省举行今年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活动采取全省各地同步视频连线互动方式举行,分享项目建设成果。本次集中开工新建项目1598个,总投资3698亿元。当日集中开工的项目中,沈阳265个、大连127个、鞍山203个、抚顺35个、本溪123个、丹东115个、锦州138个、营口102个、阜新122个、辽阳62个、铁岭73个、朝阳87个、盘锦59个、葫芦岛61个、沈抚示范区11个、省直15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项目大多体量大、质量好,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等领域。今年3月19日,辽宁省政府成功举行第一批1141个新建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随着本次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5月底全省开复工项目可达7200个,预计上半年超过8300个,力争全年达到1万个。这些项目将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打下坚实基础。锚定目标,汇聚力量。年初以来,抓项目、抓投资,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鸣、共为。沈阳市聚焦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聚焦招大、招新、招链,精准发力,采取专人专班专案,促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大连市坚持在“谋”字上下功夫,在“引”字上求突破,在“落”字上见实效。预计上半年新开工项目406个,总投资1673亿元。阜新市、朝阳市、葫芦岛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辽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辽宁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的有利契机,积极对接重点项目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抓项目就是抓经济,促项目就是促发展。辽宁省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开展“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专项行动,紧抓项目实施“黄金季”,聚焦滚动推进三个“一万亿”项目,拓宽思路、强化举措,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05/31
  • 辽宁大连:草地音乐节“乐”动情“槐”
    在大连赏槐会主会场劳动公园,可以看槐花绽放,闻扑鼻花香,还可以听美妙音乐。5月23日至27日,由大连市文旅局主办、大连丰元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草地音乐节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多重美好的感官体验。草地音乐节倾情上演。(来源:由受访单位提供)槐树下、草地上、凉亭里,草地音乐节倾情上演,9个大连本土乐队通过民谣、说唱、摇滚、爵士、管弦乐演奏等多种形式,演绎滨城浪漫情“槐”。沉浸式演出风格是草地音乐节的特色,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并与歌手热切互动。
    05/28
  • 岫岩玉的历史密码正在被解开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中华玉文化最早标志——兴隆洼文化玉器所用玉料为辽宁岫岩玉;而远在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考古出土的玉器也有岫岩玉料。5月16日,“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各地考古、文博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热烈交流。历年来考古发现玉器用料为岫岩玉的遗址都有哪些?岫岩玉料经历了怎样的远距离传播?今后岫岩玉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之路应如何延伸?这些各方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成为研讨会讨论的热点。“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现场。8000年前的岫岩玉器——兴隆洼文化玉器组合。总重量6万吨的巨型玉体——“岫岩玉皇”。岫岩玉开发利用最早传播范围很广今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央视在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持续4天的直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播中,5号祭祀坑出土了一件椭圆形玉器,经现场初步检测,专家认为可能为岫岩玉,这一情况得到鞍山和岫岩满族自治县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在此前的成都金沙遗址发掘中,就曾出土过十节玉琮,它通高22.2厘米,重1358克,发现于宗教祭祀区内,整体呈黄绿色,带有明显的红色石皮,体量很大,工艺精湛,应是良渚文化遗玉,但材料是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制成,被金沙人当作礼地的圣物使用,由此可见,岫岩玉文化在史前至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显示了岫岩玉在良渚文化和古蜀文明中的强大影响力。5月上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及岫岩县有关人士赴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及金沙遗址博物馆调研,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长梯形玉锛,长轴一侧琢打磨平,另一侧对向片切割而成。此项玉雕工艺正是由大量使用岫岩玉作玉器原料的兴隆洼文化首创,被后世传承,并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追溯中华玉文化的历史会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匕形器等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玉器,大部分用岫岩玉雕琢而成,这一发现将我国雕琢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到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悠悠岁月,岫岩玉经历了怎样的开发和传播历史呢?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王时麒说,通过对有关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的历代玉器与岫岩玉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目前发现有20多处文化遗址玉器用料为岫岩玉,除了内蒙古和辽宁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红山文化的玉器,还有辽宁新乐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玉器(距今6200年—4600年)等,主要是岫岩闪石玉制成;还有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300年—4000年)、山西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距今约4000年)、河南殷墟墓地出土玉器(商代晚期)等,有部分是由岫岩闪石玉所制。王时麒现场展示了一幅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岫岩玉传播路线图:以岫岩为起点,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辐射,向北至今吉林和黑龙江;向西至今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再折向南至今河北、山西、河南和陕北;向南经辽东半岛和渤海的庙岛群岛至今山东地区,再向南传播到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更远的广东地区,传播到了整个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枝杈形岫岩玉石之路。“由此可知,岫岩玉是我国开发和利用最早的玉料,而且延续时间比较长,传播的地区和范围也非常广,堪称‘中华第一玉’。”王时麒指出,古代的玉是指软玉(闪石玉),8000多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所用玉料,自始至终是以闪石玉为主导,而岫岩玉中的老玉和河磨玉,即为闪石玉类。与会的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熊增珑认为,散见于各地文化遗址的岫岩玉,反映出了早期玉器制作工艺及玉料的远距离传播,这种物质媒介的传播也带动了礼仪文化层面的传播。儒家“贵玉”思想源自先民“崇玉”观念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民族一直对玉情有独钟。刘国祥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传承了兴隆洼文化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传统,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玉雕工艺技术取得飞跃性进步,玉器的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用岫岩透闪石河磨玉雕琢而成的玉龙、玉人、玉凤、玉龟、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璧、玉镯等典型器类。因为玉石稀少、加工艰难,人们逐渐将它赋予了庄严的思想内涵,认为它是宇宙万物之精华,是可以沟通人神的“灵物”“神物”,因此成为从事原始宗教活动时最高品位的物质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玉器不仅仅是专供随葬用的礼器,而且是墓主人生前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工具。探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94岁的考古学家卢兆荫认为经历了三次升华: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将玉神秘化、神圣化,这是玉在古人思想意识中的第一次升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玉也被等级化了,成为贵族阶层表示身份地位的配饰,这是第二次升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政治上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许多美德,玉又被人格化、道德化了,这是第三次升华,此后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礼记》载,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贵玉,是由于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提倡的道德信条,依据玉的质地、透明度以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特性,而加以道德化。在卢兆荫看来,儒家学派提倡“君子必佩玉”,显然是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并将佩玉提高到“比德”的高度,将玉作为其道德观念的载体,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玉德学说。将玉的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是玉文化在我国数千年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打造岫岩玉文化品牌《尔雅》载:“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古文献中的“珣玗琪”,即岫岩美玉。岫岩县政协主席孔华向记者介绍,岫岩玉质地温润,可塑性强,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喜爱,与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岫岩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玉石产地,岫岩玉储量居全国之首。”辽宁科技大学教授王雪松说,多年来岫岩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天然玉石材料美与设计制造工艺美两大要素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岫岩新北派玉雕风格。北派玉雕为宫廷匠人传承,擅长多色料俏色巧用和古典人物雕刻,器物造型浑厚大气,花鸟鱼虫雕刻得逼真细腻。近年来岫岩玉雕突出文化内涵,坚持创新利用,创作出《玉雕长城》《世界最大玉佛》《满汉全席》《果菜系列》等优秀新作。未来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即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同时适应时代需要,生产不同档次的玉雕产品。开发各类经济适用的文创产品和生活用品,积极探索岫岩玉的新用途。研讨会上,对于岫岩玉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多位业内专家给出了颇为中肯的建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说,岫岩要珍视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玉料、玉矿、古代遗址加强保护,同时加强玉文化研究,开展玉矿资源、古代遗址调查。王时麒依据岫岩玉资源类型丰富的实际,建议推进精品战略,打造优等品牌,通过建设中华第一玉文化博物馆、河磨玉公园、老玉矿山地质公园等措施,展现“玉都”城市面貌,将岫岩建设成为全国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去年以来,岫岩积极推动岫岩玉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玉都、玉美岫岩”的城市形象。在玉文化交流方面,通过举办文化节、高峰论坛、玉雕评选等系列活动,制定了“岫岩玉+旅游”方案,“国石之旅”特色旅游线路等;在玉制品加工方面,制定发布了岫岩玉雕《岫岩工》标准,谋划建设中国玉雕大师孵化基地,吸引全国著名玉雕大师来岫岩创作;岫岩县还积极组织当地玉雕大师和玉雕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参加或举办国内同行业文化节、旅游节、展销会、玉雕大赛等活动,加强业内交流合作,借鉴特色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国玉文化有8000年的历史,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历程,成为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而在中国四大玉料产地中,又以岫岩玉的开发使用历史最为久远,深入解析岫岩玉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学术任务,正确引导岫岩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
    05/28
  • 辽宁省博物馆公布2021年展览计划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2021年,辽宁省博物馆在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高度重视下,将展览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多方筹措,反复论证,最终将为各方观众呈现13个展览。围绕建党百年打造“笔墨映丹心——辽宁省博物馆藏伟人名家书革命烈士诗抄展”“人民的形象”“国宝寻踪——清宫书画典籍沉浮展”三项展览。围绕馆藏文物和弘扬辽宁地域文化打造“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墨影镌英——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拓本展”“寻踪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饮食文化考古展”“仰观——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四项展览。辽博坚持每年引进境外展览和外省展览,今年将从境外引进“浮世绘里的中国故事——中国清代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作品展”,从四川省引进“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围绕“六一”儿童节推出“锦绣春晖——馆藏儿童服饰展”,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并在2022年春节推出“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展”。01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时间:2021.05-2021.08地点:一层3号厅因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因此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以慕容鲜卑遗存称为“三燕文化”,辽宁是三燕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展览对辽宁境内的三燕文化遗存进行整理,结合考古发现材料,突出慕容鲜卑的历史地位以及在文化交流,特别是草原丝绸之路方面的历史作用。02锦绣春晖——馆藏儿童服饰展时间:2021.06-2021.10地点:一层5号厅儿童服饰是时代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是童年记忆与成长的见证,也是每一颗幼小心灵的守护者,今天再来欣赏它们,在观察其精致的针脚、美丽的花纹,了解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于过往时光的记忆,寻找曾经的童真与美好。03珍瓷剪影——传统手艺的时空对话时间:2021.06-2021.09地点:一层7号厅展览以非遗剪纸技艺为表现手段,旨在通过静态文物与活态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手艺的扩时空对话,真正以“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04扎根传统经典弘扬时代精神——徐炽书法教育展时间:2021.06-2021.08地点:一层1号厅展览呈现徐炽先生的成长历程,透过那些凝聚着岁月痕迹的日记、临帖册、大量的书法作品等,给观者以启迪和启示——只有扎根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才是成名成家的不二法门。05笔墨映丹心——辽宁省博物馆藏伟人名家书革命烈士诗抄展时间:2021.06-2021.12地点:三层20号厅上世纪六十年代辽宁省博物馆曾邀请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郭沫若、茅盾、老舍、华罗庚等社会名家书写革命烈士诗,在博物馆界独树一帜。展览以这些诗抄为契机,缅怀革命先烈,传播革命文化,为建党百年献礼。06浮世绘里的中国故事——中国清代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作品展时间:2021.08-2021.10地点:一层1号厅展览通过对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作品的展出,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层影响,并重点聚集日本“浮世绘”中的中国故事,探寻不同文化的对话空间,促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感知全球化时代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07人民的形象时间:2021.09-2021.11地点:一层3号厅展览以中国人民的形象为切入点,将新中国不同时期美术家笔下的人民形象予以展示。从图像延伸到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深入发掘形象特征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展现时代形象的典型意义。08国宝寻踪——清宫书画典籍沉浮展时间:2021.10-2022.01地点:三层21、22号厅展览将以辽宁省博物馆藏经典书画为重点,对老一辈革命家对流散东北的清宫旧藏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进行历史性回顾,鉴往知今,让今人铭记历史、铭记先贤。09墨影镌英——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拓本展时间:2021.11-2022.03地点:一层1号厅金石学是中国传统学问,自宋代开始几度昌明,已成绝学。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历代金石拓片数万份,展览从中遴选名品、精品、孤品,系统展示中国金石学基本面貌、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0寻踪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饮食文化考古展时间:2021.11-2022.03地点:一层5号厅两汉魏晋时期是人们追求烹饪技术、饮食文化逐步走向多元的起点。我们将辽宁地区的考古出土文物整理出来,从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饮食结构、饮食方式、饮食餐具的多样性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再现一个更有“味道”的辽宁文化。11仰观——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时间:2021.12-2022.03地点:三层20号厅展览将系统的展示古代山水画的独特艺术内涵和魅力,勾勒出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诠释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与精神内涵,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目的。12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时间:2021.12-2022.04地点:一层3号厅展览通过江口遗址相关文物的展示,用图片、视频、沉浸式投影等多样化、高科技的展陈方式,全面展示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成果,再现明代中晚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社会面貌。13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展时间:2022.01-2022.04地点:一层2号厅在春节来临之际推出此展览,为观众送上新春的祝福,并为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增添一抹色彩。展览以图板方式展示各地的虎生肖文物,让观众开阔眼界;以馆藏与虎生肖有关的文物,让观众感受虎的威严勇猛,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上展览的名称、时间和地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及时了解最新展览信息。
    05/28
  • “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2021年5月18日,“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3号展厅开展。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青州市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博物馆、朝阳市北塔博物馆、朝阳县博物馆、北票市博物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协办,计划展出至2021年8月22日。本次展览包括三燕考古、慕容肇兴、定都龙城、甲骑具装、融合之路、丝路通途、佛陀之光、慕容诸国八个单元。慕容鲜卑遗存是三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辽西作为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的三燕文化遗迹、遗物。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发现,通过对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以及对三燕龙城的发掘,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燕文化是以慕容鲜卑文化传统为主体、吸收融合周边地区其他民族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原汉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考古学文化。本次展览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片,将慕容鲜卑的源流、三燕文化特点、考古研究成果等进行了详尽阐释。
    05/27
  • 辽宁省博物馆“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展品欣赏
    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以“三燕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成果展,“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于2021年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展出文物包括金器、玻璃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共计300余件套。除花树状金步摇、金步摇冠、鸭形玻璃注、蝉纹金珰等器物外,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朝阳袁台子前燕壁画墓、北燕冯素弗墓的壁画摹本。前燕花树状金步摇北燕鸭形玻璃器北燕蝉纹金珰北燕壁画汲水图北燕青石砚前燕锁形金饰前燕鎏金镂空翼形片铜鞍桥饰前燕龙首柄铜鐎斗北燕青铜虎子北燕铁盖提梁铜鍑北燕冯素弗“范阳公章”金印前燕当卢
    05/27
  • 《烽火映山红》以三种艺术形式讲英雄事迹
    辽宁省本年度重点创作剧目之一——评剧《烽火映山红》日前在凌源首演。首演活动由凌源市委、市政府和朝阳市文旅广电局主办,凌源市文旅广电局承办。评剧《烽火映山红》由凌源市文旅广电局剧目创作室主任王宇石创作、导演王立平执导、琴师李娟作曲,沈阳评剧院花派评剧传承人吴丹阳主演,沈阳评剧院、凌源市新百花评剧团联合演出。评剧《烽火映山红》剧照。(摄影:何海鹰)评剧《烽火映山红》再现了“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英雄事迹。凌源是郭俊卿的家乡,主创人员深入凌源以及郭俊卿战斗过的地方了解英雄的事迹,并且查阅大量史料,展现英雄的成长历程。该剧通过“苦难童年”“雪夜送信”“战友情深”等故事情节的推进和铺陈,再现了郭俊卿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她对亲人、战友以及家乡的深厚情感。该剧完成首演后,正在申报第十二届中国评剧节、第六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等。同时,该剧还将在朝阳地区基层巡演。在排演评剧《烽火映山红》的同时,皮影戏、皮影戏电影也在排练中。据了解,评剧《烽火映山红》、皮影戏《烽火映山红》、皮影戏电影《烽火映山红》的剧本均由王宇石创作。皮影戏电影《烽火映山红》由丁坤担任导演,他执导的皮影戏电影《红山女神》曾入选国际电影节。皮影戏《烽火映山红》由皮影艺术家赵文杰、许子林、刘景春、关亨战等联袂演出。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以多种艺术形式反映同一主题。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地域文化,将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
    05/27
  • 沈阳铁西区:绿树明渠 红道成趣
    5月24日,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绿荫掩映,风景如画。张文魁摄5月24日,在铁西区卫工街东侧沿线、卫工明渠岸边,一条总长5公里的红色健身步道初现模样。醒目的“中国红”,吸引市民纷纷前来“走红毯”。近日,按照“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的标准,结合市民日常需求,铁西区城管局对卫工街东侧人行步道进行了整体景观提升改造。路面铺设沥青及高强度彩砖,涂装“中国红”彩色防滑涂层,供市民慢跑、散步。在步道沿线,还安装了休闲座椅。铁西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改造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8米,预计5月底前全部竣工。(下转2版(上接1版,绿树明渠红道成趣)届时,市民将再添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前,老铁西人没人管这叫‘卫工明渠’,都叫‘臭水沟’。现在,变化太大了!”住在附近的市民张礼感慨道,每天晚上来渠边走一走,成了他和老伴的“固定节目”。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卫工明渠,全长8.7公里,曾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多年来,渠边气味刺鼻,两岸杂草丛生、蚊蝇成群。随着沈阳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景观改造提升,卫工明渠已经脱胎换骨,成了春有十里桃花、夏有绿荫掩映的景观路。每天来休闲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05/26